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安徽|賞美景 品文化!你不能錯過安徽這些人文景點

對於現代城市人來說,"遊山玩水吃美食"是大多數人青睞的休閒方式,正一如由山、水、人、文組成的"徽"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念那唇間的美味,都市的浮躁與繁華瞬間忘之腦後。

然而,一場疫情的出現,家門外的風景變得如此遙不可及。不如,跟著我們,一起宅家"走安徽",從自然風光中感受大美安徽。待春暖花開山河無恙,再一起摘下口罩,踏遍安徽風光。

在安徽,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的遺留更是其不可多得的城市風光。這是自然與人類創造力的共同結晶, 反映著城市獨特的文化內涵。

多少次的"恨不能至",多少次的午夜夢迴。雖然線下仍不能遠行,此刻讓我們一起在線上,看遍安徽人文景觀,穿越回千年前的時光。

古味·夢迴風華歲月

壽縣古城

壽縣古城位於安徽省淮南市,淮河南岸,依八公山。壽縣古城始建於宋朝(1068~1224年),是棋盤式佈局的一座宋城。

壽縣古稱壽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此,曾10次為郡,並屢為州郡治所。明清以來,按照防禦戰爭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斷進行整修。是中國保存較完善的七大古城牆之一,比山西平遙古城還早100年。

古城基堅牆固,氣勢雄偉,迄今保存完好。今城牆為南宋寧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

夜晚時分望著那高聳的城樓,綿延的城垣,人們覺得這古城彷彿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歷史鉅著,她的博大和精深,會令您痴醉留連。

花戲樓

到亳州不去花戲樓一遊,不可謂之來亳州。花戲樓又稱大關帝廟,清初所建,廟會時用來祭祀關羽和作戲臺。如果把北方廟宇建築稱為大家風範,那麼花戲樓就是小家碧玉,她們繼承了南方建築的特點,建築不追求高大宏偉,而是在精工細雕上下功夫。

建築坐北朝南,大門是一座三層牌坊架式仿木結構,門前叉著兩根道光元年鍛鑄的鐵旗杆。門樓上水磨磚壁的磚雕全部是立體透雕。

立體透雕上,雕刻著一個個傳說故事,這些故事,通過雕刻被演繹下來,栩栩如生。歲月無痕,精華留存。可嘆花戲樓青磚獨特的燒製工藝業已失傳,花戲樓的磚雕遂成藝術絕唱,成為世間珍品和孤品。

這是一抹遠去的歲月,一段凝固的記憶,一種精深的文化,一個盛世的繁華,還有生生不息的人生追求。

徽州古城

在這裡,夢裡徽州的景象,躍然眼前。晚清地理著作《皇朝直省府廳州縣歌括》曰:"徽州府在省極南,所轄六縣歙為首……"位於安徽省最南端的歙(shè)縣,便是古徽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徽商的主要發源地。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歙縣徽城鎮,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

最能體現古城特色的應該是徽州府衙,主要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整體建築氣勢雄偉,規模龐大,體現了徽派建築的精髓。其次便是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除此之外古城內還有南譙樓、徽園、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幾處景點可觀。另外位於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的漁梁壩也值得一遊,她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攔河壩,漁梁古壩是古徽州昌盛數百年的水路碼頭,交通要津,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了。

詩韻·在詩詞中去旅行

醉翁亭

在中國古代建築的大觀園裡,樓臺亭閣尤其繁榮。文人墨客對此也情有獨鍾,曾留下無數詠歎的詩文,至今仍廣為傳誦。隱處蔥蘢如墨琅琊山中的醉翁亭便是一例。因為北宋文豪歐陽修的一篇傳世美文《醉翁亭記》,更是讓它千古揚名,名聞遐邇。

歷史的久遠,已經無從考究歐公當時遭遇一貶二謫的真實心境,我們能感知的是他在貶謫滁州短暫的期間,他對滁州山水的醉情摯愛,對百姓簡政寬從的憐惜同情。

文以山麗,山以文名。醉翁亭,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首,絕不僅僅是滁人的自詡自封。如今遍佈城區公園、湖邊,乃至居民小區形態各異的亭子,讓滁州又平添了另一美稱亭城,也讓這座現代化的美麗城市,依然與逝去的歷史一脈相承,相映生輝。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存;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一句簡樸的詩句道盡了歐公與滁州與醉翁亭的不解之緣,也讓我們在散亂的歷史煙雲中,依然能尋覓到他清晰的身影,以及他醉情山水與民同樂的豪情。

桃花潭

桃花潭,因此詩而名聞天下,為世人熟知。汪倫卸任後定居於此,使得桃花潭底蘊更深。桃花潭起霧時,有東江湖的味道,獨特的徽州古民居、踏歌的古岸閣,雲霧繚繞,粉牆黛瓦溫柔佇立。

潭上霧很大,幾乎看不到潭水,遠山與村落在霧中忽隱忽現,嘩嘩的划槳聲從霧的深處傳來,是有人在划船。隨著槳聲臨近,早起的漁夫划著小舟破霧而出。遠山、村落、小舟,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

