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夜讀古小說


問題: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比如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春山空,即為三連平。其他還有很多傳世佳作亦在格律上有失。

前言

格律詩最早出現在南北朝齊梁時期,當時的永明體就是早期的格律詩,格律詩有幾個重要的規則,是在詩人的探索中逐漸完善的,因此會出現不少不完全標準的格律詩。

我們可以先看看題主說的這首王維的絕句。

一、王維《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

熟悉格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這首絕句中只有一字出律,就是春山空的”春“字。

這首詩歸為古體詩更準確一些。王維的五言絕句中有不少古體詩。例如仄韻的古體絕句: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平聲韻古絕句,最有名的大概是李白的《靜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一字出律的古絕句

上面李白《靜夜思》出律的地方很多,所以是毫無疑問的古絕句。但是像王維的《鳥鳴澗》只有一個字出律,就不是太多了。

其實李白也有一字出律的古絕句,《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作為格律詩來說,人字應該仄,這首詩和王維的《鳥鳴澗》嚴格來說都是古絕句。

三、早期格律詩中不標準的現象

在《唐詩三百首》中我們看到不少不合律的格律詩,例如不對仗的五律,

夜泊牛渚懷古 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失黏的七律:

登金陵鳳凰臺 唐代: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結束語

近體詩是格律詩,古體詩不是格律詩,詩的文學價值不在於是否符合格律,格律詩僅僅是詩一種形式而已。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想從三個方面說說自己的看法。

一、格律詩只是眾多詩歌體裁中的一種,主要指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是詩歌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被稱為近體詩,與古風、古體詩、五言七言詩、自由體詩、打油詩、順口溜、現代詩等等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可以說,格律詩是為喜歡格律詩這種體裁的人設定的一種格式,有其自身不同與其它體裁的獨特的條條框框,講究的就是平仄對仗合撤押韻。你不喜歡格律詩,不去寫格律詩就行了,不寫格律詩自然也就不用受格律詩平仄對仗合轍押韻等條條框框的限制。格律詩只是眾多詩歌體裁中的一種體裁格式,喜歡就用,不喜歡就躲著別用,僅此而已!

二、總是看到不少人義憤填膺地說,時代發展了,格律平仄過時了,要突破,要創新,說什麼意境為上文字為先,平仄不重要。要我說,拿這些觀點和格律詩較真,你真的是用力用錯了地方。格律詩作為中華文化中的一件瑰寶,你說改就能改得了?再說,你如果不寫格律詩,儘管隨便寫,還用得著拿平仄格律說事?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格律詩讓喜歡的人去研究、去寫作,你不喜歡或者根本不懂,就不要寫格律詩,不要在自己不是格律詩的作品上標上格律詩的標籤,自然也沒必要和別人爭論格律詩規則過不過時的問題,因為要寫格律詩就必須遵循流傳至今約定俗成的既定規則,不遵守格律詩規則寫出來的東西那根本就不叫格律詩了!

三、有人說古人也不懂格律,李白寫詩也有出律的地方,這其實是天大的誤解。李白前期寫的許多詩根本就不是格律詩,如《將進酒》、《蜀道難》,你憑自己的臆測就說李白寫格律詩不合格律,真是天大的笑話!格律詩格式成熟後,許多著名詩人的格律詩寫的都中規中矩,個別出律的地方要麼經過了拗救,要麼是寬律允許。這兒就說到題目問的問題了,說有些著名格律詩不完全符合格律,請問:你怎麼知道這些詩當時詩人寫的是格律詩?唐詩也並不都是格律詩,也許人家當時寫的根本就不是格律詩,現代人想當然的給它打上格律詩的標籤再用格律詩的規則去對照,自然不符合了,你是想用這個證明格律詩規則無用嗎?你想多了!

