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劉伯溫被稱為活諸葛,為什麼最後還是死於非命,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

一彎新月掛柳梢


劉伯溫不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原因是老朱在劉伯溫辭官回鄉後,沒有必要害死他。而胡惟庸謀反案中,承認自己害死他。從而使人認為是老朱指使的。


東方絲綢1812


感謝提問。

劉伯溫被稱為活諸葛,在元末亂世之時投到朱元璋帳下,併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功勳,但是最後依然是沒有善終。


在我看來,劉伯溫死於話多和黨爭。

大明建立後的兩大政治集團

明朝建立後,功勳貴族集團形成了兩大政治勢力,出於國家的穩定及統治的穩固,朱元璋也默認了兩大政治勢力的爭鬥。而這兩大政治勢力便是以丞相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以言官之首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

兩大政治集團之間互相看誰都不順眼,經常因為各種事情而吵得不可開交。


但是劉伯溫與李善長畢竟都是開國功臣,朱元璋總會對他們心存忌憚。為了自保,二人開始選擇代理人,劉伯溫選擇了楊憲,而李善長選擇了胡惟庸。

改變命運的談話

一開始在劉伯溫的指導下,浙東集團勢頭很猛,但是一切都在一場談話後改變了。

朱元璋召見劉伯溫,以嚴肅的口氣問劉基,如果換掉李善長,誰可以做丞相。 劉基十分警覺,馬上說道,這要陛下決定。

接下來朱元璋又問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怎麼樣,這注定是一個送分題。楊憲是劉伯溫的同夥,而汪廣洋則是疑似劉伯溫同夥,胡惟庸更是對手浙東集團的人。


劉伯溫很痛快的回答三人都不是做丞相的料。但是問題還沒有結束。朱元璋還有最後一個問題,既然他們都不行,那就只有你能當丞相了。

最後一個陷阱,劉伯溫陷進去了。“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這個人嫉惡如仇,皇上慢慢挑選吧。”,“現在的這些人,在我看來並沒有合適的”

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

抬高自己的同時,還不忘貶低其他人,更是隱喻朝中有惡人。

從此以後,朱元璋不再信任劉伯溫,並且不久之後劉伯溫被朱元璋趕出了京城。


劉伯溫的話多,也埋下了自己的命運。

淮西集團的勝利

失去了劉伯溫的浙東集團,很快就被淮西集團打敗。而淮西集團的胡惟庸也沒有打算放過劉伯溫,胡惟庸指使手下狀告劉伯溫佔據了一塊有王氣的地,朱元璋為此也下詔處罰劉伯溫。

為了自保,劉伯溫回到了京城。洪武八年正月,劉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注意這點)探視劉基,胡惟庸隨身的醫生給劉基開了藥方,劉基吃了藥後,病情越來越重,過了不久,就死去了。

關於劉基的死因,後來的胡惟庸案發後,醫生供認,是胡惟庸授意他毒死劉基的。這也成為了胡惟庸的罪狀之一。


結語

劉伯溫雖然不是朱元璋直接處死的,但是劉伯溫的死,朱元璋有間接的責任。朱元璋明知胡惟庸與劉伯溫之間有仇怨,卻還讓胡惟庸探視劉伯溫,擺明了就是方便胡惟庸下手。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始於當初的談話,如果劉伯溫回答得當,他依然會得到朱元璋的信任,浙東集團未必會垮臺,他也不會如此草草收場。


盛夏一抹清涼


毒殺劉伯溫,這是後來胡惟庸的一大罪狀,但下毒是否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懸疑。不過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極大。首先,劉基死於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進中書省是洪武六年七月,那時胡入相時間不長,地位並不穩固,還處在“考察期”,又有汪廣洋牽制,未必能夠膽大妄為到這個程度。胡惟庸雖然嫉恨劉伯溫,但並無深仇大恨,彈刻劉基的奏章也強詞奪理,沒有能令人信服依據,如果沒有來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許,本身就有誣告嫌疑,很可能反過來惹火上身。更何況劉伯溫已歸隱,不可能對其地位權勢構成威脅,做下毒這種風險很大而毫無回報的事,對身居丞相高位,且以精明幹練著稱的胡惟庸而言,應該還不至於笨到這個程度。

