臨汾韓家莊村——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

山西長治到臨汾的高速公路終於開始收費了,筆者很慶幸在它收費之前,春暖花開的時候,專程去臨汾洪洞縣走訪了幾個古村,今天帶領大家看一下古村韓家莊村,這也是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古村。

臨汾市位於山西西南部,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是一個盆地,在這個盆地的北端,就是著名京劇《蘇三起解》裡唱到的“洪洞縣裡沒好人”的洪洞縣。洪洞縣東倚巍峨聳立的中鎮霍山,西屏峰巒疊嶂的呂梁山,汾河自北向南縱橫其間。北達幽並,南接巴蜀,自古為交通要道,被稱為“三晉鎖鑰,晉南之咽喉”。打開地圖看,洪洞縣境內同蒲鐵路、大運高速、108 國道、309 國道穿城而過。

筆者一行下了長臨高速,直奔韓家莊村所在的萬安鎮而去。交通非常便利,出縣城往西北不到 20 公里,往西南一拐就到了。為什麼要帶領大家看這個古村呢?因為這個古村非常有特色。洪洞縣萬安鎮韓家莊村不但有著完整的神廟建築體系,神奇的上古傳說,還是個古代的水利大村,傳承千年至今的簸箕之鄉。更別說村裡那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的各種窯洞建築了,尤其是抗戰時期這裡還是一片英雄湧現的紅色熱土。

臨汾韓家莊村——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

古廟滄桑煥新顏

到達韓家莊村時,已近正午,村中街巷行人稀少, 大概是在村中心的位置,歷史上的官道邊,一棟嶄新的三重簷琉璃頂的樓閣靜靜地矗立在一個四方臺階上, 挑角飛簷生動,屋脊小獸蹲踞、藍綠彩繪耀眼。

這個玉皇樓原先是一座明代建築,縣級文保單位, 歷經乾隆、宣統、民國多次修葺。不過因歲月滄桑, 在幾年前,它的模樣已是殘破不堪,牆倒樓歪,幾近全毀。2014 年 5 月,在張玉桐、韓紅旗表兄弟二人牽頭下,在村中信士善男捐資玉皇樓得以修復。雖然新貌勝舊顏,依稀滄桑在眼前。

玉皇樓底部是東西券洞結構,四周立柱撐起,東面兩側嵌著兩通石碑,記載了玉皇樓的興衰歷史。西面臺階下襬著一座巨大的銅香爐,由此可以斷定,玉皇樓是坐東朝西的。三層屋簷下掛“玉皇樓”三字牌匾,東西兩面都有。二層屋簷下,東邊掛著“彰善癉惡”四個行草大字,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表揚善的、憎恨惡的”,原句是“癉惡彰善 , 夷兇靖難”,出自隋朝薛道衡的《隋唐祖頌》;西面牌匾是“威德護世”。一層東面券洞兩邊是一幅捐資者擬的對聯“一念無邪訪靈地,萬緣有正朝聖天”;西面對聯是道統九天、法御諸界云云。這都是玉皇殿常見的歌頌對聯,略過不提。

玉皇樓東南角,專門立了塊新碑,寫明瞭重修玉皇樓以及村子東南角的魁星樓的緣由。魁星樓也是一座明代建築,距離玉皇樓百十來米,矗立在一片麥地裡, 在一片青翠的麥苗中孤零零地非常顯眼。

它同樣因年久失修而和玉皇樓一起修復,這個樓的外形、朝向很奇特——朝向是坐東南朝西北,很罕見,也驗證了此樓為風水文脈樓的說法。底座四方, 周長 10 米,高近 4 米;二層四周磚砌透格圍牆,西北面凸起一個圓月亮門,看牆下的印記,原先應該有臺階。二層樓是四方的,三層四層卻是圓筒形;二層四面有斗拱飛簷,到了三層卻增加為八面飛簷,頂層又變為攢尖頂圓形屋簷,類似天壇祈年殿的形式。

這樣形制的魁星樓十分罕見,看它的圓頂方座, 典型的天圓地方建築理念的貫徹。再加上奇怪的朝向, 充分證明當地村民對風水觀念的看重。魁星樓一般是為祈求文運而興建,也就是希望魁星幫助科舉考試成功。而據資料顯示,韓家莊村遠的不說,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就培育出了 150 多位大學生,文脈果然昌盛。

善心善行留善院

走訪中,筆者還在村西邊老房子集中的區域,見到了其他幾座廟宇,比如菩薩廟、娘娘廟、關帝廟、三官廟等,與玉皇樓和魁星樓不同,這些廟宇還保存了原先的古樸模樣,或有殘損廢棄不用、或保存完好依舊香火鼎盛。

