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其中有什麼道理?

鹿塬農事


農村很多老俗話都有深刻的道理,都是前人經驗的結晶。那麼老俗話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又有什麼大道理呢?我們來具體聊一聊!



夏不坐木

夏不坐木,字面的意思就是夏天不坐在木頭上,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其實這句話在現在依然適用!


夏天天氣很熱,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在空氣中暴曬的木頭,吸熱非常快,坐上去以後,能明顯感覺到熱!而這些木頭如果經歷了大雨淋溼,就會含有很多水分,遭受高溫暴曬以後,木頭上就會有大量的溼氣向外散發,這是一個相對緩慢的話,如果這時候人坐在上面,對於臀部來說,會遭受溼氣侵擾,甚至會引發關節炎等,不利於於健康。

冬不坐石

冬不坐石,冬天不在石頭上坐,這句話在現代適用度還是很高,因為冬天石頭吸熱能力弱,同時隨著石頭上水分的蒸發,也會帶走熱量,所以特別冰涼,而人坐在石頭上,容易受寒氣侵入,不利於新陳代謝的正常運轉,容易誘發一些疾病!


一句看似簡單的話,但卻是一種養生保健的好方法,由此可見,我國古人的睿智,以及善於總結的特性!


植保小貼士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村教室裡都是石桌子,石凳子。北方的冬天,寒風刺骨,又因為燒不起煤,取暖爐子也常常是擺設,所以上課坐在石板凳上,那叫一個冷!那冷氣穿過單薄的棉衣棉褲都能滲進去。兩個屁股蛋子奔跑一路回家都緩不過勁兒來,用手一摸就是兩個冰球!

所以我們對冬天的石頭已經有了條件反射!直到現在看到題主的題目,屁股都嗖嗖的冒冷氣呢!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是一句農民群眾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就像我們小時候坐冷石板凳的經歷一樣,因為受過傷害才會刻骨銘心!



夏不坐木

這種感受我們也是有過經歷。夏天農村人愛在院子裡樹下放一些小木凳子,吃飯的時候就可以端出碗來乘涼。如果正好趕上下雨沒有拿回屋裡的話,那這些小木凳子就會被淋溼。等雨停了你再去坐的時候,就會冷不丁的坐一屁股的水。這些小凳子表面上看著是乾的,而其實木頭它是具有吸溼性的,坐一屁股的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坐一屁股的水是小事,如果你馬上起來透透風也就好了!可是如果你坐不了一屁股水,卻只有一股溼氣的時候,你更會麻痺地繼續坐著。這個時候,溼氣就會侵入你的體內,不知不覺中引起你的經絡不通,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痔瘡,和一些皮膚病甚至風溼性關節炎!

所以老人們才提醒人們,夏天的時候千萬要注意警惕戶外的溼木,包括凳子和草地,還有樹幹等等。



冬不坐石

冬天坐石頭的嚴重性遠不止像前面提到的那兩個冷屁股蛋子。坐冷石頭還會傷及人的根本~腎臟,導致人們的新陳代謝失調,出現泌尿系統疾病,尿頻尿急那都是輕的。

綜上所述。這句“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俗語,意在提醒人們,要從生活細節方面注意養生和保健。

如今,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的生活質量空前提高,夏天和冬天怎麼坐?坐什麼?仍然都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這樣的時刻,這句老話的意義也更加凸顯出來了。

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生活的哲學。誰學會了遵從自然,按四季運行規律辦事,懂得自然科學知識,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誰就是生活的贏家!

覺得不錯,點個關注,點個贊哦!您也坐過這樣的冷板凳和溼木頭嗎?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感受!


表裡鄉村


在南方溼氣大,夏天坐木頭上,人會生病,溼邪上身。因為我們北方人不懂這些,有一次剛下過雨,朝涼亭椅一躺!半小時以後,渾身沉重,頭抬不起,無精打睬!我感覺自己生病了!後來去理療撥罐才好。

冬天石頭涼,坐石頭上感覺冷,熱量被石頭帶去!木頭的溫度高,傳熱慢!所以冬天 坐木頭上舒服,夏天坐石頭上舒服健康。.


草藥佩蘭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什麼道理?

