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宇宙中,對於地球生命的出現,有一句話是這麼形容的:生命的誕生,有如一陣風颳過一個垃圾場,然後自行地組裝出了一架波音747飛機,在概率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

由此可見,為什麼至今我們都找不到任何能肯定有關於外星生命存在的蹤跡,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

因為有時候確實是有很多人認為,地球生命的出現完全是個意外,它不過是在不可能的基礎上發生了可以發生的事實而已。而實際上,生命之所以能得以存在,這說明了它並沒有違反宇宙中任何的物理化學規律,可為什麼地球能意外的出現生命,而其他的星球不行呢?

在已知的科學理論基礎上,一顆星球要能誕生生命,特別是多細胞的複雜生命,除了需要處在長期穩定的外部宇宙環境中外,它的必備基礎必然還要有水,氧氣,溫度這三大條件。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生命之源——水

  • 水是生命的溶劑

一切的生化反應均需要在水中進行,這在以地球生命為模板上看是這樣的,然後以理化的規律及參數不受時空距離的限制為依據來拓展並看待宇宙中其他星球可能誕生出來的生命同樣也必然是這樣的。

  • 氧氣是打開生命能源的鑰匙

很多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少,它們可以不需要氧來呼吸就能獲得足夠供應它們進行生命活動的能量,可是多細胞卻不行。多細胞生命必需要藉助氧來撬開有機物以獲取更多的能量來供應它們生命系統的運作。

  • 溫度是理化上的硬性要求

溫度在宇宙中存在的範圍極廣,從零到上萬,上千萬,甚至是上億開爾文(k)的都有,可是真正能允許生命存在的溫度範圍卻大概僅有250k到350k這個範圍而已(極端嗜冷、嗜熱的微生物除外)。僅有這個溫度段能允許生命存在的本質原因就是溫度低了,生命分子難以活動,而溫度高了,生命分子又難以聚集。

實際上,水,氧,溫度同時適合的生命必備條件要放在整個宇宙中也並不算稀缺,因為水的本身是宇宙中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物質,而氧氣同樣也不算是稀有物。溫度呢?這就要看星球的大氣與其跟恆星之間的距離了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類地行星概念圖

符合以上的這三大條件不過是類地行星的一個基本綜合要求而已,但要在這類地行星上誕生出生命,那還得回到前面所說的那個意外上。

生命的底層遵循著最簡單的理化規律

適合的星球環境只是生命得以誕生的基礎,可是生命的誕生終歸還是需要有種子的。這就跟雪花的誕生終歸還是需要有冰晶核那樣,別以為只要溫度夠低了,水蒸氣就能凝結成雪花,實際上它必需要有能讓水分子固定的起點,這樣它才能慢慢地形成冰晶核,並慢慢生長成為雪花的。

那對於生命而言呢?別說生命看似一陣風颳過一個垃圾場,然後就能自行地組裝出一架波音747飛機來,可實際的情況完全是不可能拿這種說法來形容宇宙中的生命的誕生的。

畢竟如果這樣的說法恰當的話,那麼別說宇宙中到底還存不存在其他的外星生命了,實際上就連我們地球這個既已存在的生命都不可能會發生。

生命的誕生本就是一個由簡至繁的進化過程,而這過程是需要數以千萬年,甚至是億年的時光才能完成的,要說僅需一陣風的功夫,那就如同說要現在的太陽在一天之內燃燒完是一樣的道理的。

就跟電腦的程序一樣,無論它有多複雜,其底層必然都是由0與1一起搭建而成的,同樣,看似複雜的生命也是如此。

宇宙最原始的氫元素經聚變而形成其他各種的元素,然後各種的元素又因化學鍵而聚集到一起形成分子,而分子又可通過碳原子來構建出一些具有特殊構造及功能的大分子,最後這些大分子才衍生成了生命物質。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生命分子物質

這些都是由最簡單的東西一步一步地根據各種環境或能量上的不同而累積搭建起來的。

生命的最初也就是這麼來的,而對於生命的起源,實際上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小分子到底是如何能夠自行地搭建出大分子的問題。這就跟在一片一塵不染的天地間,在無法形成冰晶核的情況下,雪花到底是如何生成的一樣。

在不可能的基礎上發生了可以發生的事實,這到底是個意外還是自然規律的使然?

如果是個意外,那麼這個意外又如何能夠誕生出大片的地球生命?要知道,一個意外結果的出現必然還是意外,這就跟物種變異一樣,它需要大量相同的意外才能形成一個物種進化的事實,而這個事實的結果通常只能指向於一個結論,那就是自然規律的使然

換句話來說,只要有誕生生命的基礎條件存在,那麼生命就不會稀缺,而擴充到整個宇宙的話,理論上,相當部分的類地行星應該都是在孕育著生命的。

以上這話其實是有些難以讓人信服的,畢竟目前我們所搜索及等待到的結果跟理論上的完全不一樣,但我們是否需要去承認一個事實?

造成目前我們搜尋外星生命幾乎一無所獲的原因並不是宇宙中的其他地方沒有生命,而是即便是有了,我們也看不到

假如說在1000年前,有一個處在距離我們100光年以外的外星文明曾給地球發送過信號,那它們可以發現地球生命的存在嗎?