再者,不露痕跡地毒殺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絕技,李文忠、徐達也是這樣因病受到探望和贈藥之後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關於李文忠之死,《明史》載:“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當然,淮安侯也逃不過抄家滅門的命運。至於徐達,“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野史說,這是拜朱元璋的一隻蒸鵝所賜。此外,與胡惟庸同為丞相汪廣洋因否認胡惟庸毒殺了劉伯溫,在貶責途中被賜毒而死。

劉伯溫之死僅僅是一個開始。

五年之後,大清算終於來了。始於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發生於的洪武十三年,最終的罪名則是不可饒恕的謀反。“詞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實際數目遠高於此,因為被殺的都是以家族為單位,殺一人也就是殺一家。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長、朱亮祖二國公二十列侯,身為太子老師的宋濂雖免於死罪,但死於流放途中。十三年後,又有藍玉案發生於洪武二十六年,坐藍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誅連被殺者又一萬五千人。朱元璋銖殺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無上,森嚴可怖的皇權。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殘的不僅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國家民族的元氣和活力。


叄叄剪影


劉伯溫固然很棒,足智多謀,而且懂得厚黑學。那時候朱元璋要發兵救紅巾軍領袖韓林兒,那時名義上來說朱元璋的軍隊也是紅巾軍,可劉伯溫就是不同意朱元璋發兵並且還因此鬧得有點不愉快。可結果呢,發兵之後朱元璋最終沒有佔領城池,卻救出了韓林兒,這個韓林兒朱元璋還要名義的叫他為領袖,朱元璋就很憋屈,也終於明白了劉伯溫的話。

從此之後,朱元璋對劉伯溫更言聽計從了,卻因為劉伯溫懂得厚黑學而內心加以防範。

朱元璋取得天下後很快,對劉伯溫的防備就爆發了。寫了一封絕交書給劉伯溫並免官,然後罷黜劉伯溫伯的稱號,一定要讓劉伯溫名聲掃地,最後劉伯溫因水銀中毒而死,死的莫名其妙。

而朱元璋後世皇帝對劉伯溫需求就不一樣了。因為要宣傳明朝怎麼怎麼神奇強大,開創大明朝時多麼厲害,所以需要把劉伯溫誇大,而百姓也喜歡劉伯溫,把劉伯溫神話。這就有了劉伯溫建北京城的系列傳說,作為北京人從小就都聽過。實際上北京不是劉伯溫建的,是姚廣孝建的,而劉伯溫建北京城的傳說裡說姚二軍師一賭氣,又出家當和尚去了。其實劉伯溫早年到過北京而已,可那那時間劉伯溫已經去世了。

劉伯溫的《燒餅歌》我也看過,太玄了,覺得後人編造的內容也比較多。

總之,劉伯溫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但也就是普通人,當朝並沒有善終。但因後世明朝朝廷的需要被各種神話,以至於劉伯溫在人們心目中是個神仙。而歷史人物並非如此。


北京人文地理


人世間有一種悲劇,叫作“書生從政”。

有人可能會問:自古以來,“書生從政”不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現象嗎?

其實不然。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儘管古代許多為官者,在踏入官場前,確實都是徹頭徹尾的書生。但是,當他們走進入官場以後,卻能夠實現從頭到腳的蛻變。

而有這樣一種書生,他們可能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可終究沒能擺脫身上濃郁的書生氣。

他們對官場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對其中的黑暗與兇險,卻既缺乏足夠的重視,又缺少必要的防範手段。

於是,雖然他們毫無保留的獻出了自己的忠誠和赤心,但卻換不回來帝王們的絕對信任。

最後,在被帝王們拋棄以後,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屠刀和毒藥。

放眼明朝初年的朝堂之上,誰又是“書生從政”的典型代表呢?大名鼎鼎的劉基劉伯溫。

今日之劉伯溫,已經是被民間神話了的人物,其許多事蹟被說得神乎其神。

雖然其中許多傳說並不可信,但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劉伯溫在明朝建國的歷史上,有著怎樣舉足輕重的地位。

比如,朱元璋曾經將劉伯溫比作是他的諸葛亮和張良,而劉伯溫確實也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朱元璋剛剛請劉伯溫出山時,恰逢自己的事業瓶頸期。當時,他正處在張士誠與陳友諒的東西兩線威脅之中,雖然手下猛將如雲,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處境十分危險。