其一,從養生之道來講。

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冬病”“夏病”吧。

《金匱真言論》中說: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飱洩;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徘生欬嗽。

等等。

“冬不坐石”,冬寒、石涼,寒冬中坐於其性寒涼的石頭上,則傷於寒,那就會讓人體中潛伏起春天會表現出來的溫病。冬病在陰,人體在冬天必須發揮出最大的陽性,才能抵抗季節的寒冷,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平衡。寒冬坐於寒涼的石頭上,則會使身體內本來就難以聚集和維持的陽氣流失,使人體陰陽失調,從而產生疾病。

冬天裡,人體陽氣本應內斂以護體,坐天石則可使本真流失。是為不可。

這其實,是用陰陽理論在談養生的經驗。甚至包含著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我們就換個角度來看“夏不坐木”。

夏不坐木,夏天屬火,木生火。火上添火,則陽氣大盛。人坐其上,則受盛大剛強的陽氣或火氣衝犯。相比之下,人體為陰。常坐於木,則陰陽失調,在夏天最需要保護和調養的陰氣受損,可能喪失元氣,不僅夏天裡病體纏身,到秋天也不得安寧。

其二,延伸一下,從生活安全角度來講,可以感受到古人的認識非常深刻。

坐者,止也。坐,從二“人”、從“土”。二人,表示人群,眾人,多人。土,表示停止、居處的地方。

古人穴居洞處,可以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經過長期體驗、觀察得來的寶貴生活經驗。

冬天處於“石”頭,石洞、石崖之中,因其陰氣重、潮溫、寒冷、陰暗,不利於人的休養。特別是人群雜居在相對封閉的洞穴裡,生存質量就更加低下。而且冬季裡,各種害蟲動物幾乎都進入洞穴生活,它們為了生存,也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威脅。

夏不坐木。夏天的樹林裡,或樹木之下,也是充滿危險的。林木茂盛,尋找食物的動物都出來伺機覓食,而且夏天正是動物生長繁殖的季節,其活動空間和食物需求量很大。夏天雷雨豐富,居於其下也有很大的危險。自然山火發生起來,也很難逃生。

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不可將自身置於危險這中的道理,並形成了獨到的養身之道,值得思考和學習。


水煮周易


由於我曾經飽受溼疹困擾,因此看見這個題忍不住想說幾句。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是一句中醫俗語。

冬不坐石

因為冬季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很多動植物在冬天都會冬眠,人雖不冬眠,但也是陽氣藏於內。


冬季養生最重要的是:養腎防寒,腎是人體的原動力,陽氣藏於內,指的就是藏於腎臟。由於冬季比較寒涼,人體需要有足夠的熱量和能量抵禦寒冷。

而石頭具有聚溫性和傳導性,屬陰邪,尤其在冬季十分寒涼。如果久坐,石頭上的寒氣就會侵入腎臟,導致腎氣不足,引發一系列症狀,如:頭暈,心慌氣短,乏力等。

所以,在冬季儘量不要坐在石頭上,還要注意保暖,遠離寒涼的東西。


夏不坐木

進入夏季後,氣溫升高,空氣中溼度比較大,木材質的東西會吸收水分,特別是久置於外的木材質,經太陽塞後,裡面的潮氣就散發出來了,人坐在上面,潮溼氣就會侵入身體,從而受溼氣困擾,特別是風溼和溼疹。

如果已經被溼氣困擾,一定要多運動,多用熱水泡泡腳,逼出溼氣。

我是襪子哥,在此祝朋友們四季安康!


襪子哥


一直到了今天,連雲港和淮安一帶的人還會這樣說,不聽老人言,性命在眼前!

這句話意思是說,老年人很多經驗,就是到了今天還是有用的。當然,有些事情,絕對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今天咱們討論的這個話題,農村有句俗話,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話不僅過去的農村,就是城裡的老人也會這樣說,這是很有道理的!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要知道這兩樣物件不是放在屋裡。過去的人們,生活還是比較艱苦的,一年到頭在外邊,活動時間還是很長的。

一個人在一天之中,除了在勞動時,其他很多時間,他是要坐下來。過去的條件下,也不像現在的公園裡,有著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的椅子。

人要坐下來,坐在地上是很不舒服,因為坐下來、爬起來不方便,於是看到什麼地方有根木頭,或者有一塊石頭,不問三七二十一,一屁股就坐下來。


這就要講到在農村裡的事了,不管是在村子裡,還是在村子外,木頭和石頭還是比較多的。因此,在什麼季節坐什麼東西,這還是要講點規矩的。

夏天的木頭,在外邊風吹雨打,上面容易長植物黴菌,另外還可能有動物的糞便和分泌物等。如果一個人坐在上面,你就是用東西擦一擦,也是擦不乾淨。

在外邊木頭上,會長著很多的黴菌。不一定是有毒的黴菌,就是無毒也是不行的。黴菌一旦沾到了人的身上,輕則會讓身上皮膚癢癢,重者會引起人的皮膚病!

