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糧食產量連續十幾年都是穩步增加,每年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食品?

洋捕頭


這讓我想起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美國,在美國快速發展的年代裡面,出現了馬車大小的南瓜,出現了一輛汽車拉兩三個土豆,一節貨車車廂拉一個大西瓜的場面,這種場面後來又出現在了六七十年代的蘇聯,我們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也出現過畝產上萬斤糧食的情況,這些都代表了一個時代出現的一些好大喜功的環節,而現在這種情況其實也還存在。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原因就在於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想要獲得發展就會付出一些代價,而這些代價其實並不小,甚至可以說影響到了社會的許多方面,但是又不能讓這些事情造成太多的輿論影響,所以就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掩蓋一些比較突出影響巨大的方面的問題,因為只有一些事情都是往好的方面發展才能讓大家放心,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必須要每一年都必須要保持在上一年的水平線上端。

現在我們的工業發展很快,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雖然說現在許多農村都有了機械化,但是由於種糧食這方面的價格無法和打工相提並論,所以大多數農民都選擇放棄種地進城務工,使得現在農村的大量土地荒廢,雖然說現在的農業先進很多,產量也高,但是在土地種植減少的情況下保持增長,這種可能性其實讓人懷疑數據的水分。

再者現在的城市擴建,交通這些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工廠建設使用的大量土地,這些導致了每一年的土地都在減少,在這種情況下還說比上一年產量高,這種其實就非常的可笑,當然為了好看的數據,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數據難看,更何況大家也沒辦法真正的查明問題。

每一年進口的糧食超過一億五千萬噸,這個規模真的很龐大,正常來說種植的人少,土地荒廢嚴重,加上基礎設施建設佔用大量的肥沃土地,這種情況下還能增長產量,不得不說我們比印度更會開掛,我們玩的數字遊戲比外國拿手多的,當然用一些專家的話來說我們不用擔心隊外依賴太大導致的危機。

當然每一年的數據都是一年比一年漂亮,而進口的是一年比一年說,用專家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能自足自給,但是我們不能不進口,不進口就會出現嚴重的糧食問題,這就會把以前的漂亮數據的數據給擠出來水分,這種事情會造成巨大的波瀾,所以必須要進口糧食來緩解,用一個可以讓自己合理進口糧食的理由,就是進口糧食是用來做副產品加工的。

對於這種說法不管你怎麼想,他們就是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如何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清楚,只是有一些人自以為聰明把大眾當傻子而已,說實話越是愛慕虛榮的人越是著迷這些數據,說實話大量進口外國糧食其實不只是因為糧食不足的原因,還有就是帶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在裡面,想在關係上面建立平衡就必須要有利益糾纏才行,你不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就在一些方面刁難你。


無法超越的足跡


我國的糧食產量連續十幾年都是穩步增加,每年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食品?對於這個問題,還真的是有點難度。


電視上、手機上、電腦上,每年都是糧食增產增收的報道。而實際是許多農田荒蕪,許多種植大戶混不下去。對於這種現象,感覺新聞報道的和實際中有太大的區別,明明都是增收年,為什麼我國進口糧食的比重是一年大過一等呢?


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5789萬噸,穀物61019萬噸,豆類1914萬噸,薯類2856萬噸。2018年我國累計進口穀物8803萬噸,穀物粉2046萬噸,合計10849萬噸。

而據官方的消息,2000年我國糧食進口為1356萬噸,而出口為1400萬噸。到2017年我國糧食進口達到了2560萬噸,出口則下降到162萬噸。如果再加上大豆、菜籽油進口,則多達1.3億噸。短短18年,我國由糧食淨出口國變成了糧食進口國。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量的國外低價糧食衝擊我國本土的糧食市場,2000年我國進口糧食只佔本土的3%,而到了17年已經達到了22%,多麼醒目的數字,再這樣發展下去,廣大農村地區將面臨無人種地的地步。


小編老家,去年大戶承包農田是350元/畝,據說去年每個大戶虧損了40~50萬,今年再續種的話,租金已經掉到了150元/畝,多一分不要,大家可以看看,糧食價格低迷不僅打擊小戶,同樣打擊大戶。歸根結底,還是進口糧食價格太低,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

總之,進口低價糧食就是一把雙刃劍,部分吃進口糧食的人會受益,而靠種田為生的糧農將是最大受害者,長此以往下去,請問我國的糧食安全由誰來保證。


壞男人說小龍蝦


為什麼我國連年豐收,還要大量進口糧食?最近,這樣疑問不斷出現。大家都關心糧食生產,是件好事情。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先看一組數據:2018年我國進口糧食11555萬噸,其中,進口小麥310萬噸、進口稻穀和大米308萬噸、進口玉米352萬噸、進口大豆8803萬噸。而2018年國內糧食總產量為65789萬噸。

這組數據一對比,可能會讓人驚訝,不是說我國糧倉去庫存壓力重重,不是說2018年我國糧食進口同比有下降嗎?為什麼還要進口接近糧食總量六分之一的國外糧?

