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張君寶在《倚天屠龍記》開篇露面,寫得有許多含蓄之處。這個後來在本書中極重要的大師級人物,此時還是個少年,見了郭襄便臉紅,感覺非常微妙。郭襄自己本是傷心人,但看見張君寶孤苦無依,便放下自己的苦惱,為張君寶的前途籌劃。她送給張君寶金絲鐲作為信物,要張君寶去襄陽找自己的父母,讓他有一個好的歸宿。郭襄還不忘囑咐張君寶去了郭家之後要順著郭芙姐姐的脾氣,以免吃苦頭,郭襄古道熱腸,有真正俠義情懷。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郭襄因思念楊過,繼續江湖遊歷,而張君寶也潛心鑽研武學,最終學有所成。從書中看,張君寶是喜歡郭襄的,而當郭襄放下楊過上峨眉之後,張君寶為何不上峨眉呢?

首先這要從張君寶的性格說起。張君寶出身少林,性格里有少林寺所形成的不爭不搶,戒貪戒痴。而後又熟讀道德經,養成道家所推崇修身養性,清淨無為的個性。性格不似楊過偏執,愛恨沒有李莫愁狂熱。如此,對情就沒有那麼執著。愛就藏在了心底,只希望她過的好,除此也不會有非分之想。

另外從郭襄來說,郭襄執著於楊過自十六歲起直到四十歲去峨眉山出家,大好年華所思所想都是一人。所愛至深,非一般人所能比。其後出家峨眉,其弟子取名風陵師太,以紀念她與楊過風陵渡口初相遇,雖然出家,但其一絲星火長存。即使張君寶去了峨眉,也恐怕徒勞無功,反倒給郭襄增添些許煩惱。張君寶應該是考慮及此,所以不登峨眉。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與金庸裡大情大悲的橋段不同,郭襄對楊過的愛,張三丰對郭襄的愛,都是豁達的,靜默的。愛就是愛啊,無比單純的愛,哪怕不能與他長相廝守,連對方對其他人的情意,都尊重著,欣賞著,這才叫愛得坦然。

此一種愛法,令人心生敬意。

既然愛得篤定,又尋遍天下也尋不到那個人,他們“大徹大悟”了,挺身一立,巍然站成了兩座山峰,一座峨眉山,一座武當山。

金庸著“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倚天屠龍記》,開篇名為《天涯思君不可忘》,追憶百年前神鵰俠侶的武林傳奇。此時郭襄十八九歲年紀,騎著小毛驢,痴尋著楊過大俠的蹤跡。

“我走過山時,山不說話,我路過海時,海不回答,小毛驢滴滴答答,倚天劍伴我走天涯。大家都說我因為愛著楊過大俠,才在峨眉山出了家,其實我只是愛上了峨眉山上的雲與霞,像極了十六歲那年的煙花。”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馬伯庸曾評點道:“金庸裡大情大悲的橋段很多,若論最微妙、最隱晦,最讓人感嘆的,莫過於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七章。滅絕師太告訴張無忌,她的師傅、郭師祖的徒兒叫做風陵師太。”實際上,郭襄對楊過的心意,相比於張三丰對郭襄的心意,就似乎沒有那麼隱晦了。“即便是她出了家,所創下的武功,字字都是對楊過的情話,黑沼靈狐,即是幾年當年楊過與她同到黑沼捕狐所創,就連為自己的弟子起的法號“風陵”,都是為紀念她與楊過初次相遇的地點“風陵渡”而名。

“鐵鑄羅漢”再出現時,已是百餘年後。已是張三丰的弟子,武當派第二代傳人武當七俠叱吒風雲的時代了。當武林各派面臨空前絕後的滅派危機時,張三丰亦遭惡人暗算,當此之際,他從身邊摸出這對鐵鑄的羅漢,交給弟子俞岱巖道:“這對鐵羅漢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俠贈送於我。你日後送還少林傳人。就盼從這對鐵羅漢身上,留傳少林派的一項絕藝!”說著大袖一揮,走出門去。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要知道,張三丰實是個處事果決堪稱狠辣之人,宋遠橋殺宋青書下不了手,他一揮袖就擊碎了他的頭蓋骨。交託“鐵鑄羅漢”的這一段對話,此閒看來毫無私情,可是其中,將當年郭襄所贈鐵鑄羅漢貼身私藏百餘年的情意之深,正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想起,俞蓮舟與殷素素在船上的那一番對話:

“恩師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此後沒再見過面。恩師說,郭女俠心中念念不忘於一個人,那邊是在襄陽城外飛石擊死蒙古大汗的楊過大俠。“

郭女俠的“念念不忘“,連當年名不見經傳,遭人毒打毫無招架之力的少年張君寶都瞭然於心,可從張君寶到張三丰,他將這一份對郭女俠的”念念不忘“,藏了百餘年,稍有吐露之處,分毫未有。

沒有一個人提到,張仙人與郭女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後,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當年華山之巔,讓他出手打尹克西的,那位黃衫少女,郭襄。

但他終於忍不住將這一份愛,名正言順地藏在了定下的教規之中。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俞蓮舟:“恩師少年之時,受過峨嵋派祖師郭襄女俠的好處,因此他老人家淳淳告誡,決不可得罪了峨眉門下弟子,以保昔年的香火之情……”

少年之時……昔年香火之情……

誰能想到,超然脫俗,仙風道骨的武學泰斗張仙人,少年之時,與郭襄於少室山下分別之後,竟覺天地茫茫,無處安身。荒山野嶺之間,一個瘦骨青年黯然西去,悽悽惶惶,說不盡的孤單寂寞。

他就這麼一路走著,一路走到了武當山。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某一日在山間閒遊,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忍不住仰天長笑。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髮。

後來北遊寳鳴,見到三峰挺秀,乃自號三豐。

自此,張君寶脫胎換骨成了張三丰,而張三丰超然脫世的百年都沒有再見到郭襄的一面。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張三丰為什麼沒有再去找郭襄?

天涯思君不可忘,武當山頂松柏長。

你有你的風陵渡,我守我的武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