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後唐、南唐是何關係?後兩個會是唐朝皇室的後裔嗎?

眼鏡超人


公元907年,投降唐朝的原黃巢起義軍將領朱溫滅掉唐朝登基稱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其他原來唐朝的藩鎮諸侯也紛紛稱王稱帝。有些實力弱小離中原較遠的諸侯紛紛改變旗號,接受後梁的冊封而徹底背叛唐朝。但是還有一些忠於唐朝不願服從朱溫的勢力,他們並不甘心唐朝的滅亡繼續打著唐朝的旗號和朱溫進行鬥爭。



(後梁太祖朱溫又名朱晃、朱全忠)

其中以朱溫的死對頭晉王李克用為代表。這個李克用是誰呢?他和唐朝是什麼關係?後唐和唐朝是像西晉東晉那樣的延續嗎?

唐朝國力強大影響力遠及四方,很多少數民族或畏懼武力強大或者仰慕天朝富足而甘為附屬。很多歸附臣服唐朝的少數民族首領被賜與唐朝國姓李氏,後來他們很多自稱李氏。實則和唐朝皇室並無血緣關係。

沙陀族就是其中一支,他們是西突厥別部處月部。分佈在金娑山南,蒲類海東,名為“沙陀”的大沙漠一帶,因此號稱沙陀突厥,簡稱沙陀。沙陀族首領姓朱邪,李克用的父親朱邪赤心因幫助唐朝鎮壓龐勳起義有功,被唐朝封為金吾上將軍。賜姓李氏,名國昌,其後世代以李氏為姓。


(後唐的奠基人晉王李克用)

後來李克用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有功,任河東節度使後被冊封為晉王從此割據河東地區。李克用和朱溫在鎮壓黃巢起義過程中結下大仇,雙方連年大戰互有勝敗。朱溫滅唐稱帝后不久李克用病故,他的兒子李存勖趁朱溫死後諸子爭權奪利滅掉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年號同光,沿用唐朝國號定都洛陽。後來李存勖派大將郭崇韜和長子魏王李繼岌攻滅前蜀,馬楚和南平相繼內附。後唐基本統一北方和四川等地,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史書記載:“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後唐疆域最廣時)

李存勖繼位後開始疏遠猜忌跟隨打天下的宿將,寵信宦官伶人導致朝政混亂。鄴城兵變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出兵平叛,不料部下發生譁變和叛軍一起擁戴李嗣源為帝。手下兵士也逃散一空,李存勖在亂軍被部下郭從謙所殺。李嗣源也是沙陀人,從小被李克用收為養子。李嗣源登基後仍沿用唐朝國號,改元天成,是為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十國難得的明君,在他的七年統治時期休養生息,治理貪腐。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史稱“明宗之治”。


(幽雲十六州地圖)

李嗣源死後他的養子李從珂起兵叛亂殺掉李嗣源的兒子李從厚登基為帝,李從珂又想殺掉坐鎮河東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石敬瑭得知以後先發制人,並派人以稱臣納貢石敬瑭對遼主以父事之和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幫助。公元936年,石敬瑭和契丹軍隊包圍洛陽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唐莊宗李存勖像)

後唐建立者為突厥沙陀族,和李唐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後唐以復興大唐為號召,奉唐朝宗廟為祀。五代史記載:詔於晉陽立宗廟,以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聖皇帝、昭宗聖穆皇帝及懿祖以下為七廟。所以很多人以為後唐為大唐的延續,但是實際上後唐只是延續了唐朝的國號而已,本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政權。這和西晉的宗室司馬睿在西晉滅亡後,在金陵稱帝建立東晉並不相同。後唐前身是奉唐朝國號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東晉是西晉殘餘勢力擁立西晉宗室建立的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除了後唐以外,還有一個以唐朝為國號的政權。由於地處黃河以南的淮河長江流域所以被稱為南唐,南唐因為大詞人後主李煜而被世人所知。


(南唐地圖)

南唐建立者徐知浩,又名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據稱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也有記載他本姓潘,父親是個小吏。他自稱父親叫李榮,在他六歲的時候去世。一直流浪到淮南地區濠州,偶然機會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看中。據《南唐書》記載:“乾寧二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見而奇之,養以為子。”但是楊行密的長子楊渥很討厭李昪,不把他當做自己的親人估計還有虐待的問題。楊行密便把他託付給自己的部將徐溫,改名叫徐知浩。


(楊行密像)

徐溫倒是很喜歡這個被塞過來的養子。徐知浩也在徐溫身邊學到了很多帶兵和治理地方的本領,而且對待徐溫比徐溫的親生兒子還要孝順。徐溫有病臥床,徐知浩和妻子一起侍候不分白天黑夜。徐溫大受感動,楊行密也說諸位將領的兒子沒一個比得上徐知浩的。楊行密死後楊渥繼位,楊渥和大將徐溫張顥爭權被二人幹掉。兩人推舉楊渥的二弟楊隆演為王,沒過不久徐張二人又發生矛盾。徐溫先下手為強殺掉張顥,獨攬吳國大權並推舉楊隆演稱帝。不再尊奉唐朝年號。

不久徐溫病死,徐溫的兒子們想除掉徐知浩。沒想到徐知浩先下手為強,將徐溫的兒子徐知詢解除兵權軟禁起來。徐知浩掌握了吳國的大權,進封齊王改名徐溫。937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追尊徐溫為太祖,以金陵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


(徐知浩像)

徐浩建立齊國三年後,以自己是唐朝後裔為由改國號為唐。復李姓更名為昪,史稱南唐。就這樣這個不知道真實姓氏的流浪兒變成了皇帝。雖然他自稱是唐朝後裔,尊奉唐朝宗廟。但是在古代家天下的宗法制度下,王朝宗族要血統清晰傳承明確。南唐李昪血統來源不明,又附會唐朝遠支。難以確立其繼承唐朝的合法性。

