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江湖之——胡雪巖的江湖智慧課1

胡雪巖自幼家貧,生計無靠,父親死後,他被迫到杭州城一家錢莊當學徒。由於他聰明機敏,能言善道,頗受東家的賞識和信任,三年滿師之後,便成為那家錢莊的一名得力助手,經常單獨負責催款收賬,從未出過任何紕漏。

是年夏天,胡雪巖閒餘之時,經常至一家名為“梅花碑”的茶館品茶,一日,胡雪巖去茶館晚了,茶客滿座。不得已,店小二隻好將胡雪巖和王有齡“並”在一桌。胡雪巖隨後攀談起來,一言一語中,胡雪巖感覺王有齡是個有見識的人,兩人直喝到太陽西下,肚腹早就餓得咕咕叫。於是胡雪巖請王有齡到家中小飲,王有齡雖婉言謝絕,但耐不住胡雪巖的再三相邀,兼之飢腸轆轆,只好勉強答應。

酒至半酣,閒話聊盡。胡雪巖忽然提高聲音直截了當地說:“王兄,我有句話早想問你。我看你是有本事之人,而且我也略懂麻衣相術之法,看你頗具富貴之氣,為何卻自甘潦倒,終日消磨於酒肆茶店之中?”王有齡聽罷,微微一怔,便輕釋酒杯,兩眼直視著胡雪巖,滿臉流露出說不出的苦悶之色。緘默少頃,長嘆一聲,緩聲說道:“光墉兄,你不是不知道,今世做生意需要本錢,做官也需要本錢啊。我乃一貧賤之人,流落草間,沒有本錢,還能談什麼抱負。”言語間甚是淒涼無助。做官?王兄哪兒找官做?” 幾杯酒下肚後,王有齡也無平時的沉穩之相,嘆息道:“先父在世之日,曾替我捐過一個‘鹽大使’之職,奈何今日家道中落,一貧如洗,無銀進京‘投供’,只好茗中度日了。” 在清朝,捐官有兩種情形,一是富而不貴者,嫌美中不足,花錢捐個功名以抬高身分;一是官宦子弟,讀書屢試不中,且家境窘迫者,拜託親友,捐個官作為謀生之道。而且一般只是捐個虛銜,取得某一類官員的資格,如果要想補袂,還須到吏部報到,稱為“投供”,然後抽籤分派到某省候補。此時的王有齡生計尚且難謀,哪還有本錢進京“投供”? 聽罷王有齡的陳述,胡雪巖的心情頗不寧靜。目前,他手上剛好有筆款子可收,這筆款子是吃了“倒帳”的,對錢莊而言,已經認賠出帳,如果他能收到,就完全是筆意外之財。 由於胡雪巖平素人緣甚好,貸方很快就慷慨答應如期歸還欠款。所以若是他將這筆款子轉借給王有齡,即便王有齡不能歸還,對錢莊也沒有損失。因此,他很想在王有齡虎落平陽時助其一臂之力,使其重拾雄心。 但是,錢莊這一行最忌諱的就是私挪款項,更何況胡雪巖此時還只是錢莊裡的一個夥計,一旦他擅作主張將這筆款項轉借給王有齡,不但會壞了他的名聲,而且很有可能砸了自己的飯碗。對於錢莊一行來說,壞了名聲而被老闆踢出錢莊的夥計是很難再在這一行立足的。因此,如果他將這筆款項轉借給王有齡,就等於是拿自己的一輩子作賭注。對於常人,這實在是一個難以下定的決心,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賭而賭之,看準時機,傾力出擊,這正是胡雪巖的過人之處。於是他毅然決定借款給王有齡,資助他進京“投供”。 翌日下午,王有齡早早地趕到與胡雪巖約好的茶樓,眼巴巴地等他把錢送來。但直等到紅日銜山,天色漸暮,茶客們陸續離席歸家,都還不見胡雪巖的影子。王有齡甚是焦慮,不時起座翹首張望,卻始終未見胡的人影。他開始猜測,莫非胡雪巖在路途中出了什麼意外,或者胡雪巖言而無信,已然反悔。最後王有齡懷著沮喪的心情起身離座,準備回家。就在他剛邁出店門一步時,忽聽到後面有人在喊: “王兄留步,王兄留步。”他轉身一看,正是胡雪巖。只見他手中拿著一個手巾包,跑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胡雪巖的出現,又使王有齡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他仍帶著埋怨的口吻道:“你為何這時才來?” “讓你久等了,真是抱歉!”