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一老農叫啥後,為何激動地封老人為官呢?

祥子談歷史


朱元璋能夠成為皇帝可謂不易,草根出生的他先是參加義軍,從一個小卒做起,最後成為軍隊領袖;之後面對的就是元朝軍隊和陳友諒、張士誠的夾擊;堪堪打敗對手後如何安定天下、整頓吏治又成為頭疼的事。

縱觀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朱元璋是最難的,這也就造就了他喜怒無常的心理,動不動就屠戮官吏,當然一時興起大肆分封也是常有的,當他聽到一個老農的名字後心中大喜,直接封了個千戶,世襲罔替。

朱元璋為什麼因為一個名字就封賞?

這件事還要從一場雨說起。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在當皇帝之後更是體恤百姓,而瞭解民間疾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微服私訪,畢竟地方官員的奏摺往往都是粉飾太平之詞,朱元璋是信不過的。

一日,朱元璋心血來潮,想隻身前往孝陵轉轉。

孝陵,埋葬的是他的結髮夫妻馬皇后,兩人本是農民夫妻,相知相愛了一輩子,而馬皇后卻先自己而去,這讓朱元璋心中很是不捨,便將她葬在紫金山腳下,以便想念時能夠看望。

當他看望完馬皇后準備返回時,卻突然下起大雨,這時正巧與一位老農相遇,便被邀到家中避雨。

看雨勢沒有變小的意思,兩人便有一句沒一句地閒聊,當朱元璋問道老農名字時,老農隨口答道:“董茂。”

原本就是個普通的名字,朱元璋卻品的意味深長。董茂,“千、裡、草”為“董”字,“茂”則為茂盛的意思,這個名字就是“草之千里,馬之所宜”。

朱元璋硬生生地把“董茂”這個名字和“馬”聯繫起來,想到故去的馬皇后,不正是需要這“千里草”嗎?

龍顏大悅下便下旨,封這位老農為牧馬千戶,常駐孝陵,來慰藉馬皇后。於是老農因為一個好名字,為子孫後代攢下了個爵位。


一介草寇


600年前某日,朱元璋微服私訪自己的吉壤所在地的衛所,也就是後來的孝陵衛。


孝陵衛駐軍6000員,可謂兵強馬壯。朱元璋對自己百年後陵墓守備配置其實還是頗為滿意的。而且都是當時最精壯的騎兵部隊。紫金山麓,水草豐美,也非常適合養馬。所以該地也配置了牧馬千戶所,孝陵衛駐軍的軍用馬匹也便有了專供。

這向來是朱元璋一貫風格。朱元璋不費朝廷一粒糧,養兵260萬,靠的就是自給自足,不受制於人的衛所制度。所以這個為自己百年後守陵的孝陵衛,一定要高大全配置,不能受制於人,世世代代給自己守陵。


朱元璋在回宮的時候,突遇暴雨,朱元璋只好屈尊到一個農戶家避雨。

於是便於老農攀談起來。老農自我介紹,“姓董,名茂。”朱元璋聞聽介紹後,非常興奮。此乃天意啊!大雨留人,就是為了自己“發現”此人啊。因為孝陵衛牧馬千戶所的典守,朱元璋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人。而此人正是老天爺賜給自己的。



“董”字掰開,草下千里,不正是“餵馬”的意思麼?“茂”字正是“水草豐美”之意。此人養馬,正得其所。

朱元璋回去後,下旨封老農為牧馬千戶所的典守,即刻上任。

這個故事見於嘉靖朝進士董谷的《碧裡雜存》。



炒米視角


這件事確有其事。在明朝孝陵衛有一戶姓董的世襲千戶,負責保護陵寢區內的鹿,他們家的祖先就是被朱元璋提拔的。

此事記載於《碧裡雜存》,著者為明朝知縣董谷,他蒐羅了很多關於明朝帝王的民間傳聞。關於這件事是這樣記載的:

