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的家長都“雞娃”嗎?看完有點焦慮了

今天,我們來聊聊“雞娃”。有孩子的朋友對“雞娃”這個詞一定不陌生,意思就是推著娃不斷向上爬,學習、比賽、運動,樣樣都要爭第一。

一線城市的家長都“雞娃”嗎?看完有點焦慮了

最近,我看到了一則新聞。說深圳有這麼一個小區,為了維持房價的穩定,業主們自發組成了“房價不跌小分隊”,由學歷高的業主輪流負責每天幫小區的娃補習,學歷不高的業主負責每天在樓下花園巡邏,負責把溜下來玩的娃拎回家學習。

業主們為啥要這麼幹呢?因為他們相信,一個帶有好學區的房子,哪怕是老破小,也能賣出不錯的價格。如果把非學區房通過大家的努力考成了學區房,或是把原有的第二梯隊考成第一梯隊的學校,那麼,相當於增加了學區的利好,房價自然會上漲,看看人家這個覺悟。

一線城市的家長都“雞娃”嗎?看完有點焦慮了

不過,這個事情只要深想一層,就會覺得有點不對勁。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擔“保房價”的重擔,被自己爸媽激就算了,現在身為鄰居的叔叔阿姨也要插手,不得不讓人感嘆:現在當小孩實在是太難了!

一線城市的家長都“雞娃”嗎?看完有點焦慮了

作為一個準一線城市(杭州)的媽媽,我來說說自己關於“雞娃”的看法。

大城市雞娃現象確實普遍存在

看看孩子課外班的安排節奏就知道了。基本上,從3、4歲開始,孩子的課外班就至少有2-3個,不過這個階段的課外班集中在興趣培養,例如美術、鋼琴、跆拳道、籃球、音樂等等。這些興趣班的費用不菲,有些一學期要1萬多,但是完全不缺生源。可以看出大多數一線城市的家長,對孩子教育上的投資,絕不手軟。

等到孩子上了小學,興趣班就會轉變為學科類培訓。基本上一個小學生會報3-4個學科培訓班,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等,除了提升成績的培訓班之外,依學科內容還會發散出很多培訓班門類,例如數學思維、文學素養、英語口語、實驗課程等等。這些培訓班也不愁生源。

一線城市的家長都“雞娃”嗎?看完有點焦慮了

“雞娃”不是家長本意,有時是不得不激

很多“雞娃”的家長本身並不是焦慮型人格,大多數是被身邊的家長影響的。心理活動基本是:某某某的孩子都報了,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培訓班就越報越多。


一線城市的家長都“雞娃”嗎?看完有點焦慮了

那“雞娃”到底可不可取呢?

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分階段和目的來看。

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2-6歲),我不建議你“提前雞娃”。因為在一個人的幼年時期,很多學習是在遊戲、玩樂中完成的。孩子在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遊戲,鍛鍊自己各種感官的敏感度,也需要培養和夥伴的合作能力。所以,建議你給孩子打造一個合適的玩耍空間,一群一起玩的小夥伴,這就夠了。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小學or初中,你可以給孩子報相應的培訓班或者“雞娃”。但是強烈建議需要徵得孩子的同意。不要報一大堆班,孩子不感興趣,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你可以試著跟孩子探討,媽媽這樣做你能接受嗎?你喜歡什麼樣的方式?

個人認為,這個階段,比起孩子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對性格的塑造。孩子大了,也需要從家長的尊重中汲取能量。

(作者:杭州童媽。教育博主,多平臺原創作者,一位熱愛學習的媽媽。與你分享教育熱點話題、科學育兒知識、升學政策解讀等內容。關注我,一起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