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兒子打了一個廚子,為何朱元璋大驚失色教訓了兒子一頓?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是一位特殊的開國皇帝,他最開始的身份很特殊,是一位一位乞丐;他最終的身份也很特殊,是一位開創了幾百年基業的帝王。為人仗義,慧眼識人,膽大心細,果斷狠辣等等優秀品質都是他的人生標籤,即便是開國功臣們,他動起手來也絕不眨眼,正所謂“伴君如伴虎”,朱元璋顯然不是一個例外。不過,朱元璋也有不願意招惹的人,他是一位廚子,他甚至曾因為此人訓斥過自己的兒子。

廚子

這位廚子名為徐興祖,他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廚子,而是跟著朱元璋打過天下的“開國廚子”,朱元璋與他有特殊的感情,這份感情已經二十有三年了。

當年朱元璋起義,徐興祖便以廚子的身份跟隨了朱元璋,徐興祖為人低調話少,善於察言觀色,瞭解朱元璋在各個時期對飲食的需求,身為一名廚子,卻幹出了將軍的風采,總是能在朱元璋最需要的時候,送上最可口的食物。例如:清晨的粥、深夜的酒。

被徐興祖服侍飲食,如果讓朱元璋進行一句話點評的話,那一定是“你值得擁有!”徐興祖多年的服侍也不是白費,換來得是朱元璋對他恩寵有加,從來沒有和他發一次脾氣,富貴自然也是享之不盡。

在戰亂年間,朱元璋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這位廚子徐興祖絕對也有一份功勞,讓朱元璋幾十年吃飽吃好,才能決勝千里。朱元璋對徐興祖的感情自然也不一般。

朱元璋的三兒子

朱元璋得天下,廚子和眾多忠臣之外,最要感謝的一個人,一定是他的結髮妻子馬氏,馬氏對朱元璋的幫助極大,因此也一直都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

根據《明史》記載,朱元璋的三兒子朱棡,正是馬氏生的兒子,由於他的身份原因,自幼受到了百般寵愛,無論是朱元璋還是馬氏,都將朱棡捧在手心裡。或許正是這樣的“溺愛”,造成了朱棡性情頑劣,雖然聰明卻極為殘暴的性格。好在有朱元璋和馬氏二人為他保駕護航,也並沒有犯下什麼滔天之罪,頂多是一個任意妄為的皇二代。

轉眼間,小朱棡長大成人,儘管馬氏有千萬個捨不得,但是明朝的規矩不能廢,朱棡需要前往自己太原的封地了。馬氏雖然是一介女流,卻是一位非常有見識的女性,她自然也明白,自己親愛的兒子朱棡此去封地,與普通人家孩子遠行截然不同,畢竟遠行再遠,終有歸期;而朱棡前往封地,不得無故離開,返京更是大忌,只怕是今日一別,則再無重逢之日。

想到此處,母子二人悲泣,使得朱元璋也心中不暢,最終,為了讓馬氏能夠放心,朱元璋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讓陪伴自己多年的御用大廚徐興祖與朱棡一起前去太原,照顧朱棡的飲食起居。朱元璋此舉,讓馬氏極為感動,因為徐興祖對於朱元璋的重要性,或許別人不知道,但是她馬氏再清楚不過,她也知道身在帝王家,能有如此寬待,已是皇恩浩蕩了。

朱元璋來信

縱然有千萬個捨不得,朱棡依然還是要離去,朱元璋和妻子馬氏只盼望自己的兒子能在未來一切順利,此時他們的身份只是父母。

朱棡遠去太原,路途中朱棡犯了老毛病,利用身份的尊貴,他的本性肆無忌憚的釋放,對同行的大臣吆五喝六,好不威風。朱棡這樣的行為,自然被朱元璋的眼線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不過朱元璋並不在意,畢竟這天下是他的,他收拾開國功臣都無所謂,他的兒子收拾幾個官員也屬於正常。

沒過幾天,朱棡身邊傳回來的一個消息讓淡定的朱元璋也坐不住了。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兒,就是朱棡由於心情不好,吃東西時煩躁,鞭打了朱元璋賜給他的以徐興祖為首的廚子團隊。

