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從來不罵蔣介石?

愛孤存


魯迅確實喜歡罵人,不過他從來沒有在公開場合指名道姓罵過蔣介石。但這並不是說魯迅不反感蔣介石,而是兩人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

魯迅和蔣介石都是浙江人,都在日本留過學,年輕時都是熱血青年。而回國後,魯迅從文抨擊北洋政府,蔣介石從戎領導北伐戰爭,他們的共同敵人都是北洋政府,所以從這段經歷來說兩人有許多的共同點。

1926年正值北伐戰爭如火如荼之時,此時魯迅被北洋政府通緝而南下廈門大學任教,蔣介石多少提供了幫助和支持,對此想必魯迅是心知肚明的。1927年時,眼看北伐戰爭即將勝利。魯迅給北京的友人寫道“且若是蔣介石打到北京,魯迅書也不教了,要跟著他一同去北京”。

所以至少在北伐戰爭期間,魯迅從心裡是認可蔣介石的,並親切地稱其為同志,他認為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要好過被他痛罵的北洋政府。不過,這只是魯迅的幻想罷了。大革命勝利後,蔣介石很快撕下了偽裝,迅速發動反革命政變,從北伐軍的領導者蛻變成新軍閥。

按理說魯迅這個時候應該開罵了,不過魯迅畢竟是文人,他對政治的敏感性並不高。更重要的是,蔣介石此時在拉攏魯迅,並在中華民國大學院給他安排了一個特約撰述員的職務,可以在家辦公,每月領取300大洋的薪水。

300元的薪水在當時可是高工資了,而且魯迅工作自由無壓力,他完全不用為自己的生計發愁。不久,魯迅又從廣州搬往上海定居,日子趨於安穩。魯迅很清楚,他能在上海站穩腳跟,這和蔣介石有很大關係。

此時的他滿懷希望蔣介石政府能夠為中國帶來變化,但幾年過去,一切照舊,和昔日的北洋政府並無多大差別。最終,魯迅還是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翻臉了。

1930年,魯迅組建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聯盟,撰文抨擊國民黨的黑暗統治。蔣介石礙於魯迅的影響力,起初希望魯迅能過來見他,把事情當面說清楚,但遭到的魯迅的拒絕。眼看如此,蔣介石授意浙江黨部下達通緝令。不過,這只是一種警告,他們並沒有對魯迅下黑手。

魯迅也知道,蔣介石之所以對他如此忍讓,是因為他還沒有公開指責蔣介石本人。這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後的底線,一旦越線,就是魚死網破,你死我活。

看到魯迅對國民政府宣戰,李立三和魯迅面談的時候希望魯迅能夠以本名周樹人撰文,公開抨擊蔣介石。不過魯迅卻婉拒,他說,如果我真的這樣做了,我在上海就待不下去了,只能去海外了。

鬥爭不是蠻幹,要講求方法策略,魯迅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妥,並不代表他沒有骨氣。雖然他沒有公開指責蔣介石,但他卻繼續用犀利的文筆抨擊國民黨統治的黑暗,直至他去世。

1936年魯迅病重時,國民黨相關人員還是表達了對魯迅病情的關切,並希望他能和政府和解,但都被魯迅拒絕了。1936年10月,魯迅病逝。孔祥熙等許多政府高官以個人名義向魯迅敬獻花圈和輓聯。魯迅和蔣介石的鬥爭就此劃上了句號。


石頭說歷史


魯迅為何從不罵蔣介石,原因有七:

一是兩人都是浙江人,算是老鄉,惺惺相惜。

二是兩人曾留學日本,都是進步青年,有共同的理想——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尋找出路。蔣儘管為人獨裁奸詐,但並不是賣國求榮的小人、貳子。

三是兩人雖然走的路不同,一個從戎,一個從文。但蔣對魯還是一直比較器重的,多次拉攏爭取魯為己所用。儘管魯寫過不少文章抨擊國民政府,可蔣從未對魯下黑手,算是比較仁義。

四是當時是民國政府,魯只是一介文人,收入來源主要靠政府提供,受制於人,哪敢得罪政府首腦?除非你不想活。

五是魯知道處世原則,雖說對社會不滿,但不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同情共產黨卻不是共產黨員,並未完全站在共產黨一邊。同時對民國政權也沒有完全喪失信心。