比如,村西一條路邊,筆者看到一座青磚灰瓦的小型建築,主體只有一間,屋脊高聳,正脊上還有突出的磚雕花卉,屋瓦是筒瓦,斷定是一座小廟。繞到正面一看,果然是一座菩薩廟,縣重點文保單位。別看廟小,香火很盛,當時還有好幾個婦女在做法事。

穿行在村中,尤其是在老房子集中的村西邊,感慨頗多。自古交通要道附近村莊必然富庶。看那些青磚灰瓦的院子,哪一家不是曾經的富裕戶?可是又有多少後人依然居住呢?就連那個曾經做過學校的二郎廟都已經荒廢了,只留下滿院叢生的雜草填滿深深的狹長院落。那道路兩旁的迎賓樹基本枯萎,更襯托出最裡面二郎廟正殿的落寞。

最有意思的是,這座二郎廟正殿,三面開窗,正面門兩側是圓窗,東邊是一門兩窗,背面是 3 個方窗, 怪異得很。

看完古廟,筆者一行又專門去看了韓家莊村有名的公共建築——善院。據村民介紹說,是古代收養無家可歸者的福利院。就在二郎廟前面不遠的路西邊, 走過去一看,只見北房是一長排窯洞,沒有院牆,南邊能看到以前的牆根基。東北角有一座寬敞的券洞門, 推測是過去的大門。

臨汾韓家莊村——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

這裡的房屋建築很奇特,主房是三孔窯洞,門窗拱券形,立面全是青磚砌成,東邊是一間平房、最東邊就是大門洞。西邊是平房,緊挨著再往西又是一個窄窄的小二樓,和隔壁的樓房挨著。主窯洞頂部壘砌攔馬牆,瓦片疊壘出金錢眼造型,正中還豎起一堵窄牆一樣的建築構件,像是把影壁挪到了窯洞頂上,這樣子的建築形式非常罕見,不知道有什麼講究。

還有奇特的是,大門是厚實的木板門,兩扇門正中是一幅陰刻對聯:太平玉燭豐年樂,書卷人文盛世元——樹善堂記。有善心有作為,還有人文關懷。雖然沒有了解到善院的具體事例,但是,能留下這麼一片古建築,留下善院的文字東西,也足以證明韓家莊村的古老與文化底蘊。

訪古村就是這樣,總能看到包涵文化內涵的古老建築。像這種收養無家可歸者的善院,筆者還是第一次見到實物,真心為古代人的古道熱腸感慨。所以說, 京劇裡有一個名戲《蘇三起解》戲中蘇三唱道“洪洞縣裡沒好人”,她那絕對是以偏概全、片面之詞。她不知道,韓家莊村就有這麼一座好心的山院和眾多好人,給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孤寡老人等修建了一座庇護所,救濟災民。

韓家莊村地處晉南,同樣屬於黃土高原地帶,窯洞在這裡隨處可見,而且造型裝飾別具特色,和晉東南地區的窯洞有明顯不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不提前面說到的善院這種樣式奇特的窯洞建築,這裡的民居也很有特點。

比如還有一家是窯樓院。下層是一門兩窗三孔窯洞,攔馬牆上二層是三間房,煙囪從一樓直通二樓房頂。屋瓦還是筒瓦,顯示出主家相當有財力。這戶人家在二郎廟後面的路口處,保存完好的是這家的西房, 二層樓。雖然噴塗了黃色塗料,但是那高大的樓體、正脊上密佈的荷花磚雕、筒瓦、貓頭、滴水、房簷下的墀頭,都能看出主家的財力雄厚。畢竟樓房的造價要比窯洞高很多。

臨汾韓家莊村——傳承千年的簸箕之鄉

然而這還不算什麼,建築細節部位的雕飾才更加讓人歎為觀止。正門頂部嵌弧形卷軸樣門匾,上面凸雕 4 個繁體字“崇實黜華”,兩側有凸雕麒麟。除了麒麟和正脊上的荷花磚雕,其他各處都是簡潔的處理。正應了門匾上那四個字的寓意:崇尚務實,革除浮華。當然,這也和當地民眾的精神追求有關,也體現了晉南民居的一種建築造型藝術特色,雖不奢華,卻同樣精緻。

整體來看,韓家莊村人古代因為交通便利的原因,村民富裕,反映在住宅建築上,雖然是看起來造價比較便宜的窯洞形制住宅,但是除了個別靠山窯之外,都是青石作基,四面包磚,顯示出十足的財力。而立面門邊的天地窯多數是兩個,這也是極為罕見的。

窯洞的拱形門窗裝飾圖案相對比較簡單,頂部的攔馬牆(護崖牆)等則基本是鏤空的構造,既節約磚瓦, 又美觀大方,顯示出一種實用主義的傾向。這一點從一棟保存完好的樓房門匾題字上可以體現出來。

