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祕密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周默,曾長期就職於國家林業部,從事珍稀硬木的進出口工作,對國內外重點林區進行過多次實地考察,對樹木的生態環境、木材特徵均有仔細的觀察與記錄,具有長期專業工作經驗和學養。著有《木鑑》、《紫檀》等木材鑑別學習書籍。並多次參與明清古舊傢俱,古建所用木材的鑑定;參與故宮倦勤齋的維修方案及北京恭王府紫檀傢俱、內簷 裝飾的複製、修復方案的制定。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記者:您曾說收藏傢俱要選“有品質、有美感”的,那您如何看待傢俱的審美問題?


周默:關於傢俱的審美問題大家一直在討論,然而直到現在中國研究傢俱的專家學者都沒有一個肯定的答覆,這是很正常的,也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的、肯定的或模式化的所謂傢俱審美。有很多人在探討什麼是好的傢俱時,往往講材質、比例,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董其昌曾說:“看畫如看美人,其風神骨相,有在肌體之外者。”欣賞一件傢俱也如欣賞一幅精美的畫,有人看到淫邪的一面,有人看到美好的一面,更要看到其風神骨相。當然,我們首先要看傢俱的比例,比例往往會決定一件傢俱的形式之美,其次為材質。最重要的是傢俱與人的關係、與環境的關係。人和傢俱要親,是渾然一體的,而不是分離的、隔斷的或互為對立面。這一點是傢俱審美極為重要的關鍵點。


宋人的審美在中國歷史上應是一個高峰。宋畫中的傢俱成色疏朗有致,與環境,如山水、樹木、花草、蟲鳥一體,自然而然。這種環境中的人和傢俱也如樹木、山水。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傢俱所用木材種類有很多,每一種木材都有自己的思想、價值,所有的木材都可用於傢俱,但用於傢俱必有選擇與分別。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的傢俱,無論老傢俱還是新傢俱,都以它的價格或價值為上,這種看法是不對的。

明末時文人看待傢俱有三個標準:好用,好看,好玩。而所謂“好看”的標準也就因人而異了。


現有資料顯示,中國硬木傢俱起源於唐代。中國傢俱發展史上有兩個大的轉折點,第一個即唐末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由繁入簡。北宋時期的傢俱,神韻形式之美達到了一個絢爛耀眼的頂點。北宋的傢俱極少看到人工雕琢、扭捏作態。第二個轉折點即出現於雍正時期,由簡入繁,直接導致清式傢俱胡出現。致使我們至今仍在追求所謂的高大、厚重、繁複和極致的工藝。所以我想,風格簡澹是傢俱審美的第一個標準。第二個標準是結構科學。我們現代很多傢俱都忽視了結構的科學、牢固,宋代傢俱特別注重形式美,到了明代除了傢俱的形式以外特別看中結構合理,這也是明式傢俱最重要的標準之一。第三個標準就是用材合理。用材涉及從顏色到尺寸,再到比例的選擇。以上三點是傢俱審美三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實際上,傢俱的美是和主人的思想、理想、情趣分不開的,這也是傢俱審美的一個重要因素。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記者:現代傢俱如何創新?古典傢俱的審美與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結合需要注意哪些?


周默:盲目的“創新”一直是我所反對的。現代有很多人提倡“新古典”、“新中式”,首先這些概念是不成立的。我們首先要把中國古代傢俱的精髓、精華看懂,要在把宋代傢俱、明代傢俱、清早期傢俱吃透的基礎上才可以創新。

現在的所謂創新基本是在投市場所好,投傢俱主人所好,這些所謂的創新不是看重真人、真材,而是看重市場、看重錢財,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靈魂。


我很少去傢俱市場看,因為現代傢俱做得太醜了。近五年拍賣市場、收藏市場有一個很不好的趨向,收藏乾隆時期、乾隆以後的傢俱器物,收藏那些以繁複、材料為重的器物,這是一個很不好的開始。所以國內外有些研究專家認為,中國收藏家的審美已經開始墮落,我非常同意這樣的看法。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創新一定要在吃透前人精神、審美的基礎上。在中國古代傢俱的巔峰時期有兩個,一個是唐末五代十國到北宋時期,另一個是明朝末年到清初。清雍正年間還能堅持宋明簡約流暢的風格,可是到了末期開始創新,把寶石、翡翠嵌入傢俱,把西洋的玻璃也引進來。雍正十三年是中國傢俱抑或藝術發展史上的分水嶺,當時有兩條路:返本和開新。實際上有一部分“開新”還是很好的,但是開新中又分出一條,走入了繁瑣、繁複,重材料、重色彩、重雕琢、重紋飾的審美,這不叫美。我們現在很多所謂的傢俱創新是接著乾隆時期的思路來做的,我認為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明末到現在已經五百年,所以現在應該出現中國傢俱發展的新高峰,我覺得這完全有可能。現在已經有一批學者、實踐家正在為新的傢俱流派做準備。不管是收藏傢俱、做傢俱、研究傢俱的人,都要踏踏實實地把基本功做好,認真讀書,認真研究中國傢俱美的東西,