六是魯覺得自己在膽識和意志上弱於蔣,魯曾加入過光復會,有一次被安排暗殺任務,魯答應了,後因怕被抓殺頭而放棄了。可蔣在這方面勇敢得多,曾加入敢死隊,從未退縮,誓為革命犧牲。

七是當時民國政府的高壓政策,好多仁人志士被殺,如李大釗、聞一多等,對於魯而言,一旦惹怒了當權者,要殺你也非難事。

以上幾點,是魯不罵蔣也不敢罵蔣的重要原因。


雅客A


不就是罵運輸大隊長常凱申嘛




巍峨譯


魯迅原名周樹人,相信大家都是熟悉的,他的作品一度是語文課本上的“常客”。作為任職於民國政府教育系統內的一名職員,可以每月從民國政府財政裡領取大洋幾百塊的薪水,因此他沒什麼理由去罵當時的領導。

我們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大文豪魯迅先生罵得最多最狠的就是民國初期的“北洋政府時期”的歷代執政,而這一時期的蔣介石整體來看比較具有革命性,尤其是他領導的北伐戰爭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這是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大勢所趨。

既然具有進步性,自然就不會遭到包括魯迅在內的文人墨客們的唾罵,再說一開始的國民黨政府其實也是很開放和包容的,因此才有當時的諸多大文豪產生,另外以北大等高等學府為主的學術也是非常活躍的。這其實得益於當時的政府政策。

總之,魯迅並不是一個“不識好歹”的人,都說不為五斗米折腰,但不管怎麼說也不可能和自己的“衣食父母”為難。這一點不像現在有些人吃人家的飯卻砸人家的鍋。再一個我們也得考慮魯迅與蔣介石的同鄉關係、又都是早年留學日本的因素。實際上,當時的國民政府整體比較弱勢,有一次蔣介石想召集一些有影響的文豪座談,結果很多人不給面子沒有參加。而蔣介石也不予計較。


東震木


魯迅一生罵人無數,為什麼從來不罵蔣介石?按照道理,作為最大的反對派,不但該罵,而且應該狠狠地罵,但是為什麼就不罵呢?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魯迅和蔣介石都是浙江老鄉,他們都在日本留過學,而且在留學期間都加入了革命組織。魯迅加入的是光復會,蔣介石加入的是同盟會。魯迅當年被安排了一次暗殺任務,卻在臨出發前變卦,他給出的理由是:“如果我被抓住,被砍頭,剩下我的母親,誰負責贍養她呢?”而蔣介石的表現就亮眼得多,革命軍攻打杭州的時候,擔任敢死隊隊長,衝鋒在前。臨行之前,蔣介石給母親寫信,說自己誓為革命犧牲,希望母親不要掛念,“恕兒不孝之罪”。

我們不能因為這件事,就說蔣介石就比魯迅勇敢。當然,早期的蔣介石代表的是進步的力量,魯迅對蔣介石是很欣賞的。1926年,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提到:“現在我最恨什麼‘學者只講學問,不問派別’這些話,假如研究造炮的學者,將不問是蔣介石,是吳佩孚,都為之造嗎?”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這時候是和蔣介石站在一起的。而且,第二年的6月12日,魯迅在信中再一次提到了蔣介石,還直接稱他為同志:“如暑假前後,咱們的‘介石同志’打到北京,我也許回北京去,但一面也想漂流漂流,可惡一通,試試我這個人究竟受得多少明槍暗箭。”

這是魯迅的書信中僅有的兩次提到魯迅,但是此後再也沒有提過。其實,就是因為這時候蔣介石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還大肆撲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這時候,魯迅對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並且在1930年2月13日,魯迅還與郁達夫、柔石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並因此遭到國民政府的通緝。

但是,奇怪的是,這份通緝令在公佈之後的7年時間裡並沒有落實,而魯迅的行蹤也是公開的。而之所以沒有落實,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蔣介石並不想這樣做。有人曾經在1930年12月提醒蔣介石這件事,而蔣介石卻說:“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還有與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沒有?應該派這樣的人,去找他,告訴他,我知道了這事,很高興。我素來很敬仰他,還想和他會會面。”“只要他願意去日本住一段時間,不但可以解除通緝令,職位也當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別的想法,也可以辦到。”從蔣介石的這個話裡,我們能看出,蔣介石對魯迅是欣賞的,並且希望他能為自己所用。對蔣介石的示好,魯迅並沒有同意,而是選擇繼續孤獨地戰鬥。

