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為信陽宰”考辯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鮮為人知的是,在舊時信陽北門外,就有一座專門紀念和供奉他的建築子貢祠。據考證,子貢祠為明代正德年間的僉事閆欽創修,直到民國時期,它依然是信陽最為著名的歷史建築。沈克明於1937年深秋曾到訪過子貢祠,他在後來的文章中這樣回憶道:

在小街的盡頭,乃是一片郊野,有一條大道通向西北,距街約五十米處,大道的斜坡地方,有一座獨立的房屋,粉牆青瓦,前有高大照壁,上塑有蘭底黑字,行書體“先賢子貢祠”五字。照壁兩側,各有便門供出入。祠內有一小院落,院內植有扁柏兩株,高丈餘。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廂房兩間。正屋中央塑有一“官員模樣”坐像,身著絳紅大袍拱手坐在高臺上。左邊塑有一“書辦模樣”站像,頭帶無翅官帽,身著黑邊綠袍,白底皂靴,右手執筆,左手執薄記作預寫狀。右邊站立一“衙皂模樣”塑像,頭帶英雄軟帽,身著皂袍、紅褲,腰繫黃色絲帶,足蹬軟底快靴,一手叉腰,一手執紅黑水火棍。其餘房屋,均空蕩無一物。據說桑蠶局曾在此養過蠶,桑蠶局撤銷後便空起來了。

“子貢為信陽宰”考辯

▲ 1928年《漢平新語》雜誌中信陽子貢祠牌坊

子貢並不是信陽人,而他之所以能被信陽人紀念,可能源於他曾經擔任過信陽的地方長官。成書於西漢時期的《孔子家語》在卷三《辯證第十四》中詳細記載了子貢到信陽任職前與孔子的一番對話: 子貢為信陽宰,將行,辭於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也少而事君子,豈以盜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詳也,夫以賢代賢,是謂之奪;以不肖代賢,是謂之伐;緩令急誅,是謂之暴;取善自與,謂之盜。盜,非竊財之謂也。”

“子貢為信陽宰”考辯

▲《孔子家語》中對於子貢為信陽宰的記載

但凡是對信陽曆史稍微有所瞭解的人,可能都會在第一時間對這則記錄產生很多疑慮:為什麼在西漢的古籍中出現了後世宋代才會有的地名?作為一個常識,信陽之名始於宋太祖趙光義避諱而更名,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信陽更多的是叫義陽。

而在子貢生活的春秋時期,信陽曾先後被申國、楚國統治。很顯然不會出現後世才會有的地名,所以說“子貢為信陽宰”的記載,極有可能是傳抄而誤。民國時期編纂的《重修信陽縣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卷二十一《官職志》中寫道:“按子貢之所宰,系山東之陽信縣,見《家語》。信陽原名義陽,宋時始改名義陽。以舊志相沿已久,姑仍之。”

縣誌把《孔子家語》中“子貢之所宰,系山東之陽信縣”的判斷顯然是有一定道理的。陽信縣隸屬今天的山東省濱州市,其地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立,而《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時間上稍晚於陽信縣設立的西漢初期,這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

況且,根據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端木賜傳》的記載來看,子貢一生活動區域都在衛、齊、魯、晉、吳等國,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他曾在楚國擔任過官職,而信陽當時恰好屬於楚國的領土。而西漢初年設立的陽信縣,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隸屬於齊國管轄,覆蓋於子貢的活動範圍。所以說,“子貢為陽信宰”的說法似乎更說得過去。

儘管明代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子貢並非在信陽當過官,但也還是藉機利用名人效應來修建祠堂以示紀念,並且在子貢祠的旁邊修建了子貢書院。後來,人們還在北門外還鐫刻有“先賢子貢為宰處”的石碑一通,連同據說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寫的“古申伯國”四字古碑和“何大復故里”碑,一同構成了當時申城最有名的古蹟。

可惜的是,與當時很多文物的下場一樣,這三通石碑也在幾十年前那場文化浩劫中被砸的粉碎,據說光是信陽北門外的石牌坊都被扒掉、砸毀了20多個,這其中可能就包含子貢祠的石牌坊。(文/程思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