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五胡亂華的責任到底是曹操的還是司馬炎的?

江東汪郎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遷徙,在多代皇帝的寬容接納政策下,胡人逐漸增多,盤踞華北地區,勢力不斷壯大。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晉朝的建立是得益於計謀和算計,篡取曹魏四代江山,得國不正,它吸取了曹魏被篡的教訓和經驗,建立西晉王朝後大力封賞宗室為王,拱衛中央,以避免曹魏政權因打壓宗室力量而使權臣篡位的悲劇出現,曹魏打壓宗室有點極端,西晉的大封宗室王更是另一個極端,這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宗室各王為了奪取權利繼而爆發了相互殘殺的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率先脫離晉朝建立後漢政權,至此晉朝宗室內耗導致王朝實力衰微,居於內地的胡人順勢而起,天下之勢遂不能挽回,所以五胡的問題的發生是由於晉朝的舉措適當造成。


國史雜說


你咋不說,五胡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的問題該?怪秦始皇和漢武帝沒有把北方掃平,把長城沒修到西伯利亞去該?

曹操是魏朝的奠基人,曹丕建立魏朝的時候,中原何等強大,幾代人把北方少數民族都打的俯首稱臣。

司馬懿是晉朝的奠基人,司馬炎建立晉朝的時候,中原經歷曹氏三代人和司馬氏兩代人的治理,國富民強,北方少數民族根本沒有辦法南下。

但是五胡入華到底怪誰,我覺就要找誰個讓中原開始衰落的人。這個人就是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司馬炎在280年滅吳統一中國,接著僅在11年後的291年,爆發了直至30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接著1年後,又爆發為其5年的永嘉之禍,又在3年後西晉滅亡,五胡開始入華。

僅僅穩定了11年,中原怎麼 就炸了,就是因為司馬炎這個紈絝子弟,開局一手好牌,瞬間打成炸胡,人家開國皇帝都是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司馬炎是能怎麼腐敗就怎麼玩,無聊到羊車巡幸,史評為“堪比桓靈”,朝野腐敗,奢侈昏庸,臨時還傳位給一個憨子皇帝,怎麼能不引起中原混亂,給少數民族入侵的機會。


曹老師xixi


 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是八王之亂,也有其他的原因。 

1、移民政策跑偏。

東漢末年,連年戰亂,人口銳減,農業廢弛,曹魏推行了“移民實邊”政策,邊塞以外的胡人遷入內地。也允許少數民族人在地方任職,允許擁有少量生產資料,為推動生產起到很大幫助。

曹丕稱帝世族政權的建立,生產資料慢慢被世族地主壟斷佔有,胡人內遷只能充實佃農和勞役。

2、藩王養虎為患

 五胡之所以亂華,根源是八王之亂。

各路藩王為壯大自己勢力,不斷徵召兵員。邊疆的藩王自然就看中了胡人的勇猛彪悍,把原本務農的胡人武裝起來參與戰鬥。例如,建立後趙的羯人石勒,最初就被成都王司馬穎招進軍隊。還有藩王則許諾胡人高官厚祿,請他們南下助戰。例如,建立漢國的南匈奴單于劉淵。

3、胡人仇恨之火

漢末邊疆蕃政比較寬鬆。曹操因南方事務繁多,處理胡人事務也比較溫和;而公孫瓚、董卓、馬騰等則直接靠鎮壓邊患發家。

另外,早期內遷的胡人,不堪世族地主的壓迫剝削,懷著憤恨,乘國亂民疲之機,紛紛驅趕燒殺漢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4、無人忠君

漢代已經確立了士人報國忠君思想,可名士建立的西晉王朝顯得很尷尬。司馬家族自己就不忠君,好多見證你用陰招竊取曹魏江山的人還活著呢。怎麼教導臣民忠君?何況多如牛毛的王爺,一個個如狼似虎,也都是你們皇室的自家人。疏不間親,參和進去,你們無論誰贏誰輸,我都沒好果子吃。

