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在粤东梅州市五华县的西北角,有个小镇,叫长布镇。

“长( cháng)布”名字的由来,已经很难追溯。我们瞎猜:大概就是因为地形像一匹长长的棉布而来吧。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这个小镇的“开山祖宗”也很难说得清楚。它四周崇山峻岭,中间河流纵横,在古、近代应该是很适合自我生存的环境。因此,随着多路客家先民南下的发展,这地方成了他们休养生息的选择地。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这里综合了多种姓氏,其中曾、张、徐、李、廖等人口较多,也比较集中。如民间说法“大田人不用问姓”,指的是大田整条村都姓张;其实,整条村清一色都同姓的有很多,如栋新、栋岭、北洋,几乎全部姓廖;粘坑,徐、谢为大姓;源潭,卓、曾都很集中;镇上周围的红旗村,张、曾也非常集中。这种姓氏聚居法,也反映了客家先民以宗族为纽带抱团发展的历史片段。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在镇的周边,有“三座大山”比较出名:

石马山:因有白垩看似一匹马而得名;

据说,那时长布归属惠州,苏东坡在惠州时有诗曰:

石马生来在惠州,仙人遗下几千秋。

狂风瑟瑟毛无动,细雨纷飞有汗流。

满目青山口难开,铁鞭任打不回头。

借问牧童何处宿,天地为栏夜不休。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七目嶂,主要是原始植被茂盛,有丰富的植物种类;

据说,站在山顶,能看到河源、兴宁等县市,故能一目三地;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而陈皮径,在二山之间只有一涧隔开;

传说本是仙人要赶石堵住的,因给一妇人说破是石头而停止滚动,停在一个叫石角村的地方再也没有前进。这个石角村的山上现在全是一个个高大的石头。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长布镇从“开村劈地”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村庄,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十多年,这个小山村才突然“与世界接轨”。

话说那时有个樟村的张姓人,不知怎么跑到香港去做生意了,赚了不少钱。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不是金钱,而是他遇到了一个基督教的牧师。1851年,他变卖了家产,回到密林深处的老家樟村,盖起了粤东第一个基督教堂。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由于樟村过于偏僻,道路“难于上青天”,不利于教徒出入,于是,在瑞士一个教会的帮助下,在离现在镇上不远的陈皮径北侧元坑村的山坡上,于1862年盖起了另一座教堂;1873年,该教会的德国籍牧师创办了教会的元坑中书院。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教会派来的洋牧师,开设了元坑中书院的“洋课程”:完全类似今天的分科设置,其中有个足球场及田径设施。于是内地足球运动,从这个小山村开始传播到国内很多地方。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不久,长布的源潭村也盖了一座天主教教堂与学校。这个天主教会派来了法国、美国等国的神父。他们开启了启蒙文化、体育课程。于是,一个小小的长布镇有了二座教堂,长布一时间成了粤东地区西方宗教与文化的发源地与汇集地。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据说,那时写信,只写“中国源潭XXX收即可”。就连现在,长布人打球,如果球出界了,他们说“奥”,我们推测就是英文“out”的发音。

据说,从1873有了元坑中书院开始,长布在文化教育方面领先了粤东的所有地区,包括今天的梅州市、汕头市;

自此,长布风光了很长一段时间!长布更是一直免于战火,就连后面的日本鬼子也没有打进来!只是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教堂、学校后来全部停办!


时光倒流了这么久远,我们“据说”了那么多。那现在的长布情况如何?

现在的长布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它毗邻河源市的紫金县、龙川县、东源县;2004年11月由原长布镇、大田镇合并而成,辖区面积28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41万亩,耕地面积2.61万亩。全镇共有25个村委和2个社区居委,人口65467人。

交通方面:全镇进村道路已全面硬化;镇上离最近的高速出口(紫金水墩)仅需30分钟;据说有一条计划中的高速有长布出口;

卫生环境方面:长布走在很多镇的前面,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与处理。那条曾经是严重污染的长布河,现在可见波光粼粼、漫河碧透、鱼翔浅底!

