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在粵東梅州市五華縣的西北角,有個小鎮,叫長布鎮。

“長( cháng)布”名字的由來,已經很難追溯。我們瞎猜:大概就是因為地形像一匹長長的棉布而來吧。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這個小鎮的“開山祖宗”也很難說得清楚。它四周崇山峻嶺,中間河流縱橫,在古、近代應該是很適合自我生存的環境。因此,隨著多路客家先民南下的發展,這地方成了他們休養生息的選擇地。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這裡綜合了多種姓氏,其中曾、張、徐、李、廖等人口較多,也比較集中。如民間說法“大田人不用問姓”,指的是大田整條村都姓張;其實,整條村清一色都同姓的有很多,如棟新、棟嶺、北洋,幾乎全部姓廖;粘坑,徐、謝為大姓;源潭,卓、曾都很集中;鎮上週圍的紅旗村,張、曾也非常集中。這種姓氏聚居法,也反映了客家先民以宗族為紐帶抱團發展的歷史片段。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在鎮的周邊,有“三座大山”比較出名:

石馬山:因有白堊看似一匹馬而得名;

據說,那時長布歸屬惠州,蘇東坡在惠州時有詩曰:

石馬生來在惠州,仙人遺下幾千秋。

狂風瑟瑟毛無動,細雨紛飛有汗流。

滿目青山口難開,鐵鞭任打不回頭。

借問牧童何處宿,天地為欄夜不休。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七目嶂,主要是原始植被茂盛,有豐富的植物種類;

據說,站在山頂,能看到河源、興寧等縣市,故能一目三地;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而陳皮徑,在二山之間只有一澗隔開;

傳說本是仙人要趕石堵住的,因給一婦人說破是石頭而停止滾動,停在一個叫石角村的地方再也沒有前進。這個石角村的山上現在全是一個個高大的石頭。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長布鎮從“開村劈地”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村莊,直到鴉片戰爭以後十多年,這個小山村才突然“與世界接軌”。

話說那時有個樟村的張姓人,不知怎麼跑到香港去做生意了,賺了不少錢。但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不是金錢,而是他遇到了一個基督教的牧師。1851年,他變賣了家產,回到密林深處的老家樟村,蓋起了粵東第一個基督教堂。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由於樟村過於偏僻,道路“難於上青天”,不利於教徒出入,於是,在瑞士一個教會的幫助下,在離現在鎮上不遠的陳皮徑北側元坑村的山坡上,於1862年蓋起了另一座教堂;1873年,該教會的德國籍牧師創辦了教會的元坑中書院。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教會派來的洋牧師,開設了元坑中書院的“洋課程”:完全類似今天的分科設置,其中有個足球場及田徑設施。於是內地足球運動,從這個小山村開始傳播到國內很多地方。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不久,長布的源潭村也蓋了一座天主教教堂與學校。這個天主教會派來了法國、美國等國的神父。他們開啟了啟蒙文化、體育課程。於是,一個小小的長布鎮有了二座教堂,長布一時間成了粵東地區西方宗教與文化的發源地與彙集地。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據說,那時寫信,只寫“中國源潭XXX收即可”。就連現在,長布人打球,如果球出界了,他們說“奧”,我們推測就是英文“out”的發音。

據說,從1873有了元坑中書院開始,長布在文化教育方面領先了粵東的所有地區,包括今天的梅州市、汕頭市;

自此,長布風光了很長一段時間!長布更是一直免於戰火,就連後面的日本鬼子也沒有打進來!只是後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這些教堂、學校後來全部停辦!


時光倒流了這麼久遠,我們“據說”了那麼多。那現在的長布情況如何?

現在的長布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它毗鄰河源市的紫金縣、龍川縣、東源縣;2004年11月由原長布鎮、大田鎮合併而成,轄區面積284.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41萬畝,耕地面積2.61萬畝。全鎮共有25個村委和2個社區居委,人口65467人。

交通方面:全鎮進村道路已全面硬化;鎮上離最近的高速出口(紫金水墩)僅需30分鐘;據說有一條計劃中的高速有長布出口;

衛生環境方面:長布走在很多鎮的前面,有專門的垃圾收集與處理。那條曾經是嚴重汙染的長布河,現在可見波光粼粼、漫河碧透、魚翔淺底!

