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這和沒有邏輯的訓練有關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這和沒有邏輯的訓練有關


王安憶在談作家路遙時說,路遙寫《平凡世界》的過程太苦了,寫長篇不能夠這麼做。她說路遙的這種做法,他不是一個匠人的做法,是一個藝術家的做法,太辛苦,不能這樣勞心勞力。這麼多字只能慢慢的寫,不能迫切的要達到目的地,感覺路遙為了寫這部作品操碎了心,讓他自己變得非常焦慮。


匠人和藝術家的區別在哪呢?按照王安憶的這種說法去理解的話。

匠人就是慢工出細活的,有條不紊,不急不躁的去做,該怎麼寫該怎麼做都瞭然於胸。藝術家則是憑著一瞬間的靈感去創作,為了捕捉那種靈感,藝術家可以為之付出生命,因為怕靈感的消失所以藝術家的創造充滿了緊迫感。


王安憶說,正是因為沒有一個創造的框架,只憑靈感去創作,造成我們很多長篇小說給人的感覺開始和結尾對不上,這也正是藝術家的創作方式造成的。


王安憶覺得中國作家不會規劃大東西,我們的傳統小說也是一種筆記小說,我們都不會規劃大的東西,沒有一個完整的東西和規劃感,有的只是藉助生活經驗和素材而來。像西方的長篇小說每個人物和事物之間都有密不可分的邏輯聯繫,有了這層關係作家在寫的過程中不但省力很多,而且給讀者的體驗也是很不錯的。


王安憶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藝術家的思維方式,這和我們沒有邏輯訓練有關。我們寫的東西,靠生活經驗靠材料,而生活經驗就是那麼多,在某些時候限制了創造的長度,所以中國人不會規劃大的東西,寫不好長篇的東西。很多長篇小說,必須要有一個動力的發生鏈,就像機械,齒輪帶動下一個齒輪。長篇小說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世界,有自己支撐自己的理由。


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拍的科幻片要好於中國,就是因為內在的邏輯很清楚,科幻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有自己的發展脈絡與邏輯


王安憶曾嘗試把《悲慘世界》的空間、時間、人物、事件,做成表來研究,發現它的語言邏輯是一環扣一環,然後推理到一個目標去,而中國人是比較具體,太過具體了,缺少這種靠邏輯支撐的大的脈絡。一旦沒有了材料和生活經驗中國的長篇小說就會變得一塌糊塗。


個人覺得邏輯的思維方式不但在寫作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作用很大的。如何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意識到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