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你們怎麼理解?

下雨吧星期天


一曲二十八字,興亡之感盡矣。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眼在"後庭花"。"後庭花"實為南陳後主陳叔寶所作《玉樹後庭花》,《隋書·樂志》、《陳書》卷七(《列傳》第一)、《南史》(列傳二·后妃下)等均有所載。陳後主縱情聲色,溺於與群臣等賞舞作樂,所作曲詞旖旎輕豔,多描張貴妃、孔貴嬪等女性之貌。驕奢侈靡,極盡風流,終至亡亂。此曲在南陳滅亡之後,被稱為"亡國之音"。這句詩裡"亡國恨"與"後庭花"相對,朝代更迭,聲音猶存。"猶唱"之句,並不單指《後庭花》一曲,而是當時所聽到的音樂。"後庭花"一為懷古諷諫,二為象徵。"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杜牧借追懷南陳滅亡諷喻當時世態,是對當朝統治者的勸誡。

樂之極樂,情之極悲。"商女"的出現由前句鋪墊而來,全詩開篇便用兩個"籠"字將"煙、水、月、紗"束縛,營造出極清極淡的清冷畫面。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金陵縱情聲色的場所,杜牧夜泊於此,不見江上的沉寂蕭然,耳邊卻為淫歌豔曲所叨擾。商女以賣唱為生,客人點什麼她自然唱什麼,哪裡會判斷曲詞的優劣?而那些封建貴族、官僚、豪紳,日日貪歡,不問世事,和當年的陳後主又有何異?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陳後主仍沉溺於聲色,致有亡國之恨。當朝國運衰頹,秦淮酒家日夜笙歌,歷史和現實鋪成一線,既是悼古亦是傷今,不難想象作者的隱憂。靡靡之音,致使南朝小朝廷壽終正寢,前車在前,當權者能否在這南柯夢中及時清醒?如此委婉的諷喻,不難窺見作者極力隱忍的憂懼和悵惘。

《後庭花》一曲引來了泊秦淮之悲,江上的輕音嫋嫋,廟堂的風雨飄搖,辛辣的諷刺和深重的痛婉盡於此句。商女不知愁的背後是政客的日夜笙歌,是以杜牧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全詩二十八字,地點人物事件皆備,"後庭花"一句看似極淡,卻將杜牧心中隱忍的悲痛推至極盛,堪稱"絕唱"。


一往文學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泊秦淮》,字句之間皆是哀傷與悲痛,詠的是煙花柳巷的女子們不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還唱鶯鶯燕燕的歌曲,嘆的是民族命運浮沉興亡,一切都是俯仰之間的夢幻泡影。

說起來,這句話的道理樸素無華,淺顯易懂,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字詞。字面意思雖然簡單,但是道理異常深刻,讓人讀完後有一種喟嘆與憐惜。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說彼時的陳後主因為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不理朝政,不聽諫言,只關心風花雪月的事情,故而導致走上了亡國之路。

在我看來,這句話是以虛探實,以青樓女子在國仇家恨之時還唱一些繾綣小調,實際上是諷刺朝政權貴的腐敗與不負責任,並沒有如詩的表面那樣指責青樓女子,而是指桑罵槐,罵這權貴們沉湎酒色之樂不理朝政,罵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我的理解就是這句話是借商女諷刺權貴。


安小念說情感


本聯句出自晚唐號稱‘’小李杜‘’之一杜牧七絕(李指李商隱):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相傳春秋戰國時,楚王滅吳後,來到現在南京這地方,發覺這裡有王氣,擔心吳國勢力死灰復燃,便在紫金山嶺上埋下金子,以鎮住王氣,並取名為金陵。後秦始皇統一全國,巡遊到此,更覺得這裡王氣了得,便開挖了秦淮河,以斬斷龍脈,並更名為‘’秣陵‘’,意為養牲口餵馬的地方。詭異的是,自此以後,南京雖虎踞龍盤,在此定都的六朝,全為短命王朝。

後庭花:相傳為短命王朝六朝最後一朝一一陳朝後主陳叔寶所作:《玉樹後庭花》,世人稱此為亡國之音。

杜牧來到秦淮河畔遊玩,聽到兩岸的歌女仍在傳唱著《玉樹後庭花》,便寫下此詩。表面上指責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實際上是對晚唐黑暗的政治擔憂。不知亡國恨的豈止商女,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們醉生夢死,還不同樣在唱著後庭花嗎?亡國的徵兆已經顯現了!果不然沒過多久,公元906年,曾經輝煌無限的大唐帝國最終落下帷幕。



雲卷飛山


這首詩出至晚唐詩人杜牧之筆《夜泊秦淮》,後兩句。前二句是寫景。只有後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成了可以同杜甫的《春望》互相媲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有異曲同功效。詩人來到秦淮河畔。十里長河,兩岸花燈客店,酒肆林立,秦淮河自古風月場所,文人酒客在碧波浩淼的秦淮河上,一條條烏蓬船隨波盪漾,船中廚娘烹鮮各色魚蝦河鮮,一桌桌酒菜,酒客酣醉,歌女美妙的歌聲在夜幕燈火中飄渺沉醉,而那曼妙的曲子正是亡國的陳後主作的靡靡之音《後庭花》!

