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貓傳》白龍——士為知己者死。

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上映後,褒貶不一,喜歡的視之為珍寶,不喜歡的覺得邏輯很亂,不明白要表達什麼。唐玄宗對楊玉環真假參半的情意,陳雲樵的虛偽自私,阿部到嘴邊又咽下去的真心,白居易對三十年前的大唐的嚮往和楊玉環的仰慕之情…… 今天我們不討論他們,只想說一個很讓觀眾為之動容的人——白龍。

《妖貓傳》白龍——士為知己者死。

楊玉環是大唐榮耀的象徵(電影的設定),世人皆愛之,所以白龍對她有愛慕是會有的,但是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找到知己的感情。電影中有一個場景:面對轉身離去的白龍,貴妃叫住他告訴他,自己被叔父養大,寄人籬下讓自己總是對被人一點一滴的好都想要報答,問白龍也是如此吧。 此時白龍動容了,貴妃懂他,此時她才真正走到他心裡,而不是像所有人那樣流於表面的喜歡。

《妖貓傳》白龍——士為知己者死。


《妖貓傳》白龍——士為知己者死。


《妖貓傳》白龍——士為知己者死。

就算是愛人,也未必互相懂得。因為愛需要理解包容改變退步,但是知己,就是你懂我我懂你,就算你只一個眼神,我就全明白

白龍後來所做的一切全是為了貴妃,為了知己復仇。

《妖貓傳》白龍——士為知己者死。

戰國時期,有個叫豫讓的晉國人,他本來在別人那裡做家臣但是不被理解重用,後來智伯邀請他做自己的家臣,給與充分的禮遇甚至以國士之禮相待。因為智伯掌管晉國大部分土地,被趙襄子等聯合滅了瓜分了土地。豫讓逃跑,發誓要殺了趙襄子為智伯報仇,刺殺屢屢失敗,他也不放棄。朋友勸他,以其之才完全可以假意投靠趙,再行刺殺之事,被豫讓拒絕,就算是有目的的也不願背叛智伯的知遇之恩。最終還是沒有刺殺成功,對著趙襄子的衣服狂刺,仰天長嘆,遂伏劍自殺了。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子期身亡,伯牙彈《高山流水》紀念他,擊琴祭臺,琴破弦絕,再不彈琴。知音已去,又為誰彈?所謂萬兩黃金易得,知己一個也難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