冬天的石頭,由於一天到晚在外面,它的溫度是非常低的。不要看河裡的水會結冰,其實石頭的溫度也高不到什麼地方。

如果一個人一屁股坐下去,過去人們穿的衣服很少,石頭會讓人體感到極不舒服。這對於年齡大的,或者身體抵抗力的人來說,如果經常去坐,起碼會讓它的關節引起毛病!

人們常會說,習慣成自然。如果一個人到外面,坐在什麼東西上都不講究,我身體好著呢。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你說說看,這個人不得毛病,誰又會去得毛病呢?

感謝您對九文天下三農問答的關注與支持,歡迎您評論留言!謝謝!

.


九文天下


農村的俗語很多,要麼是分析人情世故,要麼是總結天氣規律,要麼是指導田間勞作,還有告知身體保養知識的。這不,“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就是關於身體保養知識的總結,告訴後人,夏冬季節一些避免招來疾病的注意事項。



下面,我們將這句農村的俗語拆分開來分析,研究。

“夏不坐木”的理解

“夏不坐木”字面上的意思好理解,就是夏天不能夠在外面坐上木製的椅子或者長凳或者木頭等。那麼,為什麼不能夠坐呢?需要深入瞭解才行。夏季氣候最大的特點,就是高溫高溼。那麼,外面木製的凳子椅子時而高溫日曬,時而風吹雨淋,變得潮溼,並且暗含一種溼氣。人坐在上面,容易被溼氣由下而上侵襲身體,導致病害。中醫學有句話說的好,“千寒易去一溼難除”,就是被溼氣侵害得病了,治療起來很麻煩。

所以,為了避免溼氣侵害身體,建議夏季不要坐在外面的木製凳子椅子上。



“冬不坐石”的理解

理解了“夏不坐木”,對於“冬不坐石”應該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兩者都是講健康養生。冬天的石頭冰冷的很,坐上去容易被寒氣侵襲,中醫學上稱之為“陰邪入體”,帶來的危害也不可小覷,什麼生殖系統感染、前列腺炎等,不得不注意預防。

那麼,綜合以上分析,對於“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就容易理解了,是提醒我們,夏天避免溼氣侵襲,冬天避免寒氣侵襲的注意事項。



好了,以上關於“夏不坐木,冬不坐石”的理解,就分享到此,歡迎分享指導。


終歸農村


人的坐立行走,應有所講究,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優劣。人生世上,應瞭解認識自然,依自然社會規律辦事,如此,才能更好的生活,少生病多壽多快樂幸福。

俗語,夏不生木,冬不坐石,就是強調人坐時要注意的事。木是指生木,石是一般石。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其實,坐要如何坐,坐什麼都要注意,不然都給自己惹麻煩得不利。夏天的特點是酷熱,物體的水分易被蒸發成氣,物有三態,固態液態氣態,氣態最易不知不覺中侵入人體。夏天,在我們南方,空氣溼氣大,水氣足,是很易侵人體的,夏不坐木,就要告誡人,在夏炎熱之時,不要久坐生木上,因為生木夏天多水分,也易被溫熱蒸發出來,如果人久坐生木上,被蒸發出的木水氣就會直接侵入人體中,使人熱溼過盛而致病,木水氣又不純,有的木是有毒的,木水氣入人體內,更易使人直接犯病。凡事要適可而止,恰如就好,所以在夏天要注意,夏天不要久坐生木,以防對身體健康不利。

冬天的特點是寒冷,冬天的石頭更顯冰涼生硬,人於冬天坐石就會感覺更冷,石內是有水氣的,人久坐石上,石內水氣被蒸發出來就會直接侵入人體,寒氣入體過盛,致人寒溼也使易染病,對健康不利。石中有礦物質,有些礦物質對人也是有毒有害的,礦物質隨同石內水氣入侵人體,就使人更易致病,病情更復雜難治。所以,在大冷的冬天,特別不多寒溼之人就更不要久坐石上了。為自身健康長壽計,就要重視自己的行為做法,別大意,更不要以為那是小事,夏坐坐木,冬坐坐石沒有問題的。