這音樂,這歌聲,這朦朧的月色,這風月靡爛的秦淮河不正演奏著亡國的哀樂嗎?



初心未改1234


此句出自唐朝七絕之一杜牧《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人夜宿秦淮所看到的並不是繁榮昌盛歌舞昇平的景象!而是清冷月光映照沙灘、煙霧籠罩冰涼的江水、應該是百葉凋零深秋之季、一片淒涼肅殺之氣……與之截然相反的是淮河兩岸酒店林立、吆五喝六、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一片烏煙瘴氣、滿地狼藉……開始就表達了詩人心情沉重深感歷代亡國頹廢衰敗的無奈之憂患意識!



商女可泛指古時行船跑馬三分憂!拋頭露面七分險!暗喻當時藝妓或舞女被動接受不自由的悲慘命運、迫不得已為了生存生活歌唱《玉樹後庭花》(此曲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實則亡國豔曲也)當時晚唐國哀勢微、內憂外患無以復加、卻還想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詩人藉助一曲歌舞來諷刺當權者政治靡爛腐敗墮落……陷入深深的憂鬱悲傷之中不能自拔……

此詩內涵豐富而言簡意賅……與李後主《虞美人》同具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之精妙也!

三國後主劉禪歸降司馬、同樣沉溺美色酒樂而傳誦千古名句:此間樂不思蜀!將其不思進取耽於逸樂之意刻畫得入木三分……



回頭依然少年時


問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話你們怎麼理解?

...............

前言

杜牧803—852是晚唐的詩人,他的爺爺在貞元十九年(803年)拜相,作為官宦世家,其眾多作品中,不僅僅有憂國之意,也有懷才不遇的不甘之心。

一、 何謂後庭花?

《隋書樂志曰》中記載:

:陳後主於清樂中造黃驪留及玉樹後庭花、金釵兩鬢垂等曲。與倖臣等制其歌詞。綺豔相高。極於輕蕩。男女唱和。其音甚哀。

詩云: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

陳後主時代,南朝早已經沒有了北伐的鬥志和力量,看著北朝時局變化、英雄逐鹿的現狀, 南朝偏安一隅,沉迷於酒醉歌迷之中,無異於坐以待斃。這種情況很像後來的南唐,最終落了個束手待斃的結果。

二、《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河在六朝古都金陵,經歷了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東吳和南朝最終都被北朝南下而統治。

對於杜牧的這首詩,其寓意並不難解,借商女唱《後庭花》一事,嗟嘆南朝的亡國,和晚唐的頹廢。言下之意說,殷鑑不遠,長此以往,我們的國家又有什麼結果呢?

明末清初詩人與詩評家徐增在《而庵說唐詩》把這首解釋的很細緻:

“煙籠寒水”,水色碧,故云“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云“月籠”。下字極斟酌。夜泊秦淮、而與酒家相近,酒家臨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後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陳後主以此亡國,有恨於其內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

對比一下,南宋詩人的林升的《題臨安邸》,有異曲同工之妙: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三、詩人的不甘和統治者的無奈

杜牧還有一首詩需要提一下,《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此詩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說天下清平,像我這“無能”之人,日子頗有興味;愛孤雲之逍遙,喜老僧之閒靜。遠去之時,遙望太宗的昭陵。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藩鎮開始割據。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又發生了著名的甘露之變,宦官氣焰熏天, 又有幾十年的牛李黨爭。

杜牧“清時”二字是反意。無能其實是自嘲和無奈。詩的結尾戛然而止,沉鬱而含蓄,拳拳之心,藏於“樂遊原上望昭陵”之中。

詩人雖有不甘,但是皇權也處處受制,整個國家都在走向下坡路,杜牧的“樂遊原上望昭陵”是其不得志於時而思明君的意思。

結束語

杜牧在”望昭陵”之後的兩年就去世了,至於《泊秦淮》 寫於哪一年似乎也沒有太準確的日期,雖然距離唐朝滅亡的907年還有半個世紀,但是詩中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患意識。

唐朝安史之亂差一點亡國,甘露之變差點亡國,藩鎮割據令行不止,唐政權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讀書人先知先覺,也是正常的事情。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南朝君主,多數荒淫。南朝最後一個君主陳後主,即陳叔寶,他生活奢侈,不問朝政,且喜愛豔詞,整天和妃嬪及弄臣們飲酒賦詩,尋歡作樂。當時出現了大量的色情文學《宮體詩》,還配上靡靡之聲的音樂,最著名的有《玉樹後庭花》。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派兵南下,即位不足七年的陳後主被俘,南朝滅亡。