聽聞此消息,原本淡定的朱元璋匆忙的修書一封,加急送給自己的兒子朱棡。朱棡突然收到朱元璋的來信,有點納悶,還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變故,當他拆開信來,明白了父親此信的來意。

朱元璋在信中提道:“我率領眾將平亂天下,他們犯錯我從來都不姑息他們。但是這位廚子徐興祖,跟了我23年,我從來沒給他半點虧吃,兒子你要記住,有些仇怨不在多大。”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帝馳諭曰:“吾帥群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

朱元璋的一番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告誡自己兒子要對徐興祖尊重一些,畢竟徐興祖是身邊飲食的廚子,萬一因為小小的怨恨而有了異心,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第二、告誡朱棡,年輕人要懂得一些道理,不能任意妄為,否則自取其禍。


不過,作為父親的一番好意,收效卻並不大,朱棡肆意妄為的個性,多次惹禍上身,若不是有朱標力保,恐怕早遭劫難。


野史日記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朱元璋的兒子打了一個廚子,為何朱元璋大驚失色教訓了兒子一頓?”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1370年,朱元璋大封諸皇子,十幾個皇子皇孫都被封為藩王。1378年,朱元璋就將這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們打發到封地去,目的就是讓他們鎮守在各自的封地內,作為屏障保衛著朱家的大明王朝。其中三兒子,朱棡,被封為晉恭王,封地在山西太原。故事就發生在朱棡趕往封地的路上。

朱棡為人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罵人。在前往太原的途中,對隨行官員不僅是大聲呵斥,甚至還會對其謾罵和毆打,這公子哥的脾氣讓這群大臣有氣不敢發,只好秘密的給朱元璋寫奏摺訴苦,說明自己受到的苦楚。但是,當朱元璋看到這些大臣們的奏摺後,也只是一笑了之並沒有當做一回事。後來,當他知道朱棡有一天因為飯菜不合味口,便將隨行廚子用馬鞭抽打了一頓後是大驚失色,於是,抓緊給朱棡寫了封信,並親自派人快馬加鞭的送到朱棡手中。

朱元璋為什麼會對朱棡發火打廚子這事如此重視呢?

其實,朱棡突然收到朱元璋的信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是非常的疑惑,心想難道京城出了大事不成?打開信後才知,原來是因為自己打罵廚子的事。並且還以自己為例現身說法,“老父我率群雄平定禍亂,對人從未姑息過。唯獨對事我23年的廚子徐興祖,從未折辱過。”意思是說,你要知道,我們的小命是攥在廚子手裡的,且不可得罪了他們,而且朱元璋還在信中對朱是一頓臭罵。

大家都知道,廚子每天伺候著皇上藩王們的飲食,萬一哪天要是得罪這些廚子,如果廚子也一生氣在你的飯菜裡面放上一點毒藥,自己的小命豈不是報銷啦!自己的一生也就交代給廚子了。所以,朱元璋擔心自己兒子的小命也是有道理的。朱棡看完朱元璋的來信後,自然也明白了父皇的良苦用心。


大史官


朱元璋有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其中有九個兒子被封為了藩王,老四朱棣是燕王,老三朱?h被封為晉王,這兩個人的勢力相對來說比較大。


相傳朱元璋帶兵平天下的時候,有個廚子深得自己喜愛,這個人叫徐興祖,他跟了朱元璋行軍打仗有二十三年,朱元璋這次封藩王的時候,就把徐興祖撥給了晉王 ,晉王在前往封地的路上不知道怎麼就看徐興祖不順眼,用鞭子把徐興祖抽了一頓,朱元璋一聽到這個消息,立馬派人快馬加鞭的去送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是這樣的:“老父我率領群雄平定禍亂,對人從未姑息過。唯獨廚子徐興祖,事我二十三年,我從未折辱過他。”意思就是說,我率兵平天下,對自己的部下從未姑息,可是廚子徐興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連小指頭都沒有碰過。 對於朱元璋的親筆信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震懾力的,所以晉王以後對待廚子徐興祖再也沒有施加過什麼刑。


