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老人亡故後要“打金井”是什麼意思?有講究嗎?

杍攸


在農村有很多關於人亡故以後的風俗傳統,這些風俗都是尊敬亡故之人,比如在我們當地人死以後會把死者穿上衣服放入水晶棺,然後在水晶棺的正南方向點燃一根蠟燭,要知道這根蠟燭被譽為是指引亡者的引路燈,因此不能讓蠟燭熄滅,一般都是要點燃七天才可以,還有就是要把一隻做熟的公雞放在水晶棺的旁邊,不知道這樣的習俗在你們那裡是否也是這樣的呢。



最後在出殯的時候如果家中有長子的話,就要在出殯之前摔破一個瓦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寓意著“亡者要上路了”,像這樣的傳統風俗我相信在每個地方都有,只是有的地方不同,畢竟有這麼一句話說的好叫“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但是要說到人死以後要打“金井”是什麼意思呢以及有什麼講究嗎,那麼接下來結合我們附近村莊的這種“打金井”的風俗習慣來進行講解。


什麼是“打金井”

想必很多朋友在看到“打金井”這三個字的時候會有點疑問,其實打金井就是咱們常說的“打墓”,也就是說人在亡故以後,他的家人會找四道六個人來進行打金井,在打的時候會有村裡的一位老人先看看墓地的位置,然後在用鐵棍畫好墓地的基本位置,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進行挖了。

“打金井”有什麼講究嗎

首先可以說打金井的講究非常多,今天我就把其中最重要的交流來講一講,第一在打金井的時候寬度只能挖1米2,深度只能挖4米左右,在金井的底部也就是南北方向要比1米2寬一點,為的是在棺材下葬的時候可以調角度,主要是棺材不能正對著南北方向,因為這樣在當地被稱為“一條龍”,也就是對於後代孫有影響,這在現在看來有其中蘊藏的有一定的迷信。

還有就是打金井的時候去的人還要看屬相,比如亡故的人是屬猴的,那麼去打金井的人屬相是老虎和羊的就不能去,因為這在當地被稱為是屬相不符容易影響金井的風水。



綜上所述:

這種打金井的傳統風俗已經延續了很多年,也就是說在古代就有,畢竟咱們的傳統文化就是人亡故以後要“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紀錄鄉土


在農村老人去世之後的“打金井”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講究?

“打金井”就是給下葬的地方挖個穴,大家都知道這個下葬的地方都是有講究的,首先要選好地方。農村的地不想城裡那麼貴,一般都是選種了一片地之後先種上倆顆樹,北方這邊都是種桂花樹,以前的話都是用石頭擺個碑,後來慢慢都變成了“生文碑”。在確認好地段之後會請師傅過來打金井,師傅給你算好朝向之後,然後有人過來挖,一般都是一米二做好的寬度二米的長度。壽木下去的時候要擺好朝的方向,朝向是有講究的都是師傅拿羅盤給定位,位置一定要好,如果不好老人住著不舒服,還怎麼照顧後人。

有什麼講究?


抬棺材的人把棺材抬到墓穴旁邊,並不是馬上把棺材放進去,還要進行一種儀式。這個時候親戚都過來,帶著送香紙,再有一些紙紮品,一起給它們放進坑裡。旁邊的時候會在旁邊念地契,之後也給一起放進坑裡,在殺上天一隻公給它的血淋在坑裡,燒完之後儀式就結束了。到這基本就已經結束了,之後大家陸陸續續返回家,但是抬棺材的人不能走還需要把土給蓋好,把墳給修好才能離開。

以上就“打金井”的全部分享,農村喪葬習俗傳承了幾千年,已經成為一種傳統,我們應該尊重它,同時也不要太過盲從。


老賈聊三農


“生老病死、入土為安”是幾千年來人們對亡故者最後一次道別,這裡面體現著尊重與瞻仰。有人說這是封建迷信,也是民間習俗,而我更加寬容的稱之為文化,“喪葬文化”在農村土葬過程中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流程就是“打金井”,今天我就此話題給大家著重講下我們河南農村關於“打金井”的習俗與文化!



一、“打金井”的歷史文化

打金井的歷史由來已久,尤其被古代皇宮貴族更加的看中,比如清朝皇帝在去世前2-3年就會派宮中精通風水的師傅去完成這項工程,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看中打金井呢?因為他們覺得朝代氣數、昌盛興衰和金井的方位與構建息息相關,這種行為我們不用再去討論它的科學性與愚昧性,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會沉澱出一定的文化認知,直至現在!


