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许多农民去别人田里捡漏,拾一斤是一斤,赚一分多一分


河南省安阳市,许多农民去别人田里捡漏,拾一斤是一斤,赚一分多一分。我国种植1000多年的农作物,在中原主产区已消失,农民去人家的田里拾漏。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大寒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实验基地刚收获完的棉田里,附近几个乡镇的农民在捡漏拾棉花、摘棉桃。

来自瓦店集的农民介绍,从十几年前开始,当地许多农民基本不种棉花了,做棉衣、棉被除了买别人的棉花,只有去别人的棉花田里捡漏,拾一斤是一斤,赚一分多一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于1957年8月在北京成立,之后不久,中棉所就迁到了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中原省份棉花主产区的安阳市白璧镇,距市区约十几公里。

2000多年前,棉花已经在海南种植并纺纱织布了,但在中原地区却是一种十分稀罕的物品。唐宋时期,棉花开始向中原移植。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知明代植棉和棉纺织,已遍布全国,棉布已成为主要的纺织衣料。

棉花,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是战略物资,是经济命脉。关于种棉花,安阳当地留下了许多农谚。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在高峰时期,安阳棉花种植面积高达120万亩,产量达10万吨。

如今,在安阳地区的棉花种植几乎消失,村镇的农田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安阳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跌至谷底,曾经辉煌的棉花产业日渐没落。肥沃的农田基本都已改种粮食等作物,仅剩下盐碱或丘陵地区,零星种植有少量棉花。

当地农民介绍,种棉花与种粮食效益基本相当,但实际上,粮食播种、收获打个电话,靠机械就解决了,省力省时;而种棉花,打药、整枝、采摘工序多,并且间苗、打杈在田里一直要蹲着劳动,采摘时一天要反复弯腰几百、上千次,费力费时,腰酸背痛要辛苦得多。

很多人在外面打工的工资收入已超过了种地,家里仅剩下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年人,他们更不适合种植费工费时的棉花。这些年,棉花的价格大起大落,农民的收入没有增加多少,很多农民对棉花的种植热情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