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智慧了,民以食為天,廚子掌管的就是人的“食”,吃不好飯肯定打不好仗,作為統帥的朱元璋如果得罪了廚子,保不齊在實物中會出現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比如說吐口水,彈鼻屎。如果真的把廚子逼急了,再給你飯中下毒,也是有可能的。


山裡的土豆


朱元璋有個兒子,排行老三,大名朱棡。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諸子時,朱棡獲封晉王,並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山西太原。

正是這位晉王朱棡,在就藩途中,因為一些瑣事,鞭打了自己的一個廚子,嚇得朱元璋大驚失色,趕緊親自下諭令,把朱棡給訓斥了一番。

這位朱棡的脾氣秉性,非常像三國時期的一個人物,那就是獨據長坂橋頭,一聲大吼,嚇退了萬千曹操追兵的燕人張飛。同時,兩個人的相貌和作為也都非常相像,而且都是多智而殘暴。

《明史》記載,朱棡是“修目美髯,顧盼有威,多智數”。據有人考證,歷史上真實的張飛應該同樣是一位長相俊朗,威武雄壯之人,並非演義中的豹眼、卷鬚的黑張飛形象。朱棡曾經“學文於宋濂,學書於杜環”。而張飛也是同樣文采橫溢,曾在川蜀留下不少墨寶。朱棡也非常善戰,曾經與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北征北元餘部。而張飛則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萬人敵,還曾智破曹魏名將張郃,要稍勝朱棡一籌。

除了以上相似之處以外,兩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殘暴,只是朱棡的殘暴要遠勝張飛。唯一遺憾的是,張飛最終死於自己的殘暴,而更殘暴的朱棡卻是自己病死的。

據《三國志》記載,張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劉備就曾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劉備的意思就是,張飛呀,你刑罰、殺戮太多,又經常鞭撻身邊的士卒,還把他們留在身邊,這可是禍根呀。

劉備是在勸張飛,要不就減輕刑罰,少行殺戮,不要再鞭撻將士,收攏身邊將士的忠心;要不就把他們調開,不要留在近處。結果,張飛不聽劉備的勸告,最後被懷恨在心的身邊將領張達、範疆所殺,而首級被送給了孫權。

朱棡跟張飛在殘暴方面,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朱棡在就封藩國的途中,因為瑣事,鞭撻了給他做飯的一個廚子。推測朱元璋應該是讀過《三國志》,知道張飛之死。所以,朱元璋聞之消息,大驚失色,護子心切的朱元璋趕快給朱棡下諭旨,申斥朱棡。

朱元璋說:“吾帥群英平禍亂,欲速定天下,事無輕重皆以法,不敢姑息。”意思就是朱元璋自己執法非常嚴格。但是,朱元璋又說:“姑息獨徐興祖,興祖為吾膳夫二十三年,不曾責辱,以保吾命,怨不在大,可怨者何?”朱元璋唯一一個不敢輕易得罪的人就是自己的廚子徐興祖,二十三年從來不曾“責辱”,就怕徐興祖心懷怨恨,給他來個下毒之類。最後,朱元璋還不忘再加強一下:“小子識之乎?”看來朱元璋的大驚失色是愛子心切呀,正所謂是責之深,愛之切。

朱棡就藩後,還曾經多次以奔馬車裂活人。朱元璋得知後大怒,差點廢了朱棡的爵位。正是在朱元璋的嚴加教導,訓斥之下,朱棡才躲過了被身邊親信所害的命運,避免了同張飛相同的命運。

劉備告誡張飛,以及朱元璋訓斥兒子朱棡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是會隨時發生的。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君子與小人同在麼。我們通常都秉持對人友善的態度,但是,也避免不了得罪一些人。對於我們曾經得罪過的人,還是要多加留心才對,以避免被反噬。


奕天讀歷史


朱元璋殺人如麻,胡惟庸案殺了三萬多人,藍玉案又殺了兩萬多人,開國功臣被誅殺殆盡,只剩下瑟瑟發抖的四人:湯和、耿炳文、沐英和郭英。

然而,朱元璋雖然嗜殺成性,但唯獨不敢動一廚子。當晉王朱棡因伙食不和胃口,暴揍了廚子一頓之後,朱元璋聽說了,大動肝火,寫信怒罵了晉王一頓。


這個廚子是誰?有何能耐?居然讓朱元璋如此袒護?

