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侄倆牛糞養蚯蚓 糞土裡刨出“金”


2017年,即將退休的臨縣玉坪鄉黨委副書記劉學亮沒有打算“告老還鄉”,而是想著去發展一個合適的農產業讓當地更多的老百姓一起參與進來共同增收致富。於是劉學亮開始做調查,他發現有機種植很熱門,養殖業和種植業開始構建起了多方位的循環產業模式,而蚯蚓是重要一環。|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本期攝影:劉亮亮 馮海硯 蔡曉霞

蚯蚓作為一種藥材,市場潛力大;蚯蚓糞又是很好的有機肥,發展前景也不錯。劉學亮篤定這便是商機。2017年,劉學亮租下了六七畝比較平整的農田地,從安徽購回了1500斤蚯蚓苗,開始蚯蚓的繁殖發展。

租來的地都是靠近一些大型養牛場的,就地取糞比較近一點,也節省運輸成本。劉學亮算了一筆賬:蚯蚓苗是按一斤20元購買的,牛糞也是用的當地養牛場的,一噸三四十元,一年下來只算蚯蚓的產值也有十來萬。

白文鎮秦家坪是劉學亮蚯蚓養殖的第一基地,畫面中規模較大的基地是在他的規模效益下,周邊群眾發展起來的。基地配備了剷車和自動加糞機。

劉飛飛,23歲,是劉學亮的侄子,他除了是基地的技術人員外,也是管理者,什麼時候添糞、補水,什麼時候收蚯蚓、風乾糞,養殖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他基本都會過問。

劉飛飛和工人在為蚯蚓添糞。當下,雞、羊、豬、牛等動物的糞便汙染,已成了農村養殖戶最為頭疼的事情。糞便處理不及時,臭氣熏天,影響養殖環境和周邊村民的生活質量不說,關鍵是每年的環保難以達標。蚯蚓養殖解決了周邊養牛大戶的糞便處理難題。

劉飛飛將稱好重量的蚯蚓會散在潮溼的土壤中進行繁殖。蚯蚓喜歡潮溼的環境,劉飛飛在查看蚯蚓生長情況。

工人在翻滾著土堆,蚯蚓喜潮怕光,扒拉掉上層的肥料,蚯蚓就會自動鑽到下層,如此幾次,蚯蚓就收好了。

今年,伯侄倆擴大了養殖基地,基地面積達到了四十畝。劉飛飛說:“蚯蚓不愁賣,每次收蚯蚓的時候都有商家主動上門收取。最發愁的是那一堆蚯蚓糞,賣不出去,找不到好買家。當地農民不願意使用蚯蚓糞,蚯蚓糞使用還得好好推廣”,這也是劉學亮最煩惱的事情。

伯侄倆正在將蚯蚓糞過篩。劉學亮說,“那堆糞最起碼也有百十來噸,按照現在蚯蚓糞的市場平均價格六七百一噸算,那簡直就是一座“金山”。  

蚯蚓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抗血栓藥中的一味藥材。劉學亮在展示採集好的蚯蚓。

蚯蚓糞是很好的有機肥,沒有肥料特有的刺激味道,附近的蚯蚓養殖戶跟劉學亮商議蚯蚓糞銷售事宜。

工人在用耙子翻滾著土堆,土堆裡密密麻麻都是蚯蚓。

生態學中有一個常用詞叫“生態鏈”,劉學亮和劉飛飛伯侄兩個就是巧用了這一科學原理,才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一公斤蚯蚓13元,這一盆蚯蚓可以賣到70多元。

在他們的帶動下,臨縣已經有十來戶農民養起了蚯蚓。中陽縣、文水縣、石樓縣的一些農戶也來基地學習養殖技術。“等我們做成熟後,會帶領更多農戶一起養蚯蚓。”伯侄倆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