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背後的扶貧小故事


 

一張照片背後的扶貧小故事


近日,朋友圈的一張照片引起了我的興趣,首先是這張照片的取景與場景讓人回到熟悉的以前,構圖簡潔,光影流暢,人與家畜的依存相守躍然畫面上,如果這在30年前的華北農村,屬於很家常的寫意了。但在全面小康的今天,還能有這樣的地方,實不多見,而這張圖片的背景就是距離北京100公里,2022冬奧會的舉辦地——張家口市附近的一個偏僻農村。

一張照片背後的扶貧小故事


發這張照片的是我同鄉鄰村的一位小學弟,說是小兄弟,也已過不惑之年了,幾年前偶然通過朋友和我聯繫上,因為他比我小几歲,我初中快畢業時他才上初一,匆匆一面的小學弟,後來就天各一方,我繼續上學,他初中畢業當兵,後來上軍校,再後來轉業到地方,當時只聽說他在張家口市一個司法機關當幹部,也就沒細問,加上好友後,逢年過節寒暄幾句,也就各忙各的了。

也就是這張樸實的照片,讓我和他又聊了起來,細問之下,才知道他1990年參軍到河北懷來縣,上軍校,16年後轉業到張家口市司法局戒毒所工作,這兩年,又去了赤城縣大海陀鄉龍把石村扶貧,任第一書記,用他的話說就是“30年前從山西農村裡走出來現在又回到河北農村”,這也算是一種緣分循環吧!

 赤城縣大海陀鄉龍把石村,位於鄉政府以南18公里,距省道寶平線約10公里處的深上溝。村莊四面環山,生態良好,民風淳樸,全村土地900畝其中林地450畝耕地450畝,主要種植露天架豆、圓白菜、玉米、土豆和雜糧。由於地處深山溝,交通閉塞,人們思想觀念落後,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等原因,造成了龍把石是多年的貧困村和落後村。


2018年3月,我這小老鄉帶領工作組駐村後,面對龍把石村柴草到處推、垃圾滿天飛,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嚴重落後,村民增收困難的現狀,下大力氣,因地制宜,認真謀劃落實具有本村特點的發展路子,大力實施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轉變產業發展模式二大舉措,使龍把石村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優異成績。

兩年來,工作組帶領村兩委幹部積極爭取扶貧資金用於全村道路硬化、修建文化廣場、安裝太陽能路燈、改造人畜飲水工程、修建攔河壩、長城牆、加工坊、村委會改造等項目建設,補齊了基礎設施短板。

針對龍把石村產業發展嚴重落後的現狀,2019年,他帶領村兩委註冊成立了農民產業合作社,積極跑辦為村裡爭取上級扶貧資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春秋大棚項目,打造龍把石大棚種植高架豆產業園區,從露天種植架豆模式向現代設施種植架豆模式轉變,目前園區一期如期建成,收益超過了露天種植收益的4倍,村民們紛紛感慨“種10畝旱地不如種一個大棚”,大棚成了農民的“小康棚。

如今的龍把石村,面貌煥然一新,已從貧窮落後村變為縣、鄉的先進村,架豆園區一期如期建成,村級光伏電站併網發電,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足2萬餘元,提高到每年50餘萬元,農戶收入大幅度提高,“兩不愁三保障”全部達標,建檔立卡貧困戶提前穩定脫貧,到處都有喜顏歡笑聲。

一張照片背後的扶貧小故事


如今,小老鄉還駐守在這個去年才脫貧的偏僻山莊裡,疫情期間,拍下來這張照片的背後,是他對自己這些年的質樸與紮實,也是從小留存在心裡農村的樣子和對光明幸福的執著。他說:真心實意為群眾幹事,群眾就會記在心裡。做為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扶貧幹部,來自於人民。

對了,他叫強書平,籍貫山西吉縣,和我是同鄉,也是我的初中小學弟。


赤城:海坨山下守護人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記者 劉冬明 通訊員 劉 鵬 趙韓永 楊光澤)龍把石村位於河北省赤城縣,翻過大海坨山就能到北京市延慶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屬於平北抗日根據地區域。

一張照片背後的扶貧小故事


張家口市司法局駐村第一書記強書平右,帶領黨員在進村路口執勤

一張照片背後的扶貧小故事


龍把石村第一書記強書平詢問養羊戶消毒情況和預備出欄時間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面前,全村10名在村黨員挺身而出,在張家口市司法局駐村第一書記強書平的帶領下把守全村各條進山道路,做通村民工作用嚴格檢查過往行人車輛的方式代替封路、斷路的不合理方式,科學防控以保障交通、特別是農副產品運輸。嚴格登記測溫,認真摸排春節期間返鄉人員行程,監測全體村民體溫。同時針對疫情期間牲畜因下雪等原因草料儲備不足現狀,安排在村黨員協助全村種養殖戶打草,收集秸稈,打地備肥,檢查大棚……

強書平跟全體黨員和村民說:“疫情面前我們一手抓防疫,一手促生產,我們既是首都的護城河,也是北京的菜籃子。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更要為北京提供優質的肉蛋菜奶,想方設法減少疫情對生產生活影響,保證首都市場供應,這就是老區人民在疫情面前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