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不易神祕“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國際形勢十分不利於中國。中蘇交惡,美國也對中國採取敵對戰略,中國隨時都可能收到來自任意一方的攻擊,而在六十年代中國雖然已經有了一套工業體系但百分之七十五都在東部沿海,在中西部腹地僅僅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工廠。眾所周知近代一百多年大半侵略來自海上,一旦沿海防禦被突破後果不堪設想。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三線建設

1964年至1980年間

在中國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

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

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設施建設

短短的幾年、十幾年間

上千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

星羅棋佈於中西部地區

成為推動中國西部工業化的“加速器”

而在三線建設已成為歷史

工業化奠基時代漸漸遠去的今天

作為工業遺產的三線工程是什麼樣子

曾經的三線人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何為三線

作為一個已經成為歷史的詞語,“三線”在中國曾是一種神秘的存在。儘管許多人在三四十年前就知道三線和三線的含義,但這個詞語真正出現在官方媒體上,已經是時過境遷的上世紀90年代。在之前的文件和宣傳資料裡,“三線”一詞一律用某某或XX替代。

那麼,何為三線?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三線地區主要建設示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6月

從行政區域看,由中國大陸的國境線向內地收縮,劃兩個圈,形成三個帶。一線地區包括沿海和邊疆省區,三線地區則包括基本屬於內地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西南、西北地區的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各省份自己靠近內地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介於一、三線地區之間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如果從衛星上俯瞰,三線地區是甘肅烏鞘嶺以東、京廣鐵路以西、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的廣大山區腹地。用今天的概念來說,它基本上是指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內蒙古在內的中國中西部。

三線建設的時代背景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816地下核工程(三線工程之一)軍工洞內的標語,可以看出來當年全民皆兵的備戰意識。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2月

中國古代幾千年處在“陸權”時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威脅大多來自西北部遊牧民族。在東部,浩瀚的大海形成可靠的天然屏障,十分安全。當世界進入“海權”時代,中國的安全格局發生了180度大轉變: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中,中國遭受侵略的七次大規模戰爭,無一不是從東部沿海地區發端。而我國最發達、富庶的經濟區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又都集中在東部沿海柔軟的腹部。國家沒有可靠的戰略後方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實行軍事包圍,對新中國的威脅依然主要來自東南沿海。由於當時對蘇聯的“一邊倒”外交政策和接受蘇聯經濟援助,實際上將蘇聯作為大後方,建設重心放在東北、華北地區。建設戰略後方的問題並不緊迫。

1964年,嚴峻的國際形勢逼迫中國領導人開始考慮建設西部後方的戰略問題。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

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戰火燃到了中國南部邊界。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三線建設的決策,就是在這樣緊張而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確定的。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816核軍工洞內停放的大炮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2月

三線工程掠影

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幾千億巨資;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揹包,跋山涉水。

他們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其中不乏代表性的企業和科研力量,它們曾是西部的“脊柱”。

攀枝花鋼鐵廠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攝影 / 陳家鋼

與寬廣的武鋼、包鋼廠區不同的是,攀鋼的廠址頗為侷促。按照國際慣例,建設一座年產150萬噸的鋼鐵廠,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但這裡卻只有2.5平方公里、高80米的山坡。設計人員大膽提出了臺階式設計方案,通過大規模爆破,將山坡平整成4個大臺階、23個小臺階的臺階平地,輔以先進的多種運輸方式和相應的工藝流程,濃縮安排下鋼鐵廠的佈局,被人們譽為“象牙微雕”式立體大型企業。

成昆鐵路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攝影 / 王渝明

成昆鐵路是作為國家總體戰略工程之一而誕生的,它的建成徹底改變了解放前西南幾乎沒有像樣鐵路的歷史。三線中的成昆鐵路和攀鋼建設項目至少推動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進入近現代化和城鎮化,使中國的鐵路工程技術進步了半個世紀。圖為橫跨金沙江的成昆鐵路大橋,主跨192米,是當時全國鐵路上跨度最大的鋼樑橋。

長慶油田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攝影 / 陳烽富

1969年10月,根據“備戰、備荒”和三線建設的需要,陝甘寧地區成為石油重點勘探區。1970年開展陝甘寧石油勘探會戰。1975年,長慶油田進入開發建設階段,到1978年年產原油能力達到122萬噸。2004年9月,塔里木氣田和陝北長慶氣田兩大氣源成功對接,標誌著西氣東輸工程輸氣運行實現全線貫通。圖為西氣東輸陝北段長慶氣田第一淨化廠。