站在理論科學的立場上,其實它們是不可能會確定1000年前的地球是否在孕育著生命的,這就跟我們也根本無法確定100光年以外的星球是否也在孕育著生命一樣。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除非我接收到了你的信號,然後給你回覆讓你能確認我確實存在,或者說是我收到了你的信號後,只能是我單方面的確認了你的存在,而你卻無法得知我是否真的存在。

在現實的宇宙中,類地行星的數量雖是不少,但要使得彼此都發現對方,或者只是單方面的發現對方存在的概率卻是極低的,而造成這極低的概率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能發送接收電波信號的文明存活時間太短

地球雖在38億年前就已經有了生命的起源,可是直到了38億年後才誕生出了文明,而這文明卻只是在這近幾十年的時間才擁有了向宇宙發送或接收電波信號的能力。

其他的類地行星雖然可能不會像地球這樣,從生命的起源到文明的誕生需要花去38億年的時間,但是我們所需要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文明可存活的時間必然要比星球的生命歷程時間要短暫得多

就目前人類在現在乃至於未來短短的幾百年內將耗盡地球積累了幾千萬,甚至是幾億年的物質資源以及各種危機的爆發來看,

在大概率上,人類的科技文明很有可能只能存活一千年,甚至只是幾百年而已

我們人類的科技文明存活的時間短,這並不是一個星球文明的偶然,而是一個必然事件。說這是必然事件,其根據就是系統性危機的存在。

那什麼是系統性危機?其實危機就跟社會矛盾永遠無法消除一樣,它會隨著科技文明往後發展而加劇。比如說以前的人類發生的戰爭再多再頻繁,人類文明都不滅絕,可是現在不同了,只要戰爭一發動,一顆炮彈就是死傷一大片。未來呢?隨著武器的升級,這個就不難理解其毀滅程度到底能有多大了吧。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人類文明未來可能存在的結局

其實,武器的升級只是文明系統性危機存在的一塊重要組成部分而已,此外的還有生化汙染,人工智能,能源危機,氣候危機等等,這些也都會是隨著文明的進步發展而升級的。在它們中的無論是哪一塊出現了問題,那都是足以摧毀文明的存在的。

文明的滅亡,如同大自然生命的進化那樣,都是具有方向性的。不是說你制定了什麼規則,你小心控制了,或者說是不涉足那個方面的發展就可以避免的,因為這是屬於外部的自然力量促使一個文明這麼去幹,而不是一個文明的自身根據意識去計劃自己乾的。

比如說,弱國害怕自己會被強國欺負,而強國卻也擔心自己會被弱國超越一樣,在這種環境之下,沒有一個國家不想發展自己,於是系統性危機的等級自然也就升上去了,破壞力自然也就強了,文明滅亡的概率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大了。

相較於存在了137億年的宇宙來說,類地行星上平均所僅能存在的一兩千年的科技文明,那也不過是隻生存了一瞬間而已。

第二,宇宙太浩瀚,光速太慢

在宇宙中,類地行星的距離動不動就是幾百,幾千甚至是幾萬,幾千萬的光年距離,這樣的距離早已經遠遠的超出了理論與實際可觀察到星球表面事物的可能。

地球生命在宇宙中也許並不孤單,只是彼此無法確定彼此的存在而已

遙遠的星空

光年單位的距離是我們觀察確認類地行星是否孕育有生命的最大障礙,而光速則是星際文明之間溝通的最大限制。

假想一下,若在距離我們100光年之外的類地行星上真的誕生了文明,而現在我們給他們發送信息,那我們至少也得要等上200年後才能確定那文明是真的存在的吧。

可是,我們需要清楚的是,100光年之外能再有第二個文明的概率能有多低?這個只要粗略地去估算一下就能明白了。

一個星球的誕生生命的演化歷程可以長達數十億年,可是科技文明能存活的時間卻僅僅有一兩千年,甚至只是幾百年,那麼兩個近在咫尺的文明能在幾十億年的時間長河中恰好都在科技文明存活的有效期內同時存在併成功通訊,這概率能有多低?

說到這裡,也許你會產生一個疑問,即便是100光年之外確實極有可能不會同時存在第二個文明,但是幾千幾萬,甚至是上千萬光年之外的呢?

其實,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最終還是得回到前面所說的文明存活時間太短的問題上來才行。

當我們把搜索的宇宙範圍擴充到幾千萬光年之外的時候,在理論上,這區域之內所能存在的科技文明確實不少,但是也許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

宇宙中的各路科技文明彼此存在的時間尺度只有那麼一瞬間,在你還活著給我發來信息的時候,但我還沒有出生,而在我出生之後,你卻早已死去了好久好久,彼此之間不是你錯過了我,就是我錯過了你,而這錯過的本質無非就是宇宙太浩瀚了,彼此的距離太長,光速實在是太慢,文明存活的時間太短,彼此錯過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所以,不說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找不到外星生命的存在,其實就算是直到人類文明徹底滅絕了都發現不了它們的身影也不用覺得奇怪,因為在現實的宇宙尺度與光速的問題上所推導出來的結果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