二、打金井有講究

說到如今啊,像長江流域以南有的地方稱之為打金井,也有地方叫挖金井,金井可不是用金子做成的井,它不具備儲水功能,只不過是存放逝者遺體的墓穴,金井為何用金字,只不過在亡者入殮後會在墓穴中放入一些貴重物品,主要突出“貴”,因此我們農村也稱之為“打穴”!逝者的家庭會設設靈堂來供同村人前來緬懷,來的人會帶一包火紙,一條煙,200元慰問金,逝者的孩子或者晚輩磕頭拜謝。


逝者去世當天不打穴,一般要等到東家人到齊後,東家找會看陰宅風水師傅幫忙看墓穴,風水先生會拿著羅盤做“定向”,師傅選定後只要東家同意後會安排村裡其他人去打穴,四個人一組,東家在給打穴師傅們一人一瓶白酒,2包香菸,一是為了辟邪,二是為了緩解勞累,墓穴尺寸一般講究長寬2.2米*1.2米,剛好容得下棺木尺寸,周圍再用磚塊壘砌,完成後師傅們不會立刻走而是等待東家將亡者裝棺後驅車送來,在正式入土前會讓東家的長子再確定金井中間線位,可以調整棺木的左右移動範圍,一切就緒下棺木,有的家庭有講究的會放入穴中幾瓶酒或者是亡者平生喜愛的物件,我見過的有書、有手機,也有古玩玉器,菸斗服飾等,放完物件訂釘封土,過程與禮儀其實會更多更復雜,由於篇幅有限,暫時寫這麼多!



死者為大,我們無論與亡者不論有多大的仇與恨在亡者面前一切要化解,雖說是一場告別,其實也是一種人生的再次修復與完成!


三農記事本


“打金井”簡單點說,就是選擇土葬的人,為逝去的親人選擇的一塊地上,挖出的掩埋棺材的墓坑。之所以說它是“金井”,並不是真的有寶貝,而是一種農村人吉利的說法,圖個吉利,盼個生人活的安康,逝者走的踏實。至於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說法和講究,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在農村,人生有兩件大事,一是子女的結婚,二是老人的去世。在白事上,有很多傳統的講究,就是所謂的儀式感,正是這份儀式感,描繪了我國從古至今喪葬文化的傳承。

1、阿冰奶奶去年臘月去世的,我們為奶奶安葬的墓穴就是在我們自家老耕地上,一般我們北方農村,親人去世都會選擇安葬在自家耕地上,河北人最講究落葉歸根,耕地就是我們一生的根,不管你生前混的多牛,有多少財富,到去世了,每一個老人都願意迴歸故土,落葉歸根。

2、奶奶去世後,我們在老家堂屋擺靈一週,供親朋前來悼念。在下葬前請了村裡4個青壯丁去自家老耕地上挖墓坑,而選擇挖墓坑的人是有講究的,老輩人要求必須是家中兒女齊全,父母健在的家庭青壯丁,說白了就是圖個吉利,讓逝去的親人保佑我們。而且一般幫著挖墓坑的人,都是義務的,不圖回報的,我家為了表示對他們的感謝,每人給塞了一條香菸,一為感謝,二為保佑對方吉利。

3、挖的時候如果出現一些意外,比如墓坑中挖出蛇、鼠之類的小動物,那麼這個墓坑就要趕緊放棄,令選地址。還有些地區潮溼多雨,挖墓坑過程中坑內出現了滲水等問題,也會被老人認為不吉利,立馬更換墓坑位置。我們老家比較乾旱,我奶奶的墓坑挖掘過程中一切正常,方位指向我們李家祖墳所在處。

4、奶奶的墓坑挖的是一口棺材的高度再深一點,剛好放進去棺材後,蓋上土形成一個小土堆,而坑的大小不過剛好夠一口棺材放進去。如果是兩個人的棺材一同入葬,就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挖寬墓坑,但深度保持不變。

5、在我們農村,通常挖墓坑是不允許逝去親人自己去挖的,必須找外人,雖然我也不清楚這種講究的具體說法,但作為傳統喪葬文化的一種儀式,我一向非常尊重這種講究。

6、在奶奶的棺材放入墓坑之後,我們一行送葬的親人將手中的白綾悉數丟入墓穴之中,然後由我大爺埋入第一剷土,再有大孫子埋入第二剷土。全體親人痛哭送葬,其他幫忙的人開始掩埋棺材。

