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一詞是褒是貶?

魔都芸眾


你的指的是歷史上,少數民族或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後,發生的政權組織和文明形態上向漢族看齊的現象嗎?如果是的話,我要說,其實“漢化”是一箇中性的描述詞。而且,歷史上不僅僅有少數民族的漢化,還有漢人的少數民族化,比如南北朝時期,北朝漢人貴族的鮮卑化。當然,歷史上“漢化”更常見。其實說到底,古代漢人居住的地區屬於農耕文明區域,而少數民族大都屬於遊牧民族,這是社會生產形態的差異。漢人的衣冠制度其實就是針對農耕文明區域高度適應的產物,除非遊牧民族只想劫掠而不是在當地建立政權,就必然要選擇漢化——這是一種需要,而未必情願或者甘心。事實上,遊牧民族能夠劫掠農耕文明區域的前提就是農耕文明區域能夠有有效的生產組織。否則就是一錘子買賣。對於遊牧民族也是沒有長期利益可圖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從宋朝以後,少數民族政權基本上都在尋找建立草原與農耕的複合型帝國途徑,最終清帝國算是在這種嘗試裡比較成功的。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以往一直有一種論點,認為少數民族選擇漢化是因為中原漢族的農耕文明比遊牧民族先進,其實這只是一種沙文主義的臆想罷了。農耕與遊牧都屬於農業文明,而且從出現的先後順序上,很可能農耕早於遊牧。而決定古代社會人群選擇農耕還是遊牧的根本原因是地理和氣候環境。所以從本質上說,農耕與遊牧沒有文明分野上先進與落後之分。當然,從技術的角度上看,農耕文明區似乎更容易發展出複雜的技術文明,但是在手工業時代,這種技術文明本身的價值遠不如工業時代那麼大。


老劉頭侃科幻


“漢化”一詞是否褒貶,要看用於什麼情境或指漢化的內容是什麼。比如:如果少數民族說一個人有點象漢族人的某個缺點,那顯然是貶義的;如果少數民族說某人有點象漢族人的某個優點,那應是褒義的。“漢化”二字從歷史的長河中來看,是中性詞,只是指民族融合發展的變化!



New中外文藝


先陳述觀點,“漢化”是個中性詞。但從實際用途看,也可以說有褒有貶。

  • “漢化”,首先想到的電腦軟件的漢化,相信題主所說的漢化第一個意思也是指軟件,甚至特指盜版軟件。但實事求是地講,這種說法應該不算常見,說哪個軟件的漢化版就是盜版。

特別是隨著知識產權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盜版軟件的空間也越來越小,相信以漢化來表達盜版的提法也會越來越少的。

  • “漢化”在軟件上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支持中文。用電腦多的朋友多知道,很多好用的軟件是沒有中文版的,英語水平高的不妨礙用,但像我這樣的小白,基本上就要連蒙帶猜的。

因此,遇到這樣的軟件,往往第一件事就是網絡搜索“漢化版”“漢化補丁”。不消說,“漢化”絕對是極好的。

  • 最後再說一下“漢化”的廣義,也就是中國化。其實這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一種方式,西方接受我們東方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生活習慣等等,但同時我們也逐漸接受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傳統。

從這個角度講,並不存在“漢化”是貶義,或“西化”是貶義,只是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的一種交融方式而已。


文化鉤沉


“漢化”一詞詞性是褒是貶,必須要結合語境來分析。

漢化常見於一些盜版軟件,盜版漫畫等網站中,儘管出現的場合並不光明磊落,然而漢化一詞本身仍是中性的,僅僅只是表示將外文翻譯為中文而已。但在傳播的過程中,人們逐漸開始使用“漢化”一詞來直接指代盜版軟件等,此時便帶了貶義在裡面。

漢化另外一個常出現的場景,是指中國古代對少數民族的歸化,事實上,即使在這個語境下,在如今,這個詞仍舊談不上貶義,其中透著強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然而終究有一定的狹隘,便如同現金,我們不能稱岳飛,衛青等為民族英雄,而只能成為愛國英雄。因為我們中華非漢人獨一家之中華,而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共有之中華,五十六個民族早已經不分彼此,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們學習我們漢人的文化習俗,漢族文化又何嘗不是和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們的文化僅僅相連了呢。

故而,漢化一詞自然不能說是貶義,但它確實是有著歷史侷限性,已不再適合我們中國的國情環境了。


達通人文


這個問題有毒!

讓我不得不分兩部分回答。

漢化一詞主要是指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在古代,居住在中原的漢人相對周邊各族,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其中扮演主導角色。

對於我們華夏子孫來說,這是個褒義詞。

漢化的原因很簡單:

1:中華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中華文化中蘊含著先輩們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身的深刻思考,其中包含諸子百家的真理,融合了中華民族的各類優秀文化。最主要的是它不是封閉式的文化。它就像一個天生的君子,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

2、漢民族先進的文化和優越的生活方式的吸引。根據歷史的經驗,落後民族在與先進民族融合雜居後都容易受先進民族文化生活的影響,清朝入關後,滿族的漢化就是實例。落後民族在軍事上征服先進民族,政治上統治先進民族不等於文化上比先進民族先進。在文化上,落後民族必然被先進民族反過來征服,而且是採用被征服的先進民族的那套政治制度來統治國家。在中國,由於歷史的原因,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原因,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和人口數量上都居於領先地位,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學習先進文化。

