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國際上,如果兩個國家互相同意,可以合併成一個國家嗎?為什麼?

摩訶九州


現在的國際大環境下,如果兩個國家同意合併的話,組成一個國家基本上可行,但要考慮現有的世界格局,那就是這兩個國家合併後,會不會影響其他大國的利益,如果合併後新生了一個大國,要改變原有的世界格局,必然會遭到其他大國的干涉或者是使絆子。當然如果要合併的這兩個國家本身實力還是比較強的,能夠扛住外界的壓力,那麼合併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具體解析:

1、現在的世界大勢是一“合久必分”。

二戰前,基本上處於殖民帝國時代,英法等世界級的殖民大國,掌控世界絕大部分的殖民地。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兩國在戰爭中遭到了巨大的消耗,已經無力維繫殖民帝國體系。所以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到1991年,社會主義老大蘇聯也崩盤了,15個加盟國也分家了。進入了21世紀,還有黑山共和國、南蘇丹、東帝汶等國都獨立出來,所以現在的世界大勢是合久必分。從這一方面來看,現在還有兩個國家要組成一個國家的情況還真的不多,甚至沒有。

2、小國相互合併沒有問題。



如果兩個比較小的國家進行合併,合併後也沒有多強的實力,只要能夠談得攏,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合併起來還是沒有問題。比如南韓和北韓合併,這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即使兩國談攏了,實現了國家統一,絕對會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再比如捷克和斯洛伐克再次合併成為一個國家,在歐洲地界上,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3、大國合併麻煩多多。



而大國方面的的合併,那就麻煩太多了。就比如1990年的兩德合併(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就艱辛重重。當時的聯邦德國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替整個東德所有的歷史遺留問題買單,即便如此還是遭到法國的強烈反對。還好的是,當時的蘇聯已經瀕臨崩潰,美國支持兩德合併,最終還是合併成功。但德國整體捨棄的利益也很大,那就是放棄二戰之前丟失的所有領土。

以上就是“大正”對該問題看法。


大正看世界


看到這個問題,小明立馬就腦洞大開了:中華和俄羅斯合併,會怎麼樣?

理由很是充分——兩國可以大大地優勢互補:

中華地少人多,人口在猛漲;俄羅斯地廣人稀,人口在減少。中華缺媳婦、俄羅斯缺男人。

中華有錢,俄羅斯有武器;中華有文化、俄羅斯有勇氣;中華有煤炭,俄羅斯產石油;中華有絲綢,俄羅斯有貂皮;俄羅斯有伏特加,中華有老白汾。

這合併以後,豈不是成了銀河系超級大國了,首先把美國和歐盟嚇死,從此世界就安寧啦,這好處多的是不要不要的。

小明把合併後的國名都想好了——汗(漢)毛聯邦共和國,民族自然是:汗(漢)毛族。

小明的朋友說不合適,國名應該叫——龍熊共和國,民族叫:龍熊族。

那合併後誰來當家做主?小明也想好了,就是發揚民主精神,一人一票做表決。我們人多,當然我們是老大。實在不行,咱不是有一國兩制麼。

國家通用語言用哪個?先照舊都用著唄,時間長了,俄羅斯自然就被大中華同化啦。沒幾年,莫斯科都是東北口音了。名字都成了這樣式的:二丫.莎拉波娃,弗拉基米.鐵蛋斯基。

那兩國合併,別的國家會同意嗎?當然不能同意啊,但是他們有什麼辦法嗎?合併以後,我們在五常裡面可就有了倆席位了。到時候,鐵蛋斯基到聯合國喊一嗓子:誰不服?你瞅啥?再瞅一個試試!別國立馬就慫了。

從此以後,汗毛共和國,或者,龍熊共和國的國民,走哪兒都是橫著走,誰不服就滅誰。尤其是東洋那個小島上的,女的留下,男的統統扔月球去開礦。

(哦,剛喝高了,說了點夢話,要點讚的趕緊的。明天睡醒了,這喝高的證據我就得刪掉,然後打死也不承認這是我寫的。)


爾朱少帥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西德推翻橫亙在兩國邊界的柏林牆,走到了一起,人為分開幾十年的兩國人民終於握手言和,重歸於好,成為佳話。這應該是現代國際上兩國合併為一個國家的典範。

不過,這兩國能夠合併為一國有著太多的因素。就歷史而言,兩國以前就是一個國家,有著共同的歷史;就民族而言,兩國人民都屬於德意志民族;就地理而言,兩國緊密相連;就國際而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東德自願加入西德,西德也敞開胸懷予以接納,俄羅斯阻止不了,美歐樂見其成,這樣兩國合併便水到渠成。

那麼其他國家也能效仿此舉,相互合併嗎?