最後墳墓形成一個小土堆,爺爺在墳頭上添了一把土,在墳頭前擺放兩塊挖,插上三根香,傾倒兩杯酒。

不過各地的喪葬文化各有不同,在我們這裡“挖金井”和入葬的講究是這樣的,在另一個地方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十里不同俗就是這個道理。但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逝者安息,生者長樂。


李阿冰


這個問題我也來湊熱鬧。

打金井,按我們這裡是稱打天井打墓,陰陽術話稱為穴。其實這都是對死者葬墓的尊稱,入土為安是逝者和後輩的最大心願。

現如今江湖術士五花八門,是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現如今大多數人為了自身平安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金為寶天為上都是吉利,意思就是個好房子吧。

其實這也有講究,術士根椐逝者生辰八字和年齡來決定墓地的向口和深淺。四幹八維二十四向。古時講究男上女下,如果合葬墓男逝者要比女逝者向前放一點由天尺來定。斬草入殮下葬是關鍵,四平八穩下棺木,不能前高也不能後低,總而言之是棺木在金井裡放平衡,否則對後輩不利。

有這麼一句話叫隔山可以買牛,遠觀可知其道。意思是要有眼力,心要細心要誠,不能粗心大意,總而言之是要逝者入土為安。

我是農民我在農村,我關心我們農民的美好生活。





王銀令


問:在農村,老人亡故後要「打金井」是什麼意思?有哪些講究呢?怎麼聽起來像挖寶貝呢?

雖然每個人最終都離不了「金井」,但懂得金井的人並不是太多,而「金井」這個詞聽起來也似乎指藏有大寶藏,其實它並非表面聽起來的那個意思。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在各行各業中,幾乎都有行業內的專業術語,俗稱行業話。行業話使用起來既顯得專業,在方便同行間交流的同時又可避免行業內秘密的洩露。



對行外人看來,行業話聽起來很神秘,聽得往往也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總覺得自己插不上話。而實際上,這也許僅是一個極簡單的事,弄明白其中的含義就能豁然開朗,比如『金井』就是其中一個。

一、金井究竟為何物呢?

在農村,有一種體力活叫做「打金井」,有時也叫「挖金井」。這個活很少,有活的時間也不太固定,一年四季隨時都可能有。估計沒聽過金井的人會感到很好奇,既是「打」又是「挖」的,難道是挖有金子的礦井?

在古代,宮廷裡的水井被叫做金井,以便與民間的水井作區別。而在民間,金井與喪葬聯繫了起來,指埋葬新故之人的墓穴,說通俗易懂點就是用來埋死人的墓坑,因此也可算作是人生最終的一個歸宿。之所以用「金」字來描述,大致與喪葬文化講究吉利有關,「壽棺」、「壽衣」、「福紙」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民間打金井大有講究

在刺楸老家,當一位老人去世,其兒女會先請先生擇地,再請村裡的青壯年幫忙打金井。民間有種說法,由於金井是人的安息之所,寶地的好壞會影響到後世子孫的家道和事業,而金井挖得好可福佑子孫,反之則將帶給後世諸多不順。


這種說法雖然缺乏依據而不足以取信,但實際上相信的人很多,所以為了澤被後世都願意在風水寶地的原則上下功夫。

更有甚者,刺楸曾在農村見到有些農村老人在世時就積極地親自參與自己百年後埋葬地的擇址,而大部分都是在去世後才由後人臨時勘察選址,民間對寶地的講究和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在選好寶地後就要挖坑了(提前選的除外),即打金井,而不同地方的叫法有別,比如叫「打井」、「打框井」、「打陰井」和「挖奎」的都有。那打金井有沒有特別的講究呢?

1、選址。民間有傳言,選的寶地好,金井也打得好,在下葬時把亡故者的棺槨葬入金井中,瞬間就會發生變天,各種奇異的氣象都會出現,比如晴空萬里的天空突然烏雲密佈,甚至電閃雷鳴,頃刻間便下起如瓢潑的大雨。

在墓地選好後,接下來就是開穴打金井,比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

(1)挖蛇地。某些陰陽先生的本事大,能幫主家找到蛇地。蛇地是難得的寶地,但打金井也要注意,不能挖太深,更不可以挖到泥土底下的蛇窩,否則寶地也就破了而失去作用,雖仍可繼續使用,但與未破的蛇地相比就差得遠了。