(唐朝前期極盛時疆域圖)

他先建立齊國後改為唐似乎也證明他的心虛,在打著唐朝旗號的後唐被滅亡之後。又改國號為唐似乎是有意為之,南方各個藩鎮一直對唐朝中央比較恭順。唐朝在南方的影響力很大,李昪改國號為唐未嘗沒有在後唐滅亡後接受唐朝政治遺產的打算。畢竟唐朝滅亡不久,江南地區還有大量的唐朝遺民,躲避北方戰亂而南下的士族百姓也有很多懷念大唐的榮耀與安定。

李昪繼位後輕徭薄賦,修養生息國力逐漸強大。但是李昪沒有對外擴張,反而是和鄰國和睦相處。李昪駕崩後,他的兒子李璟繼位。李璟繼位南唐國力一度達到頂峰,先後攻滅了福建的閩國和湖南的馬楚政權。但是可惜都沒有穩固統治,先後被地方勢力趕了回來。李璟寵信文臣喜好文學生活奢靡。不久他遇到了五代第一英主後周世宗柴榮,後周大軍南下多次擊敗南唐守軍盡取南唐淮南之地。李璟被迫削去帝號自稱國主向後周稱臣納貢,奉後周正朔。成為後周的藩屬國。


(五代第一明主後周世宗柴榮像)

宋朝取代後周之後,南唐又奉北宋為宗主國。南唐侍奉北宋十分虔誠,拒絕其他國家一起聯合進攻北宋的計劃。李煜繼位後南唐國勢日衰,這位大詞人對國家也無可奈何。只能日日填詞作曲醉生夢死。趙匡胤是個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主兒,他看到李煜不敢反抗便先消滅其他割據政權。

(南唐李後主像)

時機成熟以後北宋以李煜拒命不朝為由,發兵十萬南下攻打南唐。宋軍很快兵臨城下,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李煜為千古詞帝,投降後被封為違命侯。由於經常寫詞表達自己亡國喪家之情,幾年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詞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使詞這一種形式發展到新的高度,由伶工之詞發展為士大夫之詞。


湘淚飛蝶


唐朝和後唐、以及南唐之間還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說開國君主都姓李,不然也不會使用“唐”這個國號,雖然我們稱後面的兩個唐朝為後唐以及南唐,但是他們當時還是都稱為唐的,只不過因為歷史好區分,才稱為後唐和南唐。

好了,回到核心問題,首先是後唐和唐朝之間有什麼關係。後唐的開國君主叫做李存勖,你別看他姓李,實際上是沙陀族的,他這個“李”姓很顯然是因為祖上有功所以被唐王朝被賜國姓“李”。這種操作更熟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航海英雄鄭和了,鄭和原本姓馬,叫做馬和,後來護朱棣有功,所以被賜姓鄭。所以這個問題,我可以追溯到李存勖的爺爺—朱邪赤心(姓朱邪)。

朱邪赤心是唐朝沙陀族的首領,唐宣中時期任蔚州刺史、雲州守提使。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桂州爆發了龐勳為首的戍卒起兵事件,朱邪赤心率兵鎮壓。事後,朱邪赤心升至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名“李國昌”。

所以說,後唐跟唐朝基本沒什麼鳥關係,只不過姓李而已。其中特別是李存勖的老爸李克用對唐朝算是非常忠心,在那個唐末藩鎮割據時代背景下極力擁護李唐正統的將領,後被封為晉王,所以李存勖建國後就國號“唐”了。

雖然後唐跟李唐沒啥關係,但是南唐倒還真的是唐朝皇室後裔。南唐的開國君主叫做李昪,從他往上數四代的太太爺爺叫做李恪,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八子,封建王。所以後唐算是跟三國時期蜀漢一樣存在。

不過最後我們還需要說明的是,先不說李存勖,就李昪而言,從小出身卑微,就是個流浪漢,父親在戰亂中走散,成為吳國大丞相徐溫的養子。這是李昪發家最重要的途徑,但問題是他真的是不是李唐後代,十有八九根本不是,而要把國號改成唐,只不過是聲明自己正統的用意罷了。


三觀粉碎機


從血統上講,“後唐”與“唐朝”沒有任何關係!

後唐建立者李存勖雖然信李,但他不是李唐宗室。甚至於連漢人都不是,他是沙陀人。

這個沙陀族乃是突厥人的分支,所以又被稱為沙陀突厥。大概在唐朝中後期,沙陀族歸附了唐朝,為唐朝屯守西北,屢立戰功,

後來沙陀首領朱邪赤心即李存勖得爺爺因為鎮壓龐勳起義有功,被唐懿宗賜名“李國昌”,這便是李存勖李姓的由來。

後來李克用割據河東,並在朱溫滅唐之後,建立晉國,與其爭霸中原。

到了李存勖這一代,終於滅掉了朱梁,建立了後唐!

所以,這個後唐乃是沙陀人建立的一個新王朝,其與咱們歷史上熟知的“李唐王朝”沒有關係。

但如果拋開血統不談,在法理上,這個“後唐”與“唐朝”又存在一定的存續關係!

