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背后的扶贫小故事


 

一张照片背后的扶贫小故事


近日,朋友圈的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首先是这张照片的取景与场景让人回到熟悉的以前,构图简洁,光影流畅,人与家畜的依存相守跃然画面上,如果这在30年前的华北农村,属于很家常的写意了。但在全面小康的今天,还能有这样的地方,实不多见,而这张图片的背景就是距离北京100公里,2022冬奥会的举办地——张家口市附近的一个偏僻农村。

一张照片背后的扶贫小故事


发这张照片的是我同乡邻村的一位小学弟,说是小兄弟,也已过不惑之年了,几年前偶然通过朋友和我联系上,因为他比我小几岁,我初中快毕业时他才上初一,匆匆一面的小学弟,后来就天各一方,我继续上学,他初中毕业当兵,后来上军校,再后来转业到地方,当时只听说他在张家口市一个司法机关当干部,也就没细问,加上好友后,逢年过节寒暄几句,也就各忙各的了。

也就是这张朴实的照片,让我和他又聊了起来,细问之下,才知道他1990年参军到河北怀来县,上军校,16年后转业到张家口市司法局戒毒所工作,这两年,又去了赤城县大海陀乡龙把石村扶贫,任第一书记,用他的话说就是“30年前从山西农村里走出来现在又回到河北农村”,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循环吧!

 赤城县大海陀乡龙把石村,位于乡政府以南18公里,距省道宝平线约10公里处的深上沟。村庄四面环山,生态良好,民风淳朴,全村土地900亩其中林地450亩耕地450亩,主要种植露天架豆、圆白菜、玉米、土豆和杂粮。由于地处深山沟,交通闭塞,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等原因,造成了龙把石是多年的贫困村和落后村。


2018年3月,我这小老乡带领工作组驻村后,面对龙把石村柴草到处推、垃圾满天飞,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严重落后,村民增收困难的现状,下大力气,因地制宜,认真谋划落实具有本村特点的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二大举措,使龙把石村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优异成绩。

两年来,工作组带领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扶贫资金用于全村道路硬化、修建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改造人畜饮水工程、修建拦河坝、长城墙、加工坊、村委会改造等项目建设,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

针对龙把石村产业发展严重落后的现状,2019年,他带领村两委注册成立了农民产业合作社,积极跑办为村里争取上级扶贫资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春秋大棚项目,打造龙把石大棚种植高架豆产业园区,从露天种植架豆模式向现代设施种植架豆模式转变,目前园区一期如期建成,收益超过了露天种植收益的4倍,村民们纷纷感慨“种10亩旱地不如种一个大棚”,大棚成了农民的“小康棚。

如今的龙把石村,面貌焕然一新,已从贫穷落后村变为县、乡的先进村,架豆园区一期如期建成,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2万余元,提高到每年50余万元,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前稳定脱贫,到处都有喜颜欢笑声。

一张照片背后的扶贫小故事


如今,小老乡还驻守在这个去年才脱贫的偏僻山庄里,疫情期间,拍下来这张照片的背后,是他对自己这些年的质朴与扎实,也是从小留存在心里农村的样子和对光明幸福的执著。他说:真心实意为群众干事,群众就会记在心里。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扶贫干部,来自于人民。

对了,他叫强书平,籍贯山西吉县,和我是同乡,也是我的初中小学弟。


赤城:海坨山下守护人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记者 刘冬明 通讯员 刘 鹏 赵韩永 杨光泽)龙把石村位于河北省赤城县,翻过大海坨山就能到北京市延庆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属于平北抗日根据地区域。

一张照片背后的扶贫小故事


张家口市司法局驻村第一书记强书平右,带领党员在进村路口执勤

一张照片背后的扶贫小故事


龙把石村第一书记强书平询问养羊户消毒情况和预备出栏时间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全村10名在村党员挺身而出,在张家口市司法局驻村第一书记强书平的带领下把守全村各条进山道路,做通村民工作用严格检查过往行人车辆的方式代替封路、断路的不合理方式,科学防控以保障交通、特别是农副产品运输。严格登记测温,认真摸排春节期间返乡人员行程,监测全体村民体温。同时针对疫情期间牲畜因下雪等原因草料储备不足现状,安排在村党员协助全村种养殖户打草,收集秸秆,打地备肥,检查大棚……

强书平跟全体党员和村民说:“疫情面前我们一手抓防疫,一手促生产,我们既是首都的护城河,也是北京的菜篮子。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更要为北京提供优质的肉蛋菜奶,想方设法减少疫情对生产生活影响,保证首都市场供应,这就是老区人民在疫情面前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