(2)滲水。某些地方潮溼,會有地下地下水,如果打金井時挖到地下水了,該金井就不太適合繼續用了,把水搲出來也沒用,須另行擇址,因為金井裡的滲水不利於聚氣,會對後世的家道產生影響。這個關於金井滲水的說法雖然沒有任何依據,但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把逝去的親人葬在潮溼甚至大量滲水的地方吧。

2、打金井還講究的尺寸。由於棺材的規格大小不同,因此金井的長寬和深淺都有所不同。此外,如果把逝者葬在山頂和山腰,金井就需要打得深些,而若葬在平地,則挖淺一些也可以。在刺楸家鄉,對金井的長寬要求不嚴,而深度則很講究,要求深度為一棺半,過深過淺都不行。

3、打金井是義務勞動。雖說是義務幫忙,沒有特別的報酬,但畢竟是白事,所以主家會給每位幫忙打金井的人封個紅包,希望對方「大吉大利」。

4、對打金井的人有要求。幫忙打金井,要求幫忙者既要有勞力,還要父母健在且有兒女,如果既有兒子又有女兒就再好不過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老人亡故後要「打金井」是什麼意思』的簡單介紹,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在農村裡,老人亡故後會有專人擔任“打金井”這項工作,“打金井”其實就是土葬的時候挖的墓坑,那為什麼叫做“打金井”呢?這裡面倒是有一些淵源,這裡我就給大家來聊聊這個問題。



金井這個說法由來已久,因為古代的那些皇親國戚還有那些貴族們,都非常講究死後陪葬的東西。除了把生前自己最喜歡的美妾和丫鬟活生生的一起陪葬,還有大量的金銀珠寶,以及生活中所需的大量日用品,所以說過去的一個墓葬就是一個滿是金銀珠寶的寶庫。

然而真正的“金井”這個說法來自於三國時期的大軍事家曹操,曹操專門設立了“摸金校尉”這樣的一個職位,專門用來解決自己的軍費不足的問題。“摸金校尉”顧名思義就是從墓井裡摸金子出去,所以墓坑也就叫做“金井”,人亡故之後挖墓坑也就叫做“打金井”。



過去那些“摸金校尉”們對於怎麼樣摸金,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說雞鳴不摸金啊,發生“鬼吹燈”就得放下全部東西原路返回啊等等,當然這些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內容,我們回到農村“打金井”的一些講究。

在我們老家“打金井”的人是固定不變的,就是四個人,這四個人得兒女雙全,比較有福分的那種人。只有在某一個人年紀大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再也幹不動了的時候,才由大家商定重新選一個人進行補缺。



“打金井”不但人員比較講究,待遇也要比喪葬中其他幫忙的人要高,一個人除了每天兩包煙之外,還有固定的兩條煙,然後每餐飯都是四個人單獨的一張臺,伙食也是非常好的。

“打金井”的時候,都得由那些“和尚道士”看好了方位,然後一系列的祭拜之後,由四個人中最德高望重的人動第一下“金鏟”。“打金井”的時間也是非常講究的,並不是說一天半天就可以挖好完事,而且整個喪禮辦幾天就得打幾天,然後在出殯前半天才能好。



“金井”的大小也同樣有講究,在我們這邊都是1.2米寬、1.2米深、然後2.2米長,所有的坑壁都得垂直周正,開不得半點玩笑。在棺木入土之後,孝子們還得一個個的跪謝“打金井”的人,並且奉上一個禮包,至此“打金井”才算完全結束。

總的來說,在“打金井”前後還有很多講究,對於那些迷信的問題,這裡也不再多說了。農村裡對於“金井”非常重視,一個好的墓穴不但可以讓先人有個完美的安居地,而且還可以保佑子孫後代順利平安發大財,這個就見仁見智,不必多說。



我是【農民也優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分享更多農村趣事。(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打金井”簡單點說,就是選擇土葬的人,為逝去的親人選擇的一塊地上,挖出的掩埋棺材的墓坑。之所以說它是“金井”,並不是真的有寶貝,而是一種農村人吉利的說法,圖個吉利,盼個生人活得安康,逝者走的踏實。至於一些帶有迷信色彩的說法和講究,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在農村,人生有兩件大事,一是子女的結婚,二是老人的去世。在白事上,有很多傳統的講究,就是所謂的儀式感,正是這份儀式感,描繪了我國從古至今喪葬文化的傳承。