許多人建議朱元璋先攻取力量較為薄弱的張士誠,待到實力允許時,再與陳友諒爭奪天下霸權。

可劉基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如果先攻張士誠,那麼陳友諒必然乘虛而入,使我軍腹背受敵;而如果先攻陳友諒,張士誠必然不敢輕動;如果能夠擊敗陳友諒,則張士誠可不戰而下。

朱元璋深以為然,果斷採納了他的建議。而後來的事實也果真如劉伯溫所料。

劉伯溫的進言,堪稱諸葛亮的“隆中對”,只不過這是成功了的“隆中對”。

後來的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以二十萬眾,對抗擁兵六十萬的陳友諒,戰局一時陷入被動局面。關鍵時刻,是劉伯溫站了出來,以“天象預示我軍必勝”激發起了全軍的鬥志。朱軍上下一致、勠力同心,最後反敗為勝、以弱勝強,取得了爭奪天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役。

朱元璋曾經激動的誇讚劉伯溫:“吾子房(張良)也!”

然而,後來的歷史證明,朱元璋並沒有真正把劉伯溫看成他的張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次受封者總計36人,其中公爵6人,包括了李善長和徐達這兩位左膀右臂,侯爵30人,包括了湯和等功勳卓著的淮西嫡系將領。

從功績上來講,李善長和徐達堪稱是大明版的“蕭何”和“韓信”,被封為公爵理所應當。然而,劉伯溫這位大明版的“張良”卻既不在公爵之列,也不在侯爵之列。

直到20天以後,朱元璋補封了2人,其中才有劉伯溫的名字,而他爵位比侯爵低一等,是伯爵,其俸祿更是隻有李善長和徐達十幾分之一,也更沒有“世襲”的權力和至高無上的“免死金牌”。

被朱元璋譽為“張良”的劉伯溫,為何在開國之初就遇到了如此“冷遇”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看看排在劉伯溫前面的人的共同點,就可以一見端倪。

像李善長、徐達、湯和、耿君用、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等人,統統都是朱元璋的老鄉,他們都是安徽鳳陽人。而這個淮西功臣班底,也正是朱元璋賴以奪取天下的主力陣容,是不可或缺、不可輕視的存在。

而相較於這些人,劉伯溫則始終處於邊緣地位。儘管朱元璋可以對他尊敬有加,虛心求教,甚至可以讓他參與商議機要事宜,但他卻很難進入朱元璋“自己人”、“心腹”的行列之中。

可是,因為自己剛直的性格和始終擺脫不掉的書生意氣,劉伯溫卻始終把自己當做是朱元璋的“自己人”、“心腹”,並隨時隨地的表現著自己的赤膽忠心,並不惜為此得罪淮西功臣裡的實權派,特別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李善長。

洪武元年,朱元璋命李善長留守南京,自己去開封巡視。期間,劉伯溫發現中書都事李彬貪贓枉法,於是便要將其查辦。

因為李彬一直依附於李善長,因此,李善長便出面為其求情,暫緩執行。然而劉伯溫一點不給李善長面子,暗地裡將有關情況報告給了朱元璋。

一天,李善長突然接到了朱元璋批覆斬殺李彬的旨意,登時大怒,就此與劉基勢同水火。

於是,此後在李善長的運作下,對劉伯溫的投訴和毀謗也越來越多。一次天氣大旱,劉伯溫向朱元璋進獻求雨之策,朱元璋依計而行,可依然沒下雨。朱元璋對他非常惱怒,這也造成了劉伯溫第一次致仕回家。

後來,朱元璋又把劉伯溫召回京師,禮遇甚厚。可這一次,他又得罪了另一個淮西派的大人物——胡惟庸。

朱元璋出於對李善長的不滿,想要重新物色丞相人選,於是便詢問劉伯溫的意見。

其間,朱元璋先後列舉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的名字,可都被劉伯溫一一輕易否決。而此後的事實證明,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是朱元璋深思熟慮後敲定的人選,他們也都在後來做到了丞相一職。

洪武六年,胡惟庸為相,獨掌中樞大權。劉伯溫憂心忡忡,對人說:“使吾言不驗,蒼生之福也;使吾言驗,其如蒼生何!”不久,他在憂鬱之中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視劉伯溫病情。胡惟庸隨身帶的御醫為劉伯溫開了處方。