而长布的山林保护,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四季但见草木茂盛、鸟禽汇聚、蛙鸣悠扬,生态和谐!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中央对文化保护的政策,促使长布在挖掘二个资源:

1、恢复原来的基督教堂。目前在源潭村的天主教堂早已恢复;

2、申请“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称号。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据说,“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称号,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论证认可,目前已在原址全面恢复、建设中。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称号,对于长布镇来说,它既保护了原有的文化,也给长布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正能量,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不过,以本号愚见,长布镇的另一个“绝活”、“非遗”文化,可能更能惠及全体百姓。“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个“普惠”产品就是长布人 俗称的“蒲米”。

作为历史悠久的客家小镇,长布有众多的美食,而其中之一的“蒲米”,会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诸君请听我们慢慢道来。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话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长布镇一直流行吃“蒲米”。

“蒲米”流行的最初原因,是因为那时粮食缺乏,于是老百姓开动脑筋增加粮食生产基地。但是,无论怎样想办法开垦,由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所限,粮食种植面积始终无法满足需要。

为不至于挨饿,当地百姓便在稻谷本身想办法。于是,一种新的大米制作方法叫“蒲米”的绝活,不知哪位高手研究出来了:

首先把稻谷放在大铁锅里煮一遍,一个大锅通常能煮100斤左右生稻谷。要煮到无水然后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为止,这种火候需要技术和经验,否则太生和太熟都不是最佳火候。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第二、把煮熟的稻子放在禾坪上晒干。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第三、到碾米厂把晒干的稻子碾成大米,这种大米就叫“蒲米”了。

第四、把“蒲米”放在小铁锅里煮,水要比米多出至少五倍以上。

第五、饭煮熟后,把饭汤倒掉,拿去喂猪。

通过这个方法,长布人发现,“蒲米”比生米放少一半,同样可以煮出生米的饭量,米饭的口感还香了很多,人也能吃饱,猪还能养肥。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的开放与增加,最后发展到有吃不完的生米饭。由于“蒲米”的制作比较麻烦,于是“蒲米”被冷落了下来。但是人们发现,吃生米煮的饭,血糖增高的人却越来越多;再后来,长布人又发现,吃“蒲米”可以减少血糖增高的风险,原因何在?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又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有了答案:原来,稻谷被煮过一次后,其淀粉和糖分均被减少了一次;再次煮的时候,放多了水,把饭汤倒了,又减少了淀粉含量。这样,吃“蒲米”饭便可减肥或者减少淀粉的摄入。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据说,有外地客人到长布做客,吃到了“蒲米”饭,口感很香,饭粒饱满,很合胃口。不知道“蒲米”来头的客人,于是弱弱地问:哪里可以买到“蒲米”谷种?我回去也种几亩!

主人大笑,差点喷饭!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据此,如果长布镇做一个“中国蒲米小镇”,它有原产地的独特优势。我们不妨这样来规划:

1. 凡与长布交接的地界,建设一个“中国蒲米小镇”的牌坊;

2. 将长布老街改造为“长布蒲米美食风情街”,形成文化、美食一条街,可以吸引本镇、外镇客人消费,打造为五华美食第一街。

3. 长布境内沿公路两旁的建筑、统一装饰为“蒲米小镇”的风格;

4、各村庄争做“蒲米”生产基地,生产出不施农药、化肥、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稻谷、“蒲米”;

5、与农民合作回购“蒲米”,给他们提供种植、加工的技术指导与设备支持;

6、做好一产种植的同时,拓展二产的产品销售、三产的农业观光、旅游、饮食文化。

而长布的“中国蒲米小镇”,有明朗的可行性: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吻合党中央的政策;

2. 把长布建设为“蒲米小镇”,有上述的历史文化价值、群众基础、资源基础;

3. “蒲米小镇”能形成长布镇的IP,在中国具有唯一性,届时“中国长布”将形成地域品牌;

4. “蒲米”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药用、食用价值。除为国人提供产品外,还可能出口外销。

揭开客家小镇“长布”的风情面纱

综上:

长布,站在历史的过去,它是古老的;

站在今天,它又是需要发展的。

望长布的“蒲米”,未来能立足客家地区、面向大陆,走向世界!

若此,善哉!
若此,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