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函谷關到哪裡去了,搞清楚他為何出函谷關,就找到他了

老子出函谷關後,到哪裡去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後來奉老子為祖師爺的道教,甚至認為老子是昇天當神仙了。而且,國內由此還有很多名山,都被認為是老子昇天的地方。

後來,在道教與佛教爭鬥得最激烈的時候,道教甚至說,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到印度去了,而且當了釋迦牟尼的師傅。釋迦牟尼在學習了道教以後,才創建了佛教。

老子出函谷關到哪裡去了,搞清楚他為何出函谷關,就找到他了

(老子出函谷關)

不過,很少有人考慮另一個問題:老子究竟為什麼要在年邁的時候出函谷關呢?

其實,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或許就明白老子出函谷關後,究竟到哪裡去了。

老子肯定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但究竟他一生幹過什麼,卻並不很清楚。只是從孔子、莊子等人的著述或講述中,我們知道他一鱗半爪的一些事蹟。

不過,老子的事蹟雖然不詳,但是他的學問無疑是很高的。從孔子、莊子這些大思想家的表述中,我們也看得出來。但他究竟有怎樣高深的學問,似乎連孔子、莊子都說不清楚。孔子直言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而莊子的記載中,老子幾乎是整個春秋時期所有思想家的共同老師。

老子、孔子、莊子這樣的人,在那個年代,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就是“士”。“士”在當時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沒有爵位,不算官員,不過卻有知識有文化。“士”在那個年代的歸宿,主要有兩個選擇。

老子出函谷關到哪裡去了,搞清楚他為何出函谷關,就找到他了

(古代的卿大夫)

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諸侯,或者卿大夫,把自己的學問轉化為治國安邦的策略。轉化為治國安邦的策略以後,他們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卿大夫,乃至於成為諸侯。這樣他們就脫離了他們“士”的身份。

二是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這樣的“士”,也是想讓他們的學說發揮作用。不過不是直接發揮作用,而是通過他們寫的文章,以及他們教授出來的學生來發揮作用。他們的文章會影響到諸侯和卿大夫的決策,他們的弟子也會去各國謀求官職,發揮政治上的作用。

孔子是一個兩個選擇都嘗試過的人。他既積極地謀求過官職,同時,也廣收門徒傳播他的學說。在這兩點問題上,孔子最想做的,顯然是第一點。如果能夠謀求到官職,並且能夠利用官職讓他的學問發揮作用,他其實並不願意收門徒當老師。網上有個說法,孔子上臺後殺掉少正卯,原因是少正卯和孔子搶生源。這種說法是很可笑的。因為孔子真正當了大官了,他哪裡還用得著教書呢?所以不存在搶生源這個說法。

老子出函谷關到哪裡去了,搞清楚他為何出函谷關,就找到他了

(孔子授學)

當然了,除了上述兩個選擇外,“士”還有第三個選擇,就是當隱士。

不過,雖然那時候的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隱士。但是,這些隱士只不過“隱”起來生活,他們是不是真的有大學問,算不算一個“士”,真的很難說。因為一個有大學問的人,絕對不會不想讓他的學問流傳於世,絕對不會不讓他的學問發揮作用的。

有人可能會說,你所講的“士”,都是入世的“士”,還有一種出世的“士”,也就是他們所追求的是長生不老,修仙訪道,所以就隱居起來了。

這樣的“士”肯定是會有的。不過,追求長生不老的人,首先必須是他特別留戀這個世界的生活。比如帝王,因為現世生活讓他迷醉,因此才特別留戀。或者他在這個社會碰壁了,因此才想要過另外一種生活。比如張良這樣的人。而如果這個“士”,一開始就隱居,對現世生活並沒有體驗,他的學說在現世沒有發揮過作用,他顯然是不會心甘的。

講了這些,我們再回過頭說老子。老子屬於上面的哪一種“士”呢?老子並不是過隱居的生活,他當過周朝的小官,不過沒有成為卿大夫以上的階層。他也沒有著書立說,或者通過教授弟子,把他的學問傳播出去。同時他也並沒有想過當隱士,因為他和當時的很多思想家都有交流。

老子出函谷關到哪裡去了,搞清楚他為何出函谷關,就找到他了

(孔子和老子)

那麼,老子真的是超出了上面所講的所有“士”的類型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肯定還是想要讓他的學說,能夠在社會中發揮作用的。直接當官是不成功的,教書育人他又覺得麻煩,不合他清靜無為的性格。因此,也就只能著書立說一條路。

但是,那時候的人,都盛行一種“述而不作”。孔子一生都沒寫過文章,《論語》也是他的徒子徒孫們搞起來的。老子當然也不例外。因此,老子便想到了一種能留下他學說的辦法,也就是過函谷關。通過這一事件,既讓他能夠順利地留下他的著述《道德經》,同時,也通過這種方式,讓他的著述能夠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

至於過了函谷關後,去了哪裡,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留下一部震驚世界的著作的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

(參考資料:《論語》《莊子》《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