把數據仔細看一下,我國進口的糧食主要是大豆,大豆單品就佔了七成以上。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這裡從以下維度來分析。

一是“口糧”與“大豆” 。在我國,主糧特指稻穀、小麥、玉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大主糧”,世界慣指的“三大谷物”。這三種糧食我國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其中主要用作口糧的“南稻北麥”自給率為98%以上,可以說基本是自給自足,口糧部分進口主要是調節口味餘缺。



糧食概念的範圍廣泛,國際上尚無統一歸類標準。大豆在歐美一些國家被歸為高蛋白食品,不作為穀物範疇,而當作油料作物或飼料來統計。國家統計局糧食統計的品種,除大米、小麥、玉米三種主糧外,還包含薯類和豆類。如果把大豆作為主糧測算,我國糧食自給率一下子就跌到糧食安全警戒線90%以下了。

二是“結構性矛盾”與“供給側改革”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生產的糧食跟市場需求還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地方,需要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加快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結構性矛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豆。相對三大主糧庫存高企,國內大豆需求主要依賴進口。 大豆需求激增和大量進口,實際上是由我國食物消費變化、農業資源稟賦、國際糧食供給等共同決定的。近年來隨著餐飲消費多元化,奶類、肉類、蛋類等消費量大增,引發食用油和蛋白飼料的需求“水漲船高”。如不進口大豆,保持大豆目前供給量在國內種植需要7億畝土地,對於中國耕地資源不足的現實,只能在主糧和大豆之間作出取捨。



既要保證小麥、水稻等主糧產品基本自給,又要滿足國內現有食物結構對食用油和飼料蛋白的需求,進口較大數量的大豆不得不成為客觀需要。

三是“以我為主”和“適度進口” 。明白了上述這些客觀事實和背景,再來看我國糧食新安全戰略,更容易理解了。

國人的飯碗事關國之重器。結合國內外糧情和國情,2013年,我國明確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其中, “適度進口”,表明了我們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的開闊眼界與邊界底線。就是要積極擴大農產品多元化進口,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特別是大豆、食糖、棉花等經濟作物,實踐證明,這些農產品進口貿易的發展,有效緩解了國內農業資源環境壓力,保障了國內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

當然我們也應要看到,大量進口糧食存在雙刃劍,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也會無形中衝擊國內糧價,影響本國農戶種植積極性,乃至國際上出現糧食供應問題時會受制於人。雖然當前我國糧食庫存高企,但同時種糧比較效益低、種植戶老齡化等問題也日趨嚴重,糧食生產遠沒有高枕無虞。


農通社


新農民川子為你答疑解惑!從2018年的糧食數據來看,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了6.5億噸,但比起2017年的產量要少上一些,而進口量已經達到了1億多噸,而我國的糧食進口量也達到了2000萬噸左右,可見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糧食產量這麼高,還要進口呢?

1.企業更愛低價糧

我國的糧價按照生產成本來看並不是太高,但實際上這個價格和國際糧價相比要高出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國外的糧食自然成為了很多企業的主要選擇。就拿水稻來說,我國去年的生產量已經達到了2億多噸,按理說國內根本就消化不完,但我國依舊進口了300多萬噸的稻米,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進口國。之所以會進口,一方面是稻米的價格很低,另一方面則是優質稻米在我國的稀缺。

其他的穀物也是如此,比如說玉米從烏克蘭運送到南方的成本是8毛錢,但東北玉米到了南方就是1元。而大豆更別說,進口了8000多萬噸,不僅是我國產量的稀缺,更重要的是價格便宜太多。

2.國家策略

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已經加入了WTO,這樣就意味著要開放糧食市場,每年都需要進口一部分的糧食才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以進口的量才會增加。想要讓我國的糧食競爭力更高,只能開放糧食市場。

當然國家對3大主糧是有保護的,要求國內實現95%的自給率,牢牢把握住安全防線,因此大家也不需要擔心糧食危機!