816軍工洞體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2月

816軍工洞體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1966年,周恩來批准在此建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當年被列為絕密級軍事機密。816洞體的核心——核反應堆大廳上下共有9層,相當於20多層樓房的高度,平面大小與一個標準足球場差不多。核反應堆的“鍋底”有直徑七八釐米的2001個小孔,用於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換。

該工程於1967年開工,前後共用人力6萬多人,1984年停工。2002年4月816洞體解密。2010年作為“核”主題的國防科普教育基地向公眾開放。

三線人生

三線建設之所以艱難,不僅是因為西部地區缺乏工業交通基礎,也因為當時為了備戰,刻意追求在惡劣的地理環境中選址的原則。

靠山、分散、隱蔽”的工業佈局決定了兩點,一是大量重要企業千里迢迢地從上海、北京和東北等沿海沿邊地區搬遷到大山深處;二是大量三線建設所需的工人和技術人員背井離鄉,從遙遠的北方或東南沿海,深入到祖國腹地。

出於保密和安全的考慮,有關部門在挑選三線建設者時,必須著重兩個方面,即政治上可靠和業務上精通,故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說法,在那時能夠參與三線建設有時甚至是一個家族的光榮。不過在宏大敘事的掩映下,艱辛和苦難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晉林機械廠廠房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4年2月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許多位於重慶的三線工程的工廠,出現得非常突兀:遠處是起伏的山脈,近旁是大片大片的田野,而廠房像是一些不速之客,東拉西扯地依山就勢,如同綠地毯上打了一些刺目的灰補丁。

在這裡,機器的轟鳴與牛羊的哞叫交織在一起,綠竹婆娑的身影和廠房硬朗的倒影交織在一起,下班後散步的來自北京、上海的工人和擔糞勞作的當地農民交織在一起,普通話、上海話和重慶方言交織在一起……在這種看似浪漫的田園工廠背後,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生活艱辛。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在三線建設時期,許多廠礦單位都是一個封閉的社會,廠房、辦公樓、宿舍樓、食堂、校舍、醫院等一應俱全。圖為四川洛帶512廠宿舍。 攝影 / 陳家鋼

三四十年過去,當那些千里轉戰的三線建設者們已經主動或被動地習慣了廠裡礦裡的生活時,卻突如其來地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衝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國際形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大批的軍工企業面臨著艱難的軍轉民的陣痛。

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合併了,一些企業轉產了,一些企業停辦了,一些企業則選擇了遷出。此時,一些已經定居三線的外地人不得不經歷了第二次移民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1984年,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民經濟戰略調整的需要,816工廠原職工隊伍軍轉民,改建為化肥廠。1993年更名為重慶建峰化工總廠。 攝影 / 周肅川

