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哎呀,媽媽,你怎麼哭了?

是因為寶寶不夠聽話嗎?

還是因為媽媽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親愛的媽媽,

是不是你也像小寶貝一樣,需要愛和關懷?

《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小眾的繪本故事書《聽,孩子的心聲》,當看到書中的這段話,很感動,觸動了自己脆弱的內心。俗話說“為母則剛”,其實只是媽媽把自己的脆弱藏了起來,哪有那麼多的“剛”,只是,有了孩子,也有了不得已。孩子如同甜蜜的負擔,在這甜蜜中,媽媽願意承擔重負,然而,在媽媽的內心,也是需要愛和關懷的。

《聽,孩子的心聲》不是一本故事繪本,而是描寫孩子的心聲的繪本。以孩子的心理視角,來表達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之道,表達家庭的幸福、父母的恩愛對孩子的重要性。

《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01

作為一個暴脾氣的媽媽,每當我對孩子發了脾氣,孩子反倒會更粘著我,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問我:媽媽,我愛你,你愛我嗎?我知道,這是孩子在向我確認我對他的愛是否依舊。正如書中所說的“有時媽媽會表白出討厭我的樣子,還對我大聲說話,我好害怕......”

我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對孩子發脾氣,同時也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傷害。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完全控制得住自己壓抑的脾氣呢?當然,我不是提倡有了脾氣就要發出來,而是,盡力而為地少發脾氣,同時找到你對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分析原因之後,你或許會發現,你的脾氣很多時候不是由於孩子本身在某一件好事上所犯的錯誤,而是自己內心壓抑的情感,孩子的調皮搗蛋只是導火線而已。學會找到背後的原因,才能緩解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的習慣。

《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這一點,我嘗試過,效果很明顯。當孩子睡著,我看著孩子熟睡的樣子,太美了,於是反思,這麼可愛的孩子,我為何常常對他發脾氣呢?之後,我會反思整個事情的經過,發現,有時候孩子的鬧騰背後,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有時候孩子的無理取鬧,是由於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某一件事情;有時候孩子的調皮搗蛋,那是因為活潑調皮是孩子的天性。

02

親愛的媽媽,你知道嗎?

我能感受到媽媽和爸爸的情緒和內心,是真的,我能真切地感受到。

而當你們焦慮不安、心神不定的時候,我也能準確地感受到。

並且,我也會跟著大哭大鬧,要麼沒精打采……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

我的行為舉止就是爸爸媽媽內心感受的外化表現。

這就是孩子的心聲。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對於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禮物。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才能保證健康的成長。很多家庭往往有了孩子就忽視了夫妻之間的關係,這樣會導致家庭的親密關係都往孩子身上傾斜,反倒忘了家庭關係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夫妻之間的良好關係。

《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孩子的第一課堂是家庭,第一任老師是父母,“言傳身教”,父母的行為舉止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同時,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也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管理。所以,不管是行為舉止還情緒,在孩子面前,父母都應該做“榜樣”。

在做“榜樣”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狀態也會慢慢變好,起初可能是被迫自己在孩子面前做榜樣,時間久了,成了習慣,在這種良好的習慣中,你也發現這樣的做法讓家庭關係變得更和諧美滿了,當從中看到益處,你也會自發的做好榜樣,這就是正向的良性循環。

《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03

親愛的媽媽,

當我頑皮淘氣的時候,

請你不要太大聲地斥責我,好嗎?因為對我來說,

淘氣是自我學習的一種方式,它告訴我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我不可以做的。

常常看到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舉止要求的很嚴格,比如,怕孩子弄髒衣服,就剝奪孩子爬行的愛好;怕孩子玩沙子弄髒了手,就不讓孩子玩沙子;怕孩子玩水打溼了衣服,不要孩子玩水;怕小寶寶自己吃飯弄得滿地都是,就剝奪孩子自己吃飯的興趣。父母很多的要求其實是為了更好的管著孩子,讓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來做,“聽話”的孩子讓父母帶起孩子來顯得輕鬆很多。但是,適當的放開管控,讓孩子去感受,去嘗試,孩子才能在探索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回想我們的童年,何嘗不是聽不進去父母的管教和條條框框,換位思考,現在我們做了父母,也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讓孩子摸索,我們要做的是保護好孩子,避免危險的發生,那些無關危險的事情,就放開手讓孩子嘗試吧。

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被父母朔造成為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

《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怎麼哭了?你也想念自己的媽媽?

父母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因為愛,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最最重要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