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丹麥、挪威和瑞典這3個國家,大多離不開高福利、生活好與“烏托邦”這些話題,而且她們是關係非常好的友邦。不過,正如英國作家切斯特頓所言:“聖經叫我們愛鄰舍,也叫我們愛敵人,應該是因為他們通常是同一群人。”
作為鄰國,其實她們之間少不免有一段血腥的歷史。
壹
維京之後:北歐三國內亂四起
維京時代結束後,北歐三國都陷入內亂之中。
在挪威,雖然國家在公元872年已經統一,但國王一直未能訂立清晰的繼承法,繼承者有時是依靠貴族的支持,有時是憑力量奪位。發生爭議的時候,甚至會有數人分享權力。
1130年,挪威國王“十字軍戰士”西居爾一世逝世,引發起西居爾的兒子馬格努斯和西居爾的弟弟哈拉爾之間的繼承戰爭。戰爭未有隨兩人過世而終結,因為他們的子孫總是繼承了他們的未竟之志,結果內戰竟然持續足足100年。終於,在1240年,於哈康四世的領導下,他的對手在戰事中陣亡,其他貴族的叛亂亦一一被平息,內戰才告結束。哈康四世在天主教廷的支持下,採納了其他天主教國家所使用的長子繼承法,終於為繼承權紛爭劃上句號。
至於瑞典,也同樣處於數個家族爭奪王位的時期。1125 年,瑞典國王小英格逝世,丹麥王室阿斯特里德松家族的馬格努斯一世和斯渥克爾一世一同稱王。雖然馬格努斯在1134年的內戰中戰死,但斯渥克爾卻未能鞏固家族的權力。他在1156年被刺殺以後,另一家族的埃裡克獲貴族選為艾裡克九世,斯渥克爾家族和艾裡克家族長期的權力鬥爭和王位繼承權之爭由此開始。1250年,在斯渥克爾和艾裡克兩個家族都絕嗣後,比耶博家族的瓦爾德瑪憑藉與兩個家族都有血緣關係,獲選為瑞典國王,才把國家重新統一。
儘管這段時期的瑞典內憂不斷,但每任國王都會視對外擴張為“政績”,因而未有停下擴張的步伐。瑞典的勢力範圍於是擴張至諾爾蘭(今瑞典北部)及芬蘭的沿海地區。14 世紀初,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更繼承挪威王位,雖然他在1364年被篡奪瑞典王位,但他留下的血脈依然影響深遠。
而在丹麥,反倒在12至13世紀擁有一段相對統一的時期,因此得以用其稱霸海洋的傳統,把波美拉尼亞(今德國及波蘭北部)和愛沙尼亞納入其統治之下。雖然王位沒有太大爭端,但國王卻與貴族與教會關係惡劣,王權、教權及地方權力之間的拉扯,最終在13世紀末導致王權沒落。
在克里斯多夫二世在位時期(1319-1332),王權跌至最低點,丹麥爆發多次農民起義,教會和貴族又豁免繳稅,導致國家瀕臨破產,國家大部份領地都由地方領主全權統治,國王毫無實權。克里斯多夫死後,更有八年的時間王位懸空,各領主直接統治國家。
1340年,攝政貴族的頭領格哈德三世被殺,克里斯多夫的兒子瓦爾德瑪四世趁機回國,獲選為王,他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重新徵服全國國土,地方分治的局面才告一段落。
貳
改變北歐的女子:瑪格麗特
瓦爾德瑪四世身後留下兩個女兒,梅克倫堡公爵夫人英娥柏格和挪威王后瑪格麗特。當時在丹麥,雖然女性並無繼承權,但她們的兒子仍可繼承王位,而且最終是由貴族選舉決定。
儘管如此,瑪格麗特在1375年,趁瓦爾德瑪剛剛逝世,乘近水樓臺之機,搶先要丹麥貴族選其五歲的兒子為丹麥國王奧拉夫二世,瑪格麗特成為攝政王后,掌握實權。加冕大典上,瑪格麗特更堅持為奧拉夫加上“瑞典真正王位繼承人”的頭銜(被篡位的瑞典國王馬格努斯四世,是奧拉夫的爺爺),以圖染指瑞典國土。
5年後,奧拉夫的父親,挪威國王哈康六世逝世,丹麥國王奧拉夫繼承王位。
瑪格麗特掌政期間,把丹麥和挪威兩國都治理得井井有條,更把先前丹麥內亂時期失去的最後領土都成功收復服。1387年,17歲的奧拉夫急病去世。
雖然失去作為國王的兒子,一般代表著同時失去攝政的合法性。不過,瑪格麗特憑有目共睹的治國才能,竟讓丹麥和挪威的貴族破例,將其再次選為攝政。
