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武痴除惡霸坐牢,腳戴鐵鐐練絕技,出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在去年的一次拳友聚會中,一個話題引起了拳友們的熱烈討論,話題是“形意拳大師郭雲深能打得過中華第一武僧一龍嗎?”

晚清武痴除惡霸坐牢,腳戴鐵鐐練絕技,出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中華第一武僧一龍

  有拳友就談到:“郭雲深VS一龍,如在拳臺下相遇,郭可以在瞬間擊倒武僧一龍,如在武林風拳臺上按規則打,則郭雲深需要一番適應,不然會犯規,被扣分判輸。”一個離世一百多年的人被拿出來和現代人作比較,頗有點關公站秦瓊的味道,但也足以說明現代人對郭雲深的看重。

  郭雲深跟隨李洛能多年,各種打法都練到了,只因在家鄉失手打死惡霸,坐了三年大牢,在牢房中,因為戴著刑具,練其他招式不便,著重練了崩拳。出獄後,崩拳打得爐火純青,與人交手,經常用半步崩拳將人打出。他一個半步崩拳,就可以擊倒一個土牆。他一個虎撲,就能將人撲出三丈開外。現在我們也能看到,有人可以一腳踢斷石碑,一掌打斷石碑,可是他們卻不能實戰。但是你看郭雲深與人交手,別人打不到他,他卻能將別人打出,可見他的技能有多高,這裡的技擊技術和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晚清武痴除惡霸坐牢,腳戴鐵鐐練絕技,出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形意拳大師郭雲深

  郭雲深(1829年-1900年),字峪深,河北深縣馬莊人,清末著名拳法大師,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稱,是李洛能門下八大弟子之一。李洛能先後收了車毅齋、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雲亨、李廣亨、宋世榮、宋世德等為徒,他們都各有所成,武藝超群,被稱為李洛能的八大弟子。

  郭雲深師傅李洛能練武多年,後得知山西戴龍邦的心意拳厲害非凡。為了接近戴龍邦,便由河北來到山西,租地種菜。為戴家送菜三年,後來,成為戴家的外姓弟子,並學到了武術精髓。回到河北後,結合五行學說,在心意拳的基礎上,獨創了形意拳,開始教拳授徒。 

  形意拳追求的是“打人如走路,發人似薅草”,“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崩拳講究“出手如鋼挫,回手似勾竿”,兩手交替打出,腳下半步緊隨,好似連發之箭。但是,解拳時一式變八式,練拳時的動作是需要變化和轉化的,郭雲深打人,絕不是練拳時的動作。

尋訪名師武藝精

  郭雲深身材矮小,但精力強壯,性格剛烈,好與人比試。他少喜拳術,到處尋訪武術名家,先後向拳師馮譽彰學習長拳、向孫亭立學習八極拳,習練數年,孫亭立先生見郭雲深學拳已成,便讓他去李洛能那裡學形意拳。郭雲深拜見李洛能,說明來意,並將八極拳中的剛猛猴拳和梨花大槍演示給李洛能看。李洛能見郭雲深所練手法靈速、氣勢嚴整而神氣活妙,遂收為弟子。郭雲深一應事情非常勤快,深得李洛能的喜愛,於是便傾囊相授,而郭雲深苦練十二年後藝成,深得形意拳之精義,郭雲深練十二形的虎形時,能舉步一躍三丈遠。郭雲深是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是李洛能選定的第二代形意拳“掌門人”,形意拳自創立以來,能在幾十年時間內稱雄中華武林,貢獻最大的要首推郭雲深,他為形意拳的發揚光大可謂是鞠躬盡瘁,貢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晚清武痴除惡霸坐牢,腳戴鐵鐐練絕技,出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