簸箕之鄉古渡橋

洪洞縣韓家莊最出名的其實不是玉皇樓、魁星樓、善院這些古代公共建築,而是這裡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柳編技藝。據說是臨汾市知名的“簸箕之鄉”, 傳承了有千年之久。

筆者一行走訪時,正值中午,無緣得見簸箕的製作過程。好在經過資料查找,詳細瞭解了韓家莊“柳編之鄉”的由來與典故。韓家莊西北十里遠的地方,是一座山包,名為古歷山。《史記》中記載的“舜耕歷山”的傳說就發生在這裡(當然,“舜耕歷山”的地點有多種說法,不必較真)。

舜當時還不是後來的帝王,從事體力勞動,以孝聞名天下。當時堯帝四海訪賢,聽說後就來到歷山考察。當時的舜趕著耕牛犁地,奇怪的是他不鞭打牛身, 只是敲打掛在犁上的簸箕,堯帝由此認為舜仁慈智慧, 遂將帝位禪讓給舜。這就是當地傳說的“簸箕問鼎” 的故事。

這個簸箕,傳說就是舜的舅舅(韓家莊人)編的。

所以在每年三月三舉辦的“接姑姑、送娘娘”民俗活動中,韓家莊人的鑼鼓隊敲打的都是柳編的笸籮、簸箕等,不用常見的鑼鼓鈸等金屬樂器,這也是“柳編之鄉”非常獨特的民俗了。據介紹,洪洞縣韓家莊村的柳編,過去家家戶戶都會編,現在堅持柳編的家戶只有 16 戶不足 20 人(據臨汾新聞網 2018 年 10 月 30 日報道)。據資料介紹,柳編非常辛苦,因為泡好的柳條(紅柳、杞柳、荊條) 要保證柔韌度,所以編織簸箕的地點是在陰暗潮溼的地窖裡,當地人稱為窨,據說家家有,大小不等。柳編程序有泡製、刮皮、挑選、打底、編板、補角、纏邊等多道工序。當地流傳有一句順口溜“韓家莊的簸箕, 溫家莊的箢,柳條編得真好看”。

除了滄桑的各式古窯洞,還有古官道上的古渡橋。窯洞民居體現著古代村民的建築審美意趣,渡橋則展示著古韓家莊人對水利的利用。

筆者一行從老房子營造的歷史場景中走出,已是日頭偏西。回首來路,那些古香古色的窯洞、老宅俱已半遮半掩地躲藏在一片整齊的新民房後面,似乎在悄悄目送筆者一行的離去。而在前方,等待著筆者一行的是韓家莊村最有名的水利設施——通渡橋。

據資料顯示,韓家莊村的水利設施很完備,除了大家熟知的水井、蓄水池外,這裡還在唐代利用村邊流過的北澗河攔河修壩、挖渠引水,渠長 3 公里,是洪洞縣有史以來最早的一項水利工程。隨後在金代和元代又各修一渠,極大地造福了當地百姓。

在村東古官道上,澗河水隔斷了交通,有一座古老的石橋,見證了一位大善人的功績。車行官道上, 遠遠就看見道路南邊立著一座六角碑亭,裡面立著一通高大的石碑。碑亭邊上就是有名的古代通渡橋。橋是石橋,五孔並列,長近百米,寬五米多,深十米多, 堅固結實。橋孔下的幾處橋腿處還專門壘砌了尖形分水石,以減輕河水對橋墩的衝擊力。當然現在河道乾涸,長滿雜草,還留有不少垃圾,讓人看了有些傷感。

這座通渡橋是萬安鎮劉家的一位名叫劉丕的官員,在清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的。橋邊碑亭裡的碑詳細記載了重修經過。亭柱上迎著橋的一面有一

副對聯:“歌功頌德俱計年,行人載物不言利”。亭子內碑的正面是一行大字:誥授資政大夫議敘鹽運史司鹽運使加三級界封劉公功德碑,背面是詳細的修橋經過和“清嘉慶十二年”的落款。

無論是劉丕出於什麼目的修建了此座通渡橋,在兩百多年前的古代,這絕對是一件造福百姓、功德無量的大事,善行義舉青史留名也是應該的。蘇三若是見到此橋,一定不會發出“洪洞縣裡沒好人”的感嘆。

幾多精美的窯樓和老宅,幾多輝煌的廟宇和善院, 幾多水渠和渡橋,古代的韓家莊村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富而思賢,在舜帝故地感受上古賢君的風範, 留下了足以讓後人敬仰的帶著愛心的古建。走訪一座古村,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 本刊專稿 胡海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