高皇帝初作孝陵於鐘山之陽,因山多鹿,禁人捕獵,而設孝陵衛于山下,特置牧馬千戶所,蓋取義鹿馬欲其蕃息耳。……他日因微行至陵所,歸途遇雨,偶於民家門屋下憩焉。問其何姓,曰:「董氏也。」聖意遂注,曰:「千里草,馬所宜也。」即拜其人為千戶,以典斯牧。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孝陵作為自己的陵寢,孝陵所在的鐘山,有很多鹿。

為了防止當地的民人偷偷獵鹿,朱元璋就設置了孝陵衛,以及負責牧馬的千戶所。但是,關於千戶所的負責人,朱元璋一直沒有選定。

某日朱元璋在外微服私訪的時候,途中遇到大雨,就在一處民宅休息。問主人的姓什麼時,對付回答:“我姓董。”

一定到這個答案,朱元璋大喜,說到:“董字拆開看,是千里草,與養馬這個行業很搭配。”

就這樣,朱元璋將這戶人提拔為千戶,專門負責餵養馬屁。

以上就是這個故事的由來和過程。真與假就不要討論了。


HuiNanHistory


朱元璋去孝陵衛去微服私訪,在回宮的途中,天上忽然下起了大雨。一時間,朱元璋只好找地方去避雨。朱元璋找到了一個農舍,於是進去避雨。一群人站在農舍的屋簷下,農舍的主人見了,就好心邀請他們到屋內躲雨。農舍的老人家看到有人在農舍避雨,就邀請他們進到屋子裡。聊家常之際,朱元璋問道了老農姓什麼。說自己姓董,單名一個茂字。朱元璋聽了這個姓氏,心中狂喜。朱元璋下令讓他去管理自己祖先墓前的牧馬千戶所。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要說這件事,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簡直就是天下掉餡餅的事,能夠如此的好事落到自己頭上,真的是祖上積德。但是事實上是怎樣的呢?這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故事記錄在《碧裡雜存》中記載,從該開始朱元璋成功建立明朝之後,就開始為自己的家族尋找建立陵墓的地方,就這樣經過一番尋找,來到了江蘇的這個地方,建立起了孝陵衛。

建起來後,朱元璋派遣了軍隊來到了這裡駐守,但是對於這個地方卻是是非常的優美。並且在這裡有著許多的動物出現,於是朱元璋就想著,將一些馬匹帶到這裡來飼養。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只是讓將士自行飼養馬匹,結果過了幾年之後朱元璋再次到來的時候,發現馬匹真的是非常健壯,比其他地方的都要好,於是就決定在這裡成立一個專門飼養馬匹的機構。

看著這麼多的肥草,他自然不會錯過這麼好養馬的機會,於是他便在這裡設置了千戶所,專門用來養馬。工作進展得很快,養馬的人,養馬的材料,養馬的器具都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就缺乏了一位管理者,雖然這裡並不是權力相爭的場所,但是畢竟在天子的腳下,需要一個十分忠誠的人。於是對於這個職位,朱元璋想來想去都找不到合適的人。

巧合的是有一次朱元璋在出訪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大雨,他沒有辦法,只能暫時躲避在一個老農家裡避雨。農民伯伯看到有陌生人來,於是熱情的進行招待,把對方請進屋子裡面。朱元璋得到人家的好處,自然要問人家對方的姓名。於是這位農民回答對方說,自己姓董,叫做董茂!

朱元璋聽後頓時眉開眼笑,就把自己的身份告訴了老農,老農大吃一驚,沒想到當今聖上會大駕自己的寒舍,嚇得趕緊下跪拜見。朱元璋大笑,立即封老農為為“牧馬千戶”,而且這個職位是可以世代相傳的,也就是說明他家以後可以世襲為官了!一個貧窮的老農一夜之間逆襲為官,還是世世代代的,老農高興的估計一晚上都合不上眼吧!





