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上廁所時被孩子撞見,5歲女兒跑過去跟爺爺說:“我媽媽流血了,流了好多好多血……”好尷尬!公公不吭聲,想冷處理。

女兒追著叫喚:“爺爺你快來看看啊,你聽見我說話沒有?”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一時半會兒我也出不去,可女兒一句接著一句嚷嚷,越是不搭理,她越是急切的陳述事件。我急壞了,這可怎麼辦呢?

於是,腦子一熱,只想趕緊堵住她的嘴巴,大喊一聲:“甜甜,你的洋娃娃掉水裡了!”

這招真管用,女兒慌了神似的衝過來……發現我騙人,叉腰、嘟嘴指責我,並撂下狠話:“大壞蛋,你撒謊,讓大灰狼把你抓走,一直流血!”

急於化解眼前的尷尬,竟然又犯了新的錯誤,用“欺騙”讓她轉移注意力……家長平時功夫沒做到位,導致孩子對“女性月經”毫無概念。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孩子描述月經,家長的3種做法不可行

孩子在家,偏偏身上來了例假,這種場面確實很尷尬。那麼,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是把衛生巾一類的護理用品藏起來?還是把廁所門反鎖上不讓孩子進呢?如果孩子偷偷的向公公描述怎麼辦?

下面3種反應是家長嘗試過的,但這些做法根本沒有效果,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不可行的做法吧!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冷處理

女兒看見媽媽“流血”產生恐慌,擔心媽媽“受傷”。家長不給她解釋清楚,孩子會一直好奇,說不定會詢問其他人。比如女兒請教爺爺,這就很尷尬了。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只能怪自己之前疏忽。在孩子第一次困惑併產生疑問時,我跟公公反應一樣,沒有搭理她,冷處理掉了,所以才會“窘境”重演。

×偷換概念解釋其他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一位叫“琳”的網友吐槽:“上完廁所,我沒衝乾淨馬桶裡的月經,6歲兒子問我‘媽媽,馬桶裡怎麼有血?’我說‘剛才媽媽流鼻血了’……”

顏色一樣,而且都是少量,於是乎偷換概念,直接解釋其他孩子能聽懂的概念。這招很有效,孩子得到答案,不再疑惑,也不會追問下去。

然而,這個被擱置的問題,終究會有浮出水面的一天。那時候,萬一撞見的不是自己媽媽,而是其他女性,是不是不太好?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欺騙孩子

陪伴過程,家長會發現“分散孩子注意力”這招很好使。孩子哭鬧不止,一起做個遊戲,孩子就忘了;孩子說髒話罵人,給ta講個故事,馬上住口……

讓孩子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無可厚非。但是欺騙則不可取,本來沒有的事,家長通過撒謊、製造混亂,把孩子誘拐過來,從而終止尷尬局面。最後結果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冷處理不行,說錯了也不行,而且還不能撒謊……這麼棘手的話題,家長到底該如何化解尷尬局面呢?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如何給孩子科普?

家長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完全不瞭解“月經”,第一次看見媽媽流血了,是不是也很害怕?甚至聯想到受傷和死亡……因此,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首先,家長端正態度,不能用“有色眼鏡”看待敏感話題。

孩子不認識“衛生巾”,自然好奇“此物有什麼用”、“具體怎麼使用”?有一回,女兒問我:“媽媽,你怎麼也用紙尿褲啊?小嬰兒的東西、大人也會用嗎?”當時我過於敏感,沒有正面回應她,所以當著公公的面才會陷入窘境。

女兒從哪裡聽說的?她是不是學壞了?羞澀和生氣,是家長最容易陷入的誤區。正確的態度和反應是:放下包袱,正常交流,不用尷尬,更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去分析孩子的單純行為。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其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如實回答,如果孩子追問,就繼續解釋。

什麼是“月經”?家長可以這樣說:“媽媽處於生理期,女孩子長到一定年齡,都會出現‘流血’現象,把體內不需要的東西排出來。但這很正常,跟我們受傷後流的血不一樣,所以你不用害怕,媽媽很健康!”

孩子不認識“衛生巾”,家長可以這樣科普:“這是女性生理期所用的東西,功能類似嬰兒的紙尿褲,但形狀和大小不一樣。等甜甜長大了也會用到。”然後,順便給孩子演示一下用法,或者一起觀看相關視頻。

如果孩子追問,家長就需要繼續解釋。或者也可以主動詢問孩子是否聽明白,有必要的話,就逐一耐心解答。

“爺爺,媽媽流了好多血”孩子向公公描述月經,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路寶媽有話說◆

遇到孩子提問敏感話題,家長千萬不要“激動”,您的心情可以理解,既不想讓孩子知道那麼多,同時又想快點結束談話。但是,這樣做並不能達到理想效果,甚至“欲蓋彌彰”。

一旦孩子意識到“不對勁兒”,自己去尋找答案時,就容易因為無知犯錯,或者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所以,家長一定要端正態度,理解並接受這種“認知”。

【今日話題】

您提前跟孩子講過“生理期”嗎?覺得孩子幾歲時科普這個話題合適?歡迎評論區互動!

參考書籍《和孩子談談性》(白璐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