首先在朱溫代唐以後,李克用父子一直都是打著唐朝的旗號,用的也是唐朝的年號。所以從名義上來講,李克用父子只是一個唐朝的軍閥,他們乃是為大唐而戰。

後來滅掉朱梁,李存勖也沒有用“晉”這個國號,而是用的“唐”。而且他奉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為宗廟,說明他是奉唐朝為正統,奉李氏為先祖。

從某種角度來講,在他這裡,唐朝還沒有滅亡。

倒是有點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的感覺,只是劉秀好歹也是劉家親戚,宗室之後。李存勖則基本上是一點關係沒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後唐之外,在五代十國時期,還有一個以“唐”為國號的政權,即“南唐”,其建立者是李昇。這哥們自稱是唐憲宗李純的四世孫。

如果其言非虛的話,他這個南唐倒是比後唐更正宗。

不過這個李昇的身份來歷也不是太光彩,一切都是他自己說的。

不過這個南唐政權還頗為出名,在當時的南方頗有勢力,其最後一任國主李煜,是個大才子。


白話歷史君


要說有關係吧,國號都取為唐,真實的從皇室的血緣關係來說,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大唐王朝(618~907),中國古代歷史上輝煌的頂峰,被歷史課本稱為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開國皇帝為高祖李淵,經歷近150年的輝煌後在玄宗年間發生安史之亂,但又於藩鎮與中央的平衡之間堅持了接近150年,終於於907年被原黃巢的下屬,後封宣武節度使的朱全忠所滅。

後唐的祖先本是沙陀人,姓朱邪,後來因為助大唐平叛有功被賜姓李,而且李唐皇室承認是李唐宗室,錄入宗室族譜。所以後唐開國皇帝莊宗的父親開始就叫李克用了。後來的歷代後唐皇帝(當然也不多)都是姓李,定國號為唐意在恢復李唐王朝。如果不是後唐短命可能又是另一個東西漢的翻版。

至於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父親早死之後被楊吳權臣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但後來繼承養父的權臣位置最終篡楊吳自立之後改回本姓李。自稱是李唐宗室後人,所以定國號為唐,也是想恢復李唐輝煌。因為地處南方被稱為南唐。

這就是三個唐朝之間的大致關係,後兩者只能算大唐王朝的餘波了。




丁強888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隋朝晉陽留守、唐國公李淵,在隋末大亂中起兵,意在奪取天下。十一月,李淵軍攻克大興城(即長安城,今西安),佔據關中,挾持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隋恭帝),改元義寧,奉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自號大丞相、尚書令、唐王,實際掌握了關中政局。

義寧二年(大業十四年、618年)四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弒,李淵得到消息後,於五月逼迫隋恭帝“禪讓”於己,建立新朝,國號“唐”,改元武德。李淵就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神堯皇帝,後世子孫累加諡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這也是中華皇帝諡號濫觴的開始)。

而李淵的祖輩,最遠可以追溯到東晉隆安元年,後涼龍飛二年(397年)。這一年,在兩晉南北朝的亂世中,河西涼州大姓李氏(祖籍隴西成紀,自稱漢前將軍、右北平太守李廣之後,不過不可考)子孫李暠,成為北涼敦煌郡效谷縣令,開始割據一方,建立自己地勢力。

此後,李暠逐步獲取權力,先後被授予持節、都督涼興以西諸軍事、鎮西將軍,兼任護西夷校尉、敦煌太守等職,成為北涼政權在敦煌當地的最高統治者。

東晉隆安四年,後涼天璽二年(400年),李暠自號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敦煌太守,開始自立於北涼之外。他在敦煌境內大赦,改年號為庚子,實際上獨立於北涼之外,已經自成一國,歷史上稱李暠建立的政權為西涼。

此後,李暠及其子李歆、李恂,父子兩代統治敦煌、酒泉等地二十年。至劉宋永初二年、西涼永建二年、北涼玄始十年(421年),北涼大舉進攻西涼,西涼判斷失誤,李歆、李恂先後陣亡,李氏西涼滅於北涼,結束了李家短暫的君主歷史。

李歆第三子李重耳,在國破之時,趁亂逃出涼州,投奔北魏,在北魏受到重用,歷任恆農太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李重耳子李熙,仕北魏為金門鎮將,戍守武川鎮。李熙子李天錫,任北魏邢州任縣新市疃疃主。李天錫子李虎,少年從軍,先追隨北魏大將賀拔嶽,後歸附西魏實際統治者、大丞相、安定公宇文泰,屢立戰功,一路升遷,最後擔任西魏、北周最高軍事長官“八柱國”之一,封爵唐國公。

李虎第三子李昞,承襲父親李虎唐國公爵位,任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他後來迎娶西魏、周大臣獨孤信第四女(獨孤信長女是北周明帝皇后、獨孤信幼女是隋文帝楊堅皇后)。李昞與獨孤氏之女所生之子,就是唐高祖李淵。所以李淵是西涼王室後裔,涼武昭王李暠七世孫。

李淵建立大唐後,追封高祖李熙為獻祖宣皇帝;曾祖李天錫為懿祖光皇帝;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父親李昞為世祖元皇帝。西涼李氏,就是大唐皇室的直系祖先。

唐永徽四年(654年),大唐征討西突厥,西突厥別支處月部向唐投誠,唐於處月地置金滿﹑沙陀兩羈縻州。這是“沙陀”族名得由來。

唐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克唐北庭都護府,沙陀部歸附於吐蕃。此後吐蕃東遷沙陀部遊牧地至甘州(今甘肅張掖)﹐以其首領朱邪盡忠為沙陀統軍大論(即大相)。而在吐蕃歷次侵唐作戰中,常以沙陀兵為先導。

唐元和三年(808年),朱邪盡忠與子朱邪執宜不堪吐蕃壓迫,率全族三萬帳歸唐﹐但是途中被吐蕃襲擊,朱邪盡忠戰死﹐朱邪執宜拼死突圍,抵達唐境。唐憲宗將沙陀殘部安置於鹽州(今陝西定邊)﹐設立陰山都督府﹐授朱邪執宜為兵馬使﹐沙陀部從此留居於中原,再也沒有回到西域老家。