就歷史、地域看,更準確地說,五胡亂華不是胡人入侵,是就地造反。十六國的開國君主,大多是移民到漢人居住(或稱雜居)地區的第二、三代人。

胡人普遍只知眼前利益,不懂長治久安,許多較大的政權轉眼之間就分崩離析。百餘年間,胡人及漢人先後建立了幾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於是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

故八王之亂,與曹操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碧水青山0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趁中原八王之亂時期衰弱之際陸續建立北方政權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

東漢末年各軍閥空前規模的自相殘殺導致北方災難性的人口銳減,北方漢人幾乎滅絕。

曹操統一北方後,為了對付其他漢人軍閥,允許、邀請或者強迫周邊五胡內遷,用來補充人口,增強實力。

但西晉從司馬懿的時候就開始給子孫挖坑,這個坑一直持續不斷的挖,越來越大,到西晉統一才過了十年的時候,晉武帝司馬炎駕崩,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就開始進入八王之亂的時期。八王之亂就是一大群司馬氏皇族各自帶著自己封地的人馬相互廝殺,等到各自的本錢都差不多耗完了,東海王司馬越和成都王司馬穎就開始各自招引不同的胡族幫自己打仗。但也是在戰爭過程中,匈奴人中漢化程度比較淺的一部分表現出了越來越強烈的掠奪本性,也越來越強調自己作為匈奴人的民族認同。從劉淵到劉曜、劉聰,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匈奴從農耕向遊牧後退的轉變過程,對匈奴的認同程度越來越高,對漢人的態度也越來越殘忍。在這個過程中,就出現了羯族的石勒,而羯族在五胡亂華時期,也只出現了石趙這一次,就再沒有出現過了。羯族本來就是被裹挾在內遷的匈奴中的一個小部落,人數不多,因此在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之後,很快就消耗完了。

羌族和氐族主要出自西北,也就是今天陝西、甘肅一帶的山區。這些地區在西漢時期雖然也已經設立了郡縣,而且就在京畿外圍,但山區道路崎嶇,朝廷並沒有進行有效擴張。一直到漢朝,才開始加強對這些地圖上已經屬於內地的地區加強控制,這也就是東漢和羌族進行了長達八十年的戰爭的主要原因。

所以,無論是匈奴、羯族、羌族還是氐族,實際上都裹挾了大量的漢族農民,並不是純粹的本民族組成的軍隊。而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性的原因並不是民族矛盾,而是晉朝的政治結構自己本身就有大坑,統治秩序不夠穩定,出現了大規模的戰亂,才為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提供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李四有料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是司馬懿。

五胡亂華從西晉滅亡(公元316)開始,西晉為什麼滅亡?因為永嘉之禍,晉朝10萬軍隊被前趙(匈奴人政權)殲滅,懷帝被俘。那為什麼會有永嘉之禍?因為八王之亂動搖了國本。那為什麼會有八王之亂?因為晉武帝大肆分封諸王。為什麼晉武帝要大肆分封諸王?因為要對抗士族力量。為什麼需要對抗士族力量,因為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力量過於強大,威脅到了司馬氏政權。那九品中正制怎麼來的?司馬懿時期推行開來的。所以作為西晉王朝的奠基者——晉宣帝司馬懿,就是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

再加上司馬懿平遼東時手段太殘忍,殺光了公孫淵及其公卿將軍以下二千餘人,屠了遼東城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餘人,盡遷遼東百姓四萬餘人到內地,導致遼東空虛,被胡人趁機佔據,才有了後來胡人實力坐大,釀成五胡亂華的慘劇!所以他不是罪魁禍首誰是?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試回答:

不扯複雜了,直接責任人是司馬炎,他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驕奢淫逸的帝王,而接他帝位的司馬衷又是一個瓜娃子、哈兒,成天和小宮女攪成一團,如果有一個賢惠的皇后和良臣倒可以維持。