還有人一看到有人維護格律詩,說格律詩的好處,就說人家是老學究,就要人家拿出自己寫的佳作證明,這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就因為說格律詩好的人拿不出佳作,你就能否定了格律詩的規則?再說,人家不是高水平的格律詩創作者,不一定不是高水平的格律詩評論者或格律詩理論研究者!格律詩的規則就在那兒,並不因為個別人的無端指責就失去了它的光澤。

所以還是我反覆嘮叨的結論:你不喜歡或不懂格律詩,請遠離它,去寫你能寫的體裁吧,也沒有必要對格律詩說三道四,流傳了上千年的東西,你改不掉,變不了,就讓那些喜歡格律詩的人去研究,去傳承,各安其事,何樂而不為?

我還要說:要寫格律詩,就必須講究平仄格律,這是不容爭辨的。你寫不好格律詩,不是格律詩規則有問題,是你自身有問題。因為自己寫不了格律詩,或者是因為分不清格律詩和其它詩歌體裁的區別,就大肆攻擊平仄,對格律詩的規則評頭論足,說三道四,就要改變千年流傳,真是無知者無畏,你到底哪來的勇氣啊?!


5真自在


《不符合格律規範的就不是格律詩》

一,詩情畫意在景中,莫去框裡求其形。格律詩很嚴格,起承轉合,平仄工整,不是初學者所能掌控的。格律詩分五言,六言,七言三個格式,每個格式又分平起仄起兩種規範。但是自唐以後格律詩研究者不斷地拓展,有了多種脫格的格律詩,也名之曰格律詩,如果細分,筆者以為那應是研究者和詩評者關注的事情。

詩是語言的精華,沒有很好的文化修養和對語言駕馭的能力,是不可能寫出好詩的。初學者如果拘泥於格律詩的格式而忽略了詩的意境,就會成為流水線上的作業工,碼些很整齊的格律式的文體,這也是自唐宋以後有格律而無詩的癥結所在。而好的詩句的來源,它是靈感一剎那的結晶,可以說沒有可複製性,不符合格律又能千年傳唱,以為它是詩而非格律。

一個真正的詩人,他的創作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詩詞就會有一種內在的迴旋往復的旋律,不單單是符合格律詩的詩韻,這也就是為什麼好詩能為人傳唱而不符合格律詩之故。

二,沒有畫中景,白塗框裡形。景分自然之風景和人內心之情景,內外相結,情景相融,方能成詩。近格律而書無景之文,其文難存,文不存格律焉附?所以必須作好詩文,再言格律,這也就是有不符合律詩的好詩之故。歷代多少詩詞大家尚且如此,而動不動冠之為律詩,不免有些貽笑大方,就連工於律詩的杜工甫都會出律,可知詩不可以律害意,可律則律,不可強求,更不可刻意為之。


律詩後來所拓展出的換韻,借韻,鄰韻,補救,純屬無稽之談。失對,失黏,重字更不可取。題主所提的為什麼有的好詩不符合格律,以為它就不是格律詩,可以說是編撰者為了豐富筐子裡的產品而硬塞進去的了。


黃土情愫


問題:為什麼一些著名的格律詩並不完全符合格律,卻也被歷代稱為佳作?

比如王維詩: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春山空,即為三連平。其他還有很多傳世佳作亦在格律上有失。

本人愚見,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一,平仄格律詩是唐朝武則天時期才確立的,在之前可能有一部分已經接近平仄格律。而在平仄格律詩正式確立以後呢,一些人在寫平仄格律詩時候,在一些地方為了表達得很好,可能不符合格律會更好,也就是說,打破格律詩為了表達更好。格律是可以打破的,只要理由充分。李白的很多詩都是這樣的。

二,比如說王維的這首《鳥鳴澗》,雖然有的地方沒有符合格律,比如第一句,人閒桂花落,這裡的桂花的花字應該用一個仄字才好,但是隻有花落才能完美表達,用其他的字就不傳神了,所以王維寧願打破格律。但是這樣可能會更好,讓這首詩意境更好,而不是更差。

三,一首詩好不好和完全符合格律沒有太大關係,很多嚴格符合格律的詩,但是並不好。但是好多不太符合格律的詩卻成了佳作,比如李白的《靜夜思》,絕對是佳作,和王維的《鳥鳴澗》一樣,雖然很簡單的寥寥幾個字,而且用詞平淡,但是把意境表達🉐淋漓盡致。





大橘子侃古詩


首先,詩是什麼?

