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托爾曼也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是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他彌補了華生古典行為主義的缺陷,並建構符號完形理論,也成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他的理論被稱為目的行為主義、整體性行為主義或預期說。他關心行為理論如何同諸如知識、思維、計劃、推理、目的、意向等概念相聯繫。他的理論被稱為目的行為主義、整體性行為主義或預期說。由此可見他所受的格式塔學派的影響。

1.托爾曼的迷宮實驗

他以白鼠學習方位的迷宮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迷宮有一個出發點、一個食物箱和三條長度不等的從出發點到達食物箱的通道。實驗開始時,將白鼠置於出發點,然後讓它們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一段時間後,檢驗它們的學習結果。檢驗時,再將它們置於出發點,並對各通道做一些處理,觀察它們的行為。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結果是,若三條通道暢通,白鼠選擇第一條通道到達食物箱;若A處堵塞,白鼠選擇第二條通道;若B處堵塞,白鼠選擇第三條通道。根據這一實驗以及許多類似的實驗,托爾曼認為:①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②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白鼠在學習方位迷宮圖時,並非學習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而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認知地圖”,即“目標—對象—手段”三者聯繫在一起的認知結構。學習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為反應(R)之間存在中介變量(O)。主張將行為主義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

白鼠走迷宮實驗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但是大家對潛伏實驗的實驗流程一直搞不清楚。下邊我們就來學習一下。

2.托爾曼的潛伏學習實驗

他們選用3組白鼠,A組有食物獎賞,B組無食物獎賞,甲乙均為控制組;C組為實驗組,延遲受獎,即前10天不給食物,從第11天起才能在目標間找到食物。實驗組的目的在於比較A組和C組的成績,從而探索動物開頭幾天不給食物而中途給以食物對成績的影響。

2020福建教師招聘備考: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結果發現:A組較B組更快地逐日減少錯誤;A組與C組比較,C組從第11天開始給的食物,到第12天只餵過一次,可是A、C兩組的錯誤次數幾乎相似,以後C組甚至優於A組。據此,托爾曼認為,外在的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在這個實驗中,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經出現,只不過未表現出來,托爾曼稱之為潛伏學習。潛伏學習的事實也證明學習並不是S-R之間的直接聯結。未受獎勵的學習期間,認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單選題】1.托爾曼通過“潛伏學習實驗”證明強化的作用是( )。

A.決定學習是否發生

B.決定表現是否發生

C.決定探究傾向是否產生

D.決定行為是否獲得

1.【答案】B。解析:托爾曼認為,外在的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在潛伏實驗中,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經出現,只不過未表現出來,因此,強化的作用只是決定行為是否表現出來。


你要的樣子全都有,更多資訊可關注廈門教師網:

http://xiamen.offcn.com/html/jiaoshi/?wt.mc_id=zhx1079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