在中晚唐藩鎮割據亂局中,內附的沙陀人成為唐朝廷極為倚重的僱傭兵,唐廷對於跋扈叛亂的地方強藩用兵,往往徵召驍勇的“沙陀軍”作為主力。在唐憲宗用兵成德王承宗﹑淮西吳元濟;唐武宗用兵澤潞劉稹;及唐宣宗出兵吐蕃﹑党項﹑回鶻諸戰中﹐沙陀軍皆每戰當先,為唐朝廷奮勇作戰,並立下赫赫功勞。所以歷代大唐皇帝都十分看重這支名為異族、實際上早已高度漢化的驍勇善戰之部。

唐鹹通九年(868年),朱邪執宜子朱邪赤心再一次奉唐廷號令出征,遠赴中原腹地徐州,幫助唐朝廷鎮壓並消滅了“龐勳起義”。事後論功行賞,朱邪赤心被賜姓李,賜名國昌,授大同軍節度使,正式成為晚唐藩鎮中的一員。這也表示原為突厥別部的沙陀人,基本被吸收到中華之中。

唐中和元年(881年),已經席捲天下的黃巢起義軍,以勢不可擋之勢攻克長安,唐僖宗倉皇出逃蜀中。逃亡中的朝廷下詔,令天下藩鎮入援勤王,李國昌子李克用遂率領沙陀軍南下,討伐黃巢。

中和三年(883年),以沙陀軍為主力的勤王軍最終擊敗黃巢,收復長安。事後李克用以復國首功,被授予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晉爵隴西郡王。

黃巢起義雖然失敗,但是唐朝的統治已名存實亡,搖搖欲墜。在平定黃巢中,各地藩鎮趁機擴大勢力,其中得利最大的是原黃巢部將、後降唐的宣武節度使、東平郡王朱溫(即後梁太祖朱晃)。

佔據中原汴州(今河南開封)的朱溫,與佔據太原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為爭奪勢力範圍,進行了持續近四十年的殊死拼殺,互為死敵,攻伐不止。

唐大順二年(891年)唐昭宗冊封李克用為晉王。其實這個時候的李克用,已經割據河東,事實上成為獨立王國,根本不會聽從唐朝廷得命令與調遣,不過因為死對頭朱溫勢力龐大,佔據中原,需要藉助朝廷的名義對抗,所以李克用對於唐廷的示好還是表面上欣喜接受,以大唐忠臣的形象,來對抗“叛賊”朱溫。

唐天覆元年(901年),朱溫擊敗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控制了原依附於李茂貞的唐昭宗,逼迫唐昭宗封自己為梁王。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溫殺宰相崔胤,強令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在八月弒殺殺昭宗,立其子李柷為傀儡皇帝,即唐昭宣帝。

唐天祐四年(907年),萬事俱備的朱溫讓唐昭宣帝“禪位”給自己,改國號“梁”,以汴州為開封府,建都於此,改元開平,另立新朝,史稱後梁,朱溫就是後梁太祖。

而他的老對頭晉王李克用堅決不承認朱溫後梁政權,斥之為逆賊。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性,和對於唐朝的忠誠,李克用繼續使用唐昭宣帝天祐年號,並繼續對後梁朱氏政權用兵,毫不示弱。

後梁開平二年(晉天祐五年、908年),晉王李克用於太原去世,年五十三。死前以三支長箭分別代表後梁朱氏、幽州劉氏、契丹耶律氏,示意長子李存勖,勿忘三家給河東的威脅,一定要消滅他們。李存勖深受刺激,鄭重接箭,牢記在心。

接任晉王、河東節度使後,李存勖開始整頓內外軍政。他嚴肅軍紀、撫卹孤寡,任用賢才,懲治貪腐,寬緩刑罰,使得河東百姓安心,晉軍軍威大盛。於是李存勖親自率軍,展開對於後梁的進攻,並屢次大敗梁軍。使得其他半獨立的藩鎮紛紛歸附。

後梁乾化二年(晉天祐九年、912年),屢戰屢敗的後梁太祖朱溫驚怒交加,突發重病,哀嘆:

“我經營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餘孽更熾如此!吾觀其志不小,天覆奪我年,我死,諸兒非彼敵也,吾無葬地矣!”心情十分絕望。

當年六月,因不滿沒有安排自己繼位,朱溫次子朱友珪弒殺朱溫,篡位登基。朱溫第七子朱友貞以“剪除弒父逆賊”的名義,於次年正月起兵討伐朱友珪。

朱友珪弒父得位,沒有人願意幫助他,所以無法抵擋朱友貞。開封的禁軍也倒向朱友貞,倒戈相向,攻擊皇宮。

朱友珪不得逃脫,只得自殺,朱友貞順利進入開封,繼承後梁皇位,史稱後梁末帝。而後梁政權也在一系列得內訌中,衰敗下去,更加不能抵擋河東生機勃勃的李氏政權。

後梁乾化三年(晉天祐十年、913年),晉王李存勖見後梁父子兄弟內訌,原本實力強大的後梁暫時不會進攻河東,於是出兵幽州,征討燕王劉守光。

晉軍一路勢如破竹,不過半年,攻克幽州,滅幽州劉氏,生擒燕王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帶回太原,在李克用墓前處死。

後梁貞明三年(晉天祐十四年、917年),晉將壽州刺史盧文進叛晉附契丹,契丹主耶律阿保機趁機親率大軍南下,欲奪取幽州。晉將周德威一面堅守幽州,一面使向李存勖求援。

李存勖遂親領步騎大軍七萬,北上反擊契丹。八月,李存勖遣部將李嗣源援軍抵達幽州城外,突襲並大敗契丹軍,解除幽州之圍,耶律阿保機狼狽逃竄。而這一戰,晉軍斬殺契丹軍以萬計,並繳獲牛羊、輜重無數。