叄
對抗漢森同盟:卡爾馬聯盟成立
同一時間,瑞典則陷入內部分裂之中。自馬格努斯四世被推翻後,貴族把阿爾伯特推上王位。但是,來自梅克倫堡的阿爾伯特,極度偏袒德意志人,在瑞典各地都任命德意志官員,導致瑞典上下非常不滿。
1388年,阿爾伯特下令收回部份貴族領地,終於令各地領主按捺不住。瑞典議會向瑪格麗特求助,更把她選為“最高領主及統治者”,並且接受她所欽點的任何繼承人為國王。次年,阿爾伯特兵敗被俘,
瑪格麗特正式把瑞典納入其統治之下。這時的瑪格麗特,始終需要為她的大帝國找來一個繼承人。她自己沒有子嗣,於是選擇了姐姐的外孫,8歲的埃裡克,將他收為養子。1389年,他獲選為挪威國王埃裡克三世。1396年,丹麥和瑞典也正式冊立其為丹麥國王埃裡克七世和瑞典國王埃裡克十三世。
12-13世紀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條頓騎士團諸城市之間形成了商業、政治聯盟漢薩同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主。漢薩一詞,德文意為“商會”或者“會館”,最早是指從須德海到芬蘭、瑞典到挪威的一群商人與一群貿易船隻。宗旨從鎮壓海盜、打擊掠奪行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稅等保護商業的行為轉至在海外擴展商業勢力,壟斷商業利益,壓制來自同盟外的城市。14世紀晚期—15世紀早期達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
當時,丹麥、挪威和瑞典的共同敵人都是漢薩同盟及德意志地區對斯堪的那維亞經濟的影響。1397年,埃裡克的三國加冕大典在瑞典的卡爾馬舉行,這個北歐三國的聯盟,因此稱為卡爾馬聯盟。
不過,瑪格麗特繼續掌有實權,即使艾裡克成年後依然如是,直至瑪格麗特在1412年逝世,終年59歲。她被視為北歐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君主”,把北歐三國聯合為一個強大的整體。雖然她在生時所使用的頭銜都十分含糊——在早期所用的是“全丹麥王國的最高領主和守護者”,之後卻只稱“攝政”——但無論如何,當現任丹麥女王瑪格麗特在1972年登基,成為丹麥史上第一位正式繼承王位的女性時,她特地選擇了“瑪格麗特二世”這稱號,並把瑪格麗特王后稱為“一世”,以示承認其君主地位。
至於埃裡克,由8歲即位開始,就受到最好的教育,被培養成為全北歐的統治者。1429年,他在在連接大西洋和波羅的海的松德海峽(至今仍然是世界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設立了關稅;此項稅收成為數百年來丹麥政府的一大收入來源,甚至曾經高達國家收入的三分之二。直至1857年,在多個海上強權的聯手施壓下,此關稅才被迫取消。
諷刺的是,埃裡克在位後期,在多場戰爭及起義困擾之下,三國貴族都逐漸對他失去信心。此時埃裡克竟然憤而“罷工”,出走到波羅的海中的哥特蘭島。貴族們也不甘示弱,選出埃裡克的外甥克里斯多夫為新任國王。埃裡克此後十年都留在哥特蘭,當上了海盜,以掠劫波羅的海的商船為生。
肆
稱霸北歐:分配不均瑞典憤而獨立,瑞典瓦薩王朝的崛起,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
不過,如同歷史上很多聯邦一樣,卡爾馬聯盟很快遇到權力分配不均的問題。事實上,有些史家認為問題源於瑪格麗特,指她由聯盟的開始,已經頗為偏重丹麥,只是她能夠憑藉過人的能力和聲譽穩住人心而已。無論如何,卡爾馬聯盟不再有一位國王及得上她的政治才能,確是事實。
瑞典對於國王一直偏袒丹麥的利益,最終在貴族古斯塔夫·瓦薩的領導下,爆發獨立戰爭。兩年戰爭過後,瑞典軍隊基本上已經控制全國。1523年,古斯塔夫獲選為瑞典國王,開始了瑞典的瓦薩王朝,卡爾馬聯盟亦隨之瓦解。至於丹麥和挪威兩國,則繼續保持友好的共主邦聯關係,一般合稱為“丹麥—挪威”,直至19世紀邦聯瓦解。