問題是司馬衷的婆娘賈南風身高1.4M,與著名的根號2相當。人又醜又惡又不準說,哪個和皇上對了一下眼光,這婆娘手執畫戟直刺肚皮,醜婆娘又偏好"小鮮肉",一時洛陽(鮮)肉貴。

你說生活糜爛倒也罷了,卻又幹政,偽造瓜娃子聖旨,捕殺攝政王揚駿,她沒有皃子,對於庶出太子,宣佈作廢,司馬家族老輩子終於宮廷政變,賈南風毒死,遠在外地的封王們都不幹了,都想作頭把交椅,成都王首先反正,於是司馬家族八王內亂,中原大地又重開戰火!

董卓之流異族重入內地,專殺漢人,漢民族頓時危機爆發,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中。

所以應該怪司馬炎和他的兒媳婦,醜婆娘賈南風。


良人執戟2


把五胡亂華的責任推到曹操身上,這簡直是荒唐。五胡亂華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歷史淵源,且聽我一一道來。

第一,東漢以夷制夷之政策,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五胡亂華的伏筆,始於東漢,東漢政府奉行以夷制夷之策略,在對外戰爭中大量使用羌、匈奴、鮮卑、烏桓騎兵。然而,羌胡騎兵是一柄雙刃劍,時叛時降,在東漢歷史上,羌亂不斷,而匈奴、鮮卑、烏桓也反覆作亂,成為東漢二百年曆史裡邊疆動盪的因素,也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不過,在東漢一朝,朝廷在約束胡人勢力上還是有一套本領,在西北以及北方邊疆設有度遼將軍、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將四大邊將,而且東漢將領的素質很高,能有效地控制胡族。然而,東漢時期,由於管理胡人,不斷把胡人遷入塞內,而且對胡人也有優惠之政策,導致胡族人口激增,為後來五胡亂華創造了條件。

第二,沒有曹操及魏國對胡人勢力的打擊,五胡亂華或提前到來

曹操不僅不應該對五胡亂華負責任,反而因為他的存在,五胡亂華被推遲了。

東漢末年,匈奴內附中國已超過160年,他們居住於塞內,漢化程度已相當高,但仍保留悍勇善戰之民族習性。以前東漢朝廷為羈縻南匈奴,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不必繳納田賦捐稅,這令匈奴人口得以較快增長。當中國陷入漢末混戰時,為了防患匈奴人乘機坐大,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部眾安置在幷州,分割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各設一帥,另有一名漢人司馬監督。正是這個舉措,大大削弱匈奴的力量,在整個三國時代,匈奴五部不能凝為一個整體,故而不成氣候。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烏桓,擊斃烏桓首領踏頓單于,降其眾二十餘萬。至此,曾經是東漢北方一大患的烏桓被消滅,逐漸消失在歷史上。如果不是曹操滅烏桓,以後的歷史就是六胡亂華,而不是五胡亂華。

在東漢末期及三國,北方遊牧民族以鮮卑最為強大,在後來的五胡亂華中,鮮卑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三國時期,鮮卑勢力遭到魏國的沉重打擊。當時鮮卑人的戰鬥力完全不是魏軍的對手,魏明帝派驍騎將軍秦朗北征鮮卑,這位在三國曆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將軍,就足以把鮮卑首領軻比能的十萬大軍逐出漠南。後來,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刺殺軻比能,鮮卑由是進入低潮期。

由此可見,沒有曹操及其子孫的努力,胡人勢力或許早滲入中原了。

第三,晉武帝的致命決定,點燃了五胡亂華的導火索

五胡亂華是直接起因,是西晉的八王之亂。而西晉之所以爆發八王之亂,是因為晉武帝立了一個白痴皇帝,便是晉惠帝。說他是白痴皇帝,不是罵他,而是他真的是白痴。大家想想,白痴皇帝當皇帝,會有什麼結果?誰也都染指權力,從外戚到皇后,從親王至地方諸侯,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政變不下十餘起,最終形成血流成海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給了五胡崛起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晉武帝的另一大錯誤,是對胡人的潛在威脅認識不夠。

