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歷史家族顯赫

秦朝蔡氏


蔡澤後裔及其家族。秦時期蔡氏家族中以固始蔡氏為盛,以蔡澤為最傑出代表。他是燕人,戰國末年的政治家、哲學家。他以善辯著名,遊說諸侯甚眾,入秦國後,經推薦被秦昭王舉為相,隨後在秦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王三朝拜相。在哲學上,著重發揮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提倡道家的寡慾、知止的觀點。認為只有寡慾知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他是蔡氏家族中第一個被收錄二十五史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理論被載入史冊。他去世後,葬於固始(今河南),子孫也隨遷居固始,就成了固始人,所以很多的後裔都以作為蔡澤的後代為榮,在《蔡氏族譜》中都記載先祖為“固始人”。也就是從蔡澤開始,這是蔡氏後裔有了“郡望”的記錄。秦末農民起義中蔡姓人也不少參加了義舉,史書記載上蔡人蔡賜,曾被陳勝的“張楚”政權任為上國柱,封為房君。為陳勝吳廣起義,出謀劃策,獻身沙場。關於他們的記載在正史中都只有寥寥幾筆。蔡千秋,西漢,沛(今屬江蘇)人,字少君。嘗受穀梁春秋於魯榮廣,又事皓星公,為學最篤。宣帝時為郎,後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轂梁者,莫及千秋,帝愍其學且絕,西以千秋為郎中戶將,遷郎十人從受學。蔡義,漢,溫人,漢昭帝光祿大夫,後拜相,封二千戶,陽平侯,無後,卒,國除。蔡茂,有懷(今武陟縣)人,歷官侍中、司徒,名列三公。蔡湛,光和一年,為藁城長。在《蔡氏族譜》中的記載也不夠詳盡,只在譜系圖中體現。因此此時的蔡氏只是在流亡國暫露頭角。

蔡寅等家族及其後裔。蔡寅,陳留(河南杞縣)人,初為魏國太僕,秦末參加起兵反秦,加入義軍。漢王三年,楚漢相爭時(漢王三年初),他投奔漢王劉邦,任車騎將軍,因擊敗楚將龍且,破彭城有功,封肥如(今河北盧龍鎮)侯,食千戶。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蔡寅卒。子蔡戎襲爵位,為嚴侯。嚴侯卒,孫蔡奴繼承爵位。漢景帝元年(公元156年)蔡奴去世,無後,國除。漢宣帝元康四年(公元62年)蔡寅曾孫肥如大夫蔡福,奉詔復家,蔡福無後,卒,國又除。


漢代蔡氏


蔡兼家族。蔡兼也是漢的開國元勳,陳留(河南杞縣)人,初為魏國太僕,原韓國貴族,是秦朝淮陽令,後投靠劉邦反秦暴政,隨漢高祖出征,平定北地,功勳卓越,封常山相。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加封樊侯,食千二百戶,蔡兼去世後,由蔡平繼為康侯,後由蔡平襲為共侯。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113年)時由蔡闢方襲祖先爵位,蔡闢方因參與賭博和掠奪他人財務服罪,被革除爵位,罰為城苦力,其後無聞。

據史料記載蔡兼的世系圖:

兼——平——闢方

蔡義家族。蔡義,西漢大臣,溫人,漢昭帝光祿大夫,後拜相,以定策功。史書記載,“家貧常步行資禮不逮,眾門下好事者結合,為義買犢車令其乘之,數歲遷補復盎城門侯,久之詔求能為韓詩者,徵義侍詔人不進見,義上疏曰:臣山東草萊之人,行能亡所比,容貌不及從,然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於先師自託於經術也,願賜請間之燕,得盡精思於前,上召見義說詩,甚說之”,又記載“蔡義在溫,故師韓詩,為博士,給事大將軍幕府,為杜城門侯。入侍中,授昭帝韓詩,為御史大夫,是時年八十,衰老,常兩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議,以為為人主師,當以為相,以元平元年代楊儆為丞相,封二千戶,病死,絕,無後,國鋤。”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九月戊戌,御史大夫蔡義為宰相,封陽平侯”。

蔡邕家族。東漢時期,蔡氏的主流稱陳留蔡氏,其代表人物為東漢大學者大書法家蔡邕及其叔父蔡質。陳留一帶自秦末漢初就居住著蔡氏家族,到西漢末年已人才興旺,東漢時發展成名門望族,據福安《濟陽蔡氏族譜》和《河南蔡氏始祖開支通譜》記載,濟陽蔡氏系河南開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澤的後裔,澤亡葬陳留,子孫移居陳留。蔡澤裔孫蔡勳平帝時為邵縣令,王莽篡權後,聞其名,欲授大任,勳拒而隱居山林。蔡勳之曾孫蔡邕順帝時以司空封新。其為東漢著名學者。蔡邕與叔父蔡質一家三世同居一處,不分財產,受到部族的賞譽。蔡邕負才有盛名,被朝廷召為郎中,校書東觀。熹平四年,蔡邕奉詔正定六祖文字,書刻石碑於太學門外,觀摹者如潮。史載其事曰:“石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駕日千餘輛,填塞街陌。”足以見其名盛天下。他不僅精通書法、歷史,而且好闢章、數算、天文、善鼓琴、通音律,是一位才華橫溢,學識廣博的才子。後升遷為儀郎,因屢次上書直言朝政得失而遭宦官忌恨,諫陷他“以仇怨事公,議害大臣”,流放朔方,其叔父質也同時入獄。後來蔡質被殺。蔡邕遇赦放回,為避迫害,他遠跡吳會10年。中平六年(189)靈帝死,董卓為司空,執舉朝政,慕蔡邕高名,強徵召為御史,加官尚書,中郎將,封高陽鄉侯。蔡邕因多次規勸董卓,董卓不聽,致使敗而被侏。邕為之嘆息,王元大怒,收於獄,殺害了他。蔡邕無子只有一女文姬,作《胡茄十八拍》傳古。蔡質和蔡邕相繼遇害後,陳留蔡氏遭受沉重打擊,走入低谷,為免受牽連,質之子睦,舉家避居考城,因此《元和姓纂》說:“質始居陳留,分為濟陽,因為郡人。”據考,蔡睦遷居考城時,濟陽有縣而無郡。所以就不存在“郡望”問題。

漢代其它蔡氏家族。東漢時,蔡玄,南頓(今河南項城)人,精通儒術,弟子千人。蔡衍,項(今河南沉丘)人,官至冀州刺史、議郎。蔡順,安城(今汝南)人,以孝聞名天下。蔡倫,桂陽(今屬湖南)人,字敬仲。有才學,和帝時,為中常侍,以造紙聞名中外,元和中封龍亭侯。遼東的蔡楓,亦知名於當時。蔡經,遇王方平,得道去。後十餘年還家,雲七月七日王君當來。及期方平至,既見經,即道人與麻姑相同,須臾麻姑來,經舉家見之。蔡朗,以魯詩教授,生徒雲集,元和初征拜博士,後為琅邪王傳。

三國時期魏國的蔡瑁,襄陽人,字德珪,性豪。先事劉表為軍師,與蒯越、蒯良等並知名於時,累官鎮南大將軍,封漢陽亭侯。

三國時期東吳的彭城人,蔡炯,宇文德,歷仕內外,以清貞顯,後以衛尉領中書令,封留侯。蔡款,以清白聞名於世,有二子:蔡條、蔡機,條於孫皓時為尚書令、太子少傅;機官至臨川太守,顯貴東吳。


魏晉蔡氏


蔡謨及其家族。蔡謨,仕梁帝,封濟陽侯,有二子:邵和系。邵曾任永嘉(溫州)太守,系官撫軍長史;系之子琳,官司徒,左司屬。琳二子:軌、廓,蔡軌官至驗事中,蔡廓任著作佐部,別駕從事史,南朝宋建立後,遷御史中丞,在朝受所糾奏,百僚震隸。宋武帝稱之為“平世三公之選”,官至祠部尚書。

蔡廓之子興宗,為南朝宋名臣。武帝時任吏部尚書。明帝封東安縣侯,後任都督荊湘等八州軍事,徵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等。

興宗有四子,順、約、賓、樽,皆各貫當世。順任中書郎,晉陵太守,太尉從事中郎等;約為宋武帝安吉公主附馬,入齊任司徒左長史。齊明帝時為尚書輔政,官終太子詹事。賓為齊嘗門侍郎;樽初仕南朝齊,為給事董門侍郎,入梁任侍中,歷臨海、吳興太守,史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令等。

樽有二子一女,女為昭明太子妃,子彥熙,彥高,官分別至中書郎,宣城內史和太子舍人尚書郎。彥高之子凝,官至附馬都尉,吏部侍郎等。凝之子君知,君知之子行基,為祖蜀王府記事參軍。

賓之子履為齊尚書,履之子點為梁尚書議曹郎,點有四子,人稱四大:大同、大寶、大業、大有。大同為記寶將軍,大寶為梁司徒;大業為梁左民尚書;大有為太守。大同三子景歷,為陳中府將軍,度支尚書;大寶之子延壽為梁王宣城公王龍婿,官至尚書左丞,隨開封府儀秘尚丞,大業之子元恭仕陳隨唐四朝,官至太子舍人,參軍事,名列十八學士。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因讜論逆旨,謫守南閩。

總之,濟陽蔡氏於晉代有蔡謨隨晉寶南渡,開基江南,史稱“渡江鼻祖”。因蔡謨受封“濟陽男”,才開始了以“濟陽”為驕傲。


蔡謨家族世系圖:


蔡睦及其家族。蔡睦有二子,蔡德、蔡宏。德隨父居考城,官至樂平太守;宏留居陳留,官至陰平太守。入晉朝,德之子克,成都王司穎為丞相時,任東曹掾,以後朝政日弊,他辭官不仕。至永嘉初年,司馬騰為車騎將軍鎮守鄴城,強召克為從事牛郎,鄴城陷,克殉於亂軍之中。

