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第三節

第三節 學習理論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核心觀點

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繫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

(二)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1.實驗內容

利用狗進食的無條件反射結合中性刺激形成的經典性條件反射

2.兩個信號系統

(1)反射是有機體通過神經系統對體內外刺激產生有規律的應答活動。

(2)反射的分類

1)無條件反射

先天遺傳的本能

2)條件反射

人和動物後天獲得的經過學習才會的反射

(3)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涉及兩種信號系統

1)第一信號系統

是指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人和動物共有的。

2)第二信號系統

是指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條件刺激。人類獨有的。

3.經典性條件作用的主要規律

(1)獲得

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

(2)消退

(3)泛化

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

(4)分化

(三)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

1.實驗內容

貓開籠取食,多次嘗試後,經驗越來越豐富,無效動作越來越少,取食速度越來越快。

2.基本規律

(1)準備律

在生理和心理上準備充足,能較為輕鬆掌握學習內容。

(2)練習律

不斷重複正確解法,能增強反應速度。

(3)效果律

a.學習效果(例如獲得獎勵)都會加強反應。

b.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學習定律。

(四)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桑代克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奠定了基礎,斯金納則系統發展了這一理論

1.實驗內容

白鼠取食實驗

2.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

(1)正強化

是指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增強其行為出現的概率

(2)負強化

1)是指擺脫一個厭惡刺激,從而增強其行為出現的概率。

2)條件作用類型

a.逃避條件作用

當厭惡刺激出現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

b.迴避條件作用

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的刺激信號呈現時,有機體也可以自發地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避免了厭惡刺激的出現,則該反應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概率便增加。

(3)懲罰

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以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或者減少衣蛾喜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的過程

(4)消退

有機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如果在這一反應之後不再有強化物相伴,那麼,此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便降低。

3.操作性條件作用在教學中的應用

程序教學由普萊西首創,斯金納發展

(1)概念

程序教學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並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以課本或教學機器的形式向學生呈現程序化的教材,使學生按規定的程序自學教材內容。

(2)原則

1)小步子

具有邏輯聯繫的一連串知識項目

2)積極反應

3)自定步調

4)及時反饋

5)低錯誤率

(五)觀察(社會)學習理論

1.實驗內容

成人榜樣示範對兒童的影響

2.交互決定論

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

3.觀察學習

(1)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作為觀察者並沒有外顯的操作。

(2)分類

1)直接的觀察學習

2)抽象性觀察學習

3)創造性觀察學習

(3)觀察學習的過程

1)注意過程

2)保持過程

3)複製過程

4)動機過程

4.強化的分類

(1)直接強化

(2)替代性強化

(3)自我強化

二,認知學習理論

(一)核心觀點

認為學習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S-R聯結,而是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

(二)格式塔學派的完形-頓悟說

1.苛勒的實驗--"疊箱實驗"

2.認為學習是通過頓悟實現的

3.學習的實質在於構造完形(完形是一種心理結構,是對事物關係的認知)。

(三)托兒曼的認知--目的說

1.實驗--白鼠迷宮

2.基本觀點:

(1)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

(2)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是對情境整體的頓悟,從而形成情境的“認知地圖”

(3)學習的結果不是S與R的直接聯結,而是S-O-R的過程,O為中間變量。

3.潛伏學習

是指一種無明顯的強化,其結果在一定時間後通過作業才顯示出來的學習過程。

(四)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

1.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2.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3.教學觀

(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1)動機原則

a.好奇內驅力(即求知慾)

b.勝任內驅力(即成功的慾望)

c.互惠內驅力(即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

2)結構原則

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3)程序原則

4)強化原則

(3)發現學習

(五)奧蘇貝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

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

是指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2.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1)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2)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於新知識進行聯繫。

3.先行組織者策略

是指限於學校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校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並且能夠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和新任務關聯起來。

(六)信息加工理論

1.學習過程八個階段

(1)動機階段

(2)瞭解階段

(3)獲得階段

(4)保持階段

(5)回憶階段

(6)概括階段

(7)操作階段

(8)反饋階段

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建構主義知識觀

1.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2.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並不能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3.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並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都會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只能由學生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二)建構主義學生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2.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獨特性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而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三)建構主義學習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

四,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一)核心觀點

如何為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其從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發展出對世界的理解,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二)馬斯洛的學習理論

1.自我實現的人格觀

認為人的成長源於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格形成發展,擴充成熟的驅動力。

2.內在學習論

(三)羅傑斯的學習理論

1.知情同一的教學目標觀

2.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3.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教師應具備:

(1)真誠一致

(2)無條件地積極關注

(3)同理心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第四章 中學生學習心理 第三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