當年李克用臨終前交給李存勖的三隻箭,幽州、契丹兩支已經交還,就剩下後梁這一支了。

自後梁貞明四年(晉天祐十五年、917年)開始,李存勖持續不斷地對後梁展開進攻,而後梁末帝朱友貞也針鋒相對,率梁軍不斷反擊,期間歷經楊劉之戰、胡柳陂之戰、德勝之戰、同州之戰、鎮州之戰、定州之戰,晉、梁兩軍大小數百戰,梁軍敗多勝少,局勢愈發向晉軍方面傾斜。

後梁龍德二年(晉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勖先親率五千騎兵北上,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望都大敗南侵的契丹軍,後消滅割據成德的張氏地方勢力,自領成德節度使。河東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後梁。

天祐二十年(923年),已經是天下最強的李存勖在魏州接受諸鎮勸進,即位稱帝,改元同光。

對於國號,李存勖沒有沿用“晉”的名號,而表示自己的國家是大唐的延續,直接建國號“唐”,以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四代大唐皇帝為宗廟先主,並加上自己的曾祖朱邪執宜、祖父李國昌、父親李克用,一共七廟,供奉於太廟。這顯示李存勖是以大唐合法繼承人自居的。而後世史書稱沙陀後裔李存勖所建立的政權為“後唐”。

雖然後唐與李唐血脈完全不同,沒有親緣關係,但是後唐統治者都以大唐繼承人自居,在後唐太廟供奉李唐皇帝,世序有所承襲。所以,後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李唐的一部分延續(至少在後唐太廟裡延續)。

後唐同光元年,後梁龍德三年(923年)六月,氣勢如虹的唐軍一路南下,連破後梁的四路反擊,十月,抵達後梁都城開封。

十月初九日,唐軍一鼓作氣,打破開封,後梁末帝朱友貞絕望中自殺。後梁朱氏終於被纏鬥了四十年的老對手所消滅,而李存勖,也將最後一隻箭,繳還於李克用太廟神主前。

後唐之後的歷史風雲,不是本題範疇,所以不再敘述了。

唐乾寧二年(895年),晚唐南方強藩: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農郡王、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在攻打濠州(今安徽鳳陽)的時候,於開元寺偶然遇到一個名叫彭奴的六歲流浪兒。見他相貌端莊,為人伶俐懂事,楊行密十分喜歡,於是拉住他問話。在進一步詢問後得知,小孩子姓李,父親李榮在戰亂中不知所終,母親劉氏也死了,只得由伯父李球帶著,在濠、泗一帶流浪。

楊行密驚詫於小孩兒的對答如流,又喜歡其機靈乖巧,於是將其帶在身邊,準備收為養子,好好栽培。

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見父親不明不白帶回一個小孩子,還要收其為養子,都很排斥,不能 容納彭奴在楊家,時常欺辱他。楊行密無法,又不想拋棄彭奴,於是把他交給自己的得力助手、淮南大將徐溫代為撫養。

徐溫也很喜愛這個小人兒,給他取名徐知誥,當做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

徐知誥稍稍長大後,對待徐溫如同親生父親,謙恭有禮,孝藹潤和如同親子。有時候徐溫因為政務瑣事暴躁,遷怒於身邊人,諸子都不敢近身,只有徐知誥不畏難堪,侍奉如故。

徐溫事後問:“你怎麼不怕我發怒責罰?”徐知誥回答:“為人子者,何能因父怒而避之不問,捨棄父母,保全自己,不是作為人子的常情。”既有討好徐溫得意思,也有懷念自己生身父母的感情,於是徐溫更加喜愛徐知誥。

唐天覆二年(902年),割據淮南的楊行密被唐昭宗封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晉爵弘農郡王,以作為遏制朱溫跋扈的牽制,這就是五代十國中吳國的肇基之始。

楊行密於江南實現割據半獨立,實現由藩鎮向地方政權的過渡,並北拒強敵,南平沿海,開始了唐宋之交,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漸的先河,所以楊行密被後世尊為“十國功業第一人”。

在楊行密開拓江南同時,作為他心腹重臣的徐溫,也深受重用,先後出任都知兵馬使、右牙(衙)指揮使,逐步掌握大權。

唐天祐二年(905年),吳王楊行密病重,而諸將大都在外,只有左右衙指揮使張顥、徐溫在身邊,於是囑託二人託孤,以延續南吳統序。

十一月,楊行密去世,張顥、徐溫奉遺命迎楊行密長子楊渥繼承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侍中,繼位弘農王,追尊楊行密為吳武忠王。

楊渥繼位後,寵幸宵小,壓制老臣,又喜好遊樂不理政務,南吳諸將都惴惴不安。唐天祐四年(907年),執掌南吳軍權、又不甘大權旁落的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消滅楊渥親隨,控制南吳局面。楊渥被軟禁,從此楊氏失去淮南大權。

吳天祐五年(南吳不承認此時已經代唐自立的朱溫後梁,不奉後梁年號,依舊以唐天祐年號紀年、即908年),張顥不顧徐溫反對,執意弒殺軟禁中的楊渥,並想一併除掉徐溫,獨掌南吳大權。徐溫事先得到消息,反而搶先舉兵,擊殺張顥,獲得南吳軍政大權。之後徐溫並擁立楊行密次子楊渥繼位,繼承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弘農郡王。但楊隆演不過傀儡而已,徐溫才是淮南實際統治者。

徐溫控制南吳後,授養子徐知誥為升州(今南京)防禦使兼樓船副使。 吳天祐七年( 910年),徐知誥年滿二十,以升州副使知州事,開始執掌一地。

此後,在養父徐溫的栽培下,徐知誥逐步升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成為徐溫的得力助手,協助掌握淮南大權。