阿狸阿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他能夠做到的事情是很多的。而且朱元璋沒當上皇帝之前的生活也非常不好,這樣的話他當上皇帝之後就更加體恤百姓,同樣的也因為看遍了元朝時的酷吏,所以朱元璋在任用官員的時候是非常謹慎的。但是朱元璋也是個人,他偶爾也會任性一把,即使他做的事情都是為國家好。

朱元璋,突然發現紫金山南邊有一塊空地,土壤肥沃,青青綠草十分的鮮美,他看著這裡十分的美麗,於是找風水師測了一下,便發現這裡風水也十分的好,絕對是塊寶地。更為神奇的是,他在這裡竟然發現了很多野生的鹿群,於是當即他便有一個想法,就是把這裡當做自己的陵墓。

馬皇后在當年9月葬在了孝陵,但這個孝陵當時主體並未完工,為了督促孝陵的建設,另外為了看看馬皇后,朱元璋次年春天去了孝陵所在地紫金山。在紫金山,朱元璋決定設一“牧馬千戶”機構,相關人員很快就開始了調兵遣將,架構很快搭建起來了,但缺一個合適的領頭人。

一次朱元璋外出遊玩下雨,所以他躲到農戶家避雨,在無聊之時,他詢問這家農戶的主人的名字,老農說到:“姓董,名茂。”朱元璋一聽,臉上立馬露出笑容,脫口而出:千里草,馬所宜!隨後朱元璋解釋道,董字,一個草字頭接下來是千里,這人過來養馬一定會有吉相。後來朱元璋告訴老農自己是皇帝,他還封董茂為牧馬千戶,而且可以世襲制的。


小心飛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朱元璋得知農夫姓名後封官的事情,記載於《碧裡雜存》中,這是一部明朝的小說,作者叫董谷。朱元璋詢問農夫姓名時,那位農夫說自己姓“董”,這就巧了,與這部小說的作者同姓!

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朱元璋把皇陵位置選在鐘山,他發現山上很多鹿,覺得這座山很有靈氣,於是在這裡設置了一個“牧馬千戶所”。

這個場所建好以後,牧馬千戶這個官職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有一天他去陵所巡查,途中遇到大雨,就到一戶農家去避雨。進去後互相寒暄了幾句,朱元璋問農夫貴姓?農夫說:“董氏也。”朱元璋大喜:“千里草,馬所宜也。”

於是董氏被任命為牧馬千戶,這官職還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福利相當好,就連家裡的門窗壞了都由朝廷幫他們修。

故事就是這樣,當然這只是一部小說,並非真實歷史。董谷寫這樣的小說,我覺得與他的董姓有關。

相傳上古時期,黃帝的子孫中有位叫飂叔安的,他的兒子在帝舜身邊工作,專門為帝舜馴養龍,於是帝舜就賜他“董”姓。如今我們也沒辦法查到這位董先生幫帝舜養的到底是哪種生物,有人認為當時的龍就是馬,董先生是給帝舜養馬的。

我覺得,不管董先生幫帝舜養的是什麼,他是靠養殖技術為自己爭取到一個姓,這在古代,天子賜姓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董谷在寫《碧裡雜存》的時候,他巧妙地把董字拆成千裡草,讓皇帝從姓裡面看到董氏的養殖技術,實際是想向世人展示他們董氏祖先在帝舜時期的那一段輝煌歷史!我們龍都可以養,更何況馬?

結束語

董谷寫的“千里草”故事只是小說,歷史上並沒有這樣的事情。

其實我們也可以分析,朱元璋養的馬肯定是戰馬,那個時候沒有馬術表演,也沒有拿馬來觀賞的,更不可能養馬來殺肉吃。戰馬的飼養要求非常高,因為關係到戰爭的勝敗,千萬兵將們的性命!所以,在戰馬的飼養和管理上,朱元璋絕對不可能草率選人。

明朝的戰馬一直都是寶貝,基本上都是用絲綢、茶葉之類的戰略物資,從遊牧民族那裡換戰馬,漢武帝就曾經對西域的汗血寶馬非常喜愛。如此辛苦換來的馬匹,朱元璋更是不可能憑一個姓就交給不熟悉的人!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你叫啥?“董茂”,我是朱元璋,我封你為官,世代承襲。


這是關於朱元璋本人參與的一個歷史故事,說起來這個故事還挺有意思的。這個故事可分兩段來講:選皇陵和躲雨賜官。

第一段,選皇陵。


話說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一直想找一塊風水寶地建皇陵,後來就找到了紫金山南邊的孝陵衛。朱元璋覺得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風水絕佳,並且有好多鹿,是個吉祥之地,適合在此建立皇陵。於是就著手在這建立皇陵,而為了保護皇陵周邊不被破壞,就派了自己的精兵強將六千餘人在此駐守。