經歷三國數十年兵災後,漢地人口銳減三分之二以上,漢人數量急劇下降,緣邊諸郡,胡人占人口比重遠超漢人。晉朝開國後,侍御史郭欽鑑於漢魏以來,羌、匈奴、鮮卑降者多居住於塞內,與漢人雜處,習俗不同,屢生變亂,便上書請求把少數民族遷往邊地。他向皇帝陳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他建議,把內地漢人遷往西北諸郡以增加人口比重,同時 “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此萬世之長策也。”

可惜的是,郭欽的上書並未引起晉武帝的重視,沒有采取任何手段約束胡人之勢力。然而,事實證明郭欽絕非杞人憂天,而是遠見卓識。後來的歷史演變,不幸被郭欽言中,甚至遠遠超出他的預計。晉武帝目光短淺,終於在他死後不久,五胡亂華便爆發了。


君山話史


五胡亂華是由西晉八王之亂引起的。在曹魏時期和司馬懿及子孫篡魏立晉以後,八王之亂以前,這段時間中原民族始終佔據上峰,遊牧民族要麼被驅逐,要麼歸順成為晉朝的子民。

一場八王之亂使晉朝的實力大大削弱,中央權利的爭奪給了遊牧民族可趁之機。八王粉墨登場,晉室十不存一,晉朝不合理的分封制埋下了無盡的隱患。

這個責任不再曹操,本來天下是曹操的,後來被司馬懿給奪了。天下歸司馬懿家族管理了,是好是壞都是司馬家族的責任。司馬炎統一了三國,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績,無人可以抹殺的,但是他所定下的分封制導致八王之亂的發生,進而引發五胡亂華,更是他一生無法抹去的汙點。

晉朝得來不正,最高統治權硬是從曹魏家族搶來的。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家族統治,大封司馬宗室,司馬懿的兒子和司馬炎的兄弟都被封王。這還不算,他把國家軍隊都給解散了,給了八王軍事權,行政區,人事權,財政權等,以郡為國,一個個儼然成為了獨立王國。等到司馬炎去世後,八王都羽翼豐滿,看到是傻子晉惠帝繼位,又有不安好心的皇后賈南風時刻想垂簾聽政,八王不服,憑實力去搶。到最後,參與叛亂的八王陸續死去。經此一劫,晉朝元氣大傷,國家秩序混亂,天下有大亂的徵兆。

遊牧民族看準機會,紛紛起義,見人就殺,導致漢族人口銳減了2/3,往往十室九空,一片地獄景象。為了生存下去,晉室和百姓南遷,史稱東晉。

五胡亂華中的遊牧民族以匈奴、鮮卑、羌、羯、氐為主,特別是羯族簡直是殺人,吃人狂魔,對漢族最狠,不過很欣慰的是他們最終被滅絕了。


司馬炎總得來說過大於功,剛剛統一沒多久,司馬家族就把中原推向深淵,這是漢族無法抹去的痛,後代要以此為戒。


朤燚㱌


這個問題觸摸到了魏晉政治的關鍵。曹操的「軍管秩序」被摧毀,造成了司馬氏只能形成外重內輕的格局。其他因素同時出現,導致天下分崩離析,責任應是司馬氏較大。試回答如下:

一,曹魏屯田制是軍管秩序的支柱

東漢亡於豪強之強,所謂「獨以強亡也」。問題就出在東漢莊園農業空前發達,效率和模式均有極大提升,《四農月令》有詳細描述。這是一種分工複雜的莊園經濟。但它的問題是流民也空前之多,這可能與經濟規律有關(人口相對過剩)。《潛夫論》談了很多東漢後期的無業遊民的浮侈。