人要多學知識,瞭解自然,培養好自己的良好習性,知道更多一些宜忌,這對自己的生活是會帶來不少益處的。





樹德漢碩


老人們常常告誡年輕人“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其實這是養生保養的小常識,很實用,萬萬不可忽視,不聽老人言怕是要吃苦頭的。

“冬不坐石”是說冬天千萬不要坐在戶外的大石頭上。石頭在冬天十分寒涼,如果在戶外的石頭上久坐,那麼寒氣會侵入身體,造成陽氣受損,容易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尤其容易傷及腎臟。因此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斂陰護陽,不要坐在寒涼的硬石上。



“夏不坐木”是說夏天不要坐在木頭上。夏季雖然溫度高,不存在寒氣入侵身體的情況,但同樣不可小覷。夏天雨多,氣溫高、溼度大,一些木墩、木凳長期露天放置,由於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雖然有時表面看上去是乾燥的,但經太陽一曬,便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皮膚病、痔瘡等等。或許有人會說沒那麼玄乎,偶爾的“冬坐石,夏坐木”沒什麼,可是一旦“有了什麼”,後悔可就來不及了。現在很多小孩兒、年輕人穿褲子習慣露腳踝,甚至連飄著雪花的冬天也露著,認為這樣時尚好看,殊不知“寒從腳生”,這樣會導致寒氣進入體內,引發關節疼痛、風溼病等。

小處不容忽視,老話受益終生!為了健康的身體,大家應該多多注意養生,同時叮囑好子女,這樣老了才會有個好身體。


一品小十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養生文化更是如此,就連坐下歇息的地方都要有所講究。都說“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諺語到底有何科學依據呢?又有什麼措施,能減少坐木凳、石凳對人體的不良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到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中醫師鄧葵興。

鄧葵興表示,“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諺語不無道理。中醫認為,風、寒、暑、溼、燥、火這些外來的“邪氣”入侵人體時,人就會生病。之所以說“夏不坐木”,是因為夏季五行屬火,而木又會生火。當人坐在木凳上,會受到盛大的陽氣或火氣衝犯,這無疑是火上添油,會造成人體的陽氣過盛。加上夏天氣溫高、溼度大,露天的木質椅凳由於長期經受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雖然表面看上去是乾燥的,但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人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皮膚病、痔瘡、風溼和關節炎等問題。

而“冬不坐石”的原因也與前者相似,因冬季氣候寒冷,而石凳偏涼,老人在寒冬中坐於寒涼的石頭上,會導致人體被“寒邪”所傷。當寒涼之氣傳導侵入人體之內,就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容易傷害腎臟,加重類風溼疾病,還易發頭暈、心慌、氣短、乏力等病症。另外,古語亦有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如果人體在冬天被寒氣所入侵,寒氣會在人體內潛伏起來,到了春季必然會表現為“溫病”。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諺語形象地表述了溼寒之邪對人體所造成的危害,同時也告誡我們要遠離溼寒的環境,才能保證身體健康。”鄧葵興說。

墊子能隔寒熱擋溼氣

其實,不光是冬夏兩季,不論在任何季節,老人都應儘量不要長期坐在木凳或石凳上。有別於放置在室內的凳子,公園內露天放置的木凳和石凳,無時無刻都在吸收來自自然界的溼氣。如果老人長期坐在上面,夏季會容易加重溼熱的症狀,冬季又會加重寒溼的問題,對健康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

但老人也不必聞“凳”而色變,只需要在坐木凳或石凳前,在上面鋪上一層棉墊,就可大大減少外界“邪氣”入侵人體的機會。鄧葵興認為,老人外出鍛鍊時,可隨身攜帶一個棉墊,以起到阻隔寒熱之邪及溼氣的作用。即使是坐在樹根、欄杆、樓梯等地方,也應該要使用墊子。

另外,老人坐下休息時,最好找個有靠背的椅子,這樣可以大大緩解腰背部肌肉的不適感。有條件的話,若能再加上一個墊腳的小凳子,則可有利於促進下肢血液的迴流,減少下肢水腫的問題。

老人報記者 陳曉琨 通訊員 鎖卓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