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塔發現了藏有舍利的石棺,佛塔建造年代因此遭到質疑

陝西省周至縣境內仙遊寺西北側的法王塔,據史料記載是隋文帝楊堅為安置佛舍利而建的舍利塔,本名叫“隋國立舍利塔”。塔高35米、七層,塔身逐層內收,疊澀出簷,各層的南面有劵門,為密簷式磚塔,乃典型的隋代風格。

這座塔作為國內現存不多的隋代建築,早在1996年就入選“國保”之列。據史料記載是隋文帝楊堅為安置佛舍利而建的舍利塔,本名叫“隋國立舍利塔”。塔高35米、七層,塔身逐層內收,疊澀出簷,各層的南面有劵門,為密簷式磚塔,乃典型的隋代風格。

話說隋建國時間不足40年,留存於世的建築物不多,此塔是我國目前現存唯一的一座隋代磚塔。因此,法王塔的文物價值極高,說是稀世之寶一點也不誇張。

法王塔發現了藏有舍利的石棺,佛塔建造年代因此遭到質疑

法王塔的塔身

1996年,仙遊寺法王塔躋身“國保”之列。然而剛剛過了兩年,它卻不得不搬遷了。

當時的西安市長期面臨缺水困擾,市政府決定引仙遊寺前的黑河水進西安。很快,百餘米高的黑河大壩建起來了,截流日期也日益臨近。而仙遊寺與法王塔恰好處在黑河懷抱之中的一片谷地上,截流無疑將使這裡變成一片汪洋。

很快,仙遊寺與法王塔的新址選好了,參照仙遊寺的歷史版圖,新址基本保留原格局。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狀”的搬遷保護原則,法王塔拆下的每一塊磚,再安放於新塔上,一定是要保持原樣的。

法王塔發現了藏有舍利的石棺,佛塔建造年代因此遭到質疑

遙望法王塔

法王塔拆遷工作儘管艱鉅,但進展順利。

考古學者、文物專家都密切關注拆遷工作,似乎是在等待一個天大的秘密公之於眾。

史書上記載,公元601年,建塔的時候,當時大興善寺的童貞和尚曾送舍利到仙遊寺。原話是這麼說的:“以玻璃瓶盛金瓶,於舍利入其內……然後入銅函,再入石函,仁壽元年十月十五日午時下葬。”

原來,大家關注的是塔內是否確有佛舍利,如果有,又藏在什麼地方?

當拆到第二層的第176塊磚時,一切有了轉機,塔北部內外牆的正中位置,與別處不同,覆蓋了兩塊大方磚。

掀開方磚,一個磚穴赫然入目!

一具石棺藏於穴內。人們極小心地捧出了石棺。由於年代久遠,包裹在石棺表面的那層宣紙已呈黃褐色,內裡的絲綢經專家測定本是硃紅色,現在也已成了黑褐色,一觸即碎。

接下來,費了一番周折以後,石棺被打開了,露出鎏金銀棺,揭開銀棺棺蓋,裡面塞滿了團狀的絲織物。一隻高約4釐米的葫蘆狀的琉璃瓶則藏在一團絲織物中。

倒出瓶裡的物體,果真是舍利子,共三枚,一白兩黃,個頭不大。

專家告訴我們,用棺裝舍利是唐武則天以後才盛行的,更進一步推斷,法王塔內這種石棺套銀棺的方式屬於中唐時期的做法,所以,這個石棺應該是在中唐時放入塔內的。

此外,從棺的結構及塔的建築材料等特徵來看,法王塔建於隋代的說法不夠準確,應當是建於唐代的。但法王塔究竟是隋塔還是唐塔,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