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成了殺害的理由?野生動物,永不是食補的首選

稀有成了殺害的理由?野生動物,永不是食補的首選

2020年伊始至今,大家都被蝙蝠“封印”在家裡。

時隔17年,新冠肺炎再次引起大家對吃野生動物的關注,蝙蝠、穿山甲、果子狸、野豬、狍子……

那些大多人只在網絡上看到的野生動物,因為少部分人的好奇而成為了餐桌上的“美味”,給大多人帶來了一場無妄之災。

藏身在深山野林裡的野生動物,為什麼就是躲不開人類的魔爪?


野生動物:我哪裡“得罪”人類了?

2020年2月9日在湖北省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表示“當今人類新發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

早有SARS、埃博拉、MERS等傳染病為前車之鑑,依舊阻擋不了大家吃野味的步伐。

歸根到底,離不開所謂的藥用價值和“特色美味”。


1、穿山甲


穿山甲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亦有記載。然而,穿山甲的藥用價值並不是獨一無二、無法替代,已經有不少研究表明豬蹄甲等在替代穿山甲入藥的可能性。

有一項研究通過分析豬蹄甲和穿山甲化學成分的種類差異,發現兩者所具有的化學元素種類大致相同,所含氨基酸種類也基本一致,除個別氨基酸差異明顯外,大部分含量基本相同而無明顯差異,因而推斷豬蹄甲在替代穿山甲用於部分疾病治療上有一定的可行性[1]


稀有成了殺害的理由?野生動物,永不是食補的首選

2、魚翅

魚翅,不少人眼裡的高級食材,認為其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有滋養肌膚等作用。

事實上,魚翅的蛋白質主要是膠原蛋白, 屬於不完全蛋白的一種, 因此吸收利用率較低, 營養價值遠不及來自雞蛋、牛奶和肉類的蛋白質[2]

而且所有的蛋白質進入人體後要分解成氨基酸, 並不是大家認為的“吃膠原蛋白就能補充膠原蛋白”。

而且被割掉魚鰭的鯊魚,大多會被扔掉海里,沒有了魚鰭的鯊魚無法遊動,只能成為同類或者其他動物的食物。

為了所謂的滋補功效或者單純嚐鮮而犧牲好幾條鯊魚,實在沒有必要。


3、禾花雀

因為民間傳言禾花雀能“補腎壯陽、祛風通絡、壯筋健骨”,禾花雀逃不過被捕殺的命運。2017年,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列入“極度瀕危”,意味著離滅絕僅一步之遙。

然而,在歷代中醫典籍中,從未見有關於禾花雀肉有補腎壯陽功效的記載;即使在現代生精壯陽的藥膳湯譜中,也鮮見有禾花雀的蹤影[3]

野生動物本沒罪,只是以野味、藥材和補品為代表的野生動物消費瞄準了他們,讓稀有成了殺害的理由。


野生動物:滿是病毒的我,為什麼還吃我?

1、蝙蝠

說到滿載細菌病毒的野生動物,蝙蝠妥妥榜上有名。蝙蝠雖然有寓意“遍福”,實際卻是不折不扣的超級毒庫。

科學家從200多種蝙蝠身上,已經發現了超過4100多種病毒,其中500多種為冠狀病毒。

大家熟知的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冠狀病毒等大規模的病毒性傳染病,追根溯源都會找到蝙蝠的身影。

這些病毒能與蝙蝠安然無恙地相處,卻並不能與人類共存。

稀有成了殺害的理由?野生動物,永不是食補的首選

2、野生蛇

蛇,是大家比較常吃的野味。蛇類入藥早有記載,但是野生蛇體內攜帶多種體內寄生蟲,包括舌形蟲、曼氏迭宮絛蟲、顎口線蟲等,都是人畜共患型寄生蟲。

感染可以致腹膜炎、敗血症、心包炎等,損害多個臟器,重則危害性命。

以曼氏迭宮絛蟲為例,成蟲寄生在人的腸道中,會引起消化道症狀;其幼蟲可遷移並寄生在皮下、眼睛、口腔、內臟、腦和脊髓等組織器官中,引起裂頭蚴病。

稀有成了殺害的理由?野生動物,永不是食補的首選

關醫生小提醒

2003年,我們領教了SARS的威力;今年,我們又一次釋放了新冠病毒。

野味並不是營養高、藥用價值高的代名詞,口感也不見得好;雞鴨鵝豬羊牛等家禽同樣能滿足你的口腹之慾。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意味著中國確立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制度。

“吃一塹,長一智”,希望到了新冠疫情過去的那天,也別再好了傷疤忘了痛。

放野生動物一條生路,也是在放過自己。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結束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記得轉發給親朋好友看看哦~


[1] 羅憲堂,錢進,李瑛.豬蹄甲與穿山甲片中化學元素和氨基酸的分析比較[J].中醫藥學刊,2002(05):604-605.

[2] 阮光鋒.“山珍海味”,營養有多少?[J].少年兒童研究,2013(19):36-38.

[3]生命時報.中醫:被吃到瀕危的禾花雀,真的沒有“壯陽”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