詩是詩人將自己所看到的、感知到的、經歷過的真景、真人、真事等的真實感受,經過自己的思維意識加工,而後凝縮、昇華輸出的語言藝術。

所以詩歌的第一要務是反映所描繪的真實,而非文字本身。而平仄韻律這些是對於文字的要求,是屬於錦上添花的事兒,而不是詩本身。

比如李白的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煙和川押共同的韻an韻,這是漢語中煙和川這兩個字的發音相同點,但是自然界中的煙和川,顯然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比如在英語之中煙是smoke,川是Mountain,顯然Smoke和mountain之間並沒有什麼音律上的關聯,其他語言中也未必兩者有關聯,只有在漢語中兩者才有音律上的共同之處,音律使得詩讀起來更朗朗上口,更具美感,但這並不是詩的本質。

再者,文字屬於有限集合,韻律平仄這些是從有限集合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所以它是不完備的,如果完備,那麼語言就變成一個有限集合,而有限集合是無法描繪無限的真實世界的,所以所有的語言語法都是不完備的,這也就註定了,詩詞的平仄是不完備的。因為它首先是要描述真實世界的真,而非文字。而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恰恰就是這個真,所以優秀的詩歌雖然平仄不齊,但卻能跨越時間的洗禮,千百年後依然能夠感動今天的人們。

例如王維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每當我們走過河流小溪的時候,總會看到清澈的溪流在石頭上流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多麼美好的意境,這種美好和我們眼前所見的真實景色是一致的,所以引發了我們的共鳴,讓我們感受到了無限的的美好。而且清泉石上流已經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限制,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看到是清澈的水流都會讓人想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它已經超越了明月這個夜晚的時間限定。再推廣,即便到了將來的宇航時代,你在其他的星球上看到了同樣清澈的水流,哪怕那不是水而是液態的甲烷、氫氣等等,他依然是清泉石上流。看見了沒有?這句詩已經超越時間、空間,甚至物質的限定了,就像物理學中的發現的定律,數學中的公式一樣,達到了永恆的存在狀態。

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000年後的今天,人們看到廬山瀑布,還是會自然的想起李白這首詩,雖然誇張,但這種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受卻是真實的呀,再者,拋開廬山瀑布,你走到了地球上的任意有瀑布的地方,那都是飛流直下三千尺。

即便你到了阿凡達星球,看到那上面的瀑布,那依然是飛流直下三千尺。

再比如杜甫的: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渭北和江東,其實只是一個地名的代稱,替換成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影響詩的美感,你可以把渭北換成蘇北,冀北、疆北,藏北,遼北,淮北,陝北等等等等。江東也可以換成浙東、嶺南等等一些地方。即便是到了將來的宇航時代,你也可以換成其他的星球,比如:

月地春天樹,火星日暮雲。

當你在月球基地,而你思念的人在火星的時候,這句詩必然就成了真實。

再比如歐陽修的《生查子》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e40001e7a53196884a\

飛龍在天9783


人好不是衣服好。茶香不是口杯香。詩好不是格律好。

孔乙已懂回字四種寫法,並不能表示他學問高文章寫的好。

很多人不懂詩卻故弄玄虛,以為學會平仄押韻就成詩才。葉公好龍而已。

格律只是盛行於唐代詩歌規範形式,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它理解為包裝。這種規矩形式有很多優點。但好詩和規矩不是一回事。中規中矩不代表就是好詩。不入規矩不代表寫不出優秀詩歌。