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波蘭、丹麥和瑞典為了波羅的海的霸權發動多場戰爭。
瑞典在瓦薩王朝的統治下,越見強盛。有“北方雄獅 ”之稱的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位期間(1611-1632),更把國家帶入歐洲強權之列。
瑞典人口雖少,但背靠高效率的行政系統和稅收,支撐軍事開支,加上極高質素、軍紀嚴明的軍隊,得以稱霸北歐。
最終瑞典基本控制了整個波羅的海。在這段時間內,瑞典將波羅的海稱作“我們的波羅的海”。
當時的歐洲,正爆發史稱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全歐混戰,古斯塔夫二世以其革命性的戰術頭腦,徹底改變了當時歐洲的軍事戰術發展,甚至使拿破崙都視他為偶像。
1630年,瑞典正式參戰,其軍隊在德意志北部登陸後,在多場戰役都以少勝多,長驅直進,讓原本處於下風的新教聯盟得以扭轉局勢。
可惜的是,2年後,古斯塔夫在呂岑會戰中,在帶領騎兵衝鋒時,身中多槍而死。雖然此役最終仍是瑞典軍隊取得勝利,但此後瑞典沒能保住戰果,並在1635年被迫退出戰事。
儘管如此,古斯塔夫所建立的基石,讓瑞典得以稱霸波羅的海地區接近100年。古斯塔夫戰死的11月6日,是現在瑞典每年紀念這位國王的節日。
那麼,丹麥、挪威和瑞典最終是怎樣成為今日的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這幾個獨立國家的?
伍
大北方戰爭:丹麥—挪威、薩克遜、波蘭—立陶宛聯邦和俄羅斯聯手入侵瑞典,瓦解波羅的海大帝國
1700年,丹麥—挪威、薩克遜、波蘭—立陶宛聯邦和俄羅斯聯手入侵瑞典,以求瓦解瑞典在波羅的海的大帝國,史稱大北方戰爭(1700-1721)。當時的薩克遜和波蘭—立陶宛聯邦為共主邦聯。瑞典在英國荷蘭(尼德蘭)聯合艦隊的幫助下,炮轟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逼使丹麥在5個月內就退出戰事。
瑞典維持霸權地位,對於友好的英國和荷蘭的波羅的海貿易非常重要,而且北歐也是英荷兩國艦隊的海軍軍需品的主要來源,因而兩國極力希望波羅的海維持現狀。但是由於1701年爆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兩國此後都無暇提供軍援。
接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立即轉而向東,在愛沙尼亞登陸,並在納爾瓦戰役以10000人的兵力,大敗三倍之眾的俄羅斯軍隊。瑞典軍隊之後進入波蘭,先後兩次擊敗波蘭—薩克遜聯軍,更在1704年推翻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為傀儡國王。1706年,瑞典軍隊在薩克遜再次打敗奧古斯特的軍隊,奧古斯特被迫簽字投降。
1707年,查理十二世率軍入侵俄羅斯。不過,他正好遇到歐洲500年來最寒冷的冬天,再加上俄羅斯實行焦土政策,決意不讓瑞典軍隊獲得任何補給。瑞典軍隊在飢寒交迫之下,退到烏克蘭一帶等候支援,但人數已削減一半。
100年後的拿破崙,在領兵入侵沙俄之前,曾經仔細讀過查理十二世的失敗,不過似乎沒有動搖他的信心。
另一邊,俄國在彼得一世的領導下,幾年間重整旗鼓。1709年,俄軍在波爾塔瓦大敗瑞典,查理十二世被迫撒退到奧斯曼帝國境內。
查理十二世在1714年才回到瑞典,在5年間,普魯士也加入俄國一方,瑞典在波羅的海南部和芬蘭的領土都已經被聯軍佔領。雖然戰事已經是回天乏術,但倔強的查理仍然不肯放棄,他兩度率軍挪威,最後在1718年一次圍城期間,頭部中槍而死。
