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北京老照片:原汁原味的北京,古建築真漂亮,圖8可惜了


【天安門城樓側面照】這是一組反映1954年北京城的老照片,當時的北京城還沒有大規模擴建,滿眼都是古建築,尤其是牌坊、古城牆等北京標誌性建築都在。有人說,這是北京城最有韻味的時刻,安寧、馬路上車輛很少等,讓人感受無比的輕鬆愜意。

【正陽門箭樓】北京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妻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臺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開在城臺正中,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從建成那一刻起,正陽門箭樓就是北京城的象徵之一,在無數北京老照片中都有它的身影。

【站在景山公園遠眺北京故宮】煤山是明朝紫禁城裡堆積煤炭的地方,故得名,這裡曾是北京城海拔最高的地方。照片中正對面的是神武門,1924年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時,就是從這裡離開的。神武門明朝時稱玄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清康熙年間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


【前門大街】前門大街北起前門月亮灣,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它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因此它在明清時期地位無比重要。前門大街最先是明朝皇帝去天壇祀天的“御道”,後來明朝打破“前朝後市”之制,這裡逐漸興起成為新的商業街區,在前門大街的兩側,商鋪、客棧、商號相繼出現。

【北京友誼賓館】北京友誼賓館的前身是國務院西郊招待所,當時主要用於接待在京的蘇聯專家。在當時來說,這座賓館是北京城條件最好的賓館之一,能住在這裡的客人身份都非常尊貴。但是,北京友誼賓館直到1973年才開始對遊客開放。

【北京故宮角樓】紫禁城角樓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清朝多次重修。角樓修建在紫禁城護城牆的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面闊進深各三間;上層簷為縱橫相交四面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鎏金寶頂。簷下施單翹重昂七踩斗栱。


【前門大街側面的一條衚衕】“衚衕把北京這塊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塊。北京人就在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裡活著。”這是當時北京城的真實寫照,清晨時分推著流動售貨車的小販,在衚衕裡的“吆喝聲”、“叫賣聲”一次次喚醒著沉睡的北京。

【北京古城牆】如今再也看不到了,確實有點可惜。當年梁思成曾說,“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10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或鋪些草地,種植草花,再安放些園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遊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西北蒼蒼的西山,東南無際的平原,居住於城市的人民可以這樣接近大自然,胸襟壯闊。”這真是一幅美好的畫面,可惜了。

【馬路上的公共汽車】《燕京雜記》曾描述清朝時北京城的熱鬧場面,“京師店市,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秀戶,招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則燃燈,數十紗籠角燈照輝如白日。”也就是說,當時北京城的夜市也非常熱鬧,“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恆日暮不休。”


【長安街】長安街是北京城的標誌之一,這張照片拍攝時已經擴建了。長安街有著“神州第一街”之稱,總長3.8千米,長安街東端起於東單路口、西端止於西單路口。另外,長安街以天安門為界分成東長安街與西長安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