這個廚子叫徐興祖,是朱元璋的專用廚師,跟著朱元璋行軍打仗、走南闖北二十三年了,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徐興祖就進了御膳房,成了金牌廚師。徐興祖是朱元璋老家那邊的人,做得一手家鄉的地道菜,朱元璋這好這口,吃遍了山珍海味,鮑魚龍蝦,吃來吃去,覺得還是家鄉的土菜最好吃。

這不,三兒子朱棡被封為晉王之後,就要到封地太原去了,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朱元璋父愛氾濫,就給三兒子捎帶了許多東西,配了許多隨從丫鬟。

臨行之前,朱元璋又擔心兒子路上吃不好,就把御用廚師徐興祖送給了他。


哪知道,剛出發第五天就出事了。

原來,三兒子吃慣了山珍海味,當徐興祖端上來兩碟鹹水花生、素炒豆芽之時,朱棡一腳把盤子踢飛了,怒罵道:“老混蛋,你炒的什麼玩意,不知道本王喜歡吃肉嗎?”

徐興祖臉一紅,趕忙陪不是:“晉王,咱們一路遠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買不到新鮮的肉,能有這個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年,皇上打天下之時,窩窩頭就鹹菜,都能……”

徐興祖話沒說完,只見晉王飛起一腳,一腳正踹到了徐興祖的臉上,徐興祖哎吆一聲,跌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

晉王還不解氣,大罵道:“老混賬,我最煩別人倚老賣老了,你算個什麼東西,只不過一條狗,滾!”

徐興祖一瘸一拐地走了出去,老淚縱橫,跟了朱元璋這麼多年,頭一回受到這麼大的羞辱。


事情很快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大怒,連夜寫了一封信,命人連夜快馬加鞭送了過去。

收到信後,晉王很納悶,我這剛走幾天,難道出了什麼事了嗎?趕忙拆開一看,只見上面寫道:

“我率眾平定天下,將士有錯,從來不姑息他們,但唯獨徐興祖,跟了我二十三年,我從來沒有虧待他,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仇怨不在多大!”

晉王大吃一驚,既吃驚於父親的消息居然如此靈通,看來自己身邊遍佈眼線,又吃驚於父親的話裡有話。

朱元璋的話有兩層意思:

一是廚子是身邊的人,要殺了你易如反掌,只需在菜裡暗動手腳,神不知鬼不覺。

二是年輕人要學會忍耐,小不忍則亂大謀。


一半秋色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大封諸王,將他已經出生的十個孩兒(包括一個侄孫)一體封王,其中最小的才幾個月,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八年之後,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那些已經長成大小夥子的兒子們打發到他們的封地去,讓他們在各自的封地建藩立國,以屏翰他朱家的王朝。



朱棡被封為晉王,在趕往太原的路上,朱棡脾性失常,動不動就大動肝火,隨行的大臣經常受到呵斥,甚至辱罵,這些都有人用密信告知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大臣的申訴,只是一笑,並不當回事。後來一封信中,說朱棡某天因為飯菜不合口味,把隨行的廚子全部用馬鞭抽了一頓,朱元璋大驚失色,趕忙親手寫了封信,派人快馬送給朱棡。朱棡在路上突然接到父皇的信,摸不到頭腦。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死於近侍的皇帝非常之多,然而這個近侍就包括的職位太多了,在這麼多的職位當中,朱元璋唯獨對這個人沒有任何的毆打怨言,此人名叫徐興祖,這個人的職業是皇上的御廚,這個每天伺候著皇上飲食的人,自然朱元璋得重視啊,要不然哪天這位大廚心情不好,直接給自己下點毒藥,這豈不是將自己的一生交代了。


所以當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兒子居然敢打罵廚師的時候,立馬怒了。在給晉王的教訓裡,朱元璋拿自己舉例說,“老父我率領群雄平定禍亂,對人從未姑息過。唯獨廚子徐興祖,事我二十三年,我從未折辱過他。”就是因為知道自己的小命攥在廚師手裡。朱元璋的兒子打廚師,朱元璋聽後大驚失色:老子23年都沒敢動他!




