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農民起義軍有一部“祕本”兵書,當代人人都讀過看過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戰爭始終貫穿著每個封建王朝的改朝換代,即使是在封建王朝統治的和平時期,內部也仍不時湧現出各類農民起義。

一旦有戰爭,相應的就有兵書,兵書既是對前代戰爭的總結,又是後代兵家學習與借鑑前代軍事經驗的最重要的資料,有時甚至在軍隊中起著教科書或經典性讀物的作用,無論是訓練還是作戰,都離不開它。

據《歷代兵書目錄》統計,我國曆代共有兵書1304部,保存至今的仍有288部。在這眾多的兵書中, 《孫子兵法》影響最大,向來被視為“兵學聖典”,成為統兵打仗的將領們的必讀書。

明清農民起義軍有一部“秘本”兵書,當代人人都讀過看過

但是,在明末和清代的農民起義軍中,也有一部所謂的“秘本”兵書,它並不是我們熟知的兵書,但卻是我們人人都熟悉讀過看過,它就是——《三國演義》。

清人劉鑾在他的筆記《五石瓠》裡說到這樣一件事:“張獻忠之狡也, 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鹹效之。其老營管隊楊興吾嘗語孔尚大如此。”

這裡說的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的故事,在他半生的作戰生涯裡,每天都會讓人為他講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目的是從裡面學習埋伏、攻襲等戰術。

《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受到農民軍的重視,絕非偶然。尤其是《三國演義》,作為軍事文學的開山之作,裡面精彩紛呈的戰爭描寫確實能給人帶來智慧的啟迪。

明清農民起義軍有一部“秘本”兵書,當代人人都讀過看過

《三國演義》寫了大大小小40多場戰爭,其中既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波瀾壯闊的重大戰役,也有濮陽之戰、街亭之戰等激烈的中小型戰役,還有勇將間刀槍相見的搏殺。

《三國演義》既寫了重大的戰略決策,又寫了豐富的戰術運用,其中有火攻,有水淹,有設伏,有劫營,有圍城,有打援,有水上交戰,有陸地交鋒,有車戰,有馬戰,有攻心,甚至還有間諜與反間諜戰等等。

包含了如此豐富戰爭內容的《三國演義》,自然會受到用兵之人的重視,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起義軍將領,他們無法讀懂《孫子兵法》之類的經典兵書,而《三國演義》裡那具體、生動的戰例,對他們來說就顯得親切得多,也實用得多。

明清農民起義軍有一部“秘本”兵書,當代人人都讀過看過

明末農民起義軍是這樣,那麼,清代的農民起義軍又如何呢?

據清人張德堅在《賊情彙纂》裡記載:“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蓋由二三黠賊,採裨官野史中軍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訣。其取裁《三國演義》、《水滸傳》為尤多。”

這裡所說的“賊”指的就是清朝後期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他們也是從《三國演義》中學兵法。

清末黃人在他的《小說小話》裡還有更詳細的記載:“張獻忠、李自成及近世張格爾、洪秀全等,初起眾皆烏合,羌無紀律。其後攻城略地,伏險設防,漸有機智,遂成滔天巨寇。聞其皆以《三國演義》中戰案,為帳內唯一之秘本。”

明清農民起義軍有一部“秘本”兵書,當代人人都讀過看過

除了用兵方略, 《三國演義》對農民起義軍領袖的精神世界也有一定影響。

李定國是明末抗清大業中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最初是張獻忠部下一名重要將領,勇敢剛直,戰功卓著。

張獻忠戰死後,義軍公推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做首領。但是,孫可望驕橫跋扈,只有李定國可以跟他抗衡。

當時有一個說書人金公趾看出了這一點,希望“誠實無欺”而又才華出眾的李定國能做一番大事業,便常常為不識字的李定國說《三國演義》,漸漸地,李定國聽入了迷。

金公趾常常指斥孫可望為董卓、曹操,而期望李定國能成為諸葛亮,李定國大受感動,說: “孔明不敢望,關、張、伯約(姜維),不敢不勉。”

從此,李定國漸漸與孫可望不和, “大丈夫終不效董卓、曹操,徒得千古罵名也。”

明清農民起義軍有一部“秘本”兵書,當代人人都讀過看過

後來,孫可望、李定國帶領起義軍殘部投依南明永曆政權,共同抗清,孫可望繼續專權跋扈,後來乾脆降了清。

而李定國卻立誓盡忠報國,百折不回,屢屢重創清軍,最終以身殉國,成為受人敬仰的抗清英雄。

清末藏書家陳康祺的《燕下鄉勝錄》、戲曲作家李天根的《爝火錄》等都記載了此事,都認為李定國這是受《三國演義》影響的結果。

羅貫中先生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恐怕也沒有想到,自己創作的這部通俗小說竟然會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本文參考自:《三國閒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