克有三子謨、訣和顯。蔡謨在永嘉時避亂渡江,明帝(司馬紹)時為東中郎將,無帝司馬睿時遷為侍中,以平定蘇峻之功,封濟陽男,後袞徵北將軍,都督徐袞、青州軍事,兼除州刺史。康帝時任侍中,司徒後尋以疾辭官。

蔡宏之子蔡豹,西晉時任河南丞,長樂、清河太守,永嘉東渡,元帝時為振武將軍,歸淮太守,遷為建武將軍,徐州刺史。豹無子,以兄子裔為子。蔡裔,歷任蔡騎常侍,袞州刺史,封高陽侯。殷浩北伐時殉于軍中。

蔡紹家族。蔡氏家族西遷高平的一支蔡氏,歷史人物也是不少。如,北魏拓跋氏統治時期的蔡紹,任夏州鎮將。他家眷由濟陽遷到高平,其子蔡護、孫蔡襲、曾孫蔡佑、元孫蔡正等等。他們都是歷代名賢,屢代簪纓。蔡襲,後魏官吏,自稱高平人,正光中為齊安郡守,後從孝武西遷,賜爵平舒縣伯除岐、雍二州刺史卒。蔡紹是西遷高平的名門望族,蔡紹的子孫後代為了紀念蔡紹,就打出了“高平蔡氏”的燈號。其實高平蔡氏也是濟陽蔡氏的一個分支,只是分支時間比較早,影響沒有其它分支大罷了。


蔡紹家族世系圖:

紹——護——襲——佑——正——


南北朝蔡氏


蔡儁家族。蔡氏家族南北朝時廣寧石門(今河北省涿鹿縣)的一直是以“石門蔡氏”為燈號的蔡氏望族。晉朝末年,北方擾亂,蔡普一族為避難流落五原(今包頭市西北),後仕北魏,因守戰有功,官拜寧朔將軍,封安上縣男。子蔡儁,字景彥,性情豪爽,有膽氣,與高歡(後為北齊主)為布衣之交。初為杜洛周所擄,當時高歡也在杜洛周軍隊中,蔡儁與之同謀誅殺杜洛周,不料事情敗露,二人逃奔葛榮,繼而棄離葛榮,逃奔爾朱榮,又隨爾朱榮破葛榮,授諫議大夫。因平定元顯之功,封烏洛縣男。高歡舉兵時,蔡儁為都督,屢建奇功,魏太昌中(公元532年)出任濟州、楊州刺史。他處事果斷有理,施政苛嚴。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於楊州,其後世不顯。

蔡那家族。南朝時遷居在南陽的蔡氏後裔有稱“南陽蔡氏”的郡號。其中族晉有蔡秀,為考城蔡睦之後,南朝蔡那在劉宋朝曾在福建為戌主,其兄弟都傳衍在南陽,時南陽冠軍人。從南陽往全國各地遷徙後為不忘族源,都以南陽為族堂號。蔡那的兒子蔡道恭,是南朝齊梁時期的川陝名將,字懷儉。他初仕南齊為右將軍,梁武帝起兵,以功為州司刺史,天監初封漢壽縣伯,進號平北將軍,魏國司州。道恭隨方抗禦,皆應手摧卻,魏軍甚懼之,會疾卒。其兄子及部下將軍猶堅守三月餘,糧盡乃陷。卒後葬於襄陽,封為伯。子蔡澹襲父爵為漢壽縣伯,早逝無子國除。但是,南陽、襄陽一帶也多有蔡氏後裔。南陽郡為戰國時置,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漢代統領36縣,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大部地區以及葉縣、魯山,湖北省棗陽、隨州、應山一帶。隋初廢置。雖然他們自立“南陽蔡氏”的燈號,其實南陽蔡氏也是濟陽蔡氏的一個分支,只是分支時間比較早罷了。

蔡興宗家族。其後歷南朝宋齊梁陳和隋、唐,世代在朝為官,或執軍長柄,或出將入相,顯貴異常,成為光輝典範,久而久之成為江南名門望族。

蔡興宗(公元433-500年),南朝宋國官吏,以名為字,蔡謨曾孫蔡廓之子。累官南平穆王冠軍參軍、武昌太守、太子中庶子,孝武時帝為吏部尚書、侍中。廢帝劉子業繼位,常頗辱侮群臣,常呼王元、謨為老倫,劉秀為老儖;顏師伯為老齒彥,其餘短長肥瘦,皆有別號,惟憚興宗方嚴,不敢侵媟前廢帝立;興宗箴規得失,博論朝政;大忤江夏王義恭等,出為新昌太守;義恭誅,再掌吏部,明帝踐祚,遷尚書右僕射,封安樂縣伯。明帝崩,他與袁粲等同被顧命,進都督荊湘等八州軍事,徵西將軍,下晏然,韓託胄忌之,出知廬州,既鎮淮右,遂議浚熙河,造戰艦大張聲勢,以基遠圖未就,擢吉州剌史,奉旨建祠卒。有二子,為大寶、大業。

蔡大寶,北周大臣,考城人,字敬位,性嚴整,有智謀,善屬文。據肅察鎮會稽,引為配室。及為梁主,累官尚書僕射,雍州刺史,軍國之事,鹹委決焉。察稱帝江陵,徵為侍中尚書令,參軍掌選事,封安豐侯。察子歸嗣立,授中權大將軍,領吏部尚書。卒諡文凱。

蔡大業,北周大臣,大寶弟,字敬道,性寬恕,學涉經史,有將命材。事肅(祭言底)父子,位至左民尚書,太常卿,卒諡簡。

最早的是江西波陽縣的《蔡氏族譜》記載:大明七年(公元463年)臨海王興宗所作的譜序雲,南北朝時尚書廓公(乃謨之孫,興宗公之父)隨任入閩居興化莆田。興宗有六子:德全、德譽、德鱟、德榮、德崇、德華。又據江西波陽縣饒埠鄉蔡家村提供的族譜資料,南北朝大明七年(公元463年癸卯年)蔡興宗所作的族序記載:南北朝時尚書蔡廓(廓,臨海王蔡興宗之父),隨任入閩,居興化。蔡德全的重孫蔡明遠,蔡明遠之孫蔡眺(字望之)唐宣德大和年間(公元827年)任殿前兵馬使,其子蔡譾任江西饒州府刺使鄱陽縣令。黃巢之亂蔡氏遷居於鄱。關於這一段歷史江西省鄱陽、樂平、萬年等地的蔡氏族譜都有記載。江西省的族譜記載蔡氏在江西的播蕃,宋時開始發族,明清時期遍佈南昌、新昌、南康、贛縣、寧都、奉新、萍鄉、南城、貴溪、湖口、安仁、新建、金溪、大庚、樂平等地。


江西的蔡興宗家族世系圖:


廓——興宗——德全、德譽、德鱟、德榮、德崇、德華


五胡十六國蔡氏


蔡景歷家族。蔡景歷,陳國官吏,考城人,他祖父蔡點,仕南梁,官拜尚書左民侍郎;父蔡大同,官至輕車岳陽王記室參軍。景歷入仕後,先在王府辦事,深受賞識,後來出任海陽令,政績能力都很出名。梁元帝時,景歷提為通直散騎侍郎,總領府記室,授從事中郎。梁敬帝時升為給事黃門侍郎,兼相府記室。武帝陳霸在鎮闢記室參軍,梁敬帝時,蔡景歷提拔為秘書監,中書通事舍人,掌詔誥。武帝突然駕崩。為了國家穩定,景歷快馬皖南詔陳篟回京繼承大統。文帝陳篟立,景歷因定策有功,封新豐縣子,食四百戶,遷散騎常侍。當時的司空侯安都居功自傲,聚黨驕縱,蔡景歷力助文帝誅殺侯安都,事成進爵為侯,增食百戶,累遷度支尚書。宣帝時,加授為員外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卒,增封侍中、中撫將軍,諡忠敬。隋朝,蔡徵,景歷子,字希祥,幼聰敏,精識強記,年六歲,詣梁吏部尚書褚翔翔,嘆其穎異,七歲丁母憂,居喪如成人禮,繼母不慈,事之益謹,太建中累遷太子中舍人。後主器其才,遷戶部尚書,陳之入長安,文帝聞其敏贍,召見顧問,言輒會旨,除太常丞,終給事郎。


蔡景歷家族世系圖:


景歷——徵——翼——知節——巽——容——朂——攢——諶——劍——文亮


隋唐蔡氏


蔡劍家族。江西宜豐縣的奠基人蔡劍,字純鉤,唐代人,蔡廓的15世孫,世居淮康蔡州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官至左散騎常侍。會昌中(公元841-846年)徙家洪州(今南昌),任江南西道節度副使,江西觀察留後。子蔡郊為行營判官,屢立戰功,皇帝嘉其功,授劍為鎮南軍節度使。高駢大忌之,以羸兵付郊,使乘勝出擊,糧矢不繼,遂陷陣亡。劍語人曰:“吾子以身報國,身死而名傳,尚有何憾!”僖宗聞之,遣使慰問,劍自顧年老,無意復進仕途。後鍾傳割據洪州,恃兵橫行。祁有女曰四娘,姿容絕世,鍾傳遣人求婚。劍罵曰:“吾家世為唐忠臣,肯以女事賊乎!”拒不許。鍾傳大怒,發兵攻之,劍兵寡不敵,避居高安長湖,再徙鹽步鎮,開拓茅洲,構屋建鎮,始有今之宜豐縣治。因羈留不得還鄉,又新喪子;嘗登岡北望,後人因名其岡曰望蔡。臨終遺言,令葬驛路旁平蕪中,“吾欲聽鍾傳子孫絕,吾家子孫興。”未幾,鍾傳果遭滅族,掘墓焚屍,豈非昭昭之報耶!常侍君歿葬城東之隆道觀左虎形,面拔澤湖,妣韓氏夫人葬北關新塘廟梅花落地形。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五世孫蔡嵩、蔡岑,奏請易鎮建縣,七年(公元982年)九月三日接旨,詔以鹽步鎮為新昌縣。(民國三年改宜豐縣),獻已居置縣衙,所需經費悉數供給,其功績永不可沒,俱載府、縣誌。劍公乃宜豐建縣的奠基人。目前江西部分蔡氏後裔以蔡劍為先祖,裔孫遍佈大江南北及海外。濟陽蔡氏族譜中有蔡劍的譜系。