當前炒的紛紛揚揚的莫過於俄白兩國要合併為一個國家。白俄羅斯要求加入俄羅斯聯邦,從而實現一體化。對於這兩個國家的合併倒很有可能實現,因為兩國有意願,俄羅斯是軍事大國,美歐即使想阻攔也有心無力,何況兩國以前都屬於蘇聯,民族認同感強烈,都是斯拉夫族,地緣相近,山水相連,這些都有助於兩國合併為一國。

但是,像朝韓兩國、南北也門等要想合併為一個國家將很難,因為受制於大國,沒有能夠抗衡外部干涉的中堅力量,儘管都有意願合併,歷史上也屬於同一民族。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當然不可以,兩個國家合併將意味著誕生一個更加強大的新國家,這會牽扯多方利益,會遭到其他相關國家的反對

主權國家在理論上是有權利決定自己命運的,例如兩個主權國家合併,是要兩個國家自己願意,在理論是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兩個國家合併將意味著誕生一個更加強大的新國家,這必然會對其他國家構成影響,所以這不是當事國想合併就能合併的。

舉個例子,德國和奧利地就不能合併。德國和奧地利同屬於日耳曼民族,兩國也都將德語。在當年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時候,由於奧地利實力強大,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採取了“小德意志方案”,將奧地利暫時派出在統一德國之外,完成了德意志民族歷史上首次真正的大一統。

不過雖然沒有加入德國,但畢竟是同文同種,奧地利和德國的關係還是不錯的。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建立了二元制的奧匈帝國,並加入了德國的協約國同盟,與德國一起參與一戰。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獨立。在奧地利獨立之後,英法為了防止奧地利與德國合併,在《凡爾賽和約》中特別要求,奧地利不準加入德國。

但是在一戰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尤其是蘇聯的建立,英法逐漸放鬆了對德國的鉗制。到1938年在納粹的操縱下,奧地利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加入德國。對此只有蘇聯提出反對,而其他西方國家都坐視不管。

奧地利地處歐洲的心臟地帶,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中心,奧地利的工業基礎非常好,佔領奧地利大大增加了納粹德國的實力。

二戰後,奧地利被英、法、美、蘇四國分區佔領,其中蘇聯的佔領區最大。按照《雅爾塔協議》的規定,美英同意將東歐劃歸為蘇聯的勢力範圍,但是英美兩國拒絕放棄奧地利。於是在雙方的博弈下,蘇聯同意從奧地利撤軍,不過前提是奧地利必須稱為中立國。

到斯大林去世之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與西方達成妥協,蘇聯與英法美奧地利簽署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規定奧地利是一箇中立國,不得加入北約等西方軍事組織,並且永遠不得與德國合併。

所以說根據《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規定,今天的德國和奧地利是不能合併為一個國家,即便這兩個國家都贊同合併也不行。(德國和奧地利若是合併,歐洲中部將再度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這會打破現有的歐洲局勢)

在二戰以後的世界,隨著民族意識的進一步崛起,國際上大的趨勢都是國家越來越多,合併的情況反而很少,二戰後兩國走向合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兩德統一。

二戰結束後,德國同樣是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最初的時候美蘇都沒想過分裂德國,但是隨著東西方冷戰的形成,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佈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

(戰後對德國的處分)

此後東德和西德成為美蘇在歐洲對峙的前沿陣地,但是對於西德政府而言,完成兩德統一是從來沒有放棄的願望。直到1990年,蘇聯放鬆了對東歐社會主義陣營控制,時任西德總理的科爾感覺到這是兩德統一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開始遊說英、法、美、蘇四國,希望四個戰勝國允許德國統一。