從1964年到今天,五十年的光陰白駒過隙,三線建設已然塵埃落定,有的三線企業在搬遷後成為“棄城”,而更多的企業通過改制、轉型、重組、合併而重獲新生。

三線建設成為了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產,三線企業成為了一個特殊時代的工業標本,而一批又一批的三線人,也早已不再年輕。廠區裡80年代栽種的樹木已然成材,蔭庇著那些把青春和整個人生都獻給了三線建設、獻給了“大後方”的普通人。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1964年美國突襲越南北部灣越戰規模瞬間升級,戰火已經燒到中國西南,在此緊迫局面之下毛主席下令開展“大小三線建設”。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在1980年三線建設結束,許多企業實現了轉型成為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品牌,在十堰的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成為了如今的東風汽車公司;長虹電視的前身是我國唯一能生產機載火控雷達的軍工企業;此外還有號稱用離心機造雪糕的504雪糕廠等。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還有許多企業依然在發光發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昆鐵路,攀枝花鋼鐵基地,江漢油田等這都是三件建設的偉大成就。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30年前三線子弟暑假生活 或者游泳 或者打拳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眼下孩子們正在過著暑假,沒完沒了的興趣班可能使許多孩子沒有了假期的休閒和快樂。大家知道30年前工廠子弟學校孩子們怎樣度過暑假嗎?請跟著我的鏡頭回到昔日那美好的歲月。這是30年前山西永濟市鐵路工廠子弟們的故事。該廠地處中條山下,當時為戰備選址在這裡稱作三線工廠。1969年建廠後一直沒有游泳池,子弟們只能跑到飛機場等地游泳。1987年工廠建成了游泳池,每張門票是兩角錢。圖為1988年子弟們在游泳池。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工廠幼兒園的孩子們暑假時,如果沒有祖輩的老人看了,還可以放到幼兒園裡,不過大部分孩子都有老人看。工廠是很集中的小天地,大部分人家兩代人都在廠裡。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裡,幼兒園由於有廠內各單位支持,每次過“六一”各單位好像都要獻禮,所以在當時是屬於條件好的。來了參觀的客人,大都要領著到幼兒園轉上一圈,幼兒園的教學質量和設施往往得到客人們的交口稱讚。圖為1985年幼兒園的小朋友為客人表演。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子弟小學要組織豐富多彩的夏令營,有舞蹈、武術、美術、攝影、球類、棋類等項目,指導老師除了本校的之外,還專門從廠裡聘請一些有專業特長的職工參與。當時,廠內各單位是一盤棋,各單位領導大都很支持有關下一代的工作( 自己的後代很可能就在學校裡),所以抽個人很方便,也不需給多少勞務費,因為職工本身就有工資,所以興趣班收費就是象徵性的。工廠有了活動,子弟們擔負起重要的演出任務。圖為1985年的武術表演。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工廠暑期有廠內籃球聯賽,各單位幾乎都有球隊,女籃稍微少一些,但主要車間都有。每天一下班,籃球場上就喧囂了起來,比賽膠著狀態時的喊聲、掌聲和NBA賽場有一拼,子弟們當然是啦啦隊的重要成員。大山底下也沒有多少地方玩,不到這裡湊熱鬧還能到哪?那時籃球計分只能如此,孩子們踴躍充當翻分員的角色。大家看到這個“生活”隊可能有點困惑。當時的工廠有生活服務公司,專門為職工提供生活保障。圖為1985年翻分的子弟。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幼兒園要經常組織一些團體操之類的表演,每個孩子都有表演的機會。我60年代上幼兒班的時候,就沒有這樣的待遇。當時老師要選擇一些有舞蹈天賦、家庭條件較好穿著整潔的孩子參與。這兩個條件我都不具備,所以只有在旁邊眼巴巴看的份。到了二年級後,敬愛的老師才給了我機會。從此,一直到離開學校之前我都有表演的機會,我覺得這對我的成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圖為1985年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表演,她們的頭飾是老師做的。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工廠剛建時是先生產後生活,生活配套設施是逐漸完善起來的。建廠15年後的1974年工廠才有了禮堂,但不建是不建,一建就是當時在運城地區也屬於高規格的禮堂。從此職工、家屬看電影再也不用露天,演出也不用在土臺子上湊合,子弟們演出自然要在這裡亮相了。暑假興趣班的表演類節目往往要到這裡彙報演出,每個孩子可能至少要帶來六七個粉絲。最初登上這個舞臺的許多子弟現在可能登上了更大的舞臺。圖為1986年子弟們演出。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放假之後,子弟學校每天來的學生有的比上學還積極。當時沒有太多的遊戲,孩子們到後山玩家長還是有點不放心,所以學校還是子弟們的樂園,起碼同學們可以在這裡扎堆。學校裡的乒乓球檯是孩子們的重要娛樂鍛鍊設施,這種臺子可能屬於工廠的特色,連網子都是金屬的,估計這種臺子的造價不比木質的低。這種臺子不怕雨淋,不會變形,不至於失竊,給多少子弟留下了童年的美好回憶。圖為1989年的校園,這些小樹都長成參天大樹了吧?

發展不易神秘“三線建設”,前輩們付出一生建立我國後備工業體系

夏天容易出現雷暴雨,當時大家對天氣預報不是太重視,似乎有時在局部也有不準確的時候。當地流傳一個笑話:廣播員預報時,要掀開門簾朝天上看一看。遇到突然下雨,子弟們興高采烈,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為家長送雨傘。一群提著傘的子弟全神貫注地盯著下班的人流,生怕失之交臂。90年代之後,隨著自動傘的普及和降價,職工們在單位裡大都有備用傘,子弟們再也沒有這種增進親人感情的機會了。圖為90年代初的廠門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