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麻花的由來


稷山麻花的由來


稷山麻花是山西運城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稷山,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製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麻花起源

稷山麻花的由來


稷山麻花,因源於中華民族農業始祖教民稼穡、栽植五穀的后稷故里而得名。稷山麻花的起源有其傳奇性。南北朝時,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河東行臺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玉璧城曾發生過兩次大戰。東魏的高歡政權,於公元542年和546年,兩次攻打西魏的於文泰政權,都以高歡失敗而告終。明代御史宋儀望曾寫詩云:軺車轉入稷山城,城畔猶傳玉璧營;戰骨只留荒冢土,蕭蕭落水盡悲聲。此地汾河南玉璧城周圍為戰地實營,因戰亂災荒,在這裡生息的民眾,雖草木茂盛,但野獸出沒,毒蠍橫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人們為詛咒蠍毒,在每年的陰曆二月初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這種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蠍尾,演變成今天的兩股、三股稷山麻花。古老的麻花繩子、大姑娘小媳婦的麻花辮子,與稷山麻花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歷史沿革

稷山麻花的由來


稷山麻花始創於隋朝開皇年間,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為油炸食品,硬麵和就,配料考究,口味獨特,純手工製作。特別是稷山翟店老街一黃姓開的“品香齋”麻花店,其麻花精細小巧,狀如雙龍盤繞,色澤金黃油亮,味道酥香脆爽,每天門庭若市,顧客盈門。其西位村的親家寧氏在長安及蘭州經商,便差人返鄉學得好手藝,在長安、蘭州開闢“品香齋”稷山麻花連鎖店,轟動一時。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宰相裴耀卿(681至743年),字煥之,稷山人氏。唐開元初年,玄宗升耀卿為長安令,後任濟、宣、冀三州刺史,升任戶部侍郎,調任京兆尹、侍中,升為尚書左丞相,封為趙成侯。他在做州官和朝政理事時,終不忘將家鄉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棗兩大地方傳統名特產介紹給朝中,使稷山麻花、板棗得以成為宮廷佳品。

稷山麻花的由來


元世祖監察御使姚天福,稷山南陽人氏,其升任刑部尚書後,在江浙一帶任揚州路總管,吃到家鄉稷山小麻花,讚不絕口,力薦元世祖忽必烈品嚐,受到皇親國戚的青睞。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在稷山佛峪口一帶屯積練兵,登基後始終沒忘稷山一帶享有盛名的麻花,常食不厭。

稷山麻花的由來


清代大學士、一代文豪紀曉嵐曾對推介稷山麻花做過歷史性的貢獻。紀曉嵐的岳父馬永圖,敕封儒林郎,曾任四川江津、山西稷山、山東城武知縣和內閣中書。馬永圖生有四女,次女嫁與紀曉嵐。紀曉嵐常吃到岳父帶給他的稷山麻花和稷山板棗,細細品味,感悟許多,撰文稱頌。乾隆皇帝江南出巡,紀曉嵐向皇上介紹地方名吃稷山麻花,乾隆皇帝親口品嚐,稱道:“形如繩頭,香酥可口,出類拔萃,別具風味。”由此,稷山麻花被列為朝廷御餐食品,地方年年進貢。稷山麻花隨之名聲大振,傳名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