而南吳楊氏,在徐溫操控下,於天祐十六年(919年)正式獨立建國,楊隆演自號“吳國王”,改元武義,尊楊行密為吳孝武王。徐溫被封為大丞相、都督內外諸軍事、東海郡王。

吳武義二年(920年),二十四歲的楊隆演去世,徐溫又擁立楊行密第四子楊溥繼位,繼續作為傀儡存在。

楊溥繼位後,徐溫以大丞相身份授徐知誥為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輔佐自己執掌政事。當時徐溫諸子都不成器,只有養子徐知誥精明能幹,果決幹練,所以被徐溫倚重,視為心腹。

吳順義七年(927年),南吳實際統治者徐溫去世,徐知誥排擠徐溫親子徐知詢,接過養父所遺留的權力,掌握南吳大權,成為吳太尉、中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被封潯陽公,後改封豫章公。

此後徐知誥為提升號召力,奉楊溥稱帝,稱大吳皇帝。自己也在吳大和四年(933年)繼承養父東海郡王爵位。

吳天祚元年(935年),南吳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以升、潤等十州之為齊王藩土。

徐知誥辭退尚父、丞相稱號,但開設大元帥府,設置齊國官員。而同一時期的 閩、吳越、南漢等國,都遣使前來,恭賀齊王就封,並勸徐知誥代吳稱帝。

吳天祚三年(937年),四十八歲的徐知誥受禪稱帝,正式建立齊國,改元升元,尊吳國皇帝楊溥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遷居潤州,修建丹陽宮以供讓皇帝居住。

為了表示對於養父的尊崇,徐知誥追尊徐溫為齊太祖、諡號忠武皇帝,徐氏族人皆為齊國宗室。

齊升元三年(939年),為了對抗中原沙陀後晉石氏政權,彰顯自己的合法性,徐知誥恢復原本的李姓,改名昪,自稱為唐憲宗李純第八子建王李恪玄孫,將改國號從齊改為唐,後世稱南唐。李昪就是南唐烈祖,也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南唐後主李煜祖父。

李昪複姓後,為了向天下宣示統嗣傳承,決定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並追尊名義上的高祖父李恪以下四代為皇帝,以李恪為定宗孝靜皇帝,改齊太祖徐溫為唐義祖,徐氏子弟也沒有除去宗室地位,同樣大加封賞。

但是後世史學家並沒有因為李昪自號李唐後裔而將他所建立的南唐政權歸於李唐的延續,《舊唐書》無李恪後裔所載,《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蜀實錄》、《江表志》、《資治通鑑》等諸多史料記載南唐皇帝先輩各有不同,分別有唐玄宗之子永王璘、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唐嗣薛王李知柔、唐高祖子鄭王李元懿、唐太宗子吳王李恪等諸多說法。

如此混亂的記載,恰恰說明了南唐皇室族譜不明,與李唐毫無瓜葛,冒稱李唐後裔不過只是政治需要,增加自身顯赫光環、藉此提升合法性,在五代混亂的時代背景下,獲取更大利益而已。

唐(大唐)、後唐(沙陀)、南唐(冒稱)的溯源及各自歷史,這裡就敘述完畢。朋友們如果覺得本文還算清晰明瞭、論述清楚、可以一看的話,請移玉指,不吝評論為感,謝謝!


伯虎42


引言

想要弄清楚唐、後唐、南唐這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那就必須弄清楚這三者都是什麼。

唐王朝很好理解。

公元618年,李淵於長安稱帝,國號為唐。

唐帝國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公元907年為後梁所取代,是我國曆史上盛極一時的強大王朝。

而所謂的後唐、南唐,都是在唐朝滅亡之後,於五代十國時期建立起的割據政權。

公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

後唐的奠基人,乃是唐朝末年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

李克用乃是沙陀人,本姓並非姓李。

李克用的父親本名朱邪赤心,唐懿宗年間因鎮壓龐勳叛亂有功,被懿宗皇帝賜名為“李國昌”。

“李”乃國姓,代表無上榮光,李克用自然就跟隨了父親,改了“李”姓,從此就叫李克用。

唐朝末年,李克用名為河東節度使,實際上就是割據河東,成為了當時勢力最為強大的藩鎮,被朝廷封為晉王。只不過隨著朱溫的異軍突起,李克用接連失利,遺憾而終。

李存勖乃李克用長子,自然繼承了晉王之位。在王位十五年間,李存勖北滅燕,南破梁,最終取代了朱溫所建立的後梁,自己登基稱帝,該國號為“唐”,史稱“後唐“。

李存勖取國號為“唐”,就是要向天下表示,自己這個政權乃是承襲唐王朝的正統,自己登基稱帝乃是合情合法的。

但實際上,李存勖建立的後唐,與李淵建立的唐王朝,已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政權了,只不過就是親著借用了後者的名頭而已。

至於說血脈關係,李存勖乃是沙陀人,“李”姓也是唐朝皇帝所賜,自然算不上是皇室後裔。如果非要說有什麼關係,最多也就是有一點香火情吧。

公元937年,李昪建立南唐

李昪之所以能登基,那是典型的權臣自立。

幼時的李昪不過是流浪在淮南一代的小乞丐,後來被吳王楊行密看中,有幸成了吳國大將徐溫的義子,改名為徐知誥,從此在徐家開啟了輝煌璀璨的一生。

楊行密死後,吳王楊渥即位。

楊渥在位之時,徐溫發動了一系列政變,將吳國的軍政大權牢牢抓在了徐家手中。李昪作為徐溫的養子,地位自然也是水漲船高,開始參與吳國軍政要事。

徐溫去世之後,李昪在與徐溫其他兒子的爭鬥中勝出,取代了徐溫的位置,成為了吳國第一權臣。此後的十年間,李昪在吳國苦心經營,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以至於吳國百姓只知有齊王徐知誥,卻不知有吳王。