但是讓科爾心涼的是,英法兩國最初的態度是堅決反對德國統一,英國甚至建議蘇聯武力鎮壓東德的統一要求。(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非常反對德國統一,英國向來奉行大陸制衡原則,而統一後的德國會嚴重擠壓英國在歐洲的地位,這是英國佬最不願看到的)

(從左到右是撒切爾夫人、科爾、法國總統密特朗。相比於撒切爾夫人,密特朗也是極力反對德國統一,畢竟法國在近代史上的幾次捱揍都是德國乾的,密特朗就是一個二戰老兵。除此以外,意大利和波蘭也不贊成德國統一,意大利作為牆頭草,同樣不願意看到德國坐大,而波蘭則害怕德國統一後索要前東部地區領土,因此也反對德國統一,只是意波這二位說話不算數,起不到什麼作用)

對於英法的表態,科爾悲從中來,在沒有英法的支持下,德國統一之路確實是阻力重重。但是此時英法並非當年的英法了,現在能決定德國命運的是美蘇,於是看透英法外強中乾的科爾迅速前往美蘇之間聯絡。

對於德國的請求,美國並沒有反對,畢竟美國遠離歐陸,德國的統一對美國的影響較小,並且統一後的德國也可以更好的牽制法國和蘇聯,所以美國總統里根表態,只要德國統一後繼續留在北約架構裡面,美國就同意德國統一。(美國總統里根前往柏林發表演講,支持兩德統一)

在得到美國的支持後,科爾信心大增,他轉頭跑到莫斯科會見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

出乎科爾意料的是,戈爾巴喬夫同志竟然也沒有牴觸德國統一,科爾一看有戲,立即制定了一份規模龐大的對蘇援助清單,並免除了蘇聯所欠西德的一切債務。

最後在科爾保證不允許北約在東德地區駐軍之後,戈爾巴喬夫也同意了德國統一。眼瞅著美蘇都同意了德國統一,英法也沒有理由去阻止兩德合併了。(英法做夢也沒想到,戈爾巴喬夫竟然同意了兩德統一,這直接讓英法傻了眼)

1990年9月12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日在莫斯科簽署《關於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德國在條約中聲明徹底放棄前德國東部領土以及限制軍事規模,以換取英、法、美、蘇四國承認德國統一。

從德國統一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即便是當時東德和西德都有意完成統一,但最終還是要看美蘇的態度,假如當時美國和蘇聯有一個不同意德國統一,那麼兩德是不可能合併的,今天可能依舊還是兩個德國。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
(聯合國大樓)

按理論上來說,只要兩個國家相互同意,民族氣氛和諧,國內民眾也都贊成合併,兩個國家合成一個國家,應該不是問題。

但實際操作起來,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兩個國家合併,不涉及第三方利益,那就沒問題,你們願意怎麼著就怎麼著,沒人管。如果有第三方勢力對他們的做法持有疑問,特別是世界大國反對,那抱歉,你們合二為一做不到。

比如,如果美國和俄羅斯兩國不同意,這事兒就難以辦成。

打個比方:

現在伊朗和伊拉克,關係還算不錯,假如提出合併,美國政府會千方百計阻撓他們走到一起,根本原因是他們合而為一,不符合美國的中東利益,兩伊成為一個國家,國土擴大勢力增強,會牴觸美國中東政策,挑戰石油美元地位,這是美國政府絕對不能允許的。

再比如目前的敘利亞,就因為不合乎美國中東利益,因為執政的巴沙爾.阿薩德政權不親美,因此美國政府和西方國家支持敘利亞反對派和恐怖組織阻撓敘政府軍收復國土,敘利亞內戰進行了8、9年,死傷無數,俄羅斯也派兵幫助巴沙爾作戰,可是到現在依然戰火延綿。

兩個國家合併,違背美國人的意願,他會在聯合國以各種名義提出反對,並拉幫結夥對該國進行制裁,甚至集結軍隊發動戰爭。比如前南斯拉夫,在美國軍隊的打擊、北約的武裝侵略下,最後分裂成幾個國家。


(聯合國會場)