抬棺材的人把棺材抬到墓穴旁邊,並不是馬上把棺材放進去,還要進行一種儀式。這個時候親戚都過來,帶著送香紙,再有一些紙紮品,一起給它們放進坑裡。旁邊的時候會在旁邊念地契,之後也給一起放進坑裡,再殺一隻公雞公給它的血淋在坑裡,燒完之後儀式就結束了。到這基本就已經結束了,之後大家陸陸續續返回家,但是抬棺材的人不能走還需要把土給蓋好,把墳給修好才能離開。

挖金井的人到位後就可以開挖了,一般不出意外的話,挖金井的時候就會跟順利,那麼還有的在挖金井的時候會出現一些意外,比如,挖金井的時候滲水的話,那麼這個墓穴是不好的,需要重新換地方,選好地方後就可以在出殯的這天進行棺材入金井了,棺材放入金井後就要有原班人馬進行覆土,這樣才算完成,對於每個地方的風俗也是不同,你們老家是怎麼打金井的呢?


孫遠遠


  什麼是打金井?通俗點講就是給下葬棺材挖個穴,但並不簡單,首先得要選好墓地,農村不像城裡,墓地比房價貴,農村後山上,只要不是人家的地,看中哪塊,然後就會種上兩棵樹,一般是桂花樹,然後以前流行用石頭擺個碑,後面乾脆做一個“生文碑”,就等著自己老去的那一天了。確認好墓地後,就會請地師過來打金井,地師看好朝向,意思開幾鋤頭,然後就是抬棺材的人過來挖,一般挖一米二寬,二米二長,壽木下金井還要擺朝向,太小了不好擺動,這擺朝向很重要,講究一點的還會羅盤定位,稍微不講究的也會拉根繩子,這位置一定要擺好,老人說,位置擺的不好,老人住著不舒服,將來就不怎麼照顧後人了。

  

  黃金歸庫抬棺人把棺材抬到墓穴邊,並不是馬上把棺材就放了進去,這個時候還有“黃金歸庫”的一種儀式,我們這也叫“趴坑”,親戚過來,帶著送香紙,還有一些紙紮品,一起放進坑裡,地師還得念地契或者租壁山,也一起放進坑裡,殺一隻公雞,然後把公雞血淋在坑裡的香紙上,燒完後,儀式結束,就可以抬棺下庫了。棺材入坑,親戚會撒第一剷土,這叫黃金土我們那的習俗,地師把棺材方位定好後,就開始蓋土,這第一鏟子土很講究,一定要是老人的後人來撒,撒下去叫黃金土,誰最先撒下去,說明誰將來粘的福氣越大,撒這個土也很講究,只能由自己身上衣服兜住,不能用手。

  

  農村喪葬的習俗,到這一步,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就已經結束了,大家開始返程,但抬棺人不能走,他們還需要把土蓋好,把墳修好後才可以離開,所以,從打金井到葬禮結束,抬棺人是最辛苦的,肯定不是題主感覺像挖寶貝一樣了。總結:農村喪葬習俗傳承久遠,各地習俗也不盡相同,作為一種傳統,瞭解它尊重它,同時又不盲目隨從,足矣。


蜂農蜜哥


“打金井”的意思是選擇土葬的人,為逝去的親人選擇的一塊地上,挖出的掩埋棺材的墓坑。之所以說它是“金井”,並不是真的有寶貝,而是一種農村人吉利的說法,圖個吉利,盼個生活的安康,逝者走的踏實。這裡講一講科學道理的一部分。

在現代社會里,像長江流域以南有的地方稱之為打金井,也有地方叫挖金井,金井可不是用金子做成的井,它不具備儲水功能,只不過是存放逝者遺體的墓穴,金井為何用金字,只不過在亡者入殮後會在墓穴中放入一些貴重物品,主要突出“貴”,因此我們農村也稱之為“打穴”!

不過各地的喪葬文化各有不同,有很多傳統的講究,就是所謂的儀式感,正是這份儀式感,描繪了我國從古至今喪葬文化的傳承。在我們這裡“挖金井”和入葬的講究是這樣的,在另一個地方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十里不同俗就是這個道理。但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逝者安息,生者長樂。

在農村,生活中有兩個重要事件:一個是孩子的婚姻,另一個是老人的死亡。就本質而言,有很多傳統的關注點,即所謂的儀式感,它代表了我國自古到今的喪葬文化遺產。

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不要盲目抵制。 “打金井”只是選擇埋葬在地下的失喪親人棺材的地方。被稱為“金井”的原因並不是真正的金地,而是農村人吉利的一句話,希望後代子孫興旺發達,逝者保佑後代健康的生活。

朋友們,大家知道這個諺語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