蔡爐家族。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蔡允恭之九世孫燧(鎧之派系)從王審知入閩,其子為閩司空。乾寧四年蔡爐公開業建州。據建陽譜記載:蔡爐(公元856-943年),字廷器。“乃戈陽郡光州固始縣人”,唐僖宗幹符五年戊戌中進士,乾寧四年為鳳翔節度使。“乾寧四年為建陽縣長官,同妹夫劉翱西河節度使翁郜,率五十三姓入閩”,“越二年擇建陽府麻沙而居”;為蔡氏建陽大宗支的開基祖,子孫中以蔡元定為代表的九儒著名於世。子孫先居於福建寧華縣,二傳又遷至廣東梅州。

蔡氏九儒即蔡元定家族,是南宋的著名哲學世家、理學世家,對程朱理學的確立和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這個家族的特點是詩書傳世、理學傳家,在他們祖孫四代人中出了許多著名學者,人們稱其四代九儒,著作甚豐,弟子遍佈天下,影響巨大。特別是蔡元定、蔡沉父子,對朱熹學說的創建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為歷代學者推崇。

蔡用元、蔡用明家族。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閩王入閩。蔡用元、蔡用明分別開拓仙邑與晉江。

蔡允恭家族。蔡允恭,荊州江陵人也,祖點梁尚書儀曹郎,夫大業後,梁左民尚書。允恭有風彩善綴文,仕隋,歷著作佐郎、起居舍人,雅善吟詠,煬帝屬詞賦,多令諷誦之嘗,遣教宮女,允恭深以為恥,因稱氣疾,不時應召。煬帝又許授以內使舍人,更令入內教宮人,允恭固辭不就,以是稍被疏絕江都之難。允恭建德及平東夏,投奔唐太宗李世民,引為秦府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貞觀初(公元627年)授太子洗馬,尋致仕卒。蔡允恭是隋之元老,唐朝十八學士之一。

據漳州蔡氏族譜記載,唐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閩始祖銀青光祿大夫大中公蔡允恭“以參軍兼文學館學士,讜論逆旨,謫守南閩,從河南上蔡帶第三、四、五、六子”及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先到仙遊,開基南閩之興化軍。至允恭之孫澄遷漳浦,後居於漳州、浦州,又遷念都鴻儒嶼,其後子孫繁衍,分別遷往龍溪、赤嶺及廣東廣州等地。

蔡天師家族。五代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6年),蔡劍的孫子蔡天師明肇基杜坑,改地名為蔡家龍溪境,世代相傳。


宋代蔡氏


蔡襄家族。蔡襄是蔡用元派下蔡琇的長子。蔡襄,字君謨,北宋興化軍仙遊(今屬福建)人。仁宗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累官漳州軍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繼以秘書丞、集賢校理知諫院,兼修起居注。極力支持範仲庵推行“慶曆新政”。慶曆四年,蔡襄知福州,改福建轉運使,在任期間,興利除害,為民辦了幾樁好事。首先是修復古五塘水利灌溉工程。莆田縣舊有五陂塘,積水溉海濱鹹囟地千餘頃,八千多戶農民賴以為生。祥符年間,奏請朝廷准許修復五塘,蓄水以利農戶。五塘修復後,農民感戴蔡襄功德,於塘側為他建祠。發動民眾在各縣路旁種植榕樹。從福州大義渡至泉漳七百里的大道兩側,榕樹成行,蔭庇道路。辦學館,教化民風;倡導醫學,破除巫術。和元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後知泉州,倡修天下第一橋——洛陽橋,留下千古美名。

蔡襄之弟蔡高,北宋名臣,景佑中進士,為福州府長溪縣尉及首任西鄉(今福安市)尉。他博學多才,精明強幹,愛民守職,頗有惠政。人稱神明。遷太康簿,卒年二十八,人多悼惜之。

蔡襄有三子(一說有四子)曰:蔡勻、蔡旬、蔡旻(福州族譜有四子蔡甸)。長子蔡勻,曾授將作監主簿,,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早逝。次子蔡旬,大理評事。三子蔡旻開封府工曹,贈少傅。四子蔡甸官至博士。

蔡襄孫子在《蔡氏族譜》中有記載的6人,曾孫30餘人,其中蔡傳、蔡佃、蔡伸、蔡洸、蔡僖等9人都在朝為官,頗有影響,名勝當時。下面列舉幾個突出的蔡襄後裔就可見一斑。

蔡傳,襄之仲子,旬之子。朝廷錄其子孫。以傳將作監簿,歷朝奉郎,通判南京留太守,著有《歷代詩吟譜》等傳世。

蔡伸南宋著名詞人,字伸道,又作申道,自號古居士,佃之弟,徽宗致和五年(公元1115年)進士。歷大學博士,知濰州北海縣,通判真別饒徐楚四州,改知徐州、德州、和州等,浙東安撫司參議官。後伸以趙鼎黨,乞祠累年,竟不肯幹,官至左中大夫卒。工詞,著有《友古居士詞》。

蔡僖為進士,青州刺使;蔡佃為進士,龍圖閣學士;蔡伷為進士,徽獻閣侍制。

蔡洸,字子平,蔡伸之子。以蔭補將仕郎除大理評事,遷寺丞,歷知吉州,召為刑部郎,戶部郎總領淮東軍馬錢糧,知鎮江府,照準均減法收鎮江三阜稅賦,明令不得自為同異,惠民之舉為時人傳誦。後遷戶部尚書。他一生效仿蔡襄愛國惠民,奉祿所得每每賑濟貧苦者,離朝時囊無餘資,其廉潔愛民,是為宦者法。又有蔡況,以蔭補將仕郎,歷知鎮江府,移屯建康。

蔡橚,傳之子,字子強,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與堂叔伷同登進士,歷官朝奉郎,直秘閣,知泉州府。施政有方,當地稱其為政得襄之家法,人謂“有祖(蔡襄)風烈”。又盡孝盡榮,深受鄉人敬重,後官至朝奉大夫。子蔡顥同安知縣,二子;蔡正頁番禺縣丞,一子。

蔡樞,字子歷,蔡橚之弟,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與叔叔蔡伸同科進士及第,歷官西京提舉學司、主管文字。時御史常安民,身系黨籍,人多疏之,樞獨事以師禮。他提舉湖南學事,時張所教授潭州尚未知名,會所白事,有大志,樞問可任事者,所舉張所。官至朝請大夫。其長子蔡顒為龍巖知縣,五子;次子蔡頔長溪知縣令,六子。

蔡胄,蔡襄之孫,與兄佃弟伸俱有聲太學,號稱三蔡,大觀(公元1107-1110年)中進士,官至徽獻閣侍制。

蔡戡(公元1141-?年),著名詞人,字定夫,蔡襄之四世孫,始居武進,以蔭補慄陽尉,舉幹道二年(公元1166年)進士。授秘書省正字,知江陰軍,歷廣西、廣東運判,淮東總領、湖北總領、廣西經略、知明州,戶部侍郎,官累寶謨閣學士,持節五羊,代諭敷銀,民甚便之。為湖南憲,李昂霄有異謀未發,蔡戡單車馳喻,立止。為京兆尹,帥豫章。有惠政,韓仛胄當國,著有《定齋集》傳世。

縱觀蔡襄家族一朝二三十人為官,子孫中在史書上有記載的有9人之多。蔡襄的家風嚴謹、為官清正、制制廉潔,憂國憂民。蔡襄一生修橋、鋪路(從福州到漳州的大道)、辦學、倡醫、濟世,他倡修的洛陽橋成為千古絕唱。他成為蔡氏家族中楷模,學習的榜樣。因此從目前蔡氏的族譜資料看,蔡襄家族是人氣最旺的家族。

蔡齊家族。蔡齊(公元988-1039年),字子思,祖籍洛陽鞏縣(今山東省鞏義市),其曾祖父蔡綰任萊州膠水(今屬山東膠州)縣令,舉家遷膠水。蔡齊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乙卯科舉進士第一名,當時宋真宗對寇準說:“得人矣﹗”並詔金吾派出七位騶從為其開道遊街,以示隆寵。狀元御賜金吾騎駿馬傳呼開道制,自蔡齊始。他累遷樞密副使、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後罷官知穎州。蔡齊為官剛正,不附權貴,處事謙讓,知人善任,政績斐然。從子蔡廷慶,字仲遠,進士出身,通判明州。神宗時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渭州。當時有邊吏擅自入西夏境內奪取羊、馬,蔡廷慶捕而殺之,說:“兩國互不侵境,則可相安。”西夏人悅服,邊境相安無戰事。元佑年間任工部、吏部侍郎,有惠政。從孫蔡迨,曾任桂陽縣令,擅長文詞書畫,議論從容,有故家風範,為當時的知名才子,號稱二蔡。蔡齊家族在山東一帶族大勢大,影響很大。

蔡元鼎家族。龍漳(福建漳州)蔡氏家族群,代表人物為蔡元鼎家族。蔡元鼎,北宋初年學者、南閩著名教育家,福建漳浦人,自幼苦讀經書,擅長文章而知名。北宋初年,朝廷多次徵召他出仕為官,他都辭而不就。後來創辦蒙學於大帽山,親臨講學,人稱蒙齋先生。著作有《中庸大學解》、《語孟講義》、《洪範會元》、《雜類詩》等。蔡瑗,北宋官吏、學者,龍溪人,字希蘧,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進士,歷典五郡,官至朝請大夫。徽宗時上封事,言曰:“商三宗寅畏,周文王無逸,為萬世龜鑑。”後官提點江淮、荊浙、福建、廣西諸路坑治。他在職勤勉,政績頗佳,以文章著名於世。著有《鵝城錄》、《古今名賢錄》,以平章政事聞世,而聲律尤長。