恰好皇陵附近水草豐盈,是個適合養馬的好地方,於是又在此地建了一座養馬場。養馬場是建好了,但是管理養馬場的“弼馬溫”這個職位一直空缺,畢竟這是在他朱元璋陵墓這裡養馬,一定要選一個忠誠可靠之人,而眼下又沒有合適的人選,所以此官職就一直空缺,暫時不提。

第二段,躲雨賜官。


說來事情就是這麼神奇,有一次朱元璋在皇陵附近微服私訪,恰好趕上了下大雨,於是到一老農家裡避雨。老農十分好客,照顧周到。朱元璋承蒙老農照顧,就問起了老農尊姓大名,老農回答:“老朽姓董名茂,叫作董茂”。朱元璋一聽很是高興,董茂董茂,好好好,於是就把那一直空缺的養馬場管理職位賜給了老農,並世代承襲。話說回來,太祖朱元璋為何聽了老農的名字後直接高興賜官,原來老農的名字裡有文章。老農喚做董茂,“董”字拆開來看,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是“千”和“裡”;而“茂”字又有茂盛之意,合起來不正是茂盛的千里草原之意嗎,乃是大大的吉兆,萬分的吉祥,當真是管理養馬場的不二人選。於是乎,老農變走馬上任,從此老農和子孫因為一個名字而成為了人生贏家。

其實我感覺,朱元璋賜官於老農這個故事,依照朱元璋的性子,肯定不會單單因為一個名字就把這麼重要的職位給人,私下裡應該會派人調查過老農的為人以及家庭情況。老農既然確實得到了這個職位,那麼就說明老農這個人還是忠誠可靠的。另外,老農的的這個職位雖然是個養馬官,權利不是很大,但是擔任的乃是守衛皇陵的重要人物,生活水平自然是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也算是天降祥瑞、幸運至極了。


歷史趣訪談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朱元璋問一老農叫啥後,為何激動地封老人為官呢?”

題主所問的這個故事在《碧裡雜存》中有所記錄,其實,這事還得從朱元璋為他們老朱家尋找百年之後的棲身之地說起。後來經過風水師的一番尋找,在南京紫金山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也就是現在的明孝陵的位置。於是,朱元璋開始在這裡建造陵墓,為此還設立一個專門負責陵墓事宜的部門,叫“孝陵衛”。

而這“孝陵衛”這個部門中還有一些小的部門,各司其職來負責陵墓周圍的安全,其中有一個部門是負責在陵墓周圍養馬,叫“牧馬千戶”,因為朱元璋發現這個地方水足草肥,是個養馬的好地方,於是就成立這麼一個專門養馬的小機構。但是,雖然大費周折但始終沒能找到稱心如意的負責人來打理。

巧的是,有一天,朱元璋微服私訪時突遇大雨,導致不能前行,只好就近找了一戶農家去避雨。而老農見有陌生人來避雨,也是非常熱情的招待,請朱元璋進屋避雨。之後,當他們閒聊時,朱元璋無意問到了老農的名字時,老農回答說:“本人姓董,名茂。”朱元璋一聽到老農的名字後,頓時眉開眼笑,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下子就特別開心,接著就當即封老農為“牧馬千戶”,世代為官!

老農估計怎麼也想不到,因為自己的名字,瞬間逆襲,一飛沖天!可是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代人都喜歡拆字取義,而這“董”字,上是草字頭,下是“千和裡”,正好寓意為“草千里”,更神奇的是後面還跟著“茂”字,豈不是“茂盛的草千里”,非常吉利。養馬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封這老農為“牧馬千戶”豈不是寓示著陵墓的修建將非常地順利嗎?


