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首個國標實施 視障人群打開新“視”界

3月1日,《信息技術 互聯網內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正式實施,鋪設互聯網“盲道”有了

58項具體指標,可以用明確的技術要求來統一規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提供語音驗證碼、增加語義描述準確的網頁標題……這些設計能減少視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訪問互聯網的障礙,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


  互聯網的普及,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特別是近年來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智能手機成為人們上網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同時,追劇、網購、手機導航……這些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事,對視障人士來說,卻是障礙重重。統一標準並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上鋪設好“盲道”,以便利視障人士等享受互聯網服務,顯得緊迫和重要。


  值得欣慰的是,從3月1日起,《信息技術 互聯網內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正式實施。該標準由中國殘聯、浙江大學等共同啟動制定,前後歷時3年,編制單位也從4家擴大到14家,涵蓋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用戶團體代表及互聯網企業等。這部互聯網“盲道”標準,由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代號為GB/T37668—2019,是

我國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第一個國家標準,將幫助特殊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聯網。


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首個國標實施 視障人群打開新“視”界


58項具體指標

規範互聯網產品與服務


“制定此項國標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保證實現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與兼容性這四項目標,讓所有用戶都能平等方便地理解、交互和利用網絡內容,共享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中國殘疾人信息和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軟件學院常務副院長卜佳俊教授說。


  卜佳俊和他帶領的團隊,是《信息技術 互聯網內容無障礙可訪問性技術要求與測試方法》的牽頭起草者。他介紹,這個國標中包括58項具體指標,給網上無障礙服務提出了規範的技術要求,而且每項要求都有相應的測試方法,提升了標準的可實施性。


  比如,雖然現有的手機和電腦大都有讀屏軟件,但視障人士在實際使用中,還是經常會遇到一些無法朗讀的標籤,很多功能難以操作。比如圖片驗證碼,直接阻礙了大量視障用戶進行後續一系列操作。


  類似這樣的問題並不少見。有了這項國標後,可以用明確的技術要求來統一規範互聯網產品與服務。比如針對讀屏功能,新國標建議提供語音驗證碼,增加語義描述精準的網頁標題、圖片替代文本、視頻字幕等。這對視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來說,保障了他們在互聯網上的無障礙訪問;對互聯網企業來說,有了這個國標,有助於避免產品研發和特殊人群的實際需求脫節。同時,國家標準也與國際標準接軌,為我國互聯網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技術規範,避免在“出海”時因無障礙使用問題遇到困難。


科技融合公益 視障人士迎來“曙光”


有研究表明,人類獲取信息總量中,83%來自視覺,10%以上來自聽覺。可想而知,互聯網“盲道”完備,對視覺、聽覺障礙群體意義重大。


  2008年初,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互聯網協會等發起了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網站信息無障礙行動。從2008年開始,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支持下,我國陸續啟動一批信息無障礙領域的科研項目。基於這些研究成果,已建起了全國統一的殘疾人人口基礎數據庫。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累計訪問量300多萬人次,中國殘疾人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門戶,已為3000多萬持證殘疾人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服務。


  2009年,中國殘聯與浙江大學共同創辦中國殘疾人信息和無障礙技術研究中心,結合實際需求開展理論研究、技術研發、應用普及、標準制定和人才培養。2017年,圍繞殘疾人康復、殘疾預防、輔助器具、教育、就業、信息化建設、大數據與“互聯網+”助殘服務等領域,雙方深化全面合作。


“信息無障礙建設,是科技與公益的深度融合與碰撞。產生的火花,不僅激勵科研人員,也為視障人士帶來‘曙光’。”卜佳俊感慨:“從事這項研究10餘年,我越來越感到無障礙建設是我國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消除信息鴻溝的重要途徑。”


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首個國標實施 視障人群打開新“視”界


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 還需不斷創新


新國標在2019年8月正式發佈後,中國殘聯和各省級殘聯的門戶網站均已據此完成了信息無障礙的合規性建設,其他政府門戶網站、公共服務網站也正逐步鋪開。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2022年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等大型賽事,也基於這項標準開展了信息無障礙建設。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國內已有40多家互聯網公司專門設立了負責企業產品信息無障礙的部門。


  2008年我國修訂通過的殘疾人保障法,2012年國務院頒佈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以及2016年中國殘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佈的《關於加強網站無障礙服務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都對互聯網無障礙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專家認為,近年來我國信息無障礙的法律法規、標準規範、關鍵技術、示範應用、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互聯網無障礙服務能力有效提升,但是在特殊人群獲取互聯網內容等方面,還是面臨諸多技術難題,互聯網無障礙服務仍需不斷創新和發展。


  比如,網上的圖片內容怎麼準確“念”出來,無障礙電影在播放電影原聲的同時怎樣加入旁白說明,怎樣幫助視障人士用語音實現網上購物等,這些技術解決方案仍待破題。隨著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發展,如果能突破多媒體數據處理能力等技術瓶頸,將這些新技術成果應用於助殘設備的開發,像助盲眼鏡、助盲手杖、語音文字實時轉化應用等,將幫助視障人士更好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


卜佳俊表示,信息無障礙建設,除了制定標準,還需要法律法規、技術手段、公眾認知等多方面協同,“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標準規範”的模式,能夠有效推動信息無障礙建設。同時,在基礎教育和職業培訓中,也應逐步加入信息無障礙的理念、技術等相關內容。全社會一起推進信息無障礙,讓信息化紅利惠及每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