太谷縣賈家堡村車毅齋寓所,中間坐者車毅齋、郭雲深;前執槍者:李復禎,舉刀者:樊永慶

  郭雲深一生,以推廣形意拳為己任,他藝成之後遍遊各省,與同道者廣為結交。咸豐年間,郭雲深在京師任清宗室載純、載廉的武師。遇八卦掌名家董海川,二人比武三日未分勝負。於是二人互相研討,認為應將形意、八卦合為一門。習形意者,以八卦掌調劑,自無偏剛偏進之弊;習八卦掌者,以形意拳輔佐,則有剛柔相濟、攻堅克銳之能。後兩派傳人將此理論進一步付諸實踐,使形意、八卦風格互濡,渾然為一。

囚室之中練崩拳

  郭雲深一生行俠仗義,除暴安良,武德可風。同治年間,郭雲深在正定府知府錢錫彩處作幕賓,並教其子錢硯堂學武。當時有一武舉名竇憲鈞,自恃精通技擊,收羅千餘名流氓無賴,敲詐勒索,橫行鄉里,為百姓深惡痛絕。即使是過往的鏢師,也要登門拜謁送禮。郭雲深一向嫉惡如仇,聽說竇之惡跡,遂生除暴之心。

  一日,郭雲深路過竇的莊園,有人勸郭雲深去拜訪竇憲鈞,郭雲深故意朗聲答道:“他不過是一土豪,武林敗類,不齒於人,我見他幹什麼?”此話傳達到竇憲鈞的耳朵裡,竇大怒,投書邀郭雲深赴宴,欲置郭於死地。郭雲深從容不迫,身背月牙劍,單身赴宴。郭邁進竇家大門,只見兩廂打手手持刀槍棍棒,殺氣騰騰,竇憲鈞據案傲然而坐,桌案上放一支六輪手槍。

  郭雲深從容就座,竇憲鈞早已按捺不住,大喝一聲:“姓郭的!你膽子不小,經過本莊,竟敢不來叩見。”郭雲深厲聲斥責道:“你是什麼東西,無非是一個魚肉鄉里的無賴惡棍。你以為天下無人來收拾你嗎?”竇憲鈞忽然舉起手槍,向郭瞄準,郭雲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個箭步躍上桌案,飛起一腳踢落手槍,揪住竇憲鈞的衣領,一劍從他小腹直挑到心窩,竇憲鈞登時斃命,眾打手紛紛鼠竄。

  郭雲深徑直到官府投案自首,消息傳開,百姓拍手稱快,並紛紛聯名呈狀,為他開脫,郭雲深被以誤殺罪判處三年囚禁。郭雲深在囚室之中無所事事,更加苦練拳法,但其師李洛能所傳授的踐步崩拳,需要步法大開大合,他腳戴鐵鐐,步法受限,無奈只能前腳進一步,後腳跟半步。但這樣反覆演練,居然由此創造出了被後人稱為絕技的半步崩拳。在如今形意五行拳的基本架子中,其它四拳都是踐步,唯獨崩拳是並步,就是由此而來。郭雲深出獄後,錢錫彩問他:“你的功夫荒廢了吧?”郭雲深笑而不答,一個虎拳向牆壁擊去,牆壁即應聲而倒。

崩拳三勝“鬼八卦”

  郭雲深在當時武術界很有聲望,但總會有人不服,河北正安縣有個綽號叫“鬼八卦”的焦洛夫就對郭雲深很不服氣(焦洛夫曾用杆子戰勝大槍劉德寬而聞名遐爾),他前來與郭雲深較量。交手僅一個回合,焦洛夫就被打倒在地。他遂閉門不出,終日琢磨破解崩拳之法。一天,他從庖丁刀切蘿蔔中悟出砍法可破崩拳,於是苦練多年,直到掌力將碗口粗的白蠟杆一格即斷後,這才又邀郭雲深較量。