蔡確家族。蔡確,北宋大臣,晉江(今屬福建)人,字持正,是剛直潑辣,頗有見地的官吏。在他為相期間宋朝的經濟和政治矛盾已經激化,為維護宋朝統治,他努力接受王安石的變法,勸神宗堅行王安石新法。元豐五年與王安石同居相位,為維護新法,堅持原則,痛擊保守派的反攻復辟。哲宗即位他為左相,依然推行王安石新法。高太后親政後,起用保守派司馬光、呂公著,他維護新法,毫不動搖,被貶後,又謫新州,卒於貶所。名列佞籍。到哲宗時才得以平反翻案,贈為太師,徽宗時追封清源郡王,但是已名列二臣傳中。

蔡確的家族十分龐大,而且人才輩出,一時顯貴。其胞弟蔡碩,宋平治二年(公元1065年)乙巳科進士出身,歷官軍庫使,元豐年(公元1078-1085年)拜尚書僕射(宰相),卒,贈侍制。蔡確之子蔡渭,是宰相馮京的女婿,官至同知樞密院事,顯赫一時。其子蔡莊,為樞密院從官。高宗即位,司馬光、呂公著執政,因為蔡確打擊保守派時面過寬,在黨爭失敗後,以蔡渭濫恩,下詔除其族功名,蔡渭流放英州。從此以後該族未顯。

蔡齊家族世系圖:齊——廷慶——迨——

蔡京家族。蔡京(公元1047—1126年),北宋末大臣,字符長,興化軍仙遊(今福建省莆田)人。據《宋史》卷472列傳第231奸臣傳蔡京傳記載: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進士,時王安石新政,蔡京與其弟蔡卞積極支持,頗有政績,於元豐末,以龍圖閣侍制知開封府。紹聖初,權戶部尚書,崇寧元年任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五年,徽宗罷其職。大觀元年,復相,加太尉、太師。四年,因劾貶杭。政和二年又復相。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罷相,六年復相。他屢罷屢起,四出執國政,遍佈戚黨,也結怨朝野。“靖康之變”後,朝臣群起而攻之,將他列為“六賊”之首,被欽宗放遂赴嶺南,行至潭州(今湖南長沙)死,時年80歲。蔡京死後,滿門抄斬,誅連九族。35年後,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南宋朝廷下詔大赦:“蔡京、童貫、岳飛、張獻子孫家屬”(見《續資治通鑑》)。蔡京授賜葬,按宰相規制建墓於莆田仙遊故里楓亭。蔡京精於書法,字勢豪健、痛快、飄逸、沉著,自成一格,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家。尤工大字,被譽為中國文人書法的創始人。因此,明朝書法界有些人將他取代“北宋四大家”的蔡襄。蔡京是莆陽蔡氏中高居最顯、人丁最旺的家族,他有8個兒子30多個孫子,個個在朝為官,人才出眾,子孫後代名人名宦比比皆是。

蔡攸,蔡京之長子,崇寧初(公元1102年)賜進士出身,初升中書郎,後授顯莫閣直學士承議郎,升樞密院直學士、宣和殿大學士,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官升至開府儀同三司,少保,居宰輔,封英國公,領樞密院,出入宮禁。晉康之變後遷永州,徙潯、雷州。蔡翛,北宋官吏,蔡攸之弟,賜進士出身。初以恩澤為親衛郎,秘書丞。後遷顯謨閣侍制,授龍圖閣直學士、保和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兼侍講等,常持以正論,與蔡京所異。著有《北狩行錄》。蔡條,攸之三弟,進士出身,官至徽猷閣侍制。素頗能文,常出入朝廷議事,掌管朝政。徽宗滅蔡京族時流放白州,後一併株之。著有《西清詩話》、《鐵圍山叢談》等,世人稱為佳本。蔡崇,宋,京之孫,攸之子,性驕妄,累官給事中,兼侍讀,集英殿修閣,施還侍制。……宣朝廷懷來之意,蠻黨悅服,莫不從風歸降。太祖大喜,復召至闕,面加獎激,改辰州團練使。再雄,盡瘁邊圍,五州連幟數十里,不增一兵,不費帑搜,終太始祖,邊境無患。

蔡卞家族。蔡卞,王安石之女婿,仙遊(今屬福建)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與兄蔡京同舉進士,紹聖四年,拜尚書左丞,力主恢復王安石新法。徽宗即位,被連貶司池州。後與蔡京居相位。在知樞院任上,他贊成徽宗、蔡京收復湟、鄯等地的戰爭,在其它政事上,他政治態度也多與蔡京不同。又被貶知開府儀同三司,鎮東軍節度使。蔡卞子孫後代也頗出名,在當時是有相當影響的。

蔡必勝家族。蔡必勝(公元1140-1203年),字直之,平陽萬全步郎(今浙江溫州)人,是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武狀元。據九四版(平陽縣誌)記載,初授江東將領,出任東南十一將,在剿湖,造戰艦,訓水師,抗金衛國。歷任邵州、楚州、吉州、廬州知府。在州上表朝廷,求皇帝擇優錄用各方人才,以為天下大計。孝宗見其表章,稱讚說:“觀卿一表,前程不可限量!”令他回朝,曾升為閣門舍人,官至一品,授金紫光祿大夫。孝宗崩,光宗病,寧宗幼,上下洶洶,必勝公等深謀遠慮共立寧宗,方息天下大亂,國泰民安。有託孤保駕之功勳。他任職時,秉公執法愛民如子,斷疑案,釋冤民。他一生為官清廉,愛國愛民;文韜武略,足智多謀:一貫主張抗金保國,反對賣國求榮,光明正大,持正不阿,不畏奸邪。可惜當時朝廷投降派主政,不為所用。不久,蔡必勝遷任吉州刺史,卒於任所。其墳在瑞安市靈峰寺後,墓前至今仍留石太監,石將軍,石馬等文物古蹟,現被列為瑞安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後在浙江繁衍發展。

蔡幼學家族。瑞安(今浙江溫州)蔡氏家族群,代表人物是蔡幼學家族。蔡幼學(公元1145-1217年),字行之,南宋著名學者、史學家、文學家,18歲參加禮部考試,獲得第一名。當時陳傅良在太學中很有威望,蔡幼學以師禮事之。祭酒芮華和呂祖謙選拔文章時,把蔡幼學的文章擺在陳傅良之前,出現了“幼學之文過其師”的傳說。孝宗皇帝聽說此事,想重用他,就對蔡幼學進行策試。當時外戚張說掌權,宰相虞允文、梁克家實質上是個傀儡,什么事都得看張說的臉色行事,成為朝野的笑柄。蔡幼學的對策,沒有任何遮攔,不僅直接指責他們的罪過,甚至還批評了孝宗皇帝。說:“陛下資雖聰明而所存未大,志雖高遠而所趨未正,治雖精勤而大原不立。即位之始,冀太平旦暮至。奈何今十年,風俗日壞,將難扶持;紀綱日亂,將難整齊;人心益搖,將難收拾;吏慢兵驕,財匱民困,將難正教?”指責皇帝用人不當,帶來如此後果。孝宗皇帝看罷極不高興,宰相虞允文惱羞成怒,將其對策評為下等。因此,蔡幼學被遷往廣德軍任小官。數年後,孝宗才開始使用他。光宗時,蔡幼學遷校書郎。他沒有因為受挫折而退卻,仍然不附權貴、秉公直諫,對光宗皇帝不能經常臨朝,上封事給予尖銳的批評。寧宗即位,他又上奏:“陛下要想盡人君職責,最重要的是:事親、任賢、寬民,而其根本莫先於講學。”針對時弊,提出聖學的重要。因受排斥朱熹學說影響。蔡幼學外任提舉福建常平。蔡幼學到福建後,不但繼續抨擊荒政,還與朱熹來往頻繁,遭受彈劾,被罷官達八年。後知黃州,改提點福州路刑獄、吏部員外郎、國子司業、宗正少卿兼權中書舍人。韓侘冑被誅後,後遷吏部侍郎、福建路安撫使、代理兵部尚書兼修玉堞官、太子詹事等。卒,享年64歲。成為宋代著名歷史學家,為宋史及其資料的保留做大量貢獻。

蔡勻家族。襄(居莆田)——勻——僖——榮——靈郎——定國——魏(千十,居福州文儒坊)——萬五(遷居福安)——兆六,蔡魏為福安韓陽湖西錦屏境蔡氏的一世祖,其後分為福壽康寧四房在閩東及全省瓜瓜播蕃,至今在福安已有26世子孫。他們主要居住在城陽、韓陽、南岸、沙溪一帶。秀莊《濟陽蔡氏族譜》記載,他們是由泉州遷居來的。