再比如印度近期做出的“不軌”舉動,因為無關美國和西方政府的利益,所以儘管印度派出幾萬部隊在邊境大動干戈,卻沒有受到譴責和制裁。前幾年吞併錫金,也是如此。如果牽涉到美國絲毫利益,他也不會善罷甘休,可能早派出部隊空降到出事地點進行干預。

聯合國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國際大事,但是有時候,受現實約束也不是100%公平,聯合國也會論為霸權主義國家代言堂。有些事情看似公平合理,但是超級大國不同意,就沒有辦法去做。做了就要捱揍,就要被卡脖子受到制裁。

有時候,拳頭大就是世界的主人,中小國家只能任由擺佈,民主只是擺設,這是實際情況!


夢裡青山1


現代世界中,假如2個國家都願意合併,那麼會形成一個新國家嗎?

世界上存在大大小小的國家,都有著互相的利益衝突,那麼如果兩個國家都願意合併成一個更強的國家,究竟是如何的呢?這種方式,是否自由的沒有他方關涉的呢?按理上講是說的通的,但對其他國家就造成了威脅,無疑又是不希望看到的,下面我們將具體談談。

首先根據近代戰爭史上分析,有時候兩個國家合併難免就會引發不必要的戰爭。之前就是因為一個較強大的國家合併掉另一個國家後,全球基本無對手,接著他們就開始侵佔鄰邊小國,把土地擴長的越來越大,當然這也伴隨著殘酷戰爭,當然也有和平合併的。

現代國際觀點認為應該尊重每一個國家的主權,因此才衍變出聯合國這種國際機構以及東盟、非盟、歐盟等這些國際組織的存在意義非凡,所以一個國家就有了多重聯繫,他們選擇加入這些盟會是自由的。為此兩個國家之間只要互相同意,是可以自由聯合起來的,不過在之前需要妥善處理好跟其他國際聯合機構的權利問題,這樣在國際輿論上就沒有什麼阻攔了。

舉個例子,非洲之地的坦噶尼喀跟那邊的島國桑給巴爾,原來是兩個獨立的小國,後來雙方達成共識就合併成了一個國家,起名叫坦桑尼亞。此兩國之前是英國殖民地,於1961年跟1963年的時候相繼獨立,由於互相的國土很接近,加上人群風俗習慣基本一樣,不存在語言溝通困難,為了長久的發展以及不再受強國欺凌,他們就選擇合併在一起。該2個國家於1964年正式聯合建立坦桑尼亞共和國,而國際上沒國家對此表示異議,也不可能去幹擾人家的自由選擇,小國是容易合併些但強國的難度就很高了。

全球強國屈指可數,如果再讓其合併的話,意味著便得更加強大,這對其他強國無疑是造成的,所以其他國家一般都不希望他們合併。有時候還會不惜成本的使出各種方法牽制對方,為此第二次世界 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個國家就基本落定自己國土範圍,不會再隨便改動,此舉目的在於安撫了其他國家的擔憂同時也避開強國對自己國土的窺視,更重要的是減少因國土問題而可能會引發的戰爭。

當年德國因國際局勢被逼割裂成兩個國家,但畢竟傳統觀念無法改變,都是源於一個國家同一民族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當戰爭平息風頭過去之後,這兩個國家還是重新合併到一起,時間相隔分開幾十年但血濃於水,屬於皆大歡喜的結局。也這是少有的強國合併例子,自從東德跟西德合併成如今的德國之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就沒有大國家出現這種合併的事例了,唯獨還有一些小國家久不久就相約合併成國。

阿拉伯國家原本被分散為7個小國,後來到了1971年分別有迪拜、烏姆蓋萬、沙迦、阿布扎比、富查伊拉以及阿治曼6個小國協商達成一起組成一個大國,也就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這些國家早前都曾被英國殖民過,因此可能不想再承受外來者的侵佔,才做出合併決定。隨著聯合酋長國的成立與逐漸強大,之後還有哈伊巴角酋長國也同意合併,一舉衍變成如今的阿聯酋國家。就算如此,兩個國家願意互相合並後,也會存在一系列的後遺問題。不過他們選擇合併的目的大部分都是想變得更強大,以避免受其他強國的欺凌。


