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上回我們講到市場的核心問題是供求關係,並詳細分析了中國果業的存活現狀,要麼在低端市場中苟且偷生,要麼在中高端市場中爭霸天下。緊接上回的問題,本文主要解答在這個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我們該走什麼樣的道路,如何去爭霸天下?我們就提到第二個關鍵詞:

​關鍵詞:兵分兩路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一路走省力化道路,一路走精緻化道路。

走省力化道路,就是立足大眾市場,通過節約勞動力成本來獲得效益空間,提高產品競爭力。

2016年,波蘭蘋果進口到中國引起轟動。這個轟動不是說波蘭蘋果的品質有多好,而是波蘭蘋果萬里之遙運到中國,到岸價只要2.5元/公斤,我們的生產成本就差不多要這個數。他們靠什麼,就靠全程機械化。

海升集團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海升原來是做濃縮果汁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這個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所以也想著轉型。當時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往下游走,做飲品;另一條是往上游走,搞種植。結果海升高層在考察全球蘋果產業之後,發現歐美國家的蘋果種植模式與中國完全不一樣。在中國,幾乎所有蘋果上的作業都是靠人工來完成的;而在歐美國家,基本是都是機械化的。中國一畝地上百個工,人家一畝地十個工,而且產量很高,畝產上萬斤。當時蘋果很貴,一算,商品果一萬斤,五元一斤,畝產值五萬元,如果種十萬畝,就是五十個億。所以,海升在2012年定下了的目標是:蘋果十萬畝,柑橘十萬畝,兩個五十億,就造就了一個百億農業企業。


這個想法是不是跟大家最初計算農業投資效益的時候一樣,很傻很天真。

當2017年我第一次到海升總部的時候,他們的高層也發現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所以就修改了目標,把原來的兩個十萬畝改成三個五萬畝,五萬畝蘋果、五萬畝柑橘、五萬畝其他水果,再加一些設施農業。

但是,“百億夢”還在。

現在不知道這個“百億夢”還在不在?這兩年我也沒有跟他們的高層接觸過,我覺得海升模式對大家沒有什麼可借鑑性。而且,這幾年從各個渠道反映過來的信息看,海升越來越“別有用心”,就像我前面說的“做大果園要別有用心”。

否則,混不下去了。

那麼,為什麼國外叫“機械化”,我們叫“省力化”?那是因為我們的機械水平不夠,而且現有的土地制度也不適合大規模的機械作業,所以,我們還需要一些技巧性的技術來彌補這些缺陷,最終達到省工省力的目的。


另外一條道路是精緻化道路,立足小眾市場,通過極品品種、細緻技術、精美包裝來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精準營銷、體貼服務來贏得消費者,並以此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包括我們前面講的一二三產融合的經營模式。

他的著力點跟省力化完全不同。

省力化的核心是節省成本,而精緻化的核心是提高產品附加值。

同樣一個蘋果,如果市場價是五元,前者想的是怎麼去減少生產成本,成本節省一元,效益就增加一元;後者想的是如何能把這個蘋果賣得更貴,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甚至一百元。

這個花樣就多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比如,做高品質。比人家的甜,比人家的脆,比人家的好看,比人家的安全,就有提價的理由;

比如,直銷。產地直銷,或者網上直銷,直接賣給消費者,不讓中間商掙差價;

比如,採用新型栽培模式。像台州綠沃川的空中草莓園就非常高大上,能博眼球,滿足視覺需求;

比如,講故事。像“褚橙”一樣,把冰糖橙變成“勵志橙”,滿足精神需求;

比如,設計項目,做全套服務。

在這方面,上海的前小桔有不少心得與感悟。前小桔的基本定位是“以柑橘為主題的親子農場”,按照孩子們的成長軌跡,設計了分別針對不同年齡段需求的活動區。我去過很多次前小桔,今年六月去前小桔的時候,其中一位股東張列一言道出真諦: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總而言之,我們今後能走的大道就這兩條大道,要麼走省力化道路,要麼走精緻化道路。有能力的,可以把省力化和精緻化相融合,這樣做出來就是我們國內頂尖的果園,也就是我要尋找的好果園的典範。


在《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這篇文章中,還有很多經典語句值得大家去回味。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2016年我在上海好果多參加一場新農人座談會,座談會的主題是品牌。主持人講解了很多品牌設計的理念,講的很多專業名詞我都聽不太懂,比如:高逼格、調性、背書、人格化、戲劇性,等等,而且是中文英文穿插著來,講得很高大上。但讓我納悶的是,整場座談會除了一個生產者提到他的橙子之外,沒有一個人提到品質的問題。

所以我第二天在第九屆iFresh亞洲果蔬產業博覽會上拍了一張美女的照片作為配圖,在朋友圈發了這句話: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後來還以這句話作為標題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

“先有品質,再有品牌。品牌,必須建立在品質的基礎之上。”

然後是:“有了標準化,品牌化才不會拐角,才能走得長遠。”

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講過,進口水果跟國產水果的價格差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做不到標準化。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標準化?