蔡頔家族。蔡襄次子旬世系圖為:襄(居莆田)——旬——傳——樞——頔(居長溪,為縣令)——,頔生六子,播蕃綿綿。至今在福安已有28世子孫。


南宋


四代九儒家族。宋代蔡氏家族不僅在政壇上人才輩出,在學術界也是出人頭第。最著名的數蔡氏九儒。蔡氏九儒就是指南宋建陽人蔡發及其子孫九人,對朱熹理學的發展和宣傳。蔡發,字神與,晚號牧堂老人。高簡廓落,不與流俗相攀附,隱居麻沙顯慶寺,攻讀經史;併到四處遊覽,增廣見聞。教子有方,元定十歲,即授以張載《西銘》,稍為長大,就教以二程《語錄》、邵雍《皇極經世》等書,為元定理學研究奠定基礎。正如朱熹所說,他教育兒子,不牽涉到功名利祿,嚮導以聖賢之學。子元定,孫淵、沆、沉,曾孫格、模、杭、權,是謂蔡氏四代出九儒。以其子蔡元定為傑出代表。蔡元定,字季通,號西山。遵父訓,登西山絕頂,刻苦讀書,造詣日深,通天文、地理、禮樂、兵法與術數學者稱西山先生。博覽群書,深究義理。朱熹扣其學大驚曰:“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四方求學者必先從元定質正。寧宗朝,韓俯胄設偽學之禁,被誣謫道州至舂陵。他治學嚴謹,聞名於時,遠近求學者日眾,貽書訓諸子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勿以吾行得罪故,遂懈其志。”朱熹的《四書集註》、《詩集傳》、《伊學淵源錄》、《通鑑綱目》與《近思錄》等著述,都含有元定的見解。凡古書深奧怪僻的辭句,元定過目就能迎刃而解。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楊萬里向朝廷推薦《律呂新書》,特召元定赴京,他以病辭。四十年不事舉子業,從事著述,著作極為豐富。寧宗嘉定三年贈為迪功郎,卒諡文節。長孫蔡淵,內受學家庭,外師朱熹,又與黃幹張浮諸賢清修名節,苦學有父風,與弟沉俱清修苦節,躬耕不仕,邃於易。所著有《周易訓解》、《太極通旨》、《象數餘論》、《中庸通旨》等書。在學術上,發先儒之所未發,言簡意駭,深於義理;與學友討論問題,能條分縷析,心開目朗,易象意言,誠發先人所未發,在當時學術界有較大影響。三孫蔡沈,少事師朱熹,熹晚著書傳佳遂屬沈,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傳。父元定獨心得之,然久未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沉也。”沈受父師之託,反覆十年,遂成書經集傳,洪範皇極,發明先儒之所未及。從父謫道州,父子相對常以義理自悅,父歿徙步,從湖南道州護喪回建陽。屏棄舉子業,以聖賢為師,隱居九峰大明堂著述,《書集傳》重要著作,影響元、明、清三代科場考試與評卷定奪,學者稱九峰先生。壽六十六,明代追諡文正。同時著《洪範皇極》一書,闡述自然與人類精神、物質文明的各個範疇。次孫蔡沆,入則受教家庭,出則從朱熹學,官江西貴溪知縣,後升至文林郎兩淅運幹,研究《春秋》,論述道心者義理之正;人心者血氣之私,春秋二百四十餘年,諸大夫作事,發於道心者少。著有《春秋五論》、《春秋大義》、《春秋衍義》等書並自己寫序。人稱其有功春秋。曾孫蔡格,與從弟模、杭、權相師友,教諸子侄,必尊先世禮義之訓。嘗與學者講孟子,力詆佛老,作至書以警之。又著作廣仁說以自勵,學者稱素軒先生。時有人借佛道教以鬼神迷惑聽眾。蔡格會同學友講《孟子·盡心章》批駁宗教謬論。作《至書》以警人,著《廣仁說》以自勵。德高望重,有振家聲。曾孫蔡杭,以政績卓著,升任書省校書郎。廷上奏對,極言內侍(太監)私降墨敕,賣官受賄的弊政;要正人心,整飭頑曠無恥的惡劣風俗。屢升至樞密院編修官。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他出任江東提刑,巡視各地,清理積案。十二年(公元1252年),京城臨安知府餘晦凌辱武學,致使學生鬧學潮。蔡杭上疏再三,乞罷餘晦。朝廷終於罷去餘晦官職。寶佑三年(公元1225年)六月,升吏部尚書,八月,任端明殿學士。次年四月,遷升樞密院副使、參知政事。著有奏議等書。博通經史,遽於理學,紹定進士。累遷諸王教授,疏言權奸不可複用,國本不可早立,帝善之,卒諡文肅。蔡模,隱居篤學,以理學制道自尊。一時名士多拜他為師。編著有《續近思錄》、《易傳集解》、《大學衍說》、《論孟集疏》、《河洛探賾》等書行世。建安書院任山長。淳佑六年,差遣建寧府學教授。蔡模請頒《白鹿洞學規》於京都臨安府學及天下州縣,務將《學規》刻石立碑,以諭後學。蔡權,樂善好施。凡宗親鄰里無資辦理婚喪喜慶者,都慷慨解囊相助。肄業於家庭,兄弟聯席自相師友。以兄恩補承務郎,嘗主廬峰書院,教授生徒,講明義理,學者稱靜軒先生。兄弟互為師友,兄蔡模編輯《續近思錄》等書,都與他相互討論,直至編篡成書。教鄉里子弟,講明義理,無不盡到自己的責任。一次受友人楊道夫邀請到將樂主講楊時的《求仁記》,深入淺出,評論縝密,聽眾都稱他“得家學心傳”。

還有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學者、詩人蔡夢弼,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具體的生卒生平事蹟史料已經無可考證,但所著杜工部草堂十分著名,雖然詩箋已佚,存者還有《草堂詩話》,皆採自宋代杜甫詩歌編年集註中的最佳者,記話語錄文集,素來以詳贍稱。《草堂詩話》共40卷,對杜詩進行校勘,收集唐宋以來的諸家評註,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宋元之交,元軍南下蹂躪中華,蔡族舉族抵抗,遭受了血腥屠殺。元朝初年排除理學,以蔡氏九儒為代表的蔡氏家族進一步受到迫害,許多人被屠殺。不知有多少人“遭貪酷”,家破人亡,田產被奪,被“路官撥入馬站”為養馬奴。為了避免遭受殺戮,蔡氏九儒家族被迫離鄉背井,走上流亡之路。許多人四處分散居住,隱姓埋名,大批南移居粵南、西南地區和海外。蔡元定家族為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設嘔心瀝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為教育、科研作出了貢獻,他們何止“弟子三千”。所以蔡氏九儒歷代受到朝廷的推崇。目前蔡元定家族仍然人丁興旺,各地的族譜中大都有記載。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蔡蒙吉家族。蔡蒙吉,12歲應童子試,賜進士出身,授韶州司法。時元軍南犯,他不能就職,郡守令移署梅州。不久,元軍至城陷蔡蒙吉被緝,他拒不投降,罵賊而死。據說他死後三日,屍體容顏不變,元軍帥異而葬之。

連州蔡氏,其中蔡齊基,字夢傳,19歲領鄉薦,嘉定年間任瓊州司錄。他詩詞名氣盛高,自成一家,著有《周易述解》9卷。程州蔡氏,其中有一支是福建廬峰蔡氏遷居的。

廣東紫金的族譜記載,蔡氏是福建建陽蔡爐公的24世孫。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元代蔡氏


蔡子英家族。元末明初,有永寧(今河南洛寧)的蔡子英,元至正年間進士,累官至行省參政。朱元璋發兵北伐時,他隨擴廓逃至定西,明軍克定西,他單騎逃入南山。明太祖聞其名,派有司畫像緝拿。被捉拿後械送京師,途徑洛陽,見了湯和長揖不拜,湯和大怒,用火燃其鬍鬚,也不為之動。其妻子想與其見面,他也不肯;到了京師以後,不肯授印為官,上書求去,說:“臣之事君尤女之從人,一與之終身不改。”朱元璋為之嘆息,將他軟禁在賓館,後見其志不可奪,就送他出塞,隨元主居於和林。

蔡松年家族。蔡松年(公元1107-1159年),金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字伯堅,號“蕭閒老人”。其父蔡靖,原為宋朝將領,北宋宣和末年駐守燕山,兵敗降金,居金國。累官金元帥府令史、行臺刑部中郎、刑部員外郎、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副相)、崇德大夫進銀青光祿大夫,遷右丞相、未幾為左丞加儀同三司,封郜國公,正隆四年卒,後加封吳國公,諡文簡。蔡松年對金國的建立貢獻頗多;對繼母以孝著稱,喜賙濟朋友,不計自己有無。博學多才,在文學、詩詞方面成就卓著。《金史》文藝傳說他“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稱‘吳、蔡體’”。有文集《蕭閒公集》和詞集《明秀集》傳世。蔡松年的兒子蔡珪,金朝的文學家、散文家。字正甫,進世及第,曾任澄州軍事判官、三河主簿。他父親去世後,遷翰林修揖、同知制誥,戶部員外郎兼太常丞,封真定縣男。他博學多才善雄辯,金朝廷的制度建立,大都由他擔任刪定官。被評論家譽為文詞純清博辯,傳父松年家學,開金代文章之正宗。多識古今奇字,精於考古。著作有55卷,作《補南北史志書》30卷,《續金石遺文跋尾》10卷,《晉陽志》12卷,《續歐陽文忠公集古錄》、《補正水經五篇》、《南北忠志》等文集。蔡璋,元朝官吏,書法家,字特甫,進士及第,有書名,筆法與其兄蔡珪如出一手。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明代蔡氏


蔡道憲家族。蔡道憲是其著名代表之一。蔡道憲,字符白,諡忠烈,晉江人。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丁丑會試第九名進士,授長沙推官、大理推官。文武雙全,忠於職守,守城到最後,破腹身忘,捐軀沙場。時年二十九歲,贈太僕少卿,諡忠烈。工書法,書湖南行詩翰。著有《蔡忠烈遺集》。名垂《明史》卷294忠義傳。其家族主要在晉江和海外,舉商名賈遍佈全球。

蔡鳳翹家族。明朝光山人蔡鳳翹,為平陽同知,其孫蔡毅中,字宏甫,萬曆二十九年進士,以庶吉士授檢討,時礦稅繁雜,民不堪受,他擇錄《祖訓》、《匯典》諸書中有關禁戒礦稅的條文上書朝廷,稱病而歸。天啟年間遷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禮部右侍郎等。後因與魏忠賢抗疏,被魏黨劾官。

蔡復一家族。明朝同安府金門(今金門)的蔡氏家族以蔡復一為著名代表之一。蔡復一(公元1577-1625年),明朝大臣,福建同安府金門人。《明史》卷250孫承宗等傳記載:歷兵部中居郎,十七年遷湖廣參政分守湖北,進按察使,擢山西左佈政,因病歸。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歲大旱,他布衣素冠與民抗旱。為兵部右侍郎,代貴州巡撫,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卒贈兵部尚書,諡“清憲”。蔡復一好古博學,善著文章,著有《毛詩評》、《楚(衍下心)摘錄》、《遁(月逐)庵詩集》、《遁庵全集》等傳世,世人贊其生平“三心”,報君國忠心,擔國事以實。蔡復一才博學高,下筆千言,其著作皆崇論宏議,涵古茹今,居然一代名作。他的子孫也為官。當今廈門以及海外子孫無數,名人名商林立。