大史官


朱元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是明朝的一位有名的皇帝,而且瞭解歷史的朋友們也都知道朱元璋是靠農民起義才奪得明朝開國皇帝的寶座的,這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人才,他十分的機敏。今天小編為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就是關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他曾經在一位老農家避雨,隨後這位老農也被他授予官職

故事發生在六百多年以前的孝陵衛,隸屬南京玄武區,本來是一個平坦的駐兵的地方,但是朱元璋在這裡修建皇陵,當時為了守護自己的皇陵,還派遣了六千多名精英軍隊來鎮守,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視了,並且也不讓別人在這裡打獵,同時還修建了牧馬千戶所,專門養馬。一切事物都準備好了,但是還缺少一個典守

一天,朱元璋穿著便服獨自前往孝陵查看,在處理完事務之後返回皇宮,沒想到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大雨。幸運的是還好路邊有一戶農家,他趕緊躲到了農民的屋簷下面。農民看到後,趕緊出來看了一眼這位陌生人,邀請他進屋裡坐坐。朱元璋進門看到農戶的家裡面非常的幸福,就問老農你的姓氏是什麼?老農說到:“姓董,名茂。”

朱元璋聽了這倆字,盤算一番,喜從心中來,直接起身大笑,如獲至寶似的說“千里草,馬所宜也!”戶主人一聽,也有點懵了。原來“董”字拆開正好是“千里馬”。剛好他的那個非常重要的崗位還在空著,感覺是註定要讓他們相逢。當即跟主人說了自己的身份,並說明希望老農去首陵墓和養馬,好處自然是少不了的,當即封了官位“牧馬千戶”。


無心歷史


其實這個故事出自明代董谷的《碧裡四存前後集》,屬於雜存篇,所謂雜存就是一些小段子,說實話有點真假難辨,但讀起來倒是挺好玩兒的。董谷這人當過兩地知縣,卸任後安貧樂道,自號碧裡山樵,過得頗有點隱士的範兒。

後來他跟著父親進了王陽明門下,也算是心學一脈的傳人,學識大進後他也沒再出仕,安居田園,以著書為樂。所以這人的文字裡總有幾分玩世不恭的灑脫,吐槽機個人是很喜歡的。廢話少說,開始講故事。

話說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對天下的征服,連雲南都被他收入版圖,這個草根出身的帝王開始研究自己死後該睡哪了。很快他就找到了一個好地方,南京鐘山以北,紫金山南麓就很不錯,他把那裡定名為孝陵。

因為古代沒有風景區,人為破壞比較少,那陣子他的墳地附近鹿比較多,喜歡野生動物的老朱又下令禁止捕殺。本著避免浪費的精神,這個能折騰的老頭又決定在守陵的孝陵衛裡開闢一個牧馬千戶所,讓馬鹿(感覺像日語在罵人)們繁衍生息。

朱老大的命令大抵當時沒人敢打折,很快所有的硬件就全搞定了,可是這個千戶所典守卻沒個著落。朱元璋也不是特別急,他覺得自己應該還能再活一陣子,其實他想簡單了,第二年馬皇后就去世了。

後來偶爾有一天他微服出去巡視自己的墳地,回來路上正巧天降大雨,這老兄就跑到農戶門房裡避雨(古代院子門邊會有個屋子,民風質樸時會允許外人進去避雨,但不能進人家後院)。那農戶估計也是沒啥事兒,就在門房裡陪他聊天。

估計是這位老兄給老朱聊的滿開心,就問這個農戶姓啥,老農就說:“俺姓董啊!”

老朱突然就一拍大腿:“千里草!馬所宜也!”

這話的意思是董字拆開就是千里草三個字,正好是馬喜歡的,於是就拜這個董老哥為千戶,全權管理牧馬千戶所的事物。而且這差事世襲罔替,到了董谷生活的年代這家人還換不了差事呢,唯一的好處是家裡門牆壞了官府會派人來修理......

故事就是這麼個故事,吐槽機為啥說真假難辨呢?關鍵問題在孝陵衛身上,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下葬之後才有孝陵衛值守的,那已經是永樂三年的事兒了,故事裡孝陵衛出現早了。但是我們也不能說之前就沒有人值守,因為馬皇后葬在裡面,具體是個什麼情況就只有天知道了,咱們就當個故事看吧。扯淡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