公元937年,李昪見時機已經成熟,便逼迫吳王禪讓,自己登基稱帝,國號為齊。

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939年,李昪改回本姓,自稱為唐憲宗李純的五世孫,並且將國號改為了“唐”,在宮中設立太廟,供奉唐高祖、唐太宗等人,以此彰顯自己李唐後人的身份。

李昪所建立的南唐,本質上與唐王朝也沒了多大的關係。畢竟南唐政權是從吳國手中篡奪過來的,與唐王朝而言,並沒有任何的傳承性可言。

至於說李昪的身份,是否是唐憲宗的五世孫,這一點我還是保留意見的。

畢竟從《新五代史》中來看 ,所謂唐憲宗後裔的說法,不過就是李昪自說自話而已,並沒有得到官方正史的承認。

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新五代史·南唐世家》

但是在陸游等人所著的《南唐書》中,卻承認李昪這一說法。

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名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南唐書·列祖本紀第一》

所以李昪真實身份到底如何,是否是李唐皇室後裔,這一點確實是見仁見智的東西。

但為了表示對於正史的尊重,在此採取《新五代史》的說法,李昪與唐憲宗並無血緣關係,因此南唐政權並非是李唐皇室的後裔,更沒有什麼直接關係。


盜帥夜留香YE


大唐王朝無不讓人仰望,就算消亡,也讓後人無限眷戀。因此在唐朝被滅之後,李存勖就建立了一個以“唐”為國號的國家,不過這個國家是在五代十國時期,所以被史學家叫做後唐,而將李昪建立的政權叫做南唐。那麼唐朝、後唐、南唐是何關係?後兩個會是唐朝皇室的後裔嗎?

後唐的締造

李克用是後唐的締造者,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貞觀時期的隴右金城(現甘肅蘭州)人朱耶拔野,這個人算得上是唐朝的一名大將,在征討高句麗和薛延陀戰役當中立下了大功,所以他也成為了沙陀都府的都督,之後就是世襲制。一直延續到了李克用的曾祖父朱耶盡忠這裡, 由於在國土部的戰爭當中死亡。他的祖父開始成為德宗時期的陰山府都督。

李克用的老爹朱耶赤心後來當上了杭州刺史,而李克用的原名叫做朱耶翼聖,生於神武川新城,在家排行老三。由於他跟豬是死對頭,所以兩個人經常互掐。

公元869年,龐勳開始起兵,李克用和自己的老爹開始給這個人做事。之後,父子倆就變成了李國昌和李克用。所以,李克用和李唐王室並沒有血緣關係,只是被賜了“李”姓而已。

之後李克用相繼在很多戰爭當中立下大功,並且成為了一名節度使。最後朱溫將唐昭宗弄到洛陽,改變了年號。而此時的李克用,並沒有廢除唐朝時使用的年號,在他死了之後,他的兒子李存勖仍固執的使用者,大唐的年號,並且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政權是合法的,也就是說他們希望自己繼承的是大唐的江山。只可惜,後糖唐存在沒有多久,在936年就被滅掉。

南唐的出現

在後唐被滅之後的第2年,徐知浩滅掉南吳而立南齊,又過了兩年之後,李昪和他的年號出現在了歷史的年輪當中。徐知浩原名就叫做李昪。他出生於889年,其父親李榮在他6歲時就死在了戰亂之中,不久之後他母親也死了。所以他一直在四處流浪,後來被攻打杭州的楊行秘密收養成了養子。楊行又將他轉手送給了徐溫收養,從這時起他也就開始叫徐知浩。

  • 他在937年逼迫楊溥退位,建立了南齊,隨後又將國號改為唐。

他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在做了皇帝之後,他還為李淵和李世民立了太廟。不過有關於他的身世,一直是一個謎。史書上能夠找到的也只是有關於他父親的消息。雖然他一直標榜自己是李恪的孫子。但是在唐史當中,卻說李恪是沒有子嗣的。因此,李昪是唐朝後裔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 唐朝、後唐、南唐是何關係?後兩個是他們的後裔嗎?

在這裡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唐朝跟後唐和南唐沒有絲毫關係。後唐是朱耶翼聖改名成李克用而建立的,所以這其實是少數民族建立的。而南唐雖然是原名李昪建立的,他自己也自稱是唐皇室的後裔,但是由於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他是正統李唐王朝後世子孫,所以在這裡也可以斷定,南唐也不是唐王朝的後裔。

總結陳述

大唐帝國經歷數百年的風光,曾經先後經歷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所以這是一個讓人為之仰望的朝代。隨後出現的後唐和南唐,雖然在國號上效仿了唐朝,但是在真正的實力當中,還是不能跟唐朝所媲美的。還有後唐和南唐一直都標榜自己是唐朝後裔,這也是不太讓人相信的。


一史千金


唐朝和後唐、南唐說起來關係真不大。後兩個雖然國號都叫唐,但是基本和李唐王室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即便如此,後兩個把國號定為唐,還是有一些原因的,只不過和血緣無關。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來自隴西李氏,李淵的祖父李虎曾為隴西郡公,父親李昺為唐國公,李淵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因此當他登基做皇帝后,他的國家就是唐朝。

後唐的開國君主是李存勖,李存勖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本姓朱邪。李存勖的祖父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改名李國昌。唐朝皇帝封其為朔州刺史。然而,李國昌在代北一帶坐大之後,竟不聽命於唐朝,後來逃亡韃靼。



黃巢起義,唐朝無人可用,遂免了李國昌之罪,召其子李克用領兵攻打黃巢。李克用的沙陀兵不僅收復了長安,還剿滅黃巢於野狼谷。唐僖宗以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封晉王。李克用遂擁有了河東代北之地,成為沙陀首領。