蔡麟家族。蔡麟,排行第十,號十郎,泉州金井坊東街巷官家後裔。年甫十二,家遭誣累,父母兄弟俱遠避,遂來宮後族叔本耀家託身。鄰居黃樂野見其人才不凡,以次女許配之,就在當地發族。由於他“誠樸勤謹、治事勇敏,雖遭誣易地,歷千辛志仍豪,拓荒墾牧,涉海耕田,詩書濟美,潤澤如膏,一世開基,二世創業,三至六世而發展成為玉井之始祖。”(見《東石玉井始祖十郎蔡公家世暨建陵碑誌》)其家族在國內有數千人,在臺灣和海外有數萬人。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蔡清家族。蔡清(公元1453-1508年),明代著名理學家、哲學家。福建晉江人,鄉試第一名,累官吏部主事、南京文選司郎中、江西提學副使,以忤辰濠乞致仕,起南京國子監祭酒,命甫下未赴任而卒。其學初主靜,後主虛,故以虛名齋,學者稱虛齋先生,萬曆中追諡文莊,欽賜各孔廟祭祀並在泉州建專祠祭祀。因此,蔡清成為朱子學說承上啟下者,著有《四書蒙引易》,《蒙引虛齋集》、《虛齋集》(又名《蔡文莊集》)等。其文章淳厚朴直,言之有物。生平於《易》學、《四書》研究尤勤,名垂《明史》卷788儒林。蔡清的遠房弟弟蔡應麟也是著名理學家,與蔡清稱為“大蔡小蔡”。其後裔以泉州為主,遠播海內外。名人名賈名家層出不窮。以蔡清為代表的正統易學,突破前人藩籬,著有《易學蒙引》;隆慶年間(1567~1572年),有28人在開元寺結社研究易學,譽稱二十八宿。當其時,“天下言易,皆推晉江”(蔡清系晉江人);成(化)宏(治)間士大夫談理學,惟(蔡)清尤精詣。後學如林希元著《易經存疑》,陳琛著《易學淺說》,蘇浚著《易經達說》,著名的還有王宣、易時中、趙逯、張嶽、傅夏器、李廷機、郭宗盤、林欲楫、林孕昌、許獬等人,至崇禎間,猶有蔡鼎著《易蔡》發其餘微。

蔡善繼家族。蔡善繼(約公元1615年前後人),明代官吏、文學家,字伯達,烏程人,生卒年月不詳,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進士,官至福建布政司使。他文筆生動活潑,記事入木三分,著作有《前定錄》二卷(見四庫總目),皆記載自古以來前定之事,其中十有九取材於《太平廣記》。

蔡思充家族。蔡思充(公元1559-1642年),雲霄西林人。明萬曆二十八年應鄉試名列第二,三十五年上京應試成進士。步仕途後,歷經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曾因觸犯魏忠賢,兩次遭受廢黜,又兩度起復,官至刑、工部尚書,贈兵部尚書。其家族在福建、廣東和海外人才濟濟。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蔡悉家族。安徽蔡氏歷代人才輩出,中有蔡悉,師從王守仁,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授常德推官,累官南京尚寶卿,移國子監。他以廉潔著稱,史稱其“有學行,清操亮節,淡宦情”。為官50年,著有《書疇彝訓》、《大學注》等著作。民國時蔡炳炎,國民政府軍第18軍67師110旅旅長,1937年8月25日,在羅店率部向侵華日軍反衝鋒中殉國。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蔡貴易家族。明朝同安府金門(今金門)的蔡氏家族以蔡貴易為著名代表之一。蔡貴易之父蔡宗德,字懋修,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舉人,官至貴州左通判。蔡貴易明官吏,字邇逼,又字道生,號肖兼,同安人。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舉人。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進士。知崇德縣,遷南京戶部陝西主事,陝西司管錦衣衛八倉米、鹽,升員外郎、禮部郎中,知寧波府、貴州按察副使、終浙江按察使。蔡易貴之子蔡獻臣,明代學者,字體國,號虛臺,別號直心居士,金門人,居同安。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歷刑部主事,湖廣按察使、浙江巡海道,均有政績於民。天啟年間召為南京光祿寺少卿,卒後贈少司寇,賜享朱文公祠。博學多才,著有《四書合單講義》、《清白堂稿》、《仕學、潛學講義》等。一門三舉,同列金門鄉賢。蔡宗德之妻楊氏在倭寇侵犯閩南沿海時相夫,守節撫養子女,授旌表。


清代蔡氏


蔡士英家族。蔡士英(?—1674)字伯彥,號魁吾,出生於寧遠.先祖江蘇宿遷人。少年時的蔡士英十分聰明,機敏過人.他自幼隨父學習儒家經典,文章出眾,人稱“狀元”.從軍後,作戰勇敢,辦事殷勤,不久提為守備.明崇禎十五年(1642),錦州城被清軍佔領,蔡士英隨祖大壽降清,授世職牛錄章京.順治元年(1644)二月,任佐領,兼理參領.六月隨都統石廷柱、葉臣、英親王阿濟格到山東剿農民起義軍.不久又隨葉臣到山西招撫農民起義軍.順治二年(1645),隨阿濟格出征陝西,立有戰功.又隨貝勒博洛徵浙江,平定福建.至順治五年(1648),蔡士英在福建一帶屢屢立功,鞏固了清朝的統治,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不久,又升為副都御史.順治六年,任正白旗漢軍副都統,因功又授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順治九年(1652)四月,授其為江西巡撫.當時境內一些地方由南明皇帝朱由榔所封的侯爵、總兵控制,蔡士英派兵征剿、派員招撫.他剿廣信農民軍楊文吉、吉安地方武裝劉京等,很快使境內安寧.他傾聽下屬建議,疏陳兵後荒蕪,請除荒田賦額十萬八千五百四十頃有奇;又以瑞、袁二府科糧偏重,疏請蠲瑞屬浮糧九萬九千餘石,定袁屬賦額自一斗六升七八合減至九升三合.又疏論銅塘封禁山不宜開採,鹹為民所頌.尋改漕運總督,加兵部尚書,免缺丁五十九萬餘,又免瑞州浮糧十餘萬石.

清兵攻克南昌城後,同年即派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蔡士英來撫江西.時滕王閣已毀,紳民切盼重建,蔡士英乃順應民情,捐俸再造.經六年籌措,於順治十一年(1654)十一月動工,集資重修滕王閣,次年正月竣工落成.重建之閣,蔡士英撰有《重建滕王閣自記》:“江流不改,景物猶存.第時有盛衰,故事有... ”蔡士英是一位頗有見地的巡撫,對新建之閣的坐向作了調整,由面向正南改為面向正西,恢復唐閣、宋閣面對西山之舊觀,以覽江山之勝.其規模亦不遜於明崇禎年間重修之閣.他有鑑於“江西之好,亦賴文章為助;古今不朽之業,其必有藉以存”,乃親撰《徵詩文檄》:敬祝城中才子,尤希宇內名人得以“共集千秋之盛事,不昭一代之宏文”,徵集到詩文460餘篇,輯為《滕王閣集》,堪稱一時之盛.滕王閣第三層是一個迴廊四繞的明層,也是閣中一個重要層次.在廊簷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額,東為“江山入座”, 西為“水天空霽”,南為“棟宿浦雲”,北為“朝來爽氣”,這些內容均系清順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閣時所擬匾額.

順治十二年(1655),升為漕運總督,駐淮安(今江蘇淮安)管理漕糧的取齊、上繳和監押運輸,同時兼巡撫淮陽等處.蔡士英到任之後,看到農民賦稅沉重,生活艱難,便帶領幾個官員重新刊正《賦役全書》,刪除不合理的條款,重新印刷,發給各級官員,以表示永遠照此辦理,不得無憑無據,亂行徵賦,受到了人民的歡迎.順治十八年(1661),因病回北京調養.康熙五年(1666),他與兒子蔡毓榮回到寧遠祭先塋,乞望他母親夏太夫人安臥海濱風水寶地,保佑著他的兒孫升官、騰達.蔡士英看到古城內正重修大士庵,便捐金五十兩.應僧人圓福所請,為庵撰寫《大士庵法像記》碑文(見《興城縣誌》藝文).康熙十三年 (1674)因病而卒,生前,著有《撫江集》、《督漕奏議》.江西南昌祭祀他,稱為名宦廉吏,淮安則建祠祭祀.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玄燁南巡,知道蔡士英為大清所做的貢獻,便為該祠題匾一塊,上寫“奏績東南”.當地官員製成巨匾,懸於祠之簷下門額.

蔡毓榮(?—1699),字仁庵,祖籍寧遠衛,屬漢軍正白旗,為兵部尚書、漕運總督蔡士英次子.蔡氏家族文武兼備,戎馬倥傯之餘,留下千古文章.尤其突出的是,其女蔡琬,不僅有文采,而且懂政治,實為封建女子之鮮見. 蔡毓榮,初授佐領,兼刑部郎中.尋授御史,兼參領,遷秘書院學士.康熙初,授侍郎,歷刑、吏二部.九年,授四川湖廣總督,駐荊州.蔡毓榮有治理才幹,政績突出.累疏言:“四川民少田荒,請廣招開墾.招民三百戶,予議敘,墾田五年,起科”;“四川衝要營員用沿邊例題補”;“移駐官兵子弟得入籍應試”.並下部議行.在擔任雲貴總督時,提出了“治滇十疏”,涉及開荒、理財、防盜、軍制等,這些舉措在當時頗為睿智,也受到了後世的稱讚.

蔡毓榮富有卓越的軍事才幹. 十二年,吳三桂反,毓榮遣沅州總兵崔世祿率兵入貴州,夷陵總兵徐治都、永州總兵李芝蘭繼進,上命速遣提督桑額守沅州.尋授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大將軍,率八旗兵討三桂,駐荊州,諭毓榮督餉.十三年,分設四川總督,命毓榮專督湖廣,以招民墾荒功,加兵部尚書.三桂破沅州,世祿降.常德、澧州、長沙、嶽州相繼陷.部議毓榮當奪官,命留任.尋居父喪,命在任守制,督綠旗兵進剿.毓榮令副將胡士英等分防江口.叛將楊來嘉據南漳,屢出掠,令襄陽總兵劉成龍御之,戰屢勝.廣西提督馬雄降三桂,騰書兩廣總督金光祖,言毓榮將率綠營兵赴嶽州降三桂.光祖密使告毓榮,毓榮以聞,請解任,命殫心供職,毋以反間引嫌.