貓眼觀史


我來說一個現實的例子。當年的敘利亞和埃及真的合併了。近代的阿拉伯就是一盤散沙,彼此爭鬥不休,但是在二戰結束,許多國家擺脫身上的殖民枷鎖後,一股泛阿拉伯主義的思潮在中東興起,埃及的納賽爾,伊拉克的薩達姆,都是這樣的人物。受此思潮鼓舞和自身的安全考慮,當時的敘利亞強烈要求與埃及合併,作為阿拉伯世界統一的第一步。

經過雙方的磋商,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了,阿拉伯聯合國。後來也門加入了,又叫阿拉伯合眾國,頗有向美蘇叫板的意思。然而,重點來了。合併後的這個國家,首都定在了埃及的開羅,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阿拉伯中心大馬士革。高層也都是埃及這邊的人,敘方大的企業和銀行紛紛國有化,更重要的是,敘在戰略上淪為了埃及的緩衝地帶和生存空間。於是僅僅三年後敘軍方不服,大家又各自分開過,也門也只好退出。這個運動就失敗了。

這個例子說明兩個國家統一的難度。統一就意味著讓出部分甚至全部主權,究竟是我統一你,還是你統一我?歐盟這麼多年,經濟政治高度統一,甚至內部提出以歐盟代替法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看法,但都沒成功。只能說可能性不是沒有,但是難度極高。


天秤座的二丫頭


當代國際關係中,只要兩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是自願的,都同意合併,那就當然可以合併為新國家。現代歷史上,埃及和敘利亞合併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58)、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1964)、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統一(1990),都是涉及到兩個國家合併。某種意義上,兩個國家是否可以合併成一個國家,取決於合併是否具有國際國內合法性。


1990年統一前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藍)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紅)(黃色為西柏林)


首先,兩個國家或多個國家合併必須獲得國內合法性,即參與到合併中的國家的國內民眾支持。當代世界國際社會中,最具有國內合法性的合併當然是獲得民眾同意的合併,而想要獲得民眾同意,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全民公投,即參與到合併中的國家,各自在本國舉行全民公投,如果各國的全民公投結果顯示同意合併,那麼自然就可以合併為一個新國家。


合併後的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上)與作為坦桑尼亞半自治區的桑給巴爾(下)


另外,兩個或多個國家的合併行為,以及合併後的國家想要進行國際交往,就要獲得國際合法性,即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即合併行為和合並後的新國家的國際合法性。當然,承認只不過是對合並這一行為本身,以及合併後產生的新國家的確認行為,但是如果國際社會多數國家都不承認合併行為以及合併後產生的新國家,那麼新國家就要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為國際社會所敵視。可以說,是否能夠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決定了這一合併行為和合並後的國家是否具有國際合法性。


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埃及和敘利亞在地球上的位置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如果兩個大國自願合併,導致出現一個力量遠超其他國家的超巨型大國的出現,那麼國際社會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不過,首先兩個大國,尤其是洲際大國合併(無論是自願還是非自願)的可能性非常小。發生合併行為可能性最大的是那些小國,最多是某些中等強國間的合併,而這些合併,對國際權勢格局只要影響不大,或者抓住特定的契機,都是有可能的。其次,合併不是一加一大於二,很多時候是一加一小於二,甚至小於一,所以合併並不必然代表合併後的國家國力大增。


里根和戈爾巴喬夫會晤談論兩個德國統一問題


總而言之,如果兩個或多個國家想要合併為一個國家,那就必須具備國際國內合法性。而且,雖然國家合併會遭到一定阻力,但是隻要對國際權勢格局沒有大的影響或者抓住特定契機,合併還是可能的。


hording


說說小張的觀點吧!

滿足兩個條件是可以的。1、兩個國家的居民相互同意,沒有任何政治力量干預下進行公投。2、國際社會的認可,尤其是政治地位、話語權高的大國。

兩個國家想合併,沒那麼容易。

1、對於任何一個強國來說,他們不希望看到某兩個國家合併,給自己帶來潛在對手。例如:韓國和朝鮮(當然目前這兩個也沒有合併的願意)。作為同一個民族,曾經統一的國家,如要合併統一那也是非常難的。第一個座大山——美國。如果朝鮮韓國合併統一,他有什麼理由駐軍東北亞?如何控制韓國?如何監控整個亞洲乃至俄羅斯?