其實朱元璋也是擔心自己的兒子,怕他們太過囂張,最後死在小小的廚子手裡,所以說朱元璋能當上皇帝也不是偶然的。據說光緒皇帝被毒死,嘉慶皇帝還被廚子拿刀追殺,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對廚子的警惕還是得高一點。所以說朱元璋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歷史早知道


半生戎馬,殺人如麻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經歷過無數的大風大浪、腥風血雨。但就是這樣一位心狠手辣、殺人無數的大明開國帝王,卻不敢得罪廚子和剃頭匠。

話說洪武十一年,“狼爹”朱元璋將自己成年的兒子們全部趕出紫禁城,封王賜地。讓兒子們成為藩王,在京畿外圍守護朱家的王朝。

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建立了錦衣衛一個覆蓋全國各地的諜報組織。滿朝文武無不在朱元璋的嚴密監視之中,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例外。

一次,朱元璋接到探子的密報,密報上說晉王朱棡當街鞭撻辱罵廚子。

十一年就藩太原,中道笞膳夫。

朱元璋聽說之後連奏摺都不批了,親手書寫了一封火急摺子,指派皇宮中最好的八百里快馬連夜送往太原教育兒子朱棡。

難道堂堂大明朝的皇子,手握重兵的藩王,還惹不起一個小小的廚子嗎?

事實上,這個廚子的來歷不簡單,此人名叫徐興祖,是朱元璋的貼身廚子,曾侍奉朱元璋長達23年,可謂是勞苦功高。更為重要的是,這23年裡,朱元璋對其十分尊重,從未受到挫折和侮辱。

《明史》也有過相關記載。

帝馳諭曰:“吾帥群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

其實這“事吾二十三年”問題不大,畢竟他徐興祖再怎麼資格老,那也僅僅是個廚子。問題的關鍵在於“未嘗折辱”這四個字。他徐興祖半輩子都沒受過侮辱,連朱元璋這個皇帝也不曾欺負他。而你晉王朱棡僅僅是個藩王,卻令其受23年未有之辱,就算是未曾傷及性命,但也足以使其怨恨。

而更為重要的是,徐興祖他是一個廚子,再朱元璋的眼裡廚子是惹不得的。廚子負責自己的飲食,倘若得罪了廚子,他豁出命去在酒菜中下毒怎麼辦?

同年,秦王朱樉也侮辱、鞭撻了廚子,朱元璋拍案大怒,親自執筆擬旨赦免了廚子的罪過,並親自寫信告誡秦王朱樉。

他在給朱樉的信中曾如此說道:

膳,立命也,非操膳其事者不得其精。將操膳者視以尋常,是不可也。若頻加棰楚,不測之禍,恐生於此,兒當謹記。

意思就是:

“人以食為首,民以食為天。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佳餚美酒均出自掌食者之手,得罪了掌食者,就等於得罪了食物。倘若他在烹煮食物時,將頭皮屑、鼻屎、老痰、泥垢加進食物中,你能知道嗎?在你食物中下毒,你能知道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傻子你要記住爹地的教誨啊!”

歷史上,因為得罪廚子而發生的血案並不是沒有。比如北齊時期,北齊皇帝高歡死後,長子高澄本該是有著繼承皇位的希望,結果卻被自己的廚子給殺掉了。

話說當時高澄正在和親信在內堂密謀繼位登基大事。其廚子蘭京卻不合時宜的跑進來送食物,高澄對著他就是一通責罵,並揚言要處死他。

結果蘭京懷恨在心,先下手為強,拖著菜刀就將其給結果了。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

事實上,除了廚子,剃頭匠在朱元璋眼裡同樣是不能得罪的人。

因為剃頭匠是唯一敢在皇帝面前動刀子的人,一把三寸的利刃在脖頸間、喉嚨處上下飛舞,若是得罪了剃頭匠,他趁你不備劃開你的喉嚨,一條小命就玩完了。

這其實表現出了朱元璋高明的處世智慧。有句話叫做“寧得罪君子,誤得罪小人”,越平凡、越不起眼的人物往往越危險,朱元璋曾經當過乞丐、做過和尚,他自然對這個道理諱莫如深。

當然了,除了上面這個原因,朱元璋也有著想借機教育兒子的想法。朱元璋窮苦出身,識大體,知進退,情商頗高。而他的這些皇子們,有些人卻生性嬌縱,經常惹是生非,影響頗為惡劣。朱元璋借這個機會,好好的給兒子上一課,再合適不過。


白話歷史君


殺人如麻的明太祖朱元璋,一生經歷過無數的大風大浪、腥風血雨。但就是這樣一位心狠手辣、殺人無數的大明開國帝王,卻為了一個廚子教訓了兒子一頓呢?