魯迅不罵蔣介石,第一,可能是對蔣介石還抱有幻想,並沒有完全喪失信心。在當時蔣介石實現了全國統一,儘管是形式上的,但是畢竟是全國形成了一個整體。而且,當時魯迅對共產黨只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並沒有完全接受共產黨的主張。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自然傾向於國民黨的轉變,因為他們一旦轉變就能更快地給百姓給國家帶來福祉,儘管這種想法有些不切實際。蔣介石為了拉攏魯迅,在中華民國大學院給他安排了一個特約撰述員的職務,魯迅也欣然接受了。只是後來,他的滿腔希望落空,才撰文抨擊國民政府。

第二,從魯迅當年放棄刺殺行為可以推測出,魯迅可能是有意地避讓來保護自己,以免激怒蔣介石而帶來殺身之禍。那麼多仁人志士都被蔣介石殘害了,蔣介石真要動怒,恐怕魯迅早就不在了。陶成章、楊杏佛、史量才和聞一多等人不都被蔣介石殺了嗎?而蔣介石之所以沒有動魯迅,蔣介石欣賞魯迅是一方面,而魯迅懂得迂迴和避讓也應該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第三,拿人家的手短也是一個因素。魯迅在教育部任職的時候,月薪300元大洋,離開了教育部之後,他還拿著這樣的薪水。從1927年至1931年,魯迅先後從國民政府領取了14700元大洋的津貼,這不能說不是蔣介石對他的關照。1936年,魯迅結核病嚴重起來,臥床不起,他想到蘇聯治療。蔣介石知道了,立刻指示撥出一筆錢幫助魯迅到日本治病。蔣介石說:“我是浙江人,我知道浙江人的脾氣,魯迅是吃軟不吃硬的。送他去日本養病,他就不會罵人了。”儘管最後,魯迅拒絕了,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蔣介石一直在關注著魯迅的。儘管蔣介石的做法,只是想封住魯迅的口,但是那幫助是實實在在的啊。

第四,魯迅對抗的是整個的病態社會,而不是哪一個具體的人。當年,大陸把魯迅樹為新文化運動旗手的時候,胡適曾經說:“魯迅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敵人,更準確一點說他是我們的朋友。”從胡適的話裡,我們能清晰地判斷出魯迅鬥爭的對象是當時那個社會,要改變的也是整個社會管理機構,進而創建一個更加民主自由富強的國家。說白了,他就是想做牛虻,來給病態的社會敲響警鐘,如此而已。而實際上,自在日本棄醫從文之後,他就一直在致力於研究歷史,研究社會,研究人性,研究民族性格尤其是民族劣根性。魯迅的早期作品,從諸如《吶喊》、《阿Q正傳》,一直到他臨去世前還在作品中專門提到美國人史密斯的《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他始終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剖人性和民族性上。“如若此後沒有光,我便是唯一的火炬。”這句話表明了魯迅先生崇高的理想。他不罵蔣介石,其實是為了引導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批判民族的奴性,為拯救中華民族發揮更大的作用。

或許有人會說,魯迅在這件事上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氣節。人無完人,我們沒有必要求全責備,更何況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既然是鬥爭,就要講究方法和策略,他這樣做又有什麼不妥呢?就是今天,誰又能說魯迅沒有罵蔣介石就是沒有骨氣呢?