李克用臨死給了兒子李存勖三隻箭,讓他滅燕國,滅後梁,滅契丹。李存勖完成了前兩項,原本他的國家應該叫晉,但是,考慮到自己被唐朝皇帝賜姓,自己又是唐朝的忠臣,因此,李存勖就把自己的國家也稱為大唐。只不過史家為了區分,才寫作後唐。



南唐為十國之一,南唐的前身是楊行密所建立的吳國。可惜楊行密早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楊渥。楊渥的宰相叫做徐溫,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的政治家。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即是徐溫的乾兒子,名叫徐知誥。

李昪是個私鹽販子出身,他的父親叫李榮,窮得都活不下去了,李昪才鋌而走險去販私鹽,後來又改姓。然而等到李昪當了皇帝,他聲稱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於是,他的國家也要叫唐。李昪到底是不是建王之後誰也不知道,只不過他出身寒微,總要認個祖宗來裝門面。


傅斯鴻


國號來說三家都叫“唐”,後人為了區分而稱之為“唐朝”、“後唐”、“南唐”。後唐是五代之一,南唐是十國之一,他們都是借唐朝的光。後唐和唐朝沒有血緣關係,但因為祖上被唐朝賜姓李,又被封王,所以以唐為國號。南唐是號稱唐朝宗室後裔(基本不靠譜)。


後唐創始人叫做李存勖,但根源要說到他的祖曾父,他是西突厥沙陀部落酋長,姓朱邪,叫朱邪執宜。沙陀部本屬吐蕃,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各地掌控力減低,外族多有侵擾,歸附的少數民族多有叛亂。唐憲宗時吐蕃與回紇爭奪甘州、涼州,調沙陀部北上參戰。朱邪執宜認為沙陀部世為唐臣,不願反叛,勸說其父朱邪盡忠帶領族人東遷,被吐蕃圍追堵截,朱邪盡忠戰死,朱邪執宜率餘部萬餘人抵達山西代北,被唐朝接納。此後,朱邪執宜替唐朝征戰,官至陰山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朔州刺史,藉此統一了代北各部,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唐文宗時期,朱邪執宜去世,其子朱邪赤心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後一路建功立業,因為平定龐勳叛亂的功勞,官拜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徐州觀察使,賜名李國昌,賜京城親仁裡官邸一所,並準備計入宗籍,視為李唐宗室。這就是後來李存勖定國號為唐的根源。但是,李國昌卻因為恃功而驕,不服調令,擅殺官員,佔據州郡,與李唐王朝決裂,被唐懿宗派兵征討,李國昌不敵,逃亡韃靼。


唐僖宗年間,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在沙陀軍中素有威望,於是李克用被赦免罪責,徵召剿賊。沙陀軍勢如破竹,收復長安,李克用居功首位,唐僖宗任命他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任命李國昌為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不久李國昌去世,李克用成為沙陀軍首領。後來李克用繼續征戰,討伐黃巢,其間與同樣討伐黃巢的朱溫產生矛盾。黃巢被剿滅後,李克用被封為隴西郡王。此後,李克用擁兵自重,不斷髮展勢力,割據河東。他與朱全忠(朱溫被賜名全忠)成為唐朝兩股強大勢力,分別被封為晉王、梁王。雙方相互攻擊,最終,朱溫代唐自立為帝,成為五代第一個朝代後梁,病重的李克用拒絕承認,堅持繼續使用唐年號,一年後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繼位為晉王。


李存勖稱晉王后十五年中,振興晉國,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於923年四月稱帝,定國號唐,史稱後唐。追尊李國昌為獻祖,追尊李克用為太祖。十二月後唐滅後梁,開啟五代第二個朝代。李存勖在位其間的後唐也是五代中最鼎盛的時代。但不久,李存勖寵幸伶人、宦官,窮奢極欲,屠戮功臣,引發政局不穩,最後死於興教門之變,兵變的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繼位。


然後說說南唐,南唐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創始人叫李昪,其父名為李榮,在唐末戰亂中不知所蹤,李昪就被十國中的南吳太祖楊行密收養,因又與楊行密的兒子們不合,結果被送給大將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靠著徐溫的勢力,徐知誥一步步嶄露頭角,與其養父徐溫一起把持南吳朝政。最後,937年南吳末代君主楊溥禪讓於已被封為齊王的徐知誥,南吳滅亡。

但徐知誥建立的政權一開始並不叫唐,而是因為自己齊王的封號叫做齊。兩年後,徐知誥宣佈恢復本姓李,改名為昪,自稱唐憲宗第四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其實,他的父親出身卑賤,李昪的說辭不過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用李唐王朝的名號撈取政治資本。他究竟是不是李恪的四世孫誰也不知道,族譜可以偽造,全憑他自己說。


伊耆角木


這三個政權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國號都是唐。至於後唐、南唐則是後世史家加上去的。


唐朝建立者李淵出自脫胎於北魏北周的關隴集團。其先祖西魏時期被封為唐國公。到隋朝末年李淵建立政權,以封號為國號。

後唐的建立者李存勖則是沙陀人,屬於突厥的一部,史稱後唐。其原先李克用以僱傭軍的形式為唐朝服務,黃巢之亂時期因為剿滅有功,被唐朝封為晉王。朱溫篡唐號一直奉唐年號,不承認後梁。


隨後他兒子李存勖於923年稱帝,改元,隨即攻滅後梁。自己奉唐正朔。但是延續了唐朝宦官勢力的傳統最後因為內亂被石敬塘取代。

而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在建立政權之後自稱是唐憲宗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作為南方最大的一個國家,起先機會頗多,但是醉心於秦淮河的南唐統治者無心天下事。最後被宋朝收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