來桃花潭是一定要住在桃花潭畔的。馬頭牆鱗次櫛比,小貓小狗在門前懶洋洋曬太陽,棒槌聲從水上傳來,可以假裝文藝,附庸風雅一回:煙柳畫橋,鳳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杏花村

杏花村位於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即杜牧筆下"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所在地。原只不過是幾間茅舍酒肆,毫無名氣可言。正是杜牧的詩名和他這首千古絕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飲譽天下。

杏花村景區風格樸素、典雅,園內廣植花草、杏樹成林,仿唐建築錯落有致,讓人彷彿進入了詩句中所描寫的愜意畫卷中。

一尾小舟停靠在碼頭邊,岸上的酒家飄來陣陣香味,對岸便是熱情好客的村民住所之處。入眼所及,無不是在展現杏花村的幽美詩境。

來到杏花村,可以感受濃厚鄉村氣息,體會迴歸自然的生活情趣。

敬亭山

在宣城,有這樣的一處地方,處處皆景,步步如畫。大詩人李白也曾作詩吟誦,"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也許你也曾讀過李白的這首《獨坐敬亭山》,但是你知道為何"相看兩不厭"?為何"只有敬亭山"嗎?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十餘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南齊謝脁《遊敬亭山》和唐朝李白《獨坐敬亭山》詩篇傳頌後,敬亭山聲名鵲起。隨後,無數詩人名家慕名登山,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敬亭山遂被稱為"江南詩山",飲譽海內外。

敬亭山自身體量並不大,因此稱不上雄偉壯觀,但周圍60餘座山頭如鳥朝鳳, 似眾星捧月簇擁在一峰周圍。遠看山巒綿延、滿目清翠、白雲悠悠;近觀水光瀲灩、林壑幽深、山花爛漫。隨處都散發著江南書生氣息,又像極了溫婉女子,那詩意盎然的氛圍,使其完全配得上"江南詩山"的稱號。

人文·仰光古人之旅

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洪武二年,薦號英陵,後改稱皇陵。

皇陵石像生列於皇陵磚城北門內神道兩側。石人衣著、扣帶、石獸毛髮等纖細部分,仍如新刻,極為清晰。石像生造型逼真,刻工精細。

明皇陵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

皇城正殿遺址。正殿又稱"祭殿"、"享殿"、"皇堂"。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始建,十二年閏五月丁已落成。《鳳陽新書》載:"正殿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青碧繪彩"。東西廡,各十一間。崇禎八年正月丙寅,毀於兵火。今遺址尚在,仍高出附近地面。

李白墓園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時為當塗(今安徽省當塗縣)縣令的李陽冰將他葬於城南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範作之子範傳正與時任當塗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於與龍山相對的青山。

杜甫《飲中八仙歌》裡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墓前擺滿了懷念他的人們祭祀的酒,便是希望他羽化登仙后也可以盡興飲酒,肆意寫詩吧!

青山李白墓經歷千餘年的風風雨雨,一方面受到歷代詩人的祭拜,如白居易、賈島、杜荀鶴……直到清代的劉大櫆、姚鼐,當代的陳運和,都在此留下蹤跡。

如今李白已在千多年前就離我們而去,可他那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作,和"安得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剛直不阿精神卻將照耀千秋萬代。

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故居又名李氏家族舊宅、李府、李鴻章府,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它是晚清名臣李鴻章的家宅,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

這裡便是中廳,又叫福壽堂,堂高9米,是現存江淮地區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廳堂。每扇格門上都雕有造型精美的圖案,房梁全是鬥榫,不用一枚鐵釘。

古老的繡床、雕花的梳妝檯、大理石面的圓凳,床、臺、凳都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紅木傢俱。屋內一個漂亮的粉彩瓷礅,放在紅木梳妝檯前。

李府是江淮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名人故居。屬於文人士大夫式的住宅、庭院和書齋相結合的民居建築。

包公園

包公園,簡稱包園,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蕪湖路72號,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主要有包公祠、包公墓、浮莊、腳印塘等景點。

明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宋鑑在此修建包書院,故名為包公祠。這個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號。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 開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主建築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 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凜然正氣。

祠堂東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內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記》,記中說:有一個太守喝了這裡的泉水,頭痛欲裂,原來他是個貪官;而幾位舉人飲了此水,頓覺水甜如蜜,原來他們都是好人。故此井名為"廉泉"。

包孝肅公墓園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佔地三公頃,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

整個墓園蒼松翠柏、肅穆幽靜。包公墓定位於"文物包公",主墓為"覆鬥型"方墓,在其正下方的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金絲楠木棺,棺木內斂包拯遺骨。

浮莊坐落在包河東大島上。因其遠觀如一片柳葉浮於水面之上,又因島上建築類似古代村莊,故名浮莊。正門門樓粉牆青瓦,中間鑲一匾額,上有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浮莊"二字。

傳說,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讀書時,常到此地遊玩。那時島北並沒有"玉帶橋",有天,包拯在這裡玩得很高興想到對岸去看看,於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為包拯原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這一跳便在小島上留下了一個又深又大的右腳腳印,天長日久形成了一個小塘。所以人們稱它為"腳印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