晚唐時期,唐王朝曰益衰敗,內憂外患,人民生活困苦,政治出現危機。但統治集團卻還在盡情享樂,過著極度腐朽的生活。

杜牧這兩句詩就是借歷史事實諷喻當時,詩人鞭撻的不是"商女",而是那些醉生夢死、不管天下安危的達官貴人,同時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千形萬象


商女在古時,是賣唱女的另一種稱謂。杜牧的《泊秦淮》中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句,按杜牧的意思是說,“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國之恨,仍然隔著江水唱“玉樹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是南朝亡國之君後主陳叔寶的一首詩。他多才多藝,精詩詞音律,是南朝時非常有名的人物。杜牧此句,感嘆的是陳後主在兵臨城下之時,仍然和自己的愛妃孔貴妃、趙麗華等尋歡作樂,卻不成想做了俘虜的故事。杜牧通過對秦淮河畔商女唱歌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官場腐敗,縱情聲色的批判,同時也是作者對國家衰微的一種擔憂,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到景色中,充滿了諷刺批判的色彩。


但我以為,商女為什麼要知道亡國恨呢?國是誰的國?自己身無自由,賣藝青樓,整日強顏歡笑,陪著達官貴人,公子哥們,為了生活的更好,出賣自己的色相,即使國亡了,那也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國,於己何干?因之,我覺得,如果一個國家能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那它的人民便會與自己的國家休慼與共。如果不能,即使亡國了,於己何干呢?這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用戶62081517873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句詩出自杜牧的《泊秦淮》。

我們現在讀這句詩,似乎在說歌女們不知道國破家亡之恨,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還唱著醉生夢死的靡靡之音,這一句詩,將歌女們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歌女。

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杜牧寫這首詩時,離唐朝滅國還有近百年的時間,所以並沒有什麼亡國之恨。商女不知者,不是現實之中的亡國之恨,而是不識曲中之恨。

她們不知道,這首歌曲背後蘊藏著一個國破家亡的故事,她們當然不知道,一般歌女的文化水平並不高。

《唐人絕句精華》中說:“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後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

歌女們不知道,但是杜牧卻是知道的,他還知道,秦淮河邊的金陵,就是曾是南朝陳的首都。

在這個曾經的亡國之地,聽著曾經的亡國之音,自然引發了詩人對歷史的唏噓。

《詩式》:“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後庭花》曲系陳後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唱者無意,聽者有心。所以這兩句詩非責怪歌女沒有家國情懷,而是說歌女的歌聲,引發了詩人的興亡感慨。

所以這兩句詩的意思是——

江對面,歌女們唱著《玉樹後庭花》,但她們卻不知道,這首歌背後蘊含著一段亡國之恨。

答者:謝小樓


謝小樓


這一句話至少有六種打開方式,且聽小可一一道來!

1、不知,即原意不知道。取其無知

2、不能知,因為他們最重要的就是餬口,多賺銀子。取其無意。

3、不必知,因為歌妓知道也是無用。無法為國分憂。取其無奈。

4、不願知,因為不論誰坐江山,她們的命運不會用任何改變。取其無咎。

5、不想知,杜牧借商女之事,表達對朝庭碌碌無為的諷刺。取其無思。

6、不屑知,比喻朝代興替已經是必然,商女淡然面對。取其無畏。

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但亡國與商女何干?

正因為,這一句飽含無限的可能性,所以倍受後人喜歡,紛紛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比如王安石《桂枝香》“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說得是滄桑變化。

比如晁端禮《臨江仙》“莫驚雙淚向風斜。漁人西塞曲,商女後庭花。”說的是寂寥之情。

比如王奕《賀新郎》“採石書生勳業在,吊錦袍、公子魂何處。流恨下、秦淮商女。”取得了幽憤之意。

比如汪元量《鶯啼序》“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傷心千古,淚痕如洗。”取其感傷。

比如陳維崧《鐘山梅花圖》“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頭月自明。嘆一夜啼烏,落花有恨;五陵石馬,流水無聲。”取其悲歡。

比如仇遠《臺城路》“謾空有園林,可無鐘鼓。一曲庭花,隔江誰與問商女。”取其茫然。

比如釋斯植《送張十二秀九至維揚》“若聽春風商女曲,天涯人在古揚州。”取其懷遠。

比如吳龍翰《秦淮》“歌歇陳宮玉樹春,可憐商女亦成塵。老成惟有秦淮月,往日曾經照古人。”取其憑弔。

比如袁華《紀行歌》“不聞商女歌《玉樹》,黃蘆苦竹生秋聲。”取其孤獨無助。

比如劉秩《秣陵懷古》“離人暗滴青衫淚,商女空懷玉樹歌。忽憶舊時驄馬客,於今白髮老山阿。”取其感慨。

算了算,古人至少有十種打開方式,而且都比小可的高明萬倍。

我特麼還是讀書少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