十四年,勒爾錦請增綠旗兵援、剿二營,領以兩副將,命毓榮統轄.十七年,毓榮督造戰艦成,率綠旗兵五千,從大將軍貝勒尚善進攻嶽州,與討逆將軍鄂納等以舟八百餘入洞庭湖,擊三桂兵,大敗之,發炮沈其舟,殲寇甚眾.遣將艤君山,載土伐木塞諸港.分兵屯三眼橋、七里山,絕寇轉糧道.寇犯我糧艘,夾擊,復大敗之,斬級千餘.會三桂死,其孫世璠以喪還.師克嶽州,進定長沙、衡州.十八年,疏言:“湖南境惟辰州尚為三桂守.楓木嶺、神龍岡兩道皆險隘.我師疲頓,當小休.俟糧草克繼,會師進攻.”上命給事中摩羅、郎中伊爾格圖傳諭曰:“賊敗遁負險,宜用綠旗步兵.毓榮所屬官兵強壯,不難攻取險隘,剿除餘寇.其具方略以聞.”毓榮疏請專責一人,總統諸路綠旗兵水六並進,上即授毓榮綏遠將軍,賜敕,總統綠旗兵,總督董衛國、周有德、提督趙賴等並受節制.十九年,督兵分道出楓木嶺、辰龍關,水師並進,克辰州,再進克沅州,並復瀘溪、漵浦、麻陽諸縣.大將軍貝子彰泰與會師,自沅州入貴州境.彰泰疏言綠旗兵已與滿洲兵會,若各自調遣,慮未能合力奏功.上命毓榮軍機關白大將軍.尋與衛國督兵克鎮遠、思南.世璠將夏國相等以二萬人屯平遠西南山,分兵據江西坡,坡天險,國相為象陣.我師迫險攻象陣,不能克,毓榮以紅旗督戰,眾奔不可止,師敗績.越二日復戰,鼓眾奮進,國相棄險走,遂克貴陽.二十年,從彰泰下雲南,次曲靖.會師進薄會城,屯歸化寺,奪重關及太平橋.世璠將餘從龍等出降,詗知其虛實.趙良棟師至,趣進攻,毓榮軍大東門.世璠自殺,城下.雲南平.毓榮還任湖廣總督.康熙十四年(1675),蔡毓榮率綠旗兵征討“三藩之亂”,後領銜綏遠大將軍,總統綠營,他一路衝鋒在前,英勇善戰,先後敗吳三桂部於嶽州、長沙、衡州、辰州、貴陽、雲南.立下卓越戰功.次年,累上疏論雲南善後事宜,言及蠲荒、理財、弭盜、軍制等十數事.

十二年,吳三桂反,毓榮遣沅州總兵崔世祿率兵入貴州,夷陵總兵徐治都、永州總兵李芝蘭繼進,上命速遣提督桑額守沅州.尋授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大將軍,率八旗兵討三桂,駐荊州,諭毓榮督餉.十三年,分設四川總督,命毓榮專督湖廣,以招民墾荒功,加兵部尚書.三桂破沅州,世祿降.常德、澧州、長沙、嶽州相繼陷.部議毓榮當奪官,命留任.尋居父喪,命在任守制,督綠旗兵進剿.毓榮令副將胡士英等分防江口.叛將楊來嘉據南漳,屢出掠,令襄陽總兵劉成龍御之,戰屢勝.廣西提督馬雄降三桂,騰書兩廣總督金光祖,言毓榮將率綠營兵赴嶽州降三桂.光祖密使告毓榮,毓榮以聞,請解任,命殫心供職,毋以反間引嫌.

十四年,勒爾錦請增綠旗兵援、剿二營,領以兩副將,命毓榮統轄.十七年,毓榮督造戰艦成,率綠旗兵五千,從大將軍貝勒尚善進攻嶽州,與討逆將軍鄂納等以舟八百餘入洞庭湖,擊三桂兵,大敗之,發炮沈其舟,殲寇甚眾.遣將艤君山,載土伐木塞諸港.分兵屯三眼橋、七里山,絕寇轉糧道.寇犯我糧艘,夾擊,復大敗之,斬級千餘.會三桂死,其孫世璠以喪還.師克嶽州,進定長沙、衡州.十八年,疏言:“湖南境惟辰州尚為三桂守.楓木嶺、神龍岡兩道皆險隘.我師疲頓,當小休.俟糧草克繼,會師進攻.”上命給事中摩羅、郎中伊爾格圖傳諭曰:“賊敗遁負險,宜用綠旗步兵.毓榮所屬官兵強壯,不難攻取險隘,剿除餘寇.其具方略以聞.”毓榮疏請專責一人,總統諸路綠旗兵水六並進,上即授毓榮綏遠將軍,賜敕,總統綠旗兵,總督董衛國、周有德、提督趙賴等並受節制.十九年,督兵分道出楓木嶺、辰龍關,水師並進,克辰州,再進克沅州,並復瀘溪、漵浦、麻陽諸縣.大將軍貝子彰泰與會師,自沅州入貴州境.彰泰疏言綠旗兵已與滿洲兵會,若各自調遣,慮未能合力奏功.上命毓榮軍機關白大將軍.尋與衛國督兵克鎮遠、思南.世璠將夏國相等以二萬人屯平遠西南山,分兵據江西坡,坡天險,國相為象陣.我師迫險攻象陣,不能克,毓榮以紅旗督戰,眾奔不可止,師敗績.越二日復戰,鼓眾奮進,國相棄險走,遂克貴陽.二十年,從彰泰下雲南,次曲靖.會師進薄會城,屯歸化寺,奪重關及太平橋.世璠將餘從龍等出降,詗知其虛實.趙良棟師至,趣進攻,毓榮軍大東門.世璠自殺,城下.雲南平.毓榮還任湖廣總督.

蔡毓榮善於管理地方事務.二十一年,調雲貴總督.累疏區畫善後諸事:“一曰蠲荒賦.雲南陷寇八載,按畝加糧.驅之鋒鏑,地曠丁稀,無徵地丁.額賦應予蠲除,招徠開墾.二曰制土夷.前此土目世職,不過宣慰,三桂濫加至將軍、總兵.初投誠,權用偽銜給札,今當改給土職.舊為三桂奪職者,察明予襲.三曰靖逋逃.三桂舊部奉裁,徵兵散失.八旗僕從,兔脫鼠竄.宜厚自首賞,重懲窩隱.所獲逃人,量從末減,庶聞風自歸.四曰理財源.雲南賦稅不足供兵食.地產五金,令民開採,官總其稅.省會及祿豐、蒙自、大理設爐鑄錢.故明沐氏莊田及入官叛產,均令變價,以裕錢本.田仍如例納賦,兵弁餘丁,墾荒起科,編入裡甲,俾賦有餘而餉可節.五曰酌安插.逆屬嘗隨五,當遣發極邊.若僅受偽銜,並未助逆,宜免遷徙.六曰收軍仗.私造軍器,應坐謀叛論罪.土司藏刀槍,民以鉛硝、硫黃貿易,皆嚴禁.七曰勸捐輸.雲南民鮮蓋藏,偶有災祲,無從告糴.請暫開捐監事例.八曰弭野盜.魯魁在萬山中,初為新?習阿蒙土人所據,嘯聚為盜.內通新平、開化、元江、易門,外接車裡、孟艮、鎮元、猛緬.三桂授以偽職,今雖改授土司.仍宜厚集土練,分駐隘口,防侵軼為患.九曰敦實政.兵後整理撫綏,其要在墾荒蕪,廣樹蓄,裕積貯,興教化,嚴保甲,通商賈,崇節儉,蠲雜派,恤無告,止濫差.州縣吏即以此十事為殿最.十曰舉廢墜.各府州縣學宮,自三桂煽亂,悉皆頹壞.今宜倡率修復.通省稅糧,既有成額,宜均本折定,留運驛站,酌加工食,俾民間永無派累.”疏入,廷臣議行.別疏言:“督標舊額兵四千,請增千為五營.吳三桂設十鎮,今改為六.在迤西者:曰鶴麗、曰永順、曰楚姚蒙景,在迤東者:曰開化、曰臨元澄江、曰曲尋武沾.”“中甸舊轄麗江土府,三桂割畀蒙、番互市.今互市已停,蒙、番所設喇嘛營官未撤,宜令土知府木堯仍歸其地.”

蔡毓榮體恤百姓.康熙十二年,蔡毓榮擔任湖廣四川總督時,有不少百姓上武當山燒“龍頭香”.燒“龍頭香”非常危險,龍頭很窄,在萬仞峭壁上懸空伸展,百姓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蔡毓榮遂下令禁燒“龍頭香”,並立碑於龍首石的華表旁邊.碑文告誡人們,真正的神恩澤眾生,即使你不燒一炷香,不丟一文錢,只要你是真誠的,照樣有求必應.

蔡毓榮還注重保護文物古蹟.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總督蔡毓榮主持“補葺”黃鶴樓.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黃鶴樓遭雷擊起火,因當年及時撲救,損失較小.蔡毓榮曾寫過《重建諸葛忠武侯祠碑記》一文,其中提到了他對位於荊州的諸葛亮祠堂的保護,不僅捐款,還親自題碑. 康熙十七年,蔡毓榮還親筆撰寫了《重建湖北當陽縣顯烈祠記 》.