蝴蝶花雨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極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領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這一生以筆為刀,刀筆犀利,而且在他筆下有著不少社會名流都被“罵”過,徐志摩、章士釗、胡適、郭沫若等等,沒一人跑的了,唯獨蔣介石沒有被他“罵”過。


魯迅罵的最多的人,可能就屬那些國民政府裡的高官了,這也不是魯迅要和國民政府對著幹,是因為有些官員名流做的實在太過分,貪汙受賄,魚肉百姓,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

不過魯迅和蔣介石有著一種特殊的默契,早年兩人都去過日本留學,而且又是老鄉,在年紀上相差六歲,一個從戎,一個從文,所謂惺惺相惜。

雖然魯迅曾多次寫文抨擊國民政府,但蔣介石一直想要拉攏魯迅為己所用,魯迅雖不願意,但也沒有嚴辭拒絕。

1927年後,魯迅與國民政府權勢逐漸疏遠,甚至勢同水火,寸鐵殺人,一刀見血,自始至終,他都不曾指名道姓的批判過蔣介石。

1930年,魯迅與李三立(中共中央宣傳部長)會面,李三立要求魯迅:“你在社會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希望你用周樹人(魯迅的原名)的真名寫一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


魯迅當場回絕:“文章是很容易寫,不過我用真名發表文章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只能到國外去當寓公。”

而後絕口不提蔣介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國民政府內部出現了很多貪汙腐敗,很多人倒行逆施。

魯迅本就對此深惡痛絕,所以堅決的與國民政府劃清界限,甚至連當時的特務頭子戴笠他都一起罵。

但魯迅心中仍對蔣介石抱有一些僥倖的,畢竟這些事情也不是蔣介石做的,所以就沒寫他。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當時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魯迅只是文化層面上的名人,要是寫了蔣介石,誰也不能保證國民政府不去動他。


就像當初別人叫魯迅以真名去寫,罵蔣介石一頓,他就直接拒絕了,這樣做風險太大,也可能導致他無法待在國內。

況且魯迅當時還拿著國民政府的津貼,而且還不少,所為拿人手短嘛。

當時蔣介石準備北伐,魯迅得知後在自己的日記中提到,如果“介石同志”能夠打到北京,那麼我也可以跟著沾沾光,一起去一趟北京。

魯迅一生一共提到過兩次蔣介石,而且兩次都是正面評價。

魯迅病死後,蔣介石以個人名義獻上花圈,上寫著“魯迅先生千古”。


百里赤雲


魯迅是我國近代最有名氣的文學家之一,以犀利的文筆所著稱,喜歡直擊社會的陰暗面,很令底層百姓所欽佩,更令抨擊的對手所讚賞、所弘揚。

回答“魯迅為何從來不罵蔣介石”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罵遍民國無敵手的魯迅,一生到底都罵過誰?

一般人稍加留心,就會張口說出好大一串的名字,再加上現在發達的網絡,總體歸納這個數據非常容易,需要做的就是一個簡單的羅列。

“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是魯迅罵人最狠的一句話。後來郭沫若在報紙上罵魯迅“衣冠禽獸”,於是魯迅又回罵郭是“才子加流氓”。

魯迅還罵過梅蘭芳。按理,忠貞的愛國人士、戲劇大師梅蘭芳,根本就惹不到魯迅,兩人原本也風馬牛不相及,但這並不影響魯迅罵梅蘭芳。什麼“男人扮女人”怎樣怎樣,這跟你有一毛錢關係麼?梅先生不會寫文章,更不會覺得委屈而與魯迅對罵,但內心還是有數的,據說,解放後梅當了文聯副主席,一般魯迅的紀念活動,梅蘭芳基本不去。

梁實秋。個人比較喜歡莎士比亞,而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正是梁實秋先生。翻遍民國時期的所有歷史,看不出魯迅與梁實秋有什麼深仇大恨,但這並不影響兩人之間長達十年的對罵!直到魯迅1936年過世,罵戰才得以終結。

胡適。北大的老校長,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魯迅罵胡適也罵了十多年,只是胡適不迎戰不應戰,謙謙君子,十分平和。甚至胡適的學生寫文章回罵魯迅,反倒被胡適呵斥、批評。

我刻意搜索一下且不完全統計,在大師輩出的民國時期,魯迅罵過的人還有:蔡元培、吳稚暉、楊蔭榆、林語堂、潘漢年、錢玄同、朱光潛、李四光、梁啟超、葉聖陶、徐志摩、陳西瀅、沈從文、成仿吾、章士釗、鄒韜奮、劉半農、戴望舒、林微音、章太炎、茅盾、吳佩孚、段祺瑞等等,不一列舉了。

從被罵過人的情形來看,分佈學界、政界、軍界等各個領域,但是,罵遍民國無敵手的魯迅,為何從來不罵蔣介石呢?