這個兒子就是朱元璋的三子——晉王朱棡,此人在歷史上的口碑實在是差,性格殘暴不說,還毫無才能。 朱元璋封他晉王,把軍事重鎮太原給了他,就是希望他和老四朱棣能作為抵禦蒙古的橋頭堡,可洪武二十三年的一次戰鬥,本來燕已經和朱棣約好一起進攻蒙古,結果他走進大漠才十幾裡就臨陣脫逃,活生生坑了兄弟一把。好在燕王朱棣命大、本事也大,在孤軍深入的情況下還能大破蒙古騎兵,贏得了“燕王善戰”的美名。

史書上記載這位晉王爺是“修目美髯,顧盻有威,多智而殘暴”,是符合當時社會審美的帥哥,可惜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他多有智我們沒看出來,殘暴卻是鐵板釘釘的。在他就任晉王以來,在封地為非作歹,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山西百姓每年除了繳朝廷稅外,還得繳晉王的孝敬錢,數額是稅收的三倍之多,不給就打。

做生意經過山西的商隊還得交給晉王“過路錢”才能允許通過,否則一律不準入境,朱棡算是朱元璋諸子中“死要錢”的代表了,他不止從百姓、商隊那裡拿錢,就連朝廷派下來地方的官員,也逃不過王爺的剝削,更甚者,朱棡還以春秋戰國的酷刑——車裂來對付那些不給錢的人,包括官員。而就在朱棡“陷害”朱棣,害他冒險深入大漠的同年,朱元璋就派了錦衣衛去太原調查他。 最後朱棡給錦衣衛定了九條大罪:搜刮地方、敲詐官衙、驕奢淫逸、結黨營私等等,朱元璋大怒,要錦衣衛將其解押入京審判,多虧了當時巡視關中路過山西的太子朱標求情,朱元璋才放過朱棡一馬。從這可以看出,這位晉王朱棡,雖然貴為九邊諸王,可骨子裡還是一副紈絝子弟做派,那他的這種情況朱元璋知道嗎?


當然知道,早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就知道了,當年朱棡開始就藩于山西,朱元璋擔心他在山西水土不服,特意把跟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廚子徐興祖賞賜給他,跟著朱棡一起就藩晉國。一路上徐興祖也是小心謹慎地伺候這位王爺,可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徐興祖因為不小心把過熱的飯菜盛給朱棡,害朱棡燙到了嘴,一氣之下連打了徐興祖幾下鞭子。 這事很快就被身邊人報告給了朱元璋,氣得朱元璋派快馬送信,八百里加急趕了朱棡的車隊,在信中大罵朱棡道:“徐興祖跟隨我二十年,從未受過責罰,你竟敢當眾侮辱他,若再有類似事情,嚴懲不貸”。

朱元璋此舉,第一是教訓朱棡不要以權欺人,朱元璋雖然是皇帝,可他畢竟出身於底層,對百姓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徐興祖也是從底層上來的,他服侍朱元璋二十年,兩人的關係早已不是朋友那樣簡單,更多的是一種親人的感情。朱棡打徐興祖,不止是在打百姓,更是在打朱家自己人,這怎麼能讓朱元璋不火冒三丈呢?


