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鄉下的月夜

情感美文:鄉下的月夜

久居城市,霧霾頻擾,便會想起鄉下的月夜。

  那時的農村,雖窮困潦倒,確有新鮮的空氣。尤其是月夜,好像用肉眼就能看到月亮上的環形山。

  富有富的日子,窮有窮的過法,孃的愁苦雖寫在了臉上,可嘴上卻說,小孩子莫管大人的事,一邊去玩吧!少年不知愁滋味,總能釋放屬於自己的天性。於是,便撒著歡地跑到當街,放縱屬於自己的快樂。

  40多年前,沒有月光的夜晚,村裡顯得異常死寂,除了間或的犬吠聲,絕然聽不到任何的聲響,黑黢黢的夜,一如那時的日子一樣,愁腸百結,悽苦萬端。

  有月亮的日子,愁結好像一下子被打開,村莊也會打破原本的寂靜,大人們藉著月光,席地而坐,講著古時的小曲和時令的笑話,談著孩子們聽不懂的晦澀話題,時而哈哈大笑,時而哄聲一片,村裡因此多了生機,也添了活力。

  

情感美文:鄉下的月夜

大人們有大人們的樂事,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情趣。滿街亂跑,追逐嬉戲,雖最常見,卻少了技術含量。不甘“平庸”的孩童,變著法地玩著自己喜歡的遊戲,記憶中玩得最多的是“藏貓貓”,人多時,就分成兩大撥,人數幾近相同,先確定一個“樁”,或大樹,或木樁,或石碑……玩的規則:一撥守“樁”,一撥攻“樁”,守“樁”的人拼死也不讓攻“樁”的人觸碰到樁子,攻“樁”者先是藏匿,等待守“樁”的人找尋,伺機發起攻擊。守“樁”的人抓住攻“樁”的人,只有朝身上連拍三個,就算將之俘虜;攻“樁”的人只要觸碰到“樁”,即為勝利。不過遊戲結束還要算總賬,計算觸“樁”和被俘虜的人數,觸“樁”者多即攻防獲勝,被俘虜多者即守方獲勝。這遊戲也會有“意外”,但凡出現不守規則的情況,總會鬧出天大的笑話。有時候,守方人等見天色已晚,便會耍“嘎”,悄無聲息各自回家,而攻方的人員或藏在地窖,或鑽進乾草堆,因不知外邊的情況,傻乎乎地貓在裡邊一動不動,已然捱到了後半夜,覺察外邊沒了動靜,才知上了守方人員的當;有時守方人員嚴陣以待,左等右等不見有人攻“樁”,未料想攻者早已悄然回家,呼呼大睡。

  這樣的遊戲,每每想起,都會忍俊不禁。

  縱是月夜,也有特殊的日子,那就是八月十五。老家管月亮叫月亮底兒。或許是喜歡月亮底下那種明亮清輝的感覺吧,於是,就這麼叫了。小時候,不知道月亮還有那麼多的詩意,只知道八月十五來了,娘就會趁著月光,在院子裡擺上一個桌子,放上月餅、蘋果和梨,說是敬月亮神。此時,誰都不許開口說話,氣氛顯得靜謐而神聖。小孩子看似一言不發,但心裡想的卻是儀式快點完,好分食那些好吃的東西。果真分了,卻捨不得吃,藏起來,慢慢品嚐。其實,那時候的吃食品質很一般,可存留在記憶裡的味道卻香甜無比。

  鄉下的月夜,承載了太多的回憶,有苦澀,有甜蜜。此種鄉愁,曾經擁有,或不再有,只能化作夢中的期許,用心把它珍藏起來,在細細的咀嚼和品味中感受生活的意趣。

情感美文:鄉下的月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