2017年,在全國梨產業協作組成立大會上,我應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紹鈴教授的邀請,在成立大會上做了一個報告。在報告中,我把歐美果業比擬為“少林派”,全程機械化;把日本果業比擬為“武當派”,講內功,講精緻。最後我問大家:你覺得中國果業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會是什麼門派?誰也沒想到我最後翻出來的答案是“丐幫”,而且這個“丐幫”是沒有幫主的。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從產業化到標準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果業還面臨著一個重大瓶頸:組織化。”

無論是歐美的大果園,還是日本的小果園,上面都有組織,有協會。中國也有,有合作社,有合作社聯社,但是都是虛的。反正我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一家合作社或者合作聯社能真正合作起來的,大家差不多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

現在不少企業有很多牌子。國家說支持合作社,他就掛個合作社的牌子;國家說支持家庭農場,又換個家庭農場的牌子;國家說支持龍頭企業,又換個公司牌子。

我們做的都是表面文章,只得其表,不得其意。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所以中國果業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組織化的問題。我們完成產業化之後,在向標準化和品牌化推進的過程中,中間還缺了一個重要的環節——組織化。

這是中國果業走向世界的最大瓶頸。由於某種不可言說的原因,這個瓶頸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很難有所突破。


關於品牌,我今年六月在重慶參加奔象舉辦的“2019中國(重慶)柑橘全產業鏈高峰論壇”時感觸頗深。我問“褚橙”的操盤手胡海卿:“對中小果園來說,塑造品牌到底有沒有經濟價值?”作為品牌運營商,他無條件說有。他認為,通過品牌塑造,可以把產品的“第一性”和“唯一性”拎出來,再通過互聯網做傳播,起到“直擊人心”的作用。但廣西柑橘行業協會會長許立明就旗幟鮮明地持反對意見,他認為: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理由也是我剛才講的組織化的問題。

不僅是千家萬戶的散戶,就連在廣西武鳴種了7000畝沃柑的高衛國,他也認為現在講品牌是個偽命題。他的想法是種出優質的果品,對接供應鏈就行了。“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沒有賣不出去的果子,價格取決於品質。”他認為提高效益的關鍵是品質。

高衛國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原先是廣西商界的精英,做百貨商場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年銷售額就突破億元,後來轉行投資農業,規模也搞得比較大,原來種香蕉,上萬畝的規模,被稱為廣西農業的“黃埔軍校”。近幾年又種了大概7000畝的沃柑,6米行距,全程機械化,走的也是“省力化”的道路。

我問他,投資農業你最擔心什麼?他最擔心的是: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這句話我想大家肯定也深有體會。

廣西的沃柑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沃柑是當地農業部門在2012年去重慶引進默科特的時候,由於苗木數量不夠,將錯就錯引回來的一個在重慶表現並不好的品種,結果在廣西表現非常好,四年時間每年新發展50萬畝,從原來的幾百畝一下子發展到兩百多萬畝,這個發展速度可以代表“中國速度”。

2016年春天,在雲南建水投資葡萄園的浙江溫嶺某鞋廠老闆邀請我去雲南幫助評估雲南種植紅美人的前景,我看了之後覺得不理想,跟他說可以關注一下另外一個品種—軟籽石榴。結果到年底他給我回了條信息,他自己沒有發展,但建水及周邊當年就改接了十萬畝。

難怪有人跟我開玩笑說:凡是哪個品種被“花果飄香”盯上的話,種植面積就會直線上升。

這也是一種中國特色:大家喜歡一哄而上,也喜歡一鬨而散,最後留下一地雞毛。

當然,品牌化也是必然方向,是避免一地雞毛的最佳途徑,所以我講“兵分兩路”,無論你是走省力化道路,還是走精緻化道路,最後殊路同歸,都會聚集到品牌化這條光明大道上。只不過現在時機未到,所以在市場上會出現“光打雷不下雨”的奇觀。

當然,就像高衛國說的,“跟政府吹吹牛還是管用的”。裝逼也行!


除了產能過剩、不可控、一哄而上等原因之外,上策不種,還有個重要理由: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這句話是我的一位校友講的。他是正宗浙江大學畢業的,不像我原來是浙江農業大學畢業,因為四校並校才“冒牌”進去的。他學工業,先辦工廠,再建農場,所以我問他做工業和做農業有什麼區別,這句話就是他告訴我的答案。


胡曉海:我原來是搞工業的,做汽車零部件,在嘉興也算是一家規模還可以的工業企業。做農業也有七年時間,投資了1000多萬元,土地面積700畝,主栽品種是翠冠梨和紅美人。剛才清揚老師講的“兵分兩路”,要麼往省力化方向發展,要麼往精緻化方向發展。如果做大果園,就必須選擇省力化的方向,做到比別人的生產成本低。我的理解,省力化就是機械化。要做到機械化,不是說買點農業機械就行了,關鍵是要做好配套的基礎設施。這個配套基礎設施投下去的錢往往比買機械設備花的錢要多得多。像我在2002年投資建廠,買土地,買設備,這麼多年下來,工業土地的增幅是非常大的,十幾年下來有十幾倍的增值。但是我們投資農業的話,到202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期滿之後,是不是還能繼續經營?如果不能繼續經營,我們這些資產會不會被清零,還是會有些補償,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隱患。不光是我自己,這是一個共性的問題,值得大家去思考。


這確實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個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適當放大,也可以去理解中國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的深層次原因。如果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那麼,農業的春天才算真正到來了。


中國果業發展兵分兩路,走省力化和精緻化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