第二是告誡朱棡不要輕易得罪身邊人,尤其是廚子,因為他們瞭解自己的一舉一動,包括飲食習慣,對自己的人身安全有著嚴重的威脅。戰國“廚子”專諸以魚腸劍刺殺吳王,一舉得手;三國時張飛因鞭撻手下而被偷襲暗殺,頭都被割了;北齊高澄因責罵廚子蘭京而被其活活砍死,這些都是史書上血淋淋的例子,朱棡平時不讀書不看報,真要發生什麼事可就追悔莫及了。 所以朱元璋知道朱棡打罵徐興祖之後才會大發雷霆,不顧朱棡顏面在書信裡訓斥他,這表面上是在說徐興祖盡忠職守,不是你朱棡想打就能打的,實際也是在保護朱棡,要他警醒一點,仁慈善待身邊的人,別拿豆包不當乾糧,要不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可惜朱棡左耳聽右耳出,他對父親朱元璋的話外音參詳不透,以為父親只是為了徐興祖而罵自己,那以後就不打徐興祖,打別人了唄。

朱棡不明白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在封地做盡了壞事,以權謀私、殘害百姓,對此朱元璋是一忍再忍,直到他在洪武二十三年臨陣脫逃之事爆發,朱棡差點害得弟弟客死異鄉,給國家造成極大的損失。
這下朱元璋終於忍不住了,直接就派了精通羅織的錦衣衛去查,一查就是九條大罪,大有徹底斬斷禍根的意思。 幸好是太子朱標求情才保住了晉國的封地和朱棡自己的小命,不過從此之後朱棡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在被錦衣衛查辦,自己差點被父親大義滅親之後七年,朱棡就病死在家中,諡號“恭”,享年才四十歲,連他父親三分之二的歲數都沒有


洪果果


要說起朱元璋的經歷,那真的是皇帝史上的一個奇蹟,歷史改朝換代那麼多皇帝,唯有朱元璋與眾不同!

他的一生,能夠媲美上的屈指可數!

從古至今,有多少農民起義,但是獲得最終勝利的屈指可數,古代的農民起義為什麼失敗?

歸根結底,發起農民起義的人,因為受過的苦難和委屈太多,稍微有了點兒起色,有了金錢和地盤了,就開始酒肉穿腸過,疏忽大意,開始麻痺自己。

再看看朱元璋,他何止農民,他是從乞丐做起來的,一路上的受過的苦難折磨估計我們想象不到。

可以說開局一個碗,結局當皇帝,放到現在就想當於給了一個乞丐一套北京的房子外加穩定高收入工作,普通人早就樂不思蜀了。

但朱元璋沒有沉湎酒色,從他開國登基之後的種種細節,就能看出來。

並且他並沒有選擇安逸的治國,他選擇的誅元道路是最艱難的,也是歷史上絕無先例的。

真正可怕的不是一個人如何征戰四方,治國平天下,而是在經歷了苦難之後,仍然可以保持初心,大智若愚,正如那句話所說,咬定青山不放鬆。

歷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可以勉強媲美的還有劉邦,但是相比登基之後的表現,他要差朱元璋很多,他敢於用人,能夠慧眼識人,並且還是文武全才!

這樣的皇帝,與其他皇帝相比,心境肯定是不同的。

可能只有這樣的出身,這樣的皇帝,在看到自己兒子打了一個廚子的時候,才會去選擇教訓兒子,因為他了解底層人民的疾苦和困難。


細細想來,朱元璋千年來,他是徹底克服了人性弱點的聖人!


楚國八百年


朱元璋作為歷史上一位非常獨特的皇帝,他的一生都充滿傳奇,其人生履歷,比之以往以及後來的皇帝都要精彩的多,尤其是他登基之前的表現,絕對是普通人逆襲的終極典範,不可複製,他征戰沙場十五年之久,登基後國事操勞半生,但身體機能還運轉的不錯。

他一生有42個孩子,這個數量在古代皇帝中也算是很不錯的,況且朱元璋還是開國皇帝,打了那麼多年的仗,有那麼多國事要做,這身體怎麼說都是很棒的。在這42個孩子中,有26個是兒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懿文太子朱標和明成祖朱棣。

而朱標、朱棣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周王朱橚在《明史》中都記載是馬皇后所生,但這種記載並不被後世認可,除了朱標是馬皇后所生能夠基本明確外,其餘的似乎都是庶子,是別的妃子生的。

當然,歷史過去了這麼久,很多東西都已經真假難辨,他們究竟是哪位妃子所生,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也不是最要緊的,只要知道他們是朱元璋的兒子就可以了。

