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育。

这句话出自一位64岁的斯坦福女博士---陈美龄,

她是一名博士,一名歌手,更是一位妈妈,而且是三个斯坦福高材生的妈妈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光看照片,你可能无法想象这位笑靥如花的女性,是旁边三位男士的妈妈,而且已经年过60。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对她比较陌生,但在娃姥爷那个年代,陈美龄可谓是红极一时,名气和邓丽君、山口百惠不相上下

在日本创下外籍歌手唱片销售记录,并保持了几十年。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1983年,她曾和哥哥张国荣一同获得香港金唱片奖。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虽然身为歌星这条路顺风顺水,名誉、地位她全都有了,但她却还觉得缺少些什么。

于是她在名气最火的时候,离开了歌坛,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

又在1986年,嫁给自己的经纪人,从此隐退歌坛。

但是,结婚生子后的陈美龄,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在34岁那一年,陈美龄又决定带着大宝,怀着二宝进入顶尖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单是照顾一个孩子就足以让人心力交瘁,更别说独自一人边读书边照顾孩子,并且还怀有身孕,这需要多大的决心、毅力和耐力才能完成的啊。

当然,她也考虑过将孩子放在日本,儿童心理学出身的她,深知妈妈对3-6岁孩子的重要性,她无法为了自己而放弃孩子。

而如果她去美国读书,丈夫必须有稳定的收入,所以没办法陪同照顾。

但是,不服输的她,毅然决然地带着两个宝宝踏上了美国求学的道路

据陈美龄自身描述,她在医生生完二宝后,仅仅休息了三天,便赶回学校上课。平常将孩子放在托儿所,自己只要上完课,就跑去给孩子喂奶,喂完再跑回去上课,晚上也是尽量给孩子多的陪伴,陪玩、讲故事、哄孩子睡觉后自己再学习。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正是有着这股拼劲,陈美龄顺利取得了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

据陈美龄回忆,那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日子,几乎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但即便是这样,她也从没有想过放弃。

看到她的经历,我才真正明白努力敢拼的人生究竟有多厉害。

不仅如此,陈美龄还凭一己之力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斯坦福大学,没错,就是和她一样的学校。

但,相对于以往培养高材生的“虎爸虎妈”,陈美龄反而是更像是温柔、慈爱的象征,她非常反对责骂和体罚孩子,认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育。而教育这个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它并不等同于学习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位厉害妈妈的育儿观。

1

维护孩子发问的能力,永远不要让孩子等一等

同样作为老母亲,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娃,对于小孩子,好像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在我们成人看起来不着边际的问题。

我也曾经被娃各种问题搞到崩溃,尤其是晚上加班赶稿的时候,面对小鸟一样提问不停的孩子,我也不耐烦过。

但陈美龄面对孩子的提问,从来都不会说等一下。比如说她在炒菜的时候,孩子跑过来问“妈妈,妈妈,天为什么是蓝的?”

陈美龄会马上关掉火,夸奖孩子“这个问题你问的真好”、“这个问题很有趣”,然后认真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即使当时的问题她回答不上来,她也会先回应孩子,然后告诉孩子“等下妈妈和你一起去找答案”。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我想肯定有很多家长都做不到陈美龄的耐心,如果是我们在厨房炒菜,孩子跑来缠着问问题,我们要么是敷衍了事,要么不耐烦地回“妈妈很忙,等会再说”。

但其实,这样大大打击了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在孩子漫长的人生启蒙中,炒菜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即使今天菜做的不好吃,也只是一两天不好吃。

但如果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有问题不敢问,那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想通了这件事,我们面对小孩子的提问和对待态度就会改变

陈美龄认为保持孩子发问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及时回应并肯定孩子的问题,孩子喜欢提问,他们的好奇心才会提高,才会去热爱学习。而只有好学的人,将来学习的机会才会更多

所以,面对孩子的发问,她从来不会让他们等一等。

她相信,父母可以用很多方法,帮助孩子拥有一个更光亮的未来。

2

尊重孩子的决定,永远不替孩子做选择

尊重孩子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的事情。

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上什么兴趣班等,都是我们替孩子决定,却从来不会参考那个小小的人的意见。即使孩子撅着小嘴表示反抗,我们也会随口来一句“小孩子懂什么?”