蔡珽,宇若璞,號禹別,(?-1743)漢軍正白旗人.雲貴總督蔡毓榮之子.生於康熙初年,別號松山.蔡珽自幼聰明,習武讀書,孜孜不倦.稍大後,又鑽研醫書,頗懂醫道.康熙三十六年(1697),考中進士,授以檢討,因其學識淵博,為人正直,晉升為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當時,皇四子胤禛為雍親王,知道蔡珽善醫道,派人請來召見.蔡珽不願巴結,竟謝絕而不去.有人勸他,何不乘此機結交,以利將來.蔡珽說:“憑才能為國家做事,何須結黨營私!”康熙六十年(1721),四川巡撫、總督年羹堯去見四皇子胤稹,胤稹又想起蔡珽,便讓年羹堯去蔡珽處,表示請醫之意.蔡珽知年羹堯貪婪、暴虐,不願理他,又推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羹堯總督川陝.皇上命蔡代理四川巡撫,召見蔡珽於避暑山莊.蔡珽趕到山莊,拜見康熙,見四皇子胤稹在一旁,人們傳聞說四皇子與眾皇子不合,所以蔡珽對四皇子有看法,拜見後便離去.

不久,康熙去世.蔡珽上書新皇帝雍正,勸其節哀,以國事為重.並提出優待八旗,逐步從西邊撤軍等建議,以便穩定人心和軍心,雍正開始器重蔡珽.雍正二年(1724),年羹堯上奏皇帝,說蔡珽阻撓採礦.雍正帝下詔,逮蔡珽到北京,親自審問.蔡珽毫不懼怕,申訴道:“年羹堯假公濟私,貪婪無度,而且殘暴無比,損害國家利益,地方官民怨聲載道.請皇上明察.”雍正帝知蔡珽耿直,雖有前嫌,心中不悅,但畢竟是皇帝,需有度量.況且蔡珽忠於朝廷,擁護雍正的新政,又因為他在四川做出過許多成績,便不追究其罪.說道:“按大清律法,你罪當斬.但是告你者年羹堯是朕的親戚,不能讓他倚仗皇威.今朕免你之罪,臣工說你耿直無私,不善阿腴,為官清正.朕授你為左都御史兼都統,晉兵部尚書.”蔡珽謝恩.蔡珽成為雍正最信任的高級官員之一,不久,升任為直隸總督.當時正值直隸水災成患,民不聊生,災民四野.蔡埏率官員深入災區,瞭解災情,請示朝廷,免除災區賦稅,發放賑災糧食、銀兩,雍正帝均批准.大水退後,蔡珽組織地方官、民、兵修復河間、靜海等地的城池.又奏請朝廷,將天津漕米萬石運到保定,以平價賣給災民.在他的治理下,災區人民得以安定,贊他為“蔡青天”.雍正帝升其為吏部尚書.幾年之後,蔡珽因罪被雍正忍痛下獄.乾隆登基之後,蔡珽家人為之申訴冤情,乾隆下詔赦免其罪.(還有材料介紹,雍正初年曾賑直隸災荒以印券給貧民,以工代賑,屢被參劾免官. 雍正時,四川知府程如絲以銀6.6萬兩、金900兩賄賂四川巡撫蔡珽,得以擢升為四川按察使.雍正五年(1727)判斬監侯.乾隆八年卒.)

蔡珽善詩,著有《守素堂集》.他還研究佛教,著有《楞嚴會歸》一書,共十卷.

蔡琬,字季玉,女,錦州蔡士英孫女、蔡毓榮女,高文良繼室,著有《蘊真軒小草》;蔡,字若璞,號禹功,別號無動居士,又號松山季子,錦州蔡士英孫、蔡毓榮子,著有《守素堂詩集》。

蔡琬屬漢軍正白旗,綏遠將軍蔡毓榮之女,雲貴閩浙江兩江總督、戶部尚書高其倬之妻.儘管蔡琬母親身世坎坷和蔡琬作為高其倬的“繼室”進入高家,但她“明豔嫻雅,淹貫群書”,以淵博的知識在高其倬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被誥封為一品夫人,也被世人譽為“出泥清蓮”.歷史巨著《清史稿》記載,“高其倬妻蔡,名琬,字季玉,漢軍正白旗人,綏遠將軍毓榮女也.琬諳政事,其倬章疏文檄每與商榷.”夫婦實為閨中良友.其現存詩歌皆“擲地有聲者.”蔡琬不僅工詩詞、通政治,而且明於世事,有《蘊真軒詩鈔》二卷、《蘊真軒詩餘》一卷行世.沈善寶《名媛詩話》評其“閨閣中具經濟才者,詩筆極其雄健.”其詞中亦多悲涼慨鬱之氣.與其詩一樣,皆力避閨閣中忸怩作態之嫌.

蔡煥奄家族。蔡煥奄(公元1822-1891年),祖籍福建東石玉井(今晉江東石)人,族譜記載是蔡十郎的後裔,生於道光壬午二年,卒於光緒辛卯十七年,享年70歲。居福州南臺中洲尾。世經營義春船頭行和乾和乾果行,樂善好施,培養誼子黃培松。黃於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赴京會試,高中庚辰科武狀元,時傳為美談。蔡煥奄因此授封為奉政大夫。

蔡世遠家族。蔡世遠(公元1682-1733年),清學者、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福建漳浦人。康熙年間進士改庶吉士。為李光地器重,經他推薦參與分修《性理精文》。因母病返閩,受聘主講鰲峰書院。訂立學約,其教以立志為始,以循序體察為致知之方,以敦本立誠為力行之要,有成就者眾。雍正元年(1723年)受詔入京,授編修,入直尚書房。遷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卒諡文勤。其博覽經史,繼承二程(程顥、程頤)、朱熹的學說,又深入研究周敦頤、張載等名家之說,致為有用之學,是“閩學派”的骨幹。雍正《制祠》稱他:“研究於天人、性命、砥礪乎理學、文章”,“克探濓、洛、關、閩之蘊”。編著豐碩。《清史稿》卷290蔡世遠傳。其子孫世代為官,蔡長澐,有“第一清官”之稱。海內外人才輩出。

蔡新家族。蔡新家族是清代蔡氏家族中影響很大的家族,蔡新官居極品。蔡新,福建漳浦人。乾隆進士,歷任工部、禮部、吏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他人品端正,學問深醇,在朝任職達四十多年,是當時一位極受尊重的著名文臣。他奉敕校四庫全書,細心盡責,即使是方技雜書也不輕易忽略。他授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而《四庫全書》編纂十來年,蔡新默不作聲地不知親自校閱了多少文卷。蔡新著作有《緝齋詩文集》。此外,還精於書法。蔡新家族龐大,子孫後代為官,後裔在海內外各界人才輩出。

歷史上的蔡氏家族 - 西山堂宿遷牌坊蔡氏 - 西山堂宿遷蔡氏

蔡攀龍家族。金門蔡攀龍,字君寵,又字君龍,祖籍同安人。以捕盜有功,升海壇遊擊,旋調澎湖右營,幹隆二十五年(公元1787年)領兵治臺灣。時臺灣總兵柴大紀駐軍諸羅被困,他前往援救,遇伏兵敗,與柴大紀守孤城。大軍至才得解圍。為嘉獎他能誓死堅守,改縣名為嘉義。升為臺灣總兵官,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卒後被列為紫光閣。還有祖籍晉江,清朝在臺灣居住的有父子都督蔡蓍、蔡子龍。澎湖遊擊蔡威俊等。

蔡廷蘭家族。蔡廷藺,字香祖,號秋園,清嘉慶七年(1802年)出生在彭湖廳雙頭鄉。十一歲參加鄉試中舉,十三歲時補弟子員。道光十一年彭湖遭受大風災之害,十二年興泉永道周凱奉命調查賬災,蔡廷蘭特作《急賬歌》詳細陳述災情慘狀,受到周凱以“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詩文稱讚,並手錄《讀書要決》送之,逢人就贊其為才子。因此,八閩名流都知道彭湖蔡生的大名。道光二十四年他進京會試一舉進士及第,分發江西做官,時年僅十八歲。道光二十九年,任峽江知縣;咸豐二年升為考官,不久調任水利同知;咸豐三年調任峽江,六年出任豐成知縣,九年升建昌府同知,逝世於任上。他先後在臺灣主持引心書院、崇文書院,培養了許多人才。著有《海南雜著》。

琉球蔡崇家族。蔡崇為一世的《蔡氏族譜》,修撰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當時,中山王尚貞“念效命諸臣勤勞可佳,恐歲月已深,致滅其功,爰命群臣各修族譜,永垂為例”,於是蔡氏十世蔡彬奉命纂修家譜,以“使祖宗世系序昭穆辯功德著也”。但由於“猶屬草創而未及悉詳”。這部大宗譜以“諱崇為元祖”世系簡表如下:

崇——滾——璟——寶——遷——瀚——朝器——(火亙)——堅——彬——炳——壎——垣——懿——禧——修——吉——選——元

臺灣蔡清琳家族。蔡清琳,北埔支廳月眉社(臺灣新竹峨眉鄉)人,曾任巡捕,日軍侵佔臺灣後在日本鎮壓和威脅下,臺灣同胞在鐵蹄下屈辱生存,“高壓只能叫人閉眼睛,卻沒有辦法逼人睡覺。”光緒33年(明治40年,1907年),當時日本臺灣總督佐久間派日軍和日警對山胞進行武裝鎮壓,激起了大科嵌山胞的反抗。蔡清琳就向山胞宣傳,組織了“復中興會”號召人民起來把日軍全部打出臺灣去,接應祖國軍隊在臺灣登陸,先佔領新竹為根據地,接著逐步光復臺灣,成為臺灣的主人。正式成立義勇軍,並外出秘密招義民四百多人,佔領了鵝公髻警察分駐所、一百端分駐所、長坪公駐所、大窩分駐所、太平分駐所。蔡打起了“安民”和“復中興總裁”兩杆大旗,率眾衝進北埔支廳殺死北埔支廳長和支廳的日本人。消息傳到臺北日本總督府,佐久間總督立刻派守備隊一中隊和警察120名趕到新竹北埔鎮壓。蔡率義勇和山胞200多人到距新竹十里之地的水仙侖迎戰,因寡不敵眾而潰散,在香界蔡清琳被殺。蔡部被日軍槍殺81人,義勇11人。1944年臺北“帝國大學”學生抗日運動的領袖就是蔡恕,他聚眾準備起義,被日寇逮捕近千人,蔡恕慘受酷刑,死於獄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