2、合併之後的融合問題。愛爾蘭和英國鬧獨立,即使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但在利益面前還是各有各的小算盤。?

3、也有成功的例子。德國的合併統一,他是幸運的偶然也是歷史的產物。因為東德和西德始終認為他們是同一個國家,有一天必然統一。當然蘇聯的認同,直接促使他們推倒柏林牆,走向統一。

二戰之後,世界各國就基本劃定了本國範圍,不會輕易變動。兩個國家的合併不僅關於兩國人民的政治、利益。。。。更關乎世界格局,以及他國的切身利益。所以兩國即使同意合併一國,具有可操作性,但實際行動非常難。


小張問答


如果奧地利併入德國,那波蘭西部也想併入德國了。二戰蘇德瓜分波蘭,戰後蘇勝德敗,波蘭復國,蘇聯到肚子裡的肉不肯再吐出來,拿德國東部領土補給波蘭。那片領土上有歌德的故鄉,有希特勒的狼穴,那片領土上的人應該更願意併入德國吧。這個還是要看國家實力的,不管是德國奧匈在一戰的合力,還是東西德的合併都是德國實力本身就是世界頂級的時候,且周邊的英法俄(蘇)都有所滑坡,無力阻攔。一戰和二戰結束後,德國本就是戰敗國,哪有實力說話,英法美蘇想怎麼樣干擾都只能照做。但是如果一個強大的國家想合併其他國家,並且對方同意,其他國家想阻止也是徒勞。比如蘇聯,蘇聯本身不衰落,西方也沒法讓他解體。

英法把蘇聯想的太簡單了吧?英法不願意合併是怕德國以後壯大對他們的地位造成威脅,蘇聯何樂而不為呢,而且當時蘇聯再走下坡路,國內都一團糟已經沒有精力去管西歐的事情了。德國也會免除蘇聯的所有債務,蘇聯肯定會答應的。倆個國家合併或者統一,並不是以兩國人民的意願意志決定的,而是周邊國家及國際秩序決定的,因為統一以後的國家肯定強大了,必定顛覆傳統的國際秩序。所以南北朝鮮統一的路還很長,而我國的統一任重道遠,只有大陸強大到外面勢力無法干預時,統一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歐洲那地方,各國沒有合併後的文化源,千辛萬苦的弄成歐盟,也將分崩離析了。 即使在歐洲地界出現了秦王似的人物,至少也要一千年,才會明白文化統一的重要性,基於此,咱中國人切要堅守中國傳統文化。合併不是拉郎配,得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共識。東德西德是人為分開的,歷史上就是一個國家。就如同蒙古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歷史上最大時疆域是清朝,難以奢求俄國佔領的迴歸,蒙古獨立是有些可惜。

兩個國家合併,要看合併的國家是不是都是強國,是就會影響世界格局,比如德國和法國。但如果是兩個弱國,即使合併了也不會有太多影響,世界主演大國在不損害自身利益前提下,一般不會反對。或者一個弱國和一個強國合併,強國世界排名前列,遇到的阻力也不會太大。在經濟上,俄羅斯相當於我們一個省,在國防上面,俄羅斯有得我們都有,俄羅斯沒有的我們也有,戰略縱深上面,我們的也不小,已經夠大了,再入一個俄羅斯過來只能算是錦上添花吧,主要是誰做老大的問題,其實時間在中國這邊,中國目前還是在發展中,俄羅斯在緩慢爬行中,而且一定程度上還在倒退,再過些時間,蒙古呀,臺灣了,藏南地區了等等基本很容易就回來了。

俄羅斯當然願意囉!他們從此就可以不再以麵包為主食了,可以享受由中國發放的大魚大肉了。 但中國人民可不答應了。若論資排輩,他們至少是我們的“孫輩”了。哪有爺孫合併的呀?只能是“隸屬”關係了。 所以,對待俄羅斯,不是“合併”,而是把它“劃歸”過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