但陈美龄却从不会替孩子做决定,她尊重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小时候孩子买东西,只要要求合理,她都不会反对。

高中后大儿子想去美国留学,作为父母的她,肯定是希望孩子去读NO.1的学校,或者是NO.2,但是孩子却选择了当时的NO.7学校,原因竟然是每一位新生都配一匹马。

但是陈美龄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后来也证明大儿子的选择没有错,每天照顾马,教会了孩子负责任,而且孩子学习的很开心,功课也都非常好,所以儿子的选择是对的。

还记得在《大声说出来》综艺节目的一期节目中,34岁的女博士在节目中控诉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控制,让她活得很痛苦,她说自己从小到大的任何决定都是妈妈做的,自己只要听话就可以。

小时候妈妈让她练钢琴,弹错了,就要挨打;上学不许她穿裙子;甚至连她和什么人交朋友都要经过妈妈的审核同意;最过分的是在高中的时候,偷看她的日记,知道她有喜欢的男生,还跑去学校大闹。

就这样,这位女生学了妈妈喜欢的钢琴,考上了妈妈希望的大学,学了妈妈要求的专业,这么多年她达到了母亲所有要求,却唯独没了自己。

她的压抑、自卑,活得异常痛苦。如今34岁仍然单身,一个自我存在感都感觉不到的人,又怎么去爱他人。

你看我们认为的为孩子好,全心全意的对孩子的付出,却成为了孩子内心最深的伤。

而真正的爱是放手,是尊重,拥有选择权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正如毕淑敏说的:“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改走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成的体验”。

3

维护尊重孩子,不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陈美龄认为教育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力非常重要,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更不可能去喜欢别人。而自我肯定力差的小朋友,可能会经常欺负别人,看不起别人。

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肯定自己,让他们喜欢自己,也喜欢他人,不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嫉妒,也不会因为自己做不到而自卑。

想要做到这一点,陈美龄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陈美龄的三个儿子,性格迥异,却都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了自己的成就。

大儿子比较热心,关注社会问题,有正义感,后来学习了心理学。

二儿子喜欢音乐,高中时就开始和音乐出版社签了作曲合约。

小儿子数学很好,从小就能为学校设计网站。

对待三个孩子,陈美龄从来不会把他们作比较“你怎么不向哥哥那样做事认真”或者“不像弟弟那样认真学习”,而是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让孩子保持自信,获得自我肯定

不是虎娃、没有鸡娃,却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斯坦福,怎么做到的?

这一点,很多网友就表示“真是太扎心了”,小时候就总是被爸妈比来比去,尤其是过节走亲戚时,简直是大型比娃现场。虽然自己各方面并不差,但特别讨厌和别人比较,以至于一到过节,就害怕见到七大姑八大姨。

网友所说的,真的不能在真实啦。哪怕是现在,也免不了被奶奶拉出去比较一通,不光是唱歌跳舞各项能力,就连高矮胖瘦吃饭多少,也总得和小区里的其他奶奶姥姥较个高下。

我家孩子已经会唱十几首儿歌啦。

我们家孙子是幼儿园里最高,最壮的。

我家的孩子能吃两大碗饭,噗~(不好意思,听到这的时候没忍住笑了)

其实,不仅是上一代的人喜欢比较,在如今娃要赢在起跑线上的这个时代,为了自己娃和别人比,不掉队,不少父母也是焦虑的不行,生怕哪一点比别人家娃落下趟。

但其实,这样不仅是自己累,孩子也不开心。总是和别人比较也伤害孩子的自尊,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长久以往反而扼杀的潜力。

就像陈美龄所说:父母总是拿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话,小朋友就没有信心,他的潜力就不肯给你看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他一定会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们要做到就是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让孩子保持自信,接受自己,才能发挥更大的潜力

而孩子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上,孩子首先是他自己,我们喜欢他可以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有用的人,善良的人,能够感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