我覺得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好意思;二是欣賞;三是不敢。

何以不好意思?魯迅的同鄉蔡元培,對魯迅的幫助是巨大的。正是在蔡元培的關照下,魯迅從1927年開始,逐月在國民政府領薪水,每月300大洋,前後領了數年之久。300塊錢是個什麼概念呢?說是當時的大學教授每月才拿200塊,普通百姓每月不過十塊八塊,就養活了一家人。可想而知魯迅拿了民國政府的銀子,生活還是頗為滋潤的,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魯迅先生還在北京買了四合院。俗話講,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有了每月旱澇保收的300塊大洋,魯迅先生怎麼還好意思再去罵蔣介石呢?

何以欣賞?魯迅與蔣同鄉,蔣介石生於1887年,魯迅則生於1881年,比蔣大六歲的魯迅,曾在文章中毫不掩飾對自己這位小同鄉表示好感。蔣介石也曾邀請魯迅去一同做事,雖說魯迅回絕了,但魯還是從心裡欣賞國民革命北伐時敢作敢為的蔣介石。雖然兩人從未有過什麼交集,但彼此確實存在著認同、寬容與欣賞。如此一來,又何罵之有?

何以不敢?無論怎樣講,蔣介石先生都是當時民國政府的牽頭人,如果你瘋狂的連續不斷的去罵一家之主,激怒的後果自然可想而知。權重之下的半斤八兩,魯迅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說他,不敢,不敢罵。

不錯,魯迅先生是個硬人,可魯迅先生對當時政府那些口誅筆伐的犀利經典所為,即便放到當下又會如何呢?閉嘴是必然的,也必須閉嘴。俄羅斯的普京大帝肯定會立馬滅他,大洋彼岸的那位瘋狂的總統同樣更不會容他。所以說,該罵誰不該罵誰,魯迅先生的心裡還是有數的。

正因如此,魯迅去世,蔣介石派人送她一花圈,上書:魯迅先生千古。


靜靜的雲裳


對於這個問題,相關人士曾有一些回憶。

周建人回憶,李立三曾請魯迅用真名寫文章,罵一下蔣介石,但魯迅認為這樣一來,就沒法在上海立足了,得不償失,就回絕了李立三的要求。周建人在《關於魯迅的若干史實》一文中披露,魯迅曾對他說:

“‘李立三找我去,我去了。李立三說:‘你在社會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響。我希望你用周樹人的真名寫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我說:‘文章是很容易寫的。蔣介石乾的壞事太多了,我隨便揀來幾條就可以寫出來。不過,我用真名一發表文章,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了。’李立三說:‘這個問題好辦!黃浦江裡停泊著很多輪船,其中也有蘇聯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莫斯科去了。’我說:‘對,這樣一來蔣介石是拿我沒辦法了。但我離開了中國,國內的情況就不容易瞭解了,我的文章也就很難寫了,就是寫出來也不知在什麼地方發表。我主張還是堅守住陣地,同國民黨進行韌性戰鬥,要講究策略,用假名字寫文章,這樣,就能夠真正同國民黨反動派鬥到底。’李立三沒有辦法,只好說:‘好吧,你自己考慮吧!’我就回來了。”(引自周建人《回憶大哥魯迅》一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19頁)

此外,馮雪峰《在北京魯迅博物館的談話》也回憶過魯迅和李立三的這次會面。他的說法是:

“李立三與魯迅見面,時間是一九三O年五月七日晚上,地點在爵祿飯店,魯迅在日記上記有到爵祿飯店的話。談話約四、五十分鐘。李立三的目的是希望魯迅發個宣言,以擁護他的‘左’傾機會主義那一套政治主張。魯迅沒有同意。談話中李立三提到法國作家巴比塞,因為在這之前巴比塞發表過一篇宣言似的東西,題目好象叫《告知識階級》。但魯迅說中國革命是長期的、艱鉅的,不同意赤膊上陣,要採取散兵戰,塹壕戰,持久戰等戰術。魯迅當時住在景雲裡,回來後他說:‘今天我們是各人講各人的。要我發表宣言很容易,可對中國革命有什麼好處?那樣我在中國就住不下去,只好到外國去當寓公。在中國我還能打一槍兩槍。’”(引自《雪峰文集》第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7月,第496頁)

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批評蔣介石的風險,應該說並不很大,胡適、徐志摩、羅隆基等人辦《新月》《獨立評論》等刊物公開批評當局,也沒有落得流亡下場。


啟風說史


問答的題目是《魯迅為何從來不罵蔣介石?》,對於“從來”這個詞,本人不能苟同。魯迅曾經罵過蔣介石,而不是“從來”沒有,只不過比較含蓄罷了!