新農民川子


我國的糧食產量連續十幾年都是穩步增加,每年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食品?這個問題,難度有些大。

我國出口主要的是大米

大米是我國的主要食品,我國大米的出口量逐年都在增長,進口量多年來一直都是負增長,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生產的大米自己根本吃不完,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在我國進口大米吃。大米是我國的主要食品,保持大米的生產量穩定出口,是我們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規劃。副食品之類的糧食即然在國際上沒有價格竟爭優勢,我們當然寧願花最少的錢買,主食品糧食有價格有優勢,又能確保我國糧食供給安全,我們當然要大量種植水稻。根據我國劃定的基本農田保有量,生產出來的稻米,我國人民是吃不完的。

據各種資訊媒體上統計,基本上每年都是糧食增產增收的報道。而實際是許多農田荒蕪,許多種植大戶混不下去。對於這種現象,感覺新聞報道的和實際中有太大的區別,明明都是增收年,為什麼我國進口糧食的比重是一年大過一等呢?

我國進口最多的糧食主要是小麥、大豆

小麥、大豆每年進口量都是呈正增長的,這是由於我國生產的小麥、和大豆的成本和條件決定的,我們國家生產出來的玉米、小麥、大豆在國際上在價格沒有什麼成本優勢,所以我們國家寧願適當減少小麥、大豆的的種植面積,發展其他經濟農作物。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大量的國外低價糧食衝擊我國本土的糧食市場,2000年我國進口糧食只佔本土的3%,而到了17年已經達到了22%,多麼醒目的數字,再這樣發展下去,廣大農村地區將面臨無人種地的地步。

不管我國主要出口大米,還是進口小麥和大豆。我國基本農田保有量是一定會確保國家糧食供給安全的,所以,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鼓勵農民退耕還林,鼓勵農民減少玉米種植面積,鼓勵農民多發展其他經濟林木產業,增加農民經濟收入。進口糧食是好壞參半的,部分吃進口糧食的人會受益,而靠種田為生的糧農將是受害其深,國家要出臺一個合理有效的政策才可。


山農小嶺


這個是真的,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我們國家的糧食總產量一直是穩步的增長。近十幾來年更是實現了在“十五”連增。2018年我們國家的糧食總產量達到了六點五億多噸,是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

用佔全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全世界22%的人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除了要感謝黨的政策,更要感謝中國農民的辛勤付出。


但是,我們即是世界糧食最大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糧食最大的進口國。去年我們國家進口的糧食為一點二億噸。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做為三大主糧,我們國家基本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自足率達到了98%,我們進口糧食中超過75%是大豆。

玉米、小麥和穀物是世界糧農組織公認的三大主糧,在三大主糧方面我們已經實現了自給自足,小麥和穀物雖然也有進口,但不是不夠吃,而是調味。

進口的一億多噸糧食中,大豆超過了八千萬噸,主要是用於油料和飼料。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肉蛋乳等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在吃飽的同時,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肉蛋奶已經普遍進入尋常百姓的餐桌。


我們都知道,肉蛋奶需要消耗大量的飼料。而玉米和大豆是最主要的飼料組成成分。

而我們國家的可耕地面積有限,只有十八億畝。大豆的畝產量低,只有三百斤左右,生產八千萬噸大豆就需要佔用耕地六億畝。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必須優先保證三大主糧的供應。根本沒有更多的耕地種植飼料作物。

按照發達國家的飲食結構,我們的肉蛋奶消費還很低,隨著生活需求的進一步增強,在農業科技沒有大的突破的情況下,大豆玉米等進口量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


基層微課堂


很多人不相信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十幾年都是穩步增加的,原因是很多農村土地都在拋耕棄荒,其實自從雜交水稻和雜交玉米在我國誕生後,我國糧食總產量一直都是穩定增產的。

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十幾年都逐步增加,每年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食品?

我國進口糧食的同時也在出口糧食。大量低價進口副食品糧食,高價出口主食品糧食,這是國際糧食市場價格需要和國家糧食安全規劃需要。

我國大量進口的糧食主要是玉米、小麥和大豆。

玉米、小麥、大豆,每年進口量都是呈正增長的,這是由於我國生產玉米、小麥和大豆的成本和條件決定的,我們國家生產出來的玉米、小麥、大豆在國際上沒有價格成本優勢,所以我們國家寧願適當減少玉米、小麥、大豆的的種植面積,發展其他經濟產業。

我國大量出口的是稻米。

大米是我國的主要食品,我國大米的出口量逐年都在增長,進口量多年來一直都是負增長,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生產的大米自己根本吃不完,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在我國進口大米吃。大米是我國的主要食品,保持大米的生產量穩定出口,是我們國家的糧食戰略安全規劃。副食品之類的糧食即然在國際上沒有價格竟爭優勢,我們當然寧願花最少的錢買,主食品糧食有價格有優勢,又能確保我國糧食供給安全,我們當然要大量種植水稻。根據我國劃定的基本農田保有量,生產出來的稻米,我國人民是吃不完的。