不要重複歷史已經認為醜的、垃圾的東西,特別是乾隆及乾隆以後的東西。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關於傢俱的收藏,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拍賣會上一些90後、80後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注意到中國古代傢俱的美,他們追逐簡約、優雅的東西,而不是繁複、多餘的傢俱,很多年輕人對宋明的傢俱非常喜歡。很多老傢俱、明式傢俱與皮沙發擺在一起也很協調,東西不在於多,一兩件就好。簡約的、流暢的、空靈的古典傢俱是很好的背景和風景,只要安排得當,和自己的環境協調得好,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記者:其實提到傢俱收藏,大多數人會先提明清傢俱。為什麼明清傢俱會這麼熱,明清傢俱的歷史地位如何?


周默:明清傢俱應該分成兩個部分講,首先是年代的區分,第二個講形式、造型的區別。明代傢俱和清代傢俱有本質區別,王世襄講明式傢俱時,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時間概念,明式傢俱從明代到清前期,確切地說到雍正時期是一個終結點。雍正以後特別是從乾隆時期開始,傢俱一反明代清雅簡約的風格,所以一定要區分明清傢俱這兩個概念。


人們總是提明清傢俱,因為從博物館能看到的傢俱一般都是明清時期的,時間上離我們比較近。另一個原因是,傢俱是木頭做的,木頭和瓷器、青銅器以及其他材質不同,木頭容易腐爛,挪動時容易損壞,所以我們很少看到明清以前的傢俱。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如何看待明清傢俱,我剛才說一定要把它們從形式、時間上分開,這是一個關鍵點,它們是兩回事。當然我們看待傢俱,不能覺得簡約的就是明代的,繁複的就是清代的,實際上中國人的審美,繁和簡兩條線一直是交織的。黃花梨傢俱、紫檀傢俱在明代時也有雕製得很繁複的,繁複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或不美。自然為美。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所謂美的傢俱,一定不能顯露贅餘、過度雕飾、畫蛇添足之人工機巧。


明代文人把制器與築園看成是玩,跟自己的性情結合在一起。明式傢俱特別是明末清初的傢俱是中國傢俱發展史上的一個巔峰,我們現在所做的傢俱審美判斷,也是基於所看到的優美經典的傢俱之上的。從物質形式上,明式傢俱對中國傢俱研究的貢獻是至為重要的。至於清代傢俱,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讓我興奮的東西。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記者:很多人提到傢俱收藏時,首先會問材質,“重材質輕內涵”,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您認為什麼樣的傢俱是值得收藏的?


周默:不管是在拍賣市場上買老傢俱,還是去市場買新做的硬木傢俱,從年輕的到年長的,從經驗豐富到初入市場的,首先會問這是什麼木材。這個現象很正常,黃金和黃銅擺在一起肯定要先鑑別一下,傢俱也一樣。但是我們現在很多研究傢俱的國內外專家也經常分不清這是什麼木頭做的。不知道什麼木頭,就無法判斷傢俱的年代、價值,那我們怎麼研究、怎麼買呢?所以,材料很重要,它和價值有關,和年代有關,和結構有關,和傢俱修復也有關係。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但是過於重視木材,也會矇蔽我們的雙眼。現在很多人有撿漏的心態,覺得別人看的都是錯的,這種機會在80、90年代的時候有,現在幾乎不太可能了。很多人現在去越南等國家或海南等地撿漏,一個美籍華人在一家美國小拍賣公司花2800萬美金買了數件黃花梨傢俱,我一看就是用緬甸酸枝木近期仿製的,做舊、編藤都做得非常好,造型、做工也是一流,一般人根本辨識不出來。這就是過於自信、重視材質的結果。


“重材質輕內涵”確實是我們整個社會的通病。最近有一個很有影響的公司要做一個大型博物館,讓我去看。我說你這些材料全部是黃花梨,肯定沒有問題,但是一件好傢俱都沒有,太難看,雕琢過度,模仿太多,有的連使用功能都喪失了。他問我值多少錢,我說值很多錢,但是和文化與收藏沒有關係,這些傢俱是不能進入博物館讓人欣賞的。


傳統中式傢俱經久不衰的秘密


什麼樣的人需要什麼樣的傢俱,什麼樣的木材適合做什麼樣的傢俱,都是有定式的。王世襄的《明式傢俱》我們要多翻一翻,多看一看。現在關於傢俱的好書很少,所以包括艾克的《中國花梨傢俱圖考》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科書,翻開這些書就可以知道哪些值得收藏。還有多去上海博物館四層去看陳夢家和王世襄收藏的傢俱,以這些為標準,會有很好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