1721年,瑞典終與俄羅斯簽訂和約,從此失去波羅的海對岸的所有領土,北方霸主的地位亦被俄羅斯取代。
此後幾十年,俄羅斯逐漸搶佔瑞典治下的芬蘭,並於1809年吞併芬蘭全境。
直至1917年,在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之際,芬蘭才趁機脫離俄國獨立。
陸
丹麥—挪威王國:挪威的易手與獨立
在瑞典獨立過後,丹麥和挪威兩國仍然保持著穩固的共主邦聯關係。在宗教改革席捲北歐之際,國會權力因國內的亂局而被大大削弱,挪威國會更被解散,貴族失去選舉國王的權力,令國家權力得以集中在國王手中。
1660年,丹麥國會亦被解散,意味著兩國正式成為一箇中央集權的實體,僅在名義上仍為共主邦聯,一般稱為
“丹麥—挪威王國”。由於丹麥始終佔著主導地位,所以很多史料也會單以“丹麥”稱呼。時間一轉,來到拿破崙戰爭(1803-1815)期間,在法國和西班牙兩國海軍在特拉法加戰役大敗之後,丹麥艦隊成為了歐洲唯一仍能與英國抗衡的海軍。1806年,普魯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1806-1807)慘敗,法軍佔領普魯士全國,令丹麥的獨立地位受到極大壓力。
於是,英國在1807年突襲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丹麥一心恪守中立,完全沒有料到英國入侵,仍然停泊在碼頭的艦隊束手就擒,全部被英軍接收。雖然丹麥因而投向法國,但丹麥本來陸軍實力就不強,在失去海軍後已經再無法造成威脅。
在戰後的維也納會議,丹麥—挪威因為站在拿破崙的一方而被視為戰敗國,被迫割讓挪威本土予瑞典。不過,原本在法理上屬於挪威王國的冰島和格陵蘭,卻轉至丹麥的名下,格陵蘭至今仍然是隸屬丹麥的自治領。
但是,挪威在內外的政策上,都與瑞典有很大的差距。挪威向來以北海貿易為重心,自然較為重視與英國的關係,但瑞典的經濟卻是以波羅的海貿易為主,因而靠攏德國。19世紀末,英德兩國的競爭越演越烈,加上民族主義的興起,瑞典又難免在利益上傾向瑞典本土的產業,導致挪威的分離主義日益強盛。
1905年,瑞典政府同意與挪威政府談判,前提是挪威需要通過獨立公投。8月出爐的公投結果,竟是絕大比數的368208票(99.95%)支持、184票(0.05%)反對,投票率亦高達85%,可算是歷史上最大比數通過的全民公投之一。10月,瑞典和挪威兩國分別通過解散共主邦聯。11月,挪威再次進行公投,並以97%的票數支持通過實行君主制。
柒
冰島獨立:背後又有英國的影子
最後要說的是冰島,冰島在維也納會議後,劃歸丹麥。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4月9日向丹麥宣戰,隨即海陸兩路入侵,德軍在6個小時內就攻至皇宮門外,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與全體內閣決定投降。德國並且隨即入侵挪威。
為了不讓納粹德國取得冰島,作為在大西洋上的跳板,盟軍於是提出派兵保護冰島。但是,冰島政府以恪守中立原則為由拒絕。不過,阻止德國取得冰島,對盟軍而言實在太為重要。於是,英軍在5月10日發兵入侵冰島,冰島政府雖然向英美髮出強烈抗議,但對內則下達不抵抗的命令,雙方皆無死傷,除了英軍有一人在行動期間自殺。英美兩國軍隊之後在冰島駐紮,最多達30000人,直至二戰結束。
1944年,冰島公投決定地方前途,並以97%贊成通過獨立。國土仍然被納粹德國佔領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收到消息後,也向冰島發出賀電。
冰島於是成為了北歐最年輕的國家。
閱讀更多 跟著地圖看世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