在這五個兒子中,朱標、朱樉和朱棡都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就去世了,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事實。尤其是朱標的去世,讓朱元璋失去了最得意的一個兒子以及最完美的皇位繼承人。

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的次子和第三子又相繼去世,其中第三子朱棡是在1398年的三月去世,當時的朱元璋已經71歲,人生已經快走到了盡頭,又要承受這喪子之痛,兩個多月後,朱元璋也去世了。

說起來,晉王朱棡活著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頗有意思。朱棡出生於1358年,當時正是朱元璋爭奪地盤的關鍵時期。等到朱元璋登基之後,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1370年,朱元璋又開始封建諸子,將自己的另外九子分封到腹裡和邊疆。其中十三歲的朱棡被封為晉王,而到了1378年,二十一歲的朱棡到山西太原就藩。

朱棡這個人很聰明,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和書法家杜環都曾是朱棡的老師,聰明之餘,朱棡還比較殘忍,這也是很多皇子們的一個通病,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洗禮和艱苦生活的磨礪,從小在權力中長大,難免就目中無人了一些,朱棡也不例外,總覺得自己的命金貴,別人都是奴才。

在朱棡就藩之前,朱元璋千叮嚀萬囑咐,讓朱棡做好一個藩王,不能辱沒皇家威儀。但在從京城到太原的途中,還是出事了,原來朱棡帶著人一路風塵僕僕去往太原,生活自然不能和在京中一樣,吃食也不可能和在京中一樣色香味俱全。有一天,朱棡嫌棄隊伍中的廚子做的飯不好吃,直接鞭笞了這名廚子。

朱棡本來以為這是一件小事,卻沒有想到朱元璋很重視,朱元璋本就對朱棡就藩很關注,知道了他在途中居然鞭笞廚子,趕緊八百里加急,讓使者傳來口諭:

“吾帥群英平禍亂,不為姑息。獨膳夫徐興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嘗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識之。”《明史·諸王列傳》

朱棡是知道朱元璋對部下和臣子很嚴厲的,動輒打罵,他沒有想到只不過是一名廚子竟能讓朱元璋親自八百里加急訓斥。朱元璋是想用自己的經歷來說服朱棡善待身邊的廚子,要知道朱元璋自己從起兵開始帶領群雄南征北戰、平定禍亂,在這個過程中,部下犯錯,他從來不姑息,該打打,該殺殺,該罰罰,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但是即便朱元璋如此嚴厲,但對待自己身邊的廚子徐興祖,他卻23年來從來沒有打罵、責罰過,為什麼呢?朱元璋並沒有明確說出來,只說“怨不在大”,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什麼道理呢?廚子看起來沒有什麼地位,不過就是一個做飯的伙伕,似乎除了做飯啥也不會,但就是這個做飯才是最危險的。

要知道人活著就不能不吃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頓頓離不開廚子,如果惹怒了廚子,讓廚子感覺到了屈辱,他自己不計較還行,一旦計較,也是背地裡計較,那就危險了,倘若他在飯菜裡做點什麼,幾乎是防不勝防的。

最厲害的莫過於直接下毒,雖說下毒一般能驗出來,但中有馬虎和不在意的時候,他要是在你最不在意的時候下了毒,那就直接毒死了,輕點的也可以做別的,比如在飯菜了動點手腳,雖不是下毒,但也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吃到了髒東西,總之廚子不好惹。

即便到了現在,很多人在飯店吃飯,也不願意輕易招惹廚師,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朱元璋在知道朱棡敢打廚子的時候,才八百里加急訓斥兒子,就是希望兒子能善待廚子,不得不說朱元璋用心良苦,對自己的兒子是真的很愛護,當然,不僅僅是廚子,有時候,越是小人物越能幹出大事。

後來朱棡到了太原之後也是不怎麼守法,惹出了不少禍事,讓朱元璋很是生氣,想治他的罪,在太子朱標的勸說下,朱元璋才沒有動這個兒子。說起來,朱標對自己的這些弟弟拿捏的很好,他很有威儀,朱棡後來在跟隨朱標回京一段時間後再回到藩地,完全像是變了一個人,“自是折節,待官屬皆有禮,更以恭慎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