天下大亂之後,不僅人口消滅非常嚴重,更可怕的是豪強之間仍然很難決勝出來一個定鼎勢力。只有曹操在穎地士人和譙沛武人的支持下,利用軍屯制廣泛收編流民,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國家軍隊「中外軍」,其中「中軍」佔了八九成,歸中央直管,外軍駐防各地,也歸中央管控(曹氏集團親信)。

這支國家軍隊的支柱是軍屯和民屯。但它的問題是強制勞動色彩較為濃厚,其次是垂直管理。大量的軍民通過垂直的「軍令」,歸曹氏家族掌控。

二,屯田瓦解:內重外輕變為外重內輕

承平日久,屯田制逐步瓦解。這有兩方面的動因:

一是豪強日益受不了曹魏體制的壓抑。曹魏憑藉軍民一體的中軍系統,基本上對一切豪強形成壓倒性震懾。九品中正又限制了他們早已習慣的舉薦抱團。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這些軍屯逐步被各個層級的豪強侵佔。

司馬炎稱帝后,採納了封建方略。一是因為天下已經受不了曹氏軍管體系了,二是因為敵人已經消滅,只要自己的直系親屬控制局面,就不怕翻船。

他實行佔田令,廢除了軍屯時代的軍令控制體系,將中外兩軍還原為普通軍戶,不再受到嚴厲的垂直軍令管控,也就是結束了「軍管秩序」。同時裁撤了「中軍」。終結了曹操建立的中軍鎮攝天下的模式。

這顯然形成了外重內輕格局,外軍分散時沒有中軍多,但只要外軍的幾個軍區(都督區)合起來,就能壓倒中軍。司馬氏認為那些「都督數州軍事」的聯合軍區負責人都是自己的直系親屬,應該不會有很大的風險。但事實剛好相反,恰恰是那些掌握幾個軍區兵力的藩王們,發動了奪權戰爭。說到底,還是因為「國家軍隊」被廢除了,變成了司馬氏藩王的私人武裝。

離開了作為國家軍隊的中軍系統的鎮攝,天下再次大亂。更可怕的是,由於曹魏體制的強大勢能持續多年,邊區胡人族群也被納入了國家編戶體系,且承受中原豪強的壓力。《晉書·劉元海載記》寫到「我單于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另外,眾所周知,羯人石勒很小就被賣做奴工,在豪強師歡家裡為奴。

莊園經濟需要很多廉價勞動力,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歷史咖啡


當然是司馬炎。

五胡亂華與曹操無直接關係,三國雖然是亂世,但在對外上都顯得很強硬,曹操統一北方後,對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始終處於強壓態勢。東吳孫權對山越作戰,拓土開疆,甚至將足跡伸向臺灣。蜀漢雖然只有益州一地,但為了後方穩定,也對西南蠻族進行征討。可以這麼說,三國之間雖然上演三國殺,但在對外方面,都很硬氣。

而司馬炎雖然成為完成一統天下的皇帝,但卻並非合格的開國皇帝,他只是從祖父,伯父,父親手中接過權力棒,並最終在他的任上完成重歸一統的歷史的使命。他的能力平庸,也沒有像歷朝歷代開國君主那樣有牛逼的輔佐團隊。而司馬家的天下則是篡奪曹魏而來,根基不穩,司馬炎為了維護司馬家的天下,實行諸王典兵制,大封宗室。這埋下了八王之亂的禍根。

此外,造成八王之亂很重要原因是,司馬炎選擇繼承人問題上犯了無可挽回的錯誤,選擇白痴兒子司馬衷,釀成八王之亂。

而在防範北方內附的少數民族問題上,當時有識之士提出徙戎論,提醒朝廷注意防患於未然。司馬炎置若罔聞,沒有在最好時機採取應對措施。

等到八王之亂,禍起蕭牆,劉淵等胡族首領趁勢而起,天下大亂,五胡亂華揭開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