胡雪巖一邊喘著氣,一邊笑著說:“但遲到總比不到好。王兄,款子總算湊齊了,先坐下再說。” 胡雪巖一邊將一疊銀票塞到王有齡手上,一邊繼續說道:“王兄,這些債款乃小弟借給王兄以資‘投供’所用。”同時,又從身上摸出些銀兩交給王有齡,“這是我平素私下積蓄之財,獻給王兄,權作路費,請王兄收下。剛才是為了將銀兩換成銀票,以便路上攜帶方便,還請王兄恕小弟遲到之誤。祝王兄此去平步青雲,前途無量。” 王有齡望著手中的銀票和碎銀兩,忍不住心中一酸,淚水縱橫,語音顫抖:“光墉兄,我不過是市井一賤民而已,何故待我如此,令我好生羞愧。” “我因見你空懷英雄之志.卻投身市井之間,無所作為,這才助你一臂之力。希冀王兄來日能奮力一搏,拼出個功名富貴,也不枉胡雪巖對王兄信任一場。”胡雪巖安慰王有齡。 王有齡長嘆一聲,感慨自己能在落魄之際,得到這樣一位朋友鼎力相助,多日夢想即將實現,極感今生有幸,蒼天有眼。不覺間淚水更如泉湧,泣聲不止。 “王兄何必如此。男兒有淚不輕彈,你這可是大丈夫氣概?” 至此,王有齡才止住淚水,拜跪以謝,並許諾日後倘能飛黃騰達,必將湧泉相報。胡雪巖再三婉勸,答應在王有齡起程之日設酒為他餞行。天色已晚,兩人攜手,身披夜色,暢談而歸。 為此,胡雪巖被老闆炒了魷魚。在當時,他的這種越軌行為無異於是自殺,意味著自己從此將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胡雪巖敢把寶押在這樣一個落魄者身上,他下的賭注實在是太大了。面對素不相識之人的慷慨資助,王有齡能不感恩戴德嗎? 胡雪巖傾力資助被眾人視為落魄分子的王有齡“投供”,為此將自己在錢莊業的前途毀於一旦,這在常人眼裡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其不可賭而賭之,看準時機,傾力出擊,正是胡雪巖高人一籌的勇氣和魄力。儘管胡雪巖這時已經落魄到吃“門板飯”的地步,似乎山窮水盡了,但他仍然堅信,資助王有齡是明智之舉,絕非一時衝動,自己這一個決定並沒有錯。而事情的發展正好是他所想象的那樣。 果然,王有齡在北上進京“加捐”的途中,遇上了自己多年未曾往來的“總角之交”何桂清。何桂清少年英才,仕途得意,已經官至江蘇學政。緣於他的扶持,王有齡在京城吏部順利地“加了捐”。返回浙江後,依仗何桂清在江南一帶的影響,很快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浙江巡撫黃宗漢親筆提名命他為“海運局”的坐辦。這是一個管理江南糧米北運進京的肥缺,在任上,王有齡便使盡了剋扣的手段,並且竭其所能地結交上司,因此在蘇杭一帶,不但豐裕富足,而且權勢驚人。 胡雪巖在王有齡在謀到了官位和肥缺之後,得到了很多回報:一是啟動資金,二是官場的勢力,三是為朋友敢於兩肋插刀的“義”。有了這三樣資本,胡雪巖不想發財都難了。所以,胡雪巖人生成功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資助王有齡。 最終在王有齡的蔭庇下,胡雪巖不再做錢莊的“小夥計”了,而是自立門戶,販運糧食。他在官與商之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自此他走上了從商的坦途,事業日漸發達。

最重要的投資,是對人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