而長布的山林保護,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四季但見草木茂盛、鳥禽匯聚、蛙鳴悠揚,生態和諧!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時代的變化,特別是中央對文化保護的政策,促使長布在挖掘二個資源:

1、恢復原來的基督教堂。目前在源潭村的天主教堂早已恢復;

2、申請“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稱號。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據說,“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的稱號,已獲得國家有關部門論證認可,目前已在原址全面恢復、建設中。

“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的稱號,對於長布鎮來說,它既保護了原有的文化,也給長布鎮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多的正能量,這是值得可喜可賀的!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不過,以本號愚見,長布鎮的另一個“絕活”、“非遺”文化,可能更能惠及全體百姓。“小惠未徧,民弗從也”,這個“普惠”產品就是長布人 俗稱的“蒲米”。

作為歷史悠久的客家小鎮,長布有眾多的美食,而其中之一的“蒲米”,會對現代人的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諸君請聽我們慢慢道來。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話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長布鎮一直流行吃“蒲米”。

“蒲米”流行的最初原因,是因為那時糧食缺乏,於是老百姓開動腦筋增加糧食生產基地。但是,無論怎樣想辦法開墾,由於“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環境所限,糧食種植面積始終無法滿足需要。

為不至於捱餓,當地百姓便在稻穀本身想辦法。於是,一種新的大米制作方法叫“蒲米”的絕活,不知哪位高手研究出來了:

首先把稻穀放在大鐵鍋裡煮一遍,一個大鍋通常能煮100斤左右生稻穀。要煮到無水然後聽到“噼裡啪啦”的響聲為止,這種火候需要技術和經驗,否則太生和太熟都不是最佳火候。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第二、把煮熟的稻子放在禾坪上曬乾。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第三、到碾米廠把曬乾的稻子碾成大米,這種大米就叫“蒲米”了。

第四、把“蒲米”放在小鐵鍋裡煮,水要比米多出至少五倍以上。

第五、飯煮熟後,把飯湯倒掉,拿去餵豬。

通過這個方法,長布人發現,“蒲米”比生米放少一半,同樣可以煮出生米的飯量,米飯的口感還香了很多,人也能吃飽,豬還能養肥。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糧食的開放與增加,最後發展到有吃不完的生米飯。由於“蒲米”的製作比較麻煩,於是“蒲米”被冷落了下來。但是人們發現,吃生米煮的飯,血糖增高的人卻越來越多;再後來,長布人又發現,吃“蒲米”可以減少血糖增高的風險,原因何在?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又經過一段時間,終於有了答案:原來,稻穀被煮過一次後,其澱粉和糖分均被減少了一次;再次煮的時候,放多了水,把飯湯倒了,又減少了澱粉含量。這樣,吃“蒲米”飯便可減肥或者減少澱粉的攝入。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據說,有外地客人到長布做客,吃到了“蒲米”飯,口感很香,飯粒飽滿,很合胃口。不知道“蒲米”來頭的客人,於是弱弱地問:哪裡可以買到“蒲米”谷種?我回去也種幾畝!

主人大笑,差點噴飯!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據此,如果長布鎮做一個“中國蒲米小鎮”,它有原產地的獨特優勢。我們不妨這樣來規劃:

1. 凡與長布交接的地界,建設一個“中國蒲米小鎮”的牌坊;

2. 將長布老街改造為“長布蒲米美食風情街”,形成文化、美食一條街,可以吸引本鎮、外鎮客人消費,打造為五華美食第一街。

3. 長布境內沿公路兩旁的建築、統一裝飾為“蒲米小鎮”的風格;

4、各村莊爭做“蒲米”生產基地,生產出不施農藥、化肥、無公害、綠色環保的稻穀、“蒲米”;

5、與農民合作回購“蒲米”,給他們提供種植、加工的技術指導與設備支持;

6、做好一產種植的同時,拓展二產的產品銷售、三產的農業觀光、旅遊、飲食文化。

而長布的“中國蒲米小鎮”,有明朗的可行性:

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吻合黨中央的政策;

2. 把長布建設為“蒲米小鎮”,有上述的歷史文化價值、群眾基礎、資源基礎;

3. “蒲米小鎮”能形成長布鎮的IP,在中國具有唯一性,屆時“中國長布”將形成地域品牌;

4. “蒲米”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與藥用、食用價值。除為國人提供產品外,還可能出口外銷。

揭開客家小鎮“長布”的風情面紗

綜上:

長布,站在歷史的過去,它是古老的;

站在今天,它又是需要發展的。

望長布的“蒲米”,未來能立足客家地區、面向大陸,走向世界!

若此,善哉!
若此,美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