  對於三年之後的重會,郭雲深知道焦功夫必然大進。只見他嘿嘿冷笑一聲,喝道:“鬼子焦,看拳。”人還是那個人,拳還是那個拳,可憐焦洛夫三年的臥薪嚐膽,仍然難以阻擋這疾愈迅雷的攻勢。他雖然如庖丁解牛般揮動雙臂施展爛熟於胸的砍法破解崩拳,但他砍向郭雲深的手刀,一與攻來的崩拳相交,就如同波濤洶湧的巨浪撲向銅牆鐵壁,“嘭”的一聲悶響,猶如山牆倒塌,焦洛夫再次坐在地上。焦洛夫屢與高手較技,可說未有敗績,此番兩次栽在郭雲深手上,仍是心有不甘,總覺得自己苦練的“砍法”似乎缺少點東西,便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想出一招,於是,他又邀郭雲深比試。

  二人搭手進招,郭雲深再以崩拳進擊;只見焦洛夫這次施展砍法不是向下,而是小臂上挑。郭雲深隱然一驚,急變崩拳為化勁卸掉了對方的上挑之力;焦洛夫只微微一楞神,就覺一股驚濤拍岸般的崩拳又一次打在胸上,他第三次撲翻在地。焦洛夫不禁喟然長嘆:“好崩拳。”他挽起胳膊上的衣袖,露出綁著的利刃,欲在對方崩拳打來時,挑斷其臂,可是郭雲深的半步崩拳實在出神入化,方使其謀算落空。從此,郭雲深以半步崩拳三勝“鬼八卦”焦洛夫的事蹟不脛而走,為形意拳史上又添上絢麗的一筆。

收徒傳藝揚天下

  郭雲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而且精通劍術,刀槍棍棒等器械也無不通曉。其拳術靜如泰山,動如飛鳥,凡能耳聞目睹者,不管對方棍棒多快,都能迴避。郭雲深精“丹田氣打”,一次,郭雲深叫五名壯士各持一木棍頂住自己的腹部,他一轉腰,便將五人打出一丈開外。

  郭雲深熟讀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著有《解說形意拳經》一書,其論述要點為“形意拳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洗髓。三種練法是:一明勁,二暗勁、三化勁。”郭雲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認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於後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郭雲深對於形意拳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創立了半步崩拳,確定了形意五行拳的基本架子。郭雲深喜歡雲遊四海,四處尋師訪友,郭雲深不愛擺架子,從不以師長自居,也不在意輩份與師門,在收徒上能打破門戶之見,因材施教,對於形意拳門下多有指導。他經常往來於師兄弟之間,講武論藝,將山西派與河北派各自的心得融合一氣。他從不吝惜於分享自己所得,所以其師兄弟皆要求自己的徒弟多向他請益。清末形意拳門下成名的弟子,多數曾得到他的傳授與點撥。形意拳能夠形成風氣,實在有賴於郭雲深的風範。當時人多認同,形意拳之所以能夠立足,實得力於郭雲深打下的基礎。

  郭雲深晚年隱居在馬莊岳父家,收徒傳藝,一時間馬莊一帶練武成風。郭雲深的徒弟有很多,著名的有李魁元、劉勇奇、許佔鰲、錢硯堂、孫祿堂、李振山、王薌齋等。郭雲深以畢生精力從事武術的研究與傳播,生活清苦,一直居住著三間破土房,圍牆低得抬腿可過。晚年生活無著,由徒弟李振山贍養。八十歲去世,葬於東安莊。

郭雲深主要傳人

  郭雲深形意拳譜系傳承如下:姬際可———曹繼武———李政——戴龍邦———李洛能———劉奇蘭、郭雲深———李存義、張佔魁、孟昆———任德傑———張鶴年。

  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主要有其子郭深,弟子李魁元、許佔鰲、錢硯堂、王薌齋等人。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澤、李漢章、馬禮堂等人。孫祿堂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孫存周,其女孫劍雲,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定光三李)、黃柏年、馬玉堂等人。

  尚雲祥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其女尚芝榮,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等人。

  郝恩光先生的弟子主要有: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等人。

  李文亭傳藝於唐鳳亭、唐鳳台、李敦素、李春博、李春航等。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其子耿霞光,弟鄧雲峰、趙德祥、劉彩臣、董秀升、張秀等人。耿霞光傳藝於其子耿德福,弟子陳尚毅。

  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鋼、張文源等人。

  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