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

馮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漢,到處漂泊,雖歷盡艱辛,卻窮得叮噹響。1990年,馮志久跟隨數百萬淘金者湧到珠江三角洲,卻發現這裡早已人滿為患,他想到工廠打工,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收他。馮志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工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著飯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還有那在街上飢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麼不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於是,他心一橫,租了一間民房作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的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開張了。 馮志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象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眾多的顧客,他經營主要的絕招,就是收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為1元。沒有本錢的創業,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帳之後,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後來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僱了臨時工,擴大門面,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律一元一份。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這樣,每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他掙錢的奧妙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賺幾角錢,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幾年下來,馮志久已身家上百萬元,直到現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稱他“1元錢大享”。

6角錢一斤賺上千萬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有位農民孫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與幾個老鄉上街,途經一個市場,口渴難奈,想買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價格,令他們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棗,那是他家鄉的大棗。他知道那棗在家鄉挺便宜,只有6角錢一斤,於是他決定買一斤解解渴,一問價格,結果令他大吃一驚:3元 5角一斤?“這麼貴呀,你們賺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鄉說。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孫某想,一大棗一來一往價格相差這麼大,該多有賺頭呀啊!於是,他立即返回家鄉,憑著老鄉關係,賒了3噸大棗,搭了一輛車送到北京,他來到豐臺區的一家大市場,將大棗以2元9角的價格批發給小販們,這鮮紅的帶著露珠的大棗頓時被搶購一空,就這樣一個月內他往返北京與山東達 5、6次。孫某這樣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僅經營大棗,還開始經營山東的其他土特產,生意一步步擴大,一步步紅火,至今他已是聞名京城的山東土特產經銷商,擁有資產上千萬。

經商關鍵點:資本並非創業的惟一條件,人的貧窮,主要是在於思想的貧窮。

小老扳大思路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廣州塑料軟包裝廠是一家民政福利小廠,全廠100多名職工中,殘疾人佔了54%。1986年的審計結果顯示,27萬元流動資金虧得一乾二淨。欠下債務40多萬元,已經到了破產的境地。此時,謝耀臨危受命。上任廠長之後便引進風險機制,逐步把車間集體承包,很快使企業扭虧為盈。1988年,又通過招標實行風險承包,承包人要先交納2萬元的風險抵押金,確保上交厂部的利潤每年遞增7%,並保證車間職工的收入每年也遞增7%。沒有本錢的創業,風險機制促使承包人在經營中使出渾身解數,盡全力拓展業務盈利。因為紙盒、紙箱、塑料3個車間都是獨立的產品車間,承包者可以自主經營,使他們擺脫了業務科室的繁瑣機制,能夠調度產、供、銷,用活業務費,業務經營異常活躍。

他們在車間內對工人實行按件計工,對供銷人員實行任務承包,體現重獎重罰。一下子調動起了工人的積極性。塑料車間六班的機臺利用率從承包前4%提高到97%。全廠的生產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好兆頭。三年下來,風險承包的風險經營方式使全廠利潤創歷史最高紀錄,1991年。盈利38萬元,是承包前的5倍。職工月均收入比3年前增長84%。此外,他們還增添了8臺機器設備,還清了債務。

沒有本錢的創業?掃地一年賺了40萬元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在深圳,出現了全國第一家掃地公司—日新清潔服務公司。沒有本錢的創業,這個被人不屑一顧的公司,1984年起家時,只有兩輛平板三輪車,而到了1991年,他們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的固定資產和每年40萬元的利潤。一些酒樓、賓館、機關、工廠越來越歡迎這個掃地公司,他們認為自己僱清潔工,不光給他個人發工資,還要管住房、醫療、退休等許多問題。還要花錢購買吸塵器之類的掃除專用工具。所以,計算起來還是把衛生包給清潔公司合算。隨著深壩建設事業的發展,掃地公司還會有更大的發展。

看準時機下手,那麼你就可以賺到第一桶金。

一分錢沒花就開店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我的一位朋友許先生,在路邊有一鋪面,原來是開飲食店的,因經營不善虧了本,想改行又沒本錢,只好關門。整天只見他在街頭走過來又走過去,有一天他驚喜的發現,在廣西大新縣的這個土湖小鎮,一種裝糧谷用的鐵皮桶很暢銷,而於往都從鄰縣進貨,沒有一個加工廠。於是他跑到鄰縣天等鎮一家鐵皮桶加工店與老闆做起了交易。由他以門面入股,由廠家以資金、設備、技術入股,在土湖合資開一家鐵皮桶加工店。這是在土湖的獨家生意,廠方考察後很樂意的與許先生合作。由此,許先生沒有投入一分錢就成功的做起了鐵皮桶加工廠的老闆。同時他還學會了製作工藝,又學技術又賺錢。一年後,掌握了技術並積累到創業資金的許先生就自己獨幹了,這樣成功的自己做起自己的老闆。

經商關鍵點:不投入一分錢,讓你自己做自己的老闆。

借雞生蛋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現代經濟活動中,自身經濟實力不足卻又要發展事業,許多人也會來個“借雞生蛋”“借得錢來,投資生產,賺回錢來,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這種經營謀略,也叫“負債經營,無錢走遍天下。”然而,時至今日,當人人都懂得借雞生蛋時,“雞”就不那麼好借,就得講究許多技法。給人“信”字,這是借雞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廣州,有一位數百萬元資產的私營企業主嶽亞賢,當年家裡窮得叮噹響。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資,別說擺脫個窮字,連生計也難,他下決心要做番事業。沒有本錢的創業,想到鄰居潘嬸有好幾個兒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錢。開始借10元,講好一禮拜還,但他根本沒動那錢,只是鎖在箱裡,到期準時歸還。過了個把月,他又向潘嬸借20元,她講定歸還日,他一樣不用,到期原錢加息奉還;如此一次次借了還,還了借,大半年時間過去了,還真的沒動用過所借用過的任何一分錢。待潘嬸一再誇其“有信用”時,嶽亞賢順水推舟地向她講了自己的打算辦個”方便居民生活小賣店”的想法和難處。潘嬸也真爽快,笑著安慰他:“放心,你亞賢要辦店,借你個萬兒八千沒問題。”就這樣,嶽亞賢憑著良好的“信譽”籌到創業資本。

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用笤帚疙瘩“掃”出了150萬元。

錢,是投資創業的硬資本,對於無錢或財力不足的人來說,能借到錢,就可心想事成。中國銀行有2000多個億個人存款,如果你這個商人有信譽,就永遠不必為缺錢而發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