總之,我國主要出口大米,進口玉米、小麥和大豆。我國基本農田保有量是絕對能確保國家糧食供給安全的,所以,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鼓勵農民退耕還林,鼓勵農民減少玉米種植面積,鼓勵農民多發展其他經濟林木產業,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在我國靠種玉米、種小麥、是沒有出路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勢在必行。

關於農村土地拋荒大家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在評論下方發表個人看法。喜歡阿洪文章的朋友,記得幫忙點贊、評論、轉發,關注農人阿洪,瞭解更多三農趣事。

阿洪168


近十年來,耕地不斷被城市發展大量佔用,農業科學技術沒有取的突破性進展,在此情況下,糧食收穫是怎麼取得不斷上漲的,專家給大家科普一下


姚強123456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糧食產量不斷增長,進口食品也在增長。那麼多的糧食去了哪裡?為什麼要儲備那麼多糧食?意義何在?目的何為?

生活質量的迫切需求。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不斷提高,過去,解決溫飽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如今,人們不僅要解決“量”的問題,還要解決“質”的問題,這就無形中增加了需求。中國有十幾億人,中國的糧食可以讓人“吃得飽”,但要“吃得好”仍需要進口。

取長補短的迫切需要。糧食品種繁多,我國雖然糧食產量穩步增加,但是並不是所有糧食品種都滿足中國人民的糧食需求,這個時候就需要和外國做“交換”。用別人的糧食品種“優勢”去彌補我們的糧食品種“劣勢”。

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糧食安全的主要指標是糧食儲備量,糧食儲備是為應對自然災害、維護糧食市場穩定等必要措施,加之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儲備對我國來說更是意義非凡,雖然我國糧食儲備量全球第一,但是人均儲備量仍然不足,所以,加強糧食儲備依然刻不容緩。

貿易往來的迫切需要。世界是一個整體,又分為許多國家,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更好的滿足全世界的人類。就需要不斷的分工和交易。舉個例子,我擅長種菜,你擅長養豬,這個時候我就需要用我的菜換你的肉。中國每年進口的糧食主要是大豆、小麥、油菜等;出口的糧食主要有大米。中國必須通過加強貿易來彌補自身不足,以此達到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


八賢王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現在的中國人太能吃了!大家不妨對比以下2019年和1999年的生活水平,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結果了。

30年前,大街上估計看不到幾個胖子,因為那個時候吃飽飯都是一種奢望。

而如今,我國的肥胖人口數量已經來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富人階層,早已經不用擔心飢餓問題,而且對於糧食消費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是我國的糧食供給量又無法滿足,只能靠進口來彌補!

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們都能吃!從每年的糧食消費總量和人均糧食總量數據上都能夠看得出來。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看一組數據:

2015年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為450公斤以上,也就是900。(這是包括糧食,油料以及雜糧等全部在內)

而與此同時,世界人均糧食消費量不過是不到700斤,像印度這樣的耕地比我們多,農民比我們多的國家,其人均糧食消費量只有500斤不到。

但是,我國的耕地資源都非常的有限,一直徘徊在18億畝左右,不及俄羅斯,美國,甚至印度.......

中國的耕地太少了,產出

中國一邊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一邊又端坐在世界糧食進口第一的寶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人太“能吃”了,

其次,中國的糧食消費供應確實不夠,、

第三,中國的糧食供給不平衡,口糧供應過剩,油料作物供應嚴重不足!

每年的消費量高居世界第一,人均糧食消費量也高過世界平均水準。

中國的糧食消費量太大了!中國雖然人口居多,而且人均糧食消費量大,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些,甚至是印度的2倍左右。

中國人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產出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四的糧食,並且要養活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口,

中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十幾年達到了6億噸以上,最近這幾年已經來到了6.5億噸的水平,以絕對的優勢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糧食第一大生產國,這背後是中國幾億農民牟足勁,擼起袖子加油幹出來的。

但是,我國的糧食進口也確實保持在一個較高的位置,2017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達到了1.3億噸,創下了歷史新高,比當時的世界第二大耕地國家——俄羅斯當年度的糧食產量都要高。

而到了2018年,我國的糧食進口總量收到了大豆進口量減少1000萬噸以上的影響,最終數據停留在1.1億噸以下,雖然較上一年度減少很多,但是絲毫不影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家。

根據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國產糧食滿足中國人的溫飽每天任何問題!因為我國的口糧作物——小麥和稻穀以及主糧作物——玉米的市場供需一直以國產為主。但是現在已經是2019年了,不是1979年,國人對於日常飲食消費的需求已經有非常大的改善,我國目前的糧食產量已經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而國人對於高品質生活就是物質需求的主要體現。

中國人要想吃的更好,沒有進口還真的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