句式(形式)的美只是詩歌美的一小部分。打動人心的意境,意象,引起共鳴的思想情感,獨特的審美角度,豐富的表現手法等等,才是一首優秀詩歌的主要內在條件。

寫詩不是格律遊戲,不是土木工匠。是一種有血有肉的藝術創新。出奇方能制勝。

當規矩不能適應詩歌的藝術表達時,不必拘泥於規矩。

當詩歌削足適履,自戴枷鎖時,詩歌才真的會失去生命力。


生死有多遠


內容為王,形式為輔。格律至上是主次顛倒。

歷代眾多優秀的“格律詩”之所以破格出律,仍被後人在各種律詩選本里收入,冠以“律詩”的名稱,是因為在一些評論家和編者心中認為:格律形式唯美,律詩平仄超難,同樣水平的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比古體詩更好(這是某些專家的公開論調)。

所以凡遇千古佳作,他們都不忍將其踢出“律詩”之外,冠以“律詩”之美稱,方顯“眾詩皆下品,惟有律詩高”。

那麼破格出律又該如何解釋呢?他們自有“雄辯術和方法論”來自圓其說。比如發明創造了能變古體詩為格律詩的“拗救”之術。都知律詩中有大量的“拗體詩”存在,而拗體其實就是破格出律(在此就不照本宣科,解釋拗救之術了)。但一經使用了外科手術似的拗救之術“治病救詩”後,破格出律者便完全合格,並無上榮光地位列于格律詩的殿堂。

天才詩人寫下很多膾炙人口的古體詩佳作被冠以律詩,破格出律的拗體詩被拗救成格律詩,反證了格律詩被後人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已將形式凌駕於內容之上了。不然,破格出律者,就不該稱之為律詩。難道古體詩和近體詩,有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好詩不是看意境,修辭和語言來評定?

硬要把破格出律者解釋為格律詩時代還在發展,不成熟,這也是邏輯不通的說辭。不成熟就劃入古體詩得了,不是嗎?(杜甫本是格律詩聖手,應該是最成熟吧?可在杜甫的詩歌創作中,也有讓格律遷就內容的破格出律之佳作。這個就不詳細舉例了,好奇者可查閱杜甫選集)

我嘗試拿同題詩用古體和近體兩種形式來寫作,感覺創作古體詩猶如學習民族舞,而創作近體詩就像學跳芭蕾舞。兩者都令人賞心悅目,其難度區別主要在於形式。一首詩的好壞,最終還得看內容。

七言·蝴蝶

功成修煉破繭飛,夢裡莊周化美眉。

滿懷抱負展風采,獨領風騷佔花魁。

翅舞東風憑瀟灑,身披錦繡炫春暉。

傳粉至死抱香去,點盡奇葩圓夢迴。

七律·蝴蝶

掙脫綁縛破殼飛,驚世重生變美眉。

瀟灑舞姿添畫景,蹁躚倩影伴花魁。

朝生暮死隨花落,魄散魂飛抱夢歸。

造化神奇惜命短,御風起舞競朝暉。

·


默金cc


首先聲明,本回答屬於自產乾貨,而非百度!其次我想說的是個人觀點,噴子留情!

好了,言歸正傳,問題既然專門點明的是格律詩,我們就先要搞懂什麼是格律詩!格律詩我的個人理解是就是單指五七言和五七律。除此都不算格律詩!既然說格律就不要提什麼律不害意之說,扯淡!只能說明你自身修養不夠!不孕不育(不韻不律)之類的就別提格律二字了!(去禍害古風吧!)至於歷史上的格律名篇,所存在的有關格律的問題大致有如下三點解釋:一,過去沒有官方統一的普通話標準,如關中音,廣音,川音,京音都登上過歷史的舞臺。所以發音的不同導致了格律的不能嚴格統一!二,格律中有拗救一說,所謂的拗,既指平仄不依常格的稱拗句,單字不依格律的稱拗字。所謂的拗救大至有三種辦法,既出句自救,對句相救,孤平自救。至於如何拗救,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裡不多說了!三,特殊詞彙絕不可易者可酌情寬泛!

除此三點外,我再不瞭解格律中有可寬泛之處了!

論格律詩最標準嚴格的,我認為當首推杜工部,雖然他的詩中也有出格律之作但屬極少數!也多拗救了!

