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

  李輝(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採編記者,以下簡稱大會記者):

陳教授,有些人對當今中國還需不需要馬克思主義產生了疑慮。甚至有人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排斥個人利益的觀點是不合時宜的”,對此您怎麼看?

  陳學明教授(以下簡稱陳學明):中國正在實施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以個體利益的最大化為驅動力的,而人們長期獲知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集體本位”的基礎之上的,這樣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是否因排斥個人利益而不合時宜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利益的觀點真正不合時宜了嗎?馬克思既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也認為“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以市場化為取向的改革開放,既是一場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運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辯證思想的迴歸。市場原教旨主義正在摧毀人性,當連一些西方學者都主張對肆無忌憚的個人利益至上進行制約時,難道中國人反而應該放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中的個人本位主義的批判立場嗎?我們不能縱容市場原教旨主義在個人利益至上的名義下摧毀人性,必須辯證地看待市場經濟時期的個人利益,在張揚與限制之間保持張力。

/<font>

  大會記者:一些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價值視為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價值”,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因在價值觀上“獨樹一幟”而喪失了指導意義,您覺得這些看法是否正確?

  陳學明:我們看到,一些人一方面熱衷於推崇西方的“普世價值”,另一方面因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西方的“普世價值”不相一致而對之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這裡既有必要認清西方的“普世價值”的實質,更有必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真正內容之所在。西方國家口頭上奉行“普世價值”,實際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當一些美國學者都承認美國實際上奉行“本國貧困兒童必須救助,別國的兒童可以殺害”時,談何“普世價值”?所有的冠冕堂皇,只是意味著西方的政客習慣於用道義性來掩蓋自己的利益。馬克思主義承認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一種價值追求要產生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必然反映文明的前進趨勢能有效地推動社會前進,必然反映人性的道義要求,必然具有強大思想吸收功能。馬克思主義本身即是。我們要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不要西方政客的所謂“普世價值”。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對人類文明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大會記者:有的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在革命時代具有歷史必然性,而到了建設和改革時期已經失去了時效性。您覺得這種看法對嗎?

  陳學明:當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理由是,馬克思主義原本是一種以階級鬥爭為核心的革命理論,而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建設和改革的執政黨,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說不通了。說馬克思主義僅僅是“革命理論”,這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理解。實際上,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指導革命,卻不能指導建設,這種觀點首先暗含著一種革命和建設的二元論。這種二元論是對革命和建設關係的簡單化的、僵死的、偏頗的理解。“破舊”與“立新”是馬克思主義不可分割的兩面,“建設一個新世界”是革命的落腳點,無產階級所進行的“最後的鬥爭”是為了消滅階級,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把一個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日益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這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最具說服力的建設性成就。只要不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僵化體系,就會堅信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馬上打天下”的理論,而且也是“馬下治天下”的理論。


  大會記者:有的人認為,既然選擇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那就應該放棄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對這種觀點,您怎麼看?

  陳學明:其實,中國共產黨人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馬克思主義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又在蘇俄和中國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文明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並有效應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實現中華文明的繁榮發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既有差異性更有親和性,正是兩者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具有生機和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中國傳統文化雖然不能成為當代中國的指導思想,但可以成為當代中國的文化資源、工具或營養,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個構成要素。

  大會記者:有人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無緣,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創新理論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請談談您對此的理解。


  陳學明: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有些人就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無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際上已成了明日黃花。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民主社會主義,更不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與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九十多年探索和奮鬥的結晶,具有其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理論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是有自己的底線的,底線之一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不容放棄。 事實非常清楚, 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既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分,也有值得借鑑的西方精華的因素,但主要是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作用。
/<font>

  大會記者:最後一個問題,當今中國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具體有哪些原因?



  陳學明:理由有四:其一,由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實現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現實清楚地表明,沒有一種政治力量能取代中國共產黨承擔起這樣一種歷史使命。而選擇中國共產黨來領導中國人民從事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就是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公開聲言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政黨,如果中國共產黨放棄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那麼中國共產黨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性質,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也就失去了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這一中國夢的合法性和精神力量。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是社會共同體得以存在的思想基礎,是社會系統得以運轉、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託和規範力量。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實現民族振興的偉大斗爭,首先必須確立能夠統領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用這一指導思想來鑄就全國人民的共同精神依託。而中國共產黨用來統領全國人民的指導思想只能是馬克思主義。

  其二,我們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應當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背景相符合。中國共產黨把實現民族振興、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當今中國人民的現實目標,正在用這一現實目標來激勵和團結全國人民共同奮鬥。中國共產黨正在領導中國人民腳踏實地為實現黨的現階段目標而不懈努力,紮紮實實地做好當下每一項工作,取得“接力賽”中當代人這一棒的優異成績。但是,強調做好當下的工作,實現現階段的綱領,不等於放棄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實際上,做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符合的事,有沒有更崇高的指向,是不是在崇高的信仰下做這些事,精神境界是大不相同的,其結果也是大相徑庭的。關鍵在於,當今中國人民應當確立什麼樣的崇高理想?無疑,馬克思主義是迄今為止人類思想智慧的最高境界,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意義就在於為人類確立了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的理想。


  其三,中國人民目前所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前人從來沒有走過的道路。它既不同於前蘇聯的那種傳統社會主義的道路,也有別於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我們的道路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這條道路的形成,一方面有賴於我們的實踐,另一方面也必須借鑑科學的理論。在我們所要借鑑的理論中,當然既有西方的理論,也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必須指出,在我們所要借鑑的各種理論中,馬克思主義是最重要的。我們必須首先以馬克思主義為基點進行理論創新,在此基礎上吸收其他的理論精華。這是由我們所從事的事業的性質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品格所決定的。

  其四,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成就的取得當然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創新理論”的指導。問題在於,能否進一步歸結於馬克思主義,能否用中國所取得的成就進一步來證明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中國的重要意義,有人可能就存在著不同看法了。確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注重理論創新,注重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注重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是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前提的。縱觀當今中國“創新理論”的幾個組成部分,可以說每一個部分都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不從文本、抽象的概念或原則出發,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取向,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創新性地提出了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持、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些“創新理論”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又進一步證實了馬克思主義。如此說來,論證了這些“創新理論”在當今中國的重大意義,也就是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在當今中國的重大意義,“創新理論”作為中國共產黨“看家本領”的地位,與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看家本領”的地位是一致的。我們所說的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而不是對其他什麼“主義”的“創新”。


  (訪談嘉賓簡介:陳學明,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兼任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