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了這麼多年心,卻越來越多恐懼,而疾病的產生伴隨著恐懼情緒

操了這麼多年心,卻越來越多恐懼,而疾病的產生伴隨著恐懼情緒

作者 | 徐令瑤

我們對外界信息毫不設防,卻把身心放在看不見的地方。

八十歲的老中醫說:你這身體太虧虛,得補一補。

我:您不是說我脾胃差補不進去麼?

老中醫慧黠一笑:那每天打坐吧,半小時就行,比啥藥都強,還省錢。

我:腦袋裡亂想怎麼辦?

老中醫:年輕人有啥想不開,坐著坐著慢慢就不想了......

看著他的滿頭黑髮,我語塞。

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操心著啥?

操心著孩子還年幼,不知道啥時候才能養育成人;聽說一路十幾年升級打怪異常心累,路漫漫其修遠兮,誰誰誰陪著娃一路寫作業到初中,結果孩子叛逆連個高中都沒上......

操心著父母已經老了,這病那痛的已經開始找上身了,到時候要拼死拼活地去醫院掛特別貴的專家號,得來跟名醫聊上三分鐘的機會,然後各種排隊治療;又聽說誰誰誰的父親從查出肝癌到走都不到三個.....

操心著房子這麼小,房貸倒不少,欠銀行的錢直到退休都還不完,聽說二三十年後房子不值錢了,可貸款還得還;操心已經中年了,工作還沒啥起色,萬一被裁員了都沒有還手之力,收入雖然不多,家裡也指著這仨瓜倆棗吃飯呢,聽說那誰誰誰也已經財務自由了,天天不上班,在家躺著把錢賺了,帶著老婆孩子到處旅遊......

為了思考這些,然後就是時時焦慮、吃不下飯、大便不通、注意力不集中、白天動不動就犯困,晚上睡不著覺還忍不住刷手機……

問題是操心了很多年,也沒有啥用。

而且,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身心俱疲,身體都不行了,或者說,已經腎虛陰虛陽虛......這虛那虛了,腦子裡的思想紛亂如麻,心神無法安定,身體裡面各種功能趁機開始紊亂,然後,心病就這麼來了。

問問自己到底為何焦慮,焦慮是因為恐懼;再問問自己為何恐懼,恐懼是因為未知——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會面臨怎樣的病痛和老死。其實最根本的仍舊跟自己相關:不知道自己會活的怎樣、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怎麼死,以至於犧牲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的當下,去無端擔憂可能會失控的未來。

操了這麼多年心,卻越來越多恐懼,而疾病的產生伴隨著恐懼情緒

我想,疾病產生的背後,一定有恐懼的情緒存在

這種情緒根植在我們的基因裡,從人生最初那一聲啼哭,充滿著對母體子宮之外世界的未知與抗拒,包裹著身體的保護膜瞬間被剝去,自此就要開始逐漸獨自面對人生,肉身如此,精神也如此。然而身心是如此難以控制,雖然名義上屬於我們,但卻時時遊離,無從把握。

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然而成功者寥寥無幾。

我們生活的時代又太過紛繁擾攘,更阻礙追尋身心的過程。無處不在的手機、電腦、電子顯示屏辣你的眼睛,親戚同事鄰居的道聽途說侵擾你的耳朵,你不停地被蕪雜的信息推送,不停地被提醒著:這世界上有很多人過得比你好很多,有很多人比你命好還比你努力。無時不刻地接受如此這般的外界刺激,於是你無時不刻地自慚形穢,控制不住地焦躁不安,最後你的心累了,心也積勞成疾了。

李辛老師說,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現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身體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到了第三個階段,有形疾病的層面,疾病就能白紙黑字地打印在西醫的各種體檢報告裡了。

所謂的亞健康狀態就處於這第一和第二個階段裡,無形中有一股勢力,慢慢吞噬身體的能量,讓恐懼再也無法排解、讓心神再也無法平靜、最終讓疾病浮出水面。

這股勢力貌似來自於外界,其實來自於我們的心。如果心安定不動,怎會與外界的信息相互勾結來煩擾我們的神志和肉身?我們面對著太多信息,唯獨無法面對我們自己的心:心還好嗎,還平靜嗎,一直吊在嗓子眼兒嗎,可以放回肚子裡了嗎?


心沒放平,生活就容易出現偏差,上一頓沒胃口、下一頓猛吃,白天犯瞌睡、夜裡來精神,去醫院體檢,幾項指標不行,上網一查,眾說紛紜更讓人害怕,快點掛個專家號看看,專家告訴你這是病得治,接下去的日子就守著這個病名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就此被徹底擾亂。生活到底是為了當下還是為了未來?如果為了不可控的未來,放棄用好心情去度過每一個今天,每頓飯食之無味、每一覺輾轉難眠,未來就會變好嗎?

我們對自己的心和身太缺少關注,對外界的信息簡直毫不設防

,敞開大門讓它們長驅直入、進駐我們的身心,於是我們的心神消耗在不停地比較、計算中,根本沒有餘額去真正地關心自己、關心生活,更罔論關心親人和孩子。與用心生活相比,許多所謂的關心都太表面、太膚淺,把關心身體等同於去醫院體檢、把關心孩子等同於管教他的學習和行為、把關心配偶等同於不停地嘮叨和指責,把關心生活質量等同於買買買,可惜未來的生活目測依舊很糟糕。如此費心勞神效果卻差強人意,一定是力氣用錯了地方。

《心經》裡有兩句: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掛礙太多,想要的太多,就會心生恐懼,心病了,身就會病。心神不安寧,就抗拒不了那些無孔不入的外界刺激,各種負面情緒比如焦慮、煩躁、憤怒、失落、懊惱、沮喪都會應運而生,消耗身體的能量。但是心神安寧太難了,意味著要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直面自己是個能力不夠的人、直面自己是個心念複雜的人、直面自己也許是個迥異於別人評價的人……

操了這麼多年心,卻越來越多恐懼,而疾病的產生伴隨著恐懼情緒

如果沒有這個膽量,就寧願選擇被外界干擾,自己把自己困住。想打破困局,必須對自己狠一點,承認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能力不夠的人、一個容易心生恐懼的人、甚至是一個將來必定會生病的人。誰能逃離疾病、永葆無虞呢,看到內心的恐懼,承認它,才能面對它。

有定力不被這焦慮的時代洪流裹挾著走,肯定是少數人。既然無法擺脫恐懼,那我們一定會生病,知道它是這樣來的,貌似它也沒那麼可怕。如果能覺察到自己的心在想什麼、怕什麼、期望什麼,就能離自己的身心更近一點。此心安處是吾鄉,心一時安不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疾病來了,也是它該來提醒自己:生活狀態需要調整了,每天用心對待自己的一粥一飯、親人的一顰一笑,把心神收回來,關注每一個當下的生活細節,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享受溫暖陽光和新鮮空氣,認認真真地生活,將來會如何,將來再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贊~轉發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哦!關注羊爸爸,教你實用的育兒知識,陪你健康養娃,用中醫的方式健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