最後對想學習格律詩的朋友們推薦兩位古人作品,一位就是詩聖杜甫,另一位就是姜白石。此二者詩集通讀者對格律詩而言可以說算初通,精讀者可以算入道!

希望我的回答對有需要的看官有所幫助!


津門不周山下


這個問得好!

要說詩,就要搞清楚詩的本質是什麼,詩的格律又是為什麼?如果不能知道最根本的東西,也許就會本末倒置,南轅北轍。

按照《尚書》的定義,是“詩言志”,所以後來有一個不可否認的說法,叫“憤怒出詩人”。詩,從雜言,到四言,五言,七言,到格律化,後來再又盛行詞、曲,這些過程就應該讓我們明白,格律詩僅僅是詩中的一部分,那麼千古絕唱就不可能只侷限在格律詩中,“關關雎鳩”肯定是永遠的名作,“蒹葭蒼蒼”必然流芳千古,《離騷》、《橘頌》當然也就輝煌不朽。

格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人為琢磨出來的,是人們在創作和欣賞中發現,把平仄適當的調整,音律感更有其妙,於是才紛紛琢磨起平仄之類的事來。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詩要寫些什麼?如果只是為平仄而平仄,不知道立意和境界,那麼可能就會落得滿篇廢字,無病呻吟。這一點,曹雪芹真的是傑出的教師爺,他通過香菱學詩,反覆修改錘鍊,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指點。

所以千古名作不一定就硬要拿平仄格律這種死規矩來套,還是主要品嚐其中的精氣神,只要其魂奇偉,稍有瑕疵是完全不掩其瑜的。相傳周邦彥姜夔等人,在格律上追求得近乎滴水不漏,但是他們的影響卻遠沒有蘇東坡等人大,因為蘇、辛他們的意境確實更高一籌。所以格律的理論也不得不常常跟進修訂,於是,像“失粘”,“救拗”、“平頭”等等都給了“解藥”,該放過一馬就放過一馬。

詞的興起(盛起)正是因為人們對格律越來越桎梏的逃跑,詞更加活躍,還可以玩“豔科”,自然就另有吸引力了。後來一些人玩詞又越來越講究,弄得緊張兮兮的,於是人們又開始親近“曲”,曲的自由性更高,允許更加口語化俗哩化。總之格律化,昇華了技巧,卻也常常讓人畏懼,這是一對形影不離的矛盾。

人畢竟是知道理性的,一邊能把技巧玩得玄之又玄,一邊也能明白返璞歸真,所以略有美中不足,照樣也能稱為千古名篇。

而且人們都知道,十全十美基本是不可能的,詩詞文章,有“眼”(詩眼、文眼),有亮點,大家就認可了,不信你去看看老杜的《登高》,這首詩號稱千古七律之冠,但是那最後一句,說多爛有多爛,可是有前面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可以震撼千古了,至於那句“潦倒新停濁酒杯”,還追究它幹什麼呀?

也有人嘲笑毛澤東的詩,說這裡犯了“合掌”,那裡叫犯了“平頭”,可是毛澤東的詩詞,畢竟氣勢磅礴,英雄豪邁,文采斐然,領千古風流,嘲笑者絕對望塵莫及。

呵呵,該隨緣時且隨緣,隨緣才能真開悟。


非雲非鶴801


這些“出律”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格律詩,我想應該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吧!而一些作品,是後人強行的給打上了格律的標籤,導致了所謂的出律。

可以分三種情況來看。

第一種情況,就是格律詩成熟之前,或者說探索,過度階段,本就沒有固定的格律要求,大家都是在探索,自然也就會出現了所謂的出律。當然,這種所謂的出律,詩人心中還是有格律那麼回事的。

第二種情況,就是人家寫的本來就是古體詩,是後人給強行打的格律標籤。自然就會出律了。

第三種情況,就是故意突破格律。當然故意突破,往往都是個別突破。如果突破太多,那就不再是格律詩了,而是古體詩。

其實,當下也是如此。一些作品本身是古體,讀者要往平仄上去扯,那不出律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