在魯迅看來,如果自己指名道姓地公開罵蔣介石,當局就不得不採取某種實際的行動,即使對自己不捕不殺,也要讓自己在國內無立足之地,至少在上海不能安身。

查《魯迅全集》,確實未有一篇指名道姓罵蔣介石的文章。依照魯迅一貫的處世方式,他是不會走到這一步的。

魯迅先生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對於蔣介石的比較直接的抨擊,確實是相當少見的,但不等於“從來”沒有。在《南腔北調集》中的《論“逃難”與“赴難”》中,魯迅就有如下一段文字:

倘使日本人不再攻榆關,我想,天下是太平了的,“必先安內而後可以攘外”。但可恨的是外患來得太快一點,太繁一點,日本人太不為中國諸公設想之故也,而且也因此引起了周先生的責難。

眾所周知,“必先安內而後可以攘外”,正是此文發表前夕蔣介石委員長在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國民黨政府外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會上的親書訓詞中提出的。雖然沒有提蔣介石的大名,但投槍所指,恐怕也是盡人皆知的吧!至於比較明顯地挖苦蔣介石的,魯迅先生也有範例。比如《二心集》中的《知難行難》裡,就有對於“蔣主席”的君上淫威的痛快的調侃。如果小編和網友們不相信,請你們打開魯迅《二心集》查看一下,就知道了。


百花亭雜談


(1)不敢

文人相輕是中國人的傳統,互相之間打嘴炮無非是文字遊戲,傷不到皮毛半點,罵罵更健康,罵多了還能上頭條,走流量,前文提及的被罵者基本都是文化圈的,雙方你來我往,罵的不亦樂乎,連個起訴打官司的都沒有,更不談約架上門等暴力措施,見了面依舊裝模作樣寒暄

但罵官員就不一樣了,作為民國時期收入最高的作家,魯迅深知罵官員或者深度涉入政治的後果,“3.18”慘案後他在北京大罵教育總長章士釗遭到北洋政府通緝,不得不避禍離開,就職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地,此後他再也沒有對當政者發出過罵聲。1931年柔石等“左聯五烈士”在上海被殺後,魯迅匆忙避難,誠惶誠恐,哪裡還有膽子去罵蔣介石。

(2)拿人家的手短

魯迅一生收入豐厚,但卻也是個十分會謀錢的教授,無論是廈門大學還是中山大學,還是後來寓居上海,他的收入都是非常可觀的,1929年他在致韋素園的信中寫到“經濟倒還安定的,自從走出北京以來,沒有窘急過。”

但不為人知的是,從1927年至1931年,魯迅先後從國民政府領取了14700元大洋的津貼,要知道這筆津貼並不是國民政府主動給他的,而是他通過各種關係從國民政府搞出來的。在當時可算是一筆鉅款。拿人家這麼多錢,怎麼好意思“端起鍋來吃肉,放下碗就罵娘”。

也許有人說,魯迅與蔣介石是浙江老鄉,又都遊學與日本,可能是不太好意思,這點無法認同,徐志摩也是他老鄉,還不是被他懟的屁滾尿流。民國時期江浙文人眾多,也沒有聽說哪個因為老鄉關係躲掉魯迅的罵聲。

可能還有人會說,魯迅先生1936年就去世了,與蔣介石交集不多,可能沒有認清蔣介石的真面目,這也站不住腳,“4.12”時期魯迅剛剛完成對黃埔軍校的訪問,卻也不敢多發一言。

1930年,魯迅與**主管宣傳工作的李立三會面,李要求魯迅:“你在社會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響。我希望你用周樹人的真名寫一篇文章,痛罵一下蔣介石。”魯迅當即回絕:“文章是很容易寫的。不過,我用真名一發表文章,在上海就無法住下去,只能到外國去當寓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