3、人類追求更好生活本能。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不僅有漢化,我們漢人也會被胡化,也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不論是胡化還是漢化,歸根結底是人類對目前生存狀態的不滿意,去學習外族人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以達到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目的。所以漢化的胡人,其實也是被我們先進的文化所吸引。

所以,漢化一詞不論是對於炎黃子孫,還是外族人民本質上都是褒義詞。

————————————————這裡是“划水線”——————————————

現在我再回答下題主想問的“漢化”。

題主所說的“漢化”一般是指在不改變原內容的前提下,把一些基於外國文化的外文遊戲、漫畫、書刊等內容,翻譯並修改成中文的,使玩家能以中文的視角進行學習。簡單點來說就是翻譯。

而這個“漢化”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即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外國先進的文化、技術、娛樂方式等等,從而滿足人們對未知知識的探索慾望。

因此,我覺得這個“漢化”也是個褒義詞。

問題是在之前人民思想道德和經濟水平沒有得到改善之前,我們“漢化”的手段確實令人不齒。可以說事情的本質是好的,但是展現的方式錯了,因此讓人對這個詞產生錯誤的聯想。

我覺得,現在中華兒女的生活水平及素質修養漸漸提高,而“漢化”這個詞不會再作為一個貶義詞出現。


墨染南國


“漢化”一詞本身並沒有褒或貶之意,它應該是一箇中性詞。這得要看使用“漢化”一詞的具體對象和具體情境。如果這個民族對漢字和漢文化比較牴觸,不願接受並與自己的文化融合,那麼他們說出的“漢化”可能就是貶意。如果這個民族非常喜愛漢文化,並願意與自己的文化交流融合,那麼他們說出的“漢化”可能就是褒意。中國歷史上的元朝和清朝,執政的都是少數民族,但他們都沒有強力推行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別是清朝,是非常積極主動的進行“漢化”。對於滿族人來說,“漢化”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沒什麼不好。



萬年中醫百歲人


“漢化”既不是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只表達文化融合趨勢。就像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文化主要就是儒家、道家、佛家的融合,現在全世界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但不能說明人家把自己文化丟掉了。同時我們現代文化也融合了西方的一部分,說明文化正在大融合,大同歸一。

漢化是針對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而言的,文化發展是和平的象徵,和平是世界整體趨勢。漢化是整個民族大團結、和諧的象徵。漢族相對於少數民族而言和平統一時間要長得多,文化相對於少數民族更系統。再說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從歷史以來一直都在交融之中。

‘漢化’一詞應說不符合中國當代文化發展歷程的形容,無非褒貶。



心安否


對中華民族來說,漢化一詞肯定是褒義。因為現在的中國疆域,不光有戰爭取得,最主要就是漢化的過程。最初的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周文王的哥哥,吳泰伯奔吳,也就是現在蘇錫常地區,那時還屬蠻荒荊棘之地,是吳泰伯帶來了中原文明,才逐漸發展起來,現在成了全國最富饒的地方。秦王朝建都咸陽,往西戎狄,往東南楚國還屬荊蠻,再往南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更不用說了。那怕到了三國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方,孟獲號稱南蠻王,絕對的蠻荒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雲貴川交界處。五胡亂華的五胡,在中國的也都漢化了。契丹、西夏、遼就更漢化融合的不分彼此了。連最後的非漢人王朝,大清滿族也在統治過程中漢化了。所以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先進文明之一,而且是唯一代代相傳,沒有中斷的文明。被這樣強大的文明同化,到擁有他,難道不值得驕傲嗎?


談昆明


漢化廣義上的中國化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對周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也被稱作漢化。這個過程一直貫穿著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漢人具有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懸殊的人口優勢,因而在民族融合中扮演主導角色。

漢化沒有褒貶之分,只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上,漢化有著民族融合的趨勢,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的文化融合,這樣一來的話,促進了中國版圖上所有民族的大融合,也屬於文化多樣性的交流,在歷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那個世界的喊話,其實是對當時北魏民族的一種進步性的體現,他促進了當時被為民族的思想文化,經濟政治等不同領域的革新與進步,

所以漢化並不能夠用包邊來形容,它代表的只是一種民族融合的現象



雨落幽燕90


看到這個題目,我思考了半天,這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站在漢族人的角度來說,“漢化”有一種自豪感和勝利感。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消滅一種文化都具有強制性。從世界歷史來看,自從“工業革命”以後,強大的英國向她的殖民地強行輸出英國文化,這也使得英語在全世界使用最廣泛,這讓英國人驕傲自豪了幾百年。

其次,對“被漢化”者來說,又是一種恥辱。要丟掉自己的文化而被強制性學習別的國家文化,每一個人心裡都很難受。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就強制推行佔領地區的人民學習日本文化,不準學習中國文化,這是中國的一段恥辱的歷史。

再次,沒有強制的自然而然的“漢化”,人們都接受的文化,這是強大文明對人的影響。中國“漢文化”在幾千年歷史上為什麼沒有被其他民族融化,反而許多民族被“漢化”,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所致。一個簡單的例子,清朝是滿族統治漢族,但是最後基本上滿族全都被“漢化”了。

最後,不管是把哪種文化給“漢化”了,多多少少都有影響,一些對人類有益的東西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最後都找不到了,這是對人類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都在保護人類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