劉伯溫服藥後,覺得胸口硬如鐵石,病勢更加沉重。朱元璋知道劉伯溫命不長久,便賜其回鄉。而劉伯溫在老家只活了一個月就與世長辭,終年65歲。

劉伯溫究竟死於朱元璋的“常規操作”,還是胡惟庸的毒手,恐怕永遠成為歷史之謎。然而,解開這個謎團,恐怕也毫無意義。這是因為,他被朱元璋所拋棄,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劉伯溫曾經因痛感元朝黑暗,憤然辭官歸家。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在欣欣向榮的大明朝堂上,同樣充滿了爾虞我詐。

而真正造成劉伯溫悲劇命運的,還是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殊不知,在朱元璋內心的天平上,淮西功臣們的地位,是劉伯溫根本無法去撬動的。在被朱元璋厭棄後,他也只能成為被皇權捨棄的棋子。


深飄小曾


明朝的劉伯溫被稱為話諸葛,為什麼最後還是死於非命,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嗎?劉伯溫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通經史,曉天文,深謀略,精兵法。明朝開國元勳,有功之臣。“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名揚古今,號稱神算的預言家。

他的死與朱元璋有否關係?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大概也就成了歷史上的千古之謎。民間傳說劉伯溫袁天罡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預言之準,百分之百。上知五百年大概人人都會,只要翻翻歷史,查查資料,誰都可以知道。至於說下知五百年,可能胡吹的成分遠大於現實。劉伯溫假如真能預知五百年,他如何死的,則是對他的無情諷刺。


老兵4200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功臣,封誠意伯。

1375年,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帶御醫前往探視。劉伯溫吃了御醫開的藥後,病不但未見起色,反而越來越嚴重。不久,劉伯溫病逝。

關於劉伯溫之死,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胡惟庸公報私仇害死的,也有的說是朱元璋害死的。個人認為:朱元璋害死的可能性要大些。原因有四:

一是朱元璋一直對劉伯溫有防備之心。劉伯溫12歲中秀才,號稱“神童”,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劉伯溫投靠朱元璋後,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打下了天下。朱元璋一直稱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但文人的秉性就是不太圓猾、較真。因為太聰明,朱元璋心裡所想劉伯溫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太可怕了,朱元璋為此大起戒備之心。從朱元璋分封功臣中就可以看出,以劉伯溫的功勞不會只封個誠意伯,很大程度上就是朱元璋對其壓制。

二是為繼任者掃清道路。朱標死後,朱元璋並沒有從其他兒子中挑選接班人,而是選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很多人表面擁護,但暗地裡卻有異議。朱元璋為了給孫子繼位掃清障礙,開始大殺功臣。藍玉一案受株連者就達2萬餘人。

三是劉伯溫得罪的人太多。劉伯溫為人比較清高,疾惡如仇。明朝建立後,為控制文官武將,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為御史,監察百官。被劉伯溫彈劾者眾多,中樞院與都察院矛盾凸顯。

四是派系鬥爭的犧牲品。明朝初期,形成了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黨”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兩個集團爭權奪利,相互攻訐。朱元璋大殺功臣時,“淮西黨”首先受到了打擊,隨之“浙東黨”也未能倖免。

很多人認為劉伯溫是胡惟庸害死的,主要是考慮到胡、劉之間的恩怨。實際上沒有朱元璋的默許,胡惟庸再有膽量也不敢害死朝廷一品大員。





魚頭聊史


劉伯溫功高蓋主、自古功高蓋主的都沒有好結果!朱元璋登基之後借胡惟庸之手下毒毒死了劉伯溫,所以說劉伯溫之死之註定的!




大頭微視界


我個人認為這跟朱元璋有關,朱元璋出身於布衣對於出身元廷勳貴多少有點猜疑,而劉伯溫為人謹慎,遇事都能先人一步料到事情的發展,而他個人又淡薄名利做事低調並頻頻向朱元璋請辭要求歸養青田老家,這對於一個布衣出身的皇帝來說正犯了其大忌,會讓皇帝誤以為瞧不起布衣出身,而劉伯溫的才華和其影響力讓皇帝真正的忌憚,所以無論劉伯溫怎樣請辭都沒有放他歸養,致使劉伯溫生病皇帝都以為他在養病,而他的對手胡惟庸以進藥為名而讓他死於非命,可以說劉伯溫非朱元璋所殺,但確因他而亡。


愛無恨35


天下帝王多半是,可以共患難,不能共享富貴榮華。正